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_人格特质论文

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质论文,人格论文,母亲论文,自我论文,记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一直以来,自我是心理学家们所热衷的研究对象,但如何更精确地测量自我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利用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对自我进行研究考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1,2]。所谓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SRE),是指当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其记忆成绩优于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在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中,一般包括学习和记忆两个阶段。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对一些词汇做出不同类型问题的判断,问题包括自我相关的,如“这个词是在形容你吗?”或者是他人相关的,如“这个词是在形容你的朋友吗?”或者是在表面编码水平的,如“这个词是以元音开始的吗?”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则是记忆测量阶段,要对学习阶段的词汇进行再认或者回忆的考察,以此来判断不同编码水平词汇在记忆结果上的差异。Symons等认为,自我在长时记忆内是一个丰富的、高度精加工的结构,与那些较少精加工的图式相比,与自我联系材料的记忆效果要好于与他人联系的材料[1]。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记忆的成绩依赖于现有图式的丰富性,如果自我和他人具有高度亲密的关系时,而此时“他人”也有一个非常丰富的图式表征,那么自我编码与他人编码引起的记忆效果的差异就会减少,自我参照效应也降低。

利用自我参照效应,一些研究者考察了不同文化下的自我差异,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3-5]。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朱滢等人的研究[3]。在学习阶段,研究者将被试分成自我编码、母亲编码、鲁迅编码和语义编码4种实验条件,对人格特质词汇进行不同编码水平的判断。在随后的记忆测试阶段,研究者在再认判断的基础上增加了R/K判断,即如果被试真正清楚地记得这些项目,能回忆起单词呈现时的细节就做R反应(即remember);相反,如果仅仅知道项目是先前呈现过的,并不记得呈现时的细节,或者仅仅是凭熟悉感进行再认,则作K反应(即knowing)。其主要发现是,与鲁迅编码和语义编码相比较,该实验出现了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但在母亲编码与自我编码之间,无论在总再认率,还是在R和K的判断上均无显著差异,二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这一结果不同于西方一些学者的研究。例如,Keenan等以美国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自我组的记忆成绩与父母组的记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而父母组和语义组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西方父母组的加工类似于语义加工[6]。据此,朱滢等认为,西方人和东方人的自我概念有所不同,其中东方被试的自我中可能会包含母亲的成分。而这些结果也符合Markus等人关于文化与自我的观点[7]。Markus认为,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自我概念具有互依性(interdependent)的特征,强调保持自我与他人的相互依存关系,自我图式涵盖了母亲等较为亲近的熟人;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人的自我概念具有独立性(independent)的特征,强调维持自我的完整性和排他性。

朱滢等人的研究对于了解东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结构和功能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是,中国人的自我图式与母亲的关系的性质却需要更多研究的考证。我们认为,就朱滢等人的研究结果而言,还应当考虑如下的问题:

首先,其研究结果是否有普遍性的意义,还是仅仅是在特定研究范式下的独特发现?在当前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中,一般会采用三种指标作为记忆的成绩,即自由回忆的准确性、再认判断的错误率和再认反应时。而在不同的研究范式下,人们所发现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大小是有变化的。元分析表明,与自由回忆相比较,再认测量中所观察到的自我参照效应更显著;而在再认测量中,反应时是比错误率更为灵敏的指标,并且它能有效地消除记忆成绩的天花板效应[1]。在朱滢等人的研究中,主要是以再认判断错误率附之以R/K判断为主要指标,从而得出了中国人的自我图式涵盖母亲这一结论。然而,这一结果在更为敏感的反应时探测中能否重现呢?为了比较不同指标下自我参照效应的表现,也为了使得自我参照效应最大化,在本研究中,同时采用再认判断的错误率和反应时为记忆效果的检验指标,更进一步比较中国人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其次,不同的记忆材料是否会对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之间的比较产生影响。很多研究表明,相同的参照比较下,不同类型的记忆材料所产生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大小是不同的[1,5,8]。例如,Wagar等人的研究发现,在社会角色和性格特质的比较中,相同文化下的被试在不同的记忆材料中是有所差异的[5]。对于亚裔加拿大被试而言,在集体特质材料的记忆中,出现了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而在个人特质的记忆中,却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的逆转,即他人(“最好的朋友”)参照的再认反应时显著快于自我参照。在朱滢等人的研究中,虽然在所采用的材料中包含了褒义和贬义两类特质,但在其结果分析中,并没有针对特质的不同类型对自我编码和母亲编码的记忆效果进行比较。会不会正是因为这一点,影响了自我编码和母亲编码之间记忆差异的表现,即在特质类型与编码水平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交互作用呢?当前的研究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再次,在不同的被试群体间,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所产生的记忆效应是否一致。研究表明,即使在相同文化内的被试,不同的被试群体间自我参照效应的表现也是有差异的[9]。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在他人参照中,亲密个体与非亲密个体参照对记忆成绩的影响并不相同[10]。母亲,无疑对自我而言是一种亲密个体,但本研究想继续探讨的是,即使是与自我具有亲密关系的母亲,不同的亲密程度是否会影响到其参照的记忆表现呢?换言之,对于与母亲关系亲密程度不同的被试而言,他们是否会在自我编码与母亲编码的记忆效果上有不同的表现?我们也试图在此方面做进一步的考察。

