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路径探究
曾 平,涂永红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走向世界、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一步,已经成为国内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共同话题。坚持从故事内容、话语体系、讲述方式三个路径入手讲中国故事,能够有效增强中国故事的说服力、感染力和认同度,让中国故事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故事;内容体系;中国话语;讲述方式
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亦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共同话题。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中国故事“讲什么”和“怎样讲”的问题,前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国故事的内容;后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方式,决定了中国故事能否吸引、感染广大中国民众和其他国家民众,决定了中国故事传播的广度。只有选择恰当的讲好中国故事路径,才能真正在中国和世界范围讲好中国故事。本文从“怎样讲”方面入手,尝试从三个维度厘清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议题。
一、新内容:中国故事内容的精选
美国纽卡斯尔大学迈克尔·巴尔教授在《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一书中,提出欧洲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存在“非仅是疑虑,而是恐惧”感觉[1]。这一现象的出现应当引起中国的高度警醒,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精选合适的内容,否则可能造成一些国家政府或者民众本能地、粗暴地抵制 “中国制造”或者中国文化等情况的出现。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换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正在坚定地回归世界舞台中央。在此背景下,中国要想向中国民众和世界各国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选好中国故事,精心选择中国民众和世界各国民众能够理解、包容和接纳的故事。这些故事应当准确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与心声,应当全方位、大视野、多角度地真实完整再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且充分反映人性、民主、公正、法治、环保等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
(一)正确处理个体与整体、历史与现实关系
精选中国故事内容应当避免对个体与整体、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误读。首先,精选中国故事内容应当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关系。当下,中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断章取义的个体微观历史混淆客观存在的宏观历史和以主观混乱的微观叙事瓦解客观清晰的宏观叙事等错位选择“中国故事”内容的现象,一些个人和媒体对个体野史津津乐道,以此为“卖点”博取民众眼球,美其名曰“讲中国故事”,却严重忽视国家和民族创造中国梦伟大历史内容的宣讲。因此,中国故事内容要注重从宏观的、整体的、发展的和联系的辩证唯物史观的大历史的视角进行精选。其次,精选中国故事内容应当处理好历史和现实二者的关系。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一些所谓的“中国故事”故意模糊或者放大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偶然或者必然事件,甚至随意歪曲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真实面目,搞历史虚无主义,完全背离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初衷[2]。
(二)中国故事内容
1.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特有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沃土。当前,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贫富分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考验着世界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共同协作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 “天人合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为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一剂良方,传播这些优秀文化故事必然能够引起世界人民的共鸣,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认同。
2.社会美德故事。新时代背景下,自强不息、敬业奉献、诚实守信、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维系了中国数千年的社会秩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诸如普通民众演绎的好人好事好风尚、道德模范的事迹、公益组织和人士扶危济困善举等许多美德故事。例如,在汶川地震救援和重建过程中,中国社会各界涌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的精神和感人故事;历年来中国评选出的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闪烁着人性光辉,它不仅能够反映故事主角内心的道德感和价值观,还能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的精神品格。美德故事作为孕育光辉人性的精神营养素,它不仅塑造中华民族的独特品格,而且能够引起广大传播对象内心的道德共鸣。因此,它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内容之一。
犬是本病主要的自然宿主,其他犬科动物也可感染,各种年龄和不同性别的犬都有易感性,但幼犬的易感性最高。成年犬一般只出现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常不可见临床症状。本病主要由直接或间接感染,感染犬和康复带毒犬是传染源。病犬从尿液粪便和呕吐物中排毒,而康复犬可能从粪尿中长期排毒,污染饮水,饲料,垫草,食具和周围环境,一般认为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通过对60例感染犬细小病毒的犬进行详细的统计,发现犬细小病毒感染与年龄、季节、品种性别以及免疫情况有着密切关系。
最后,坚持从西方话语体系中汲取智慧,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西方话语体系是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文化密码、价值取向和核心理论的综合表达。它不仅包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要素,还包含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要素。对于西方话语体系,必须遵循科学分析和批判继承的态度,对西方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等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吸收借鉴西方话语体系中关于理论、概念、话语、方法等精华部分,抛弃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部分。
4.美丽中国故事。讲述名山大川美丽壮观的风景、悠远深厚的历史遗产,讲述老百姓保护生存家园、爱护动物、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讲述中国政府尤其是老百姓治理工业“三废”、防治雾霾、植树造林防风治沙、保护珍稀物种等成功实践和典型事例。在气候异常、臭氧层空洞、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这些故事充分反映中国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进程和成果。这些故事契合了世界各国民众建设美好家园的诉求,必然能够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共鸣和认可。可见,美丽中国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内容之一。
