试议诗歌之美论文_孟祥云

试议诗歌之美论文_孟祥云

孟祥云 (吉林省工程技师学院 吉林 白山 134300)

【摘 要】 语文教材中诗歌内容占绝大部分,了解并掌握诗歌之美,对我们语文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诗歌之美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6-005-01

一、景物美

一首诗常常描写好几种景物: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秋景图";有"河畔金柳"、"波光艳影"的"康桥夕阳图";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归园田居图";有"云霞明灭"、"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天姥梦游图"等等。这些景物都成了诗人作诗吟诵、表情言志的对象。作品中用精美的词语描写景物,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让人联想翩翩。诗人的情感和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景物的调协,使得两者统一,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它们相互烘托,益见其美。这就是由于物景对象提供了一种美,一种与诗人情感和谐的美。

二、韵律美

古诗词曲大可以用来歌唱,既可歌唱者,必有节奏音韵,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至今可以歌唱。即使是不可歌唱的现代诗歌,也具有韵律美。现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全诗共七节,其中首节和末节除"轻轻地"与"悄悄地"两词不同之外,其他语句基本相同。这种重言复唱、首尾呼应的手法定下了整首诗韵律的主调,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构成全诗回旋的整体韵律美。全诗先后用了"ai "" ang "" ong " "e "" ao "" ai "等韵角,从整体上看用韵虽然不一致,但每一节内部的用韵却是一致的,相同的。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

诗歌的韵律美,可以使一个不大懂诗歌的人,也能在朗读中沉浸在音乐美感的享受之中,并受到感染。

三、形式美

优秀的诗歌并不是内容大于形式或形式大于内容的,应该是形式和内容是和谐统一的。新月派的代表人物闻一多早就提出了诗歌的形式美――"建筑美"的主张。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本诗共七节,每四行一节,每一节诗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杂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是一种建筑美,即形式美。诗歌形式的整齐,有规律,有助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四、意象美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意象在诗歌中,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诗人通过语言塑造艺术意象或审美意象。在诗歌中,审美意象成了诗人情感的直接现实,也是诗人审美活动的直接现实。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象的呈现来实现,使意象完成"心象"向"语象"的转变。因此,意象具有象征性功能,它是诗人"心象"的象征,是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用丁香比喻姑娘,它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也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人彷徨求索,为的就是寻找姑娘――理想,然而这"姑娘""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是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孤苦心情的象征。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朱光潜语),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要想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得领悟意象之美。

五、意境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我们也常常用"诗的意境"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优美。诗的意境往往能唤起人们的联想:"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联想到禅道的虚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联想到隐逸的清静空灵;"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使春花绽放、鲜艳夺目的意境全出;等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此曲用九个常见的物象构成一幅秋天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诗人(天涯游子)的彷徨愁苦的心境。此境中之象,深沉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情美

诗有状物写景、抒情议理的,也有叙写人情的,描写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友谊之情,有的写恋人之间互诉衷肠的爱情,有的写亲情,有的写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这些都表现出了生活的乐趣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无论是哪一种情,都饱含着强烈的人世间的情感,这些情感都会强烈地震憾着学生的心灵,这就是情美,让人的情感,心灵再一次从诗歌中得到净化和升化。

七、理美

诗歌中也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白居易在《草》中有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用发展的观点来看,今年的草是新生事物,去年的草是陈旧事物,新事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汲取旧事物生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它反映了事物新陈代谢的规律,它的实质内容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相对、平衡的观点"也是辩证法的重要内容。

卞之琳在《断章》中这样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作者通过两组相关的意象,表达了相对、平衡的观念:人可以观赏风景,也可能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成为被观赏的对象,这是相对的;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而这一切也可能成为他人梦境的装饰,这也是相对的。这是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明白了事物间普遍存在的相对、平衡的关系,人就不应该再有怨尤。

以上就是我对诗歌之美的阐述,有不足不尽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斧正。

论文作者:孟祥云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4

标签:;  ;  ;  ;  ;  ;  ;  ;  

试议诗歌之美论文_孟祥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