我们认为,东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与母亲具有紧密联系,但两者之间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本研究将采用再认错误率和反应时为指标,对自我编码与母亲编码对特质记忆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的主要假设是:在不同的探测技术下,自我参照效应的大小表现是不同的;在更为敏感的自我参照研究范式中,与母亲编码相比较,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存在的,而且效应的大小受到记忆材料类型以及与母亲关系亲密程度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以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本科生34人为被试,其中男4名,女30名,平均年龄20.2岁。

2.2 材料与设计

实验材料是在崔红等[11]研究的基础上修改和补充而来的,共包括120个人格特质词汇,其中褒义词和贬义词各半。随机抽取60个特质词汇(褒、贬各30个)作为学习阶段的目标项目,其余作为再认阶段的干扰项目。

实验为3×2×2混合设计。因素一为编码水平,有自我编码、母亲编码和语义编码3个水平;因素二为特质类型,有褒义特质和贬义特质两个水平;因素三为自我与母亲关系的亲密程度,有低亲密组和高亲密组的区分。

2.2 程序

实验操作均在计算机上进行,所有刺激都在黑色背景上以白色呈现在屏幕中央。实验包括呈现学习和记忆测试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间有40分钟的时间间隔。

在最初的呈现阶段期,通过计算机屏幕上的指导语告诉被试,这个任务是有关于反应速度的测验,并要求其尽可能快而准确地做出反应。在每一次测试(trial)中,首先呈现“READY”单词500毫秒,然后一个警报信号“+”出现,接下来的警报信号消除,呈现一个标志不同编码水平的问题。它包括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自我参照编码(“这个词是在形容你吗?”),二是母亲参照编码(“这个词是在形容你的母亲吗?”),三是意义编码(“这是一个褒义词吗?”)。问题呈现2000 ms,随后,呈现一个人格特质词汇(如“粗心的”),要求被试根据前面的问题,通过按键盘上的相应键位,对相应的特质词汇做出是或否的回答。以从单词呈现到被试反应的时间间隔作为反应时记录。

在每次测试间有500 ms的时间间隔。3种编码条件(自我、母亲与语义)和2种特质类型(褒义与贬义)随机匹配10个人格特质词汇,这样,每个被试在学习阶段进行3×2×10=60次测试。

特质呈现阶段完成之后,被试进行40分钟的实验心理学的课程学习,然后实施一个被试预期之外的再认测试。在这一阶段,通过计算机屏幕上的指导语,告知被试将会呈现一系列单词,它们或者在最初的呈现学习阶段出现过,或者没有出现过。被试的任务是对这些词汇是否出现过做出判断。在每一次测试中,首先是单词“READY”呈现500 ms,接下来该信号消失,一个特质词汇出现在屏幕上,要求被试尽可能快而准确地做出反应,该词汇是否在先前的呈现阶段出现过。被试通过按键盘上相应的键位给出是与否的回答。以单词呈现到被试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作为反应时记录,相邻的两个测试件有一个500 ms的时间间隔。此阶段共呈现120次测试,目标特质和干扰特质各60个,随机呈现。

完成实验之后,要求被试对自己与母亲关系的亲密程度进行判断。被试要在likert四点测量上确定他们与母亲的关系程度,程度分为4个水平:(1)一点也不亲密;(2)一般紧密;(3)非常紧密;(4)极其紧密。

3 结果与分析

首先,删除了两个阶段反应时在平均数2.5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这包括呈现阶段的1.44%,记忆阶段的0.65%。然后,根据亲密度的测量结果,将与母亲关系“非常亲密”和“极其亲密”的被试确定为高亲密组(18人),其余被试定为低亲密组(16人)。在此基础上,对呈现阶段和记忆阶段的被试的反应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3.1 呈现阶段

3.1.1 肯定回答 不同编码条件下判断任务中肯定回答的平均数见表1。在各种条件下的χ[2]检验中,均未发现自我编码与母亲编码之间判断上的差异,所有的p值都大于0.05。