3.中华民族追梦故事。这一故事有三类:一是追逐“站起来”梦想的故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是一部觉醒的中国人民追逐“站起来”梦想的抗争史,一批批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追逐“站起来”梦想,千百万的中国人民为了“站起来”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梦想。在追逐“站起来”梦想过程中,千百万的革命战士在井冈山、闽西苏区、两万五千里长征、革命圣地延安等以生命和鲜血书写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故事,讲好这些故事能够令广大民众牢记革命历史。二是追逐“富起来”梦想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开始追逐“富起来”的梦想,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奇迹,实现了“富起来”的梦想。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速度、温州模式、中国硅谷中关村和经济特区等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追逐“富起来”梦想的伟大历程,讲好这些追梦故事能够引起广大民众对“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高度认同。三是追逐“强起来”梦想的故事。今天,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启了追逐“强起来”的民族复兴梦想,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正在向着“强起来”的梦想进发。从严治党、依法治国、一带一路、量子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玉兔登月”、辽宁号航空母舰……彰显了国家逐渐强大起来的坚定步伐,因此,讲好这些追梦故事可以振奋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一个个情节迥异、积极励志、追求梦想、缔造幸福生活的故事汇聚成了新时代中国的梦想,折射出中国的发展方式和发展历程。众所周知,我们容易接受和认同身边普通人圆梦幸福生活的奋斗故事,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把这些故事汇聚升华并予以常态化的广泛宣传,那么当代中国人民筑梦的故事必然能够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3]。
二、新话语: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
2.创新话语语态。用活泼生动的柔性话语替代死气沉沉的僵硬话语,为讲好中国故事拓展了话语空间。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朴实无华的、生动活泼的语言叙事说理,形成了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习式话语”,为国内外民众所推崇。“习式话语”为创新中国故事话语语态提供了参考借鉴的经典范本。例如,他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才知道”“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等语言和谚语讲中国故事,这种“习式话语”使得国内民众和西方民众对中国故事心领神会。幽默睿智的“习式话语”已经向世界开启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大门。
其次,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智慧,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近代以来,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君宪共和”再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道路中艰难探索。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终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夙愿。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增强了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性认识和认同,是建构中国话语新体系的现实旨归[6]。
(一)中国话语新体系的三个维度
有研究表明脊膜受到破坏时,大量脊膜细胞参与到胶质瘢痕的形成中,脊髓会被覆盖,脊膜细胞与AS相互作用参与了胶质膜的形成,而胶质膜的结构与功能和胶质瘢痕相似。在脊膜受损、特别是SCI时大量体外脊膜细胞聚集,分泌韧粘素和NG2蛋白多糖等抑制剂,阻碍轴突生长,增加了AS的抑制性。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也是保证学习效果、评价教学模式的总阀门。现行国际商法课程的主流评价方式仍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不能满足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国际商法课程应该依据职业标准中的项目权重,采用双证融通、多元评价的课程考核方案。
一方面,因为互联网企业本质是使命、愿景、价值观驱动的。创始人和公司的核心管理层在提供凝聚力、未来方向、生态驱动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整个企业是服务化、平台化的,它的核心其实是不要在管理上集权。管理上是要放权的,甚至核心是弱化管理。
(二)新话语体系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的构建,强调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话语新体系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坚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智慧,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产生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贵君轻”“知行合一”“和而不同”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航天航空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以及抗震救灾精神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建构中国话语新体系不可或缺的文化语境与文化基础[5]。
1.凝练话语新概念。概念是话语体系的基础和细胞。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应该凝练新概念,增强话语内容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中国从被动的话语引介者、追随者转变为话语创新者、引领者[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连续凝练并推出了诸如 “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等系列充满智慧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文化魅力,使得世界各国民众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中国故事。
话语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激烈碰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话语权的争夺愈加激烈。长期以来,中国话语权在国际话语权中居于从属地位,其从属地位必然导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控制的网络、媒体或者政治经济文化等沟通交流平台不能实事求是地讲述中国崛起和中国对世界贡献的故事。正如未来学家约瑟夫·奈斯比特所言:当今中国从来不缺少好的“故事”,却唯独缺少好的“话语”[4]。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认可的话语体系,是中国冲破西方话语藩篱、消除西方舆论偏见、树立敢于担当大国形象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3.推进理论创新。大力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原创性研究,提出超越西方普世价值的新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倒逼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故事。即让国外专家学者在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下积极主动研究和解释中国崛起现象,通过他们的研究成果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近年来,由国内学者主导的 “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国外学界开始格外重视中国现象的研究,国外学界提出了“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等概念,继而在全世界引发了研究“中国道路”的热潮[9]。
突出创新驱动,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持续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坚力度,设立了 “水利改革创新奖”,开展了“抓试点、树典型”活动,鼓励褒奖全系统大胆改革创新,完善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水利投资机制不断完善,全省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金融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水利投入格局。二是水资源配置取得重大突破,用水效率不断提高,万元GDP用水量由586m3下降到239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620 m3下降到166 m3,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至0.49。三是水管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基层管理焕发生机活力。四是科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水利现代化坚实起步。
三、新方式:创新中国故事讲述方式
(一)借助网络媒体讲述中国故事
借助互联网讲述中国故事,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必然选择。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网络的扩散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形式丰富、互动性强等优势为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获取信息和输出信息的便利,能够有效消除时空差异以及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传播障碍,最大程度地拓展中国故事传播的国际空间以及内涵深度。作为传播主体的中国,应当把握网络技术带来的传播机遇,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整合国家资源创建自己的网络平台,或者利用国际社会的网络平台,以多种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得以在全球广泛传播。
(二)邀请外国政府、组织、个人感受中国
一方面,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应当主动创造机会邀请外国政府、组织或者个人到中国参加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等交流活动,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真实地感受中国,以此消除他们对中国形象的认识误区。另一方面,根据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中国政府应主动组织专题对话与交流活动。如由文化部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的驻华外交官“文化中国行”活动,该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各国驻华外交官通过实地感受和切身体验中国地方文化,帮助他们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中外经贸文化合作建立了纽带;另外,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都是把客人请进来的成功案例,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三)鼓励“中国故事”走出去
文化产品和品牌走出去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文化产品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我们应当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和改革力度,大力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创作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全力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和产业品牌,举办诸如“中国文化节”“孔子文化节”等海外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改变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使他们走出了“中国是一个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认识误区。另外,走向世界的中国知名企业品牌对于宣传和塑造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走向世界的中国知名企业品牌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张亮丽的名片,能够使世界各国民众在认识这些知名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近年来,华为、联想、海尔、阿里巴巴、万达等一批知名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塑造出了较好的口碑,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企业的负面形象。因此,中国的文化品牌和产业品牌要大胆走出去,积极寻求国际范围内的交流合作,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借助外国媒体说“中国故事”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居住生活,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变迁的记录者和见证者。这些外国人靠亲自体验和真实记录写出来的故事容易在国内外的读者中产生认同共鸣。如美国记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撰写的《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深入描述中国社会改革发展变迁的三部纪实作品,得到了广大国内外读者的高度关注与青睐,是“中国故事”借“口”说的成功范例。作者以外国人的角度观察和记录了1998年至今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三部作品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本真和社会精神本色等方面入手真实讲述切身感受,以此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是西方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借助外国媒体和外国人的“口”讲述中国故事,能够拉近国外受众的心里距离,可以有效降低他们的陌生感、距离感和排斥感,可以有效提升“中国故事”的可读性和可信性。[10]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巴尔.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28.
[2]丁晓平.讲好中国故事 避免误读历史[J].红旗文稿,2017(8):27-28.
[3]苏仁先.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2):43-45.
[4]李德顺.如何用“中国话语”讲透“中国故事”:关于思想理论建设重点的新思考[N].北京日报,2014-03-24(17).
[5]岳亮.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三要素[EB/OL].[2018-10-30].http://www.qstheory.cn/politics/2016-08/09/c_111936 0177.htm.
[6]王莉.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维度[EB/OL].[2018-10-30].http://news.gmw.cn/2017-09/25/content_26314482.htm.
[7]王义桅.打造国际话语体系的困境与路径[J].对外传播,2014(2):13-15.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8-09-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
[9]程征.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J].中国记者,2016(9):27-30.
[10]李子祥.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J].前沿,2014(8):53-56.
The path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in the new era
ZENG Ping,TU Yong-hong
(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ongyan,Fujian,364021,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telling Chinese stories is an important step for China to go to the world and approach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stage, and has become a common topic of great concer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e persistence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through the three paths of story content, discourse system and narration styl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ersuasiveness,appeal and recognition of Chinese stories and make them take root in the world.
Key words: new era;Chinese stories;content system;Chinese discourse;narration style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823(2019)01-0006-04
doi: 10.3969/j.issn.1673-4823.2019.01.002
[收稿日期] 2018-05-10
[基金项目] 2013年福建省教育厅教育科研项目“以人为本‘服务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课题编号:JA13429S)”。
[作者简介] 曾平(1974— ),男,福建长汀人,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伦理、思想政治等领域研究。
责任编辑:王玫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