3.1.2 反应时 各种条件下被试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如表2所示。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表明,编码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2,64)=7.16,p<0.05,其中自我编码的判断反应时(M=1215,SD=412)与母亲编码的反应时(M=1284,SD=414)均慢于语义编码(M=1147,SD=376),p值分别为0.02和0.01;然而,自我与母亲判断的反应时差异并不显著(p>0.05)。特质类型的主效应显著,褒义特质的判断明显快于贬义特质,F(1,32)=18.78,p<0.001。编码水平与特质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2,64)=4.22,p<0.05。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褒义特质的判断中,自我编码和母亲编码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t=-1.32,p>0.05;但自我编码的判断慢于控制条件,t=3.51,p<0.001;母亲编码的判断也慢于控制条件,t=5.29,p<0.001。在贬义特质的判断中,三种编码水平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亲密度的主效应显著,F(1,32)=7.72,p<0.05,高亲密组被试的判断速度快于低亲密组。亲密度与编码水平、特质类型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所有的p值均大于0.05。

上述结果表明,在最初的呈现学习阶段,不论是对于不同类型特质的认同判断,还是在特质判断中所经历的反应时间,自我编码和母亲编码均未出现显著性的差异。这说明它们在编码阶段的加工水平是相似的。

3.2 记忆阶段

3.2.1 错误率 表3呈现了记忆测试阶段不同条件下的再认判断的错误率。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的编码水平之间在再认判断的准确性上存在显著差异,F(2,64)=11.72,p<0.001,其中自我编码的错误率(M=19,SD=15)明显低于语义编码(M=29,SD=18;p<0.001),母亲编码的错误率(M=19,SD=14)也表现出了相同的结果(p<0.001),但自我编码和母亲编码之间的错误率差异不显著(p>0.05)。特质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3)=5.66,p<0.05,褒义特质判断的错误率低于贬义特质。编码水平和特质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2,32)=10.95,p≤0.001。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褒义特质的判断中,三种编码水平的再认错误率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而当判断材料为贬义特质时,自我编码(M=19,SD=15)和母亲编码(M=18,SD=14)的差异不显著,t=0.25,p=0.80;但两者的错误率均显著小于语义编码(M=35,SD=21)条件,在自我—语义编码的配对t检验中,t=-5.04,p<0.001;在母亲—语义编码的配对t检验中,t=-6.60,p<0.001。

高亲密组的错误率高于低亲密组,但其差别没有达到显著水平,F(1,32)=2.55,p>0.05。亲密度与编码水平、特质类型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所有的p值大于0.05。

再认判断错误率的结果表明,自我编码和母亲编码在再认判断的错误率上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与语义编码相比,自我编码和母亲编码都出现了明显的记忆参照效应;而自我编码和语义编码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此外,与褒义特质相比较,记忆的参照效应主要体现在贬义特质的再认判断中。

图1 低亲密组再认判断反应时的比较

图2 高亲密组再认判断反应时的比较

3.2.2 反应时 记忆测验中不同亲密组再认判断的平均反应时见图1和图2。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表明,编码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2,64)=13.68,p<0.001,在事后比较中,自我编码的反应时(M=985,SD=174)明显快于母亲编码(M=1039,SD=180)(p<0.05),同时也快于语义编码(M=1033,SD=194)(p<0.05);而母亲编码与语义编码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特质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2)=6.23,p<0.05,褒义特质的反应时(M=1001,SD=179)快于贬义特质(M=1038,SD=183)。编码水平与特质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2,32)=3.09,p=0.05。

进一步分析表明,当再认材料为褒义特质时,三种编码水平的反应时间差异均不显著,p值均大于0.05;当再认材料为贬义特质时,自我编码的再认反应时(M=977,SD=179)显著快于母亲编码(M=1071,SD=205,t=-4.31,p<0.001);同时,自我编码的反应时也显著快于语义编码(M=1065,SD=176,t=-5.12,p<0.001)。而母亲编码和语义编码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并不显著(t=0.348,p=0.73)。

亲密度的主效应不显著,F(1,32)=1.02,p>0.05;亲密度与特质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32)=0.31,p>0.05,但亲密度和编码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水平,F(2,64)=6.12,p<0.05。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对于低亲密组的被试而言,自我编码与母亲编码之间再认反应时的差异显著,t=-3.42,p<0.05;自我编码反应时也显著快于语义编码,t=-2.99,p<0.05;母亲编码与语义编码之间反应时的差异为边缘显著,t=1.98,p=0.06。对于高亲密组的被试而言,自我、母亲、语义编码之间的配对t检验均未发现显著的差异,所有的p值都大于0.05。

再认判断反应时的结果表明,与母亲编码和语义编码相比较,自我编码对人格特质再认判断的反应时更快,换言之,都出现了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而且,这种对再认速度的促进效果主要体现在对贬义特质的判断中。此外,与母亲关系亲密程度的差异会对自我参照效应产生影响,相对于高亲密组的被试,在低亲密组被试身上得到的自我参照效应更为明显。

4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在一些方面与先前的研究是一致的。例如,朱滢等人[3]和戚健俐等[4]的研究都发现,与西方的研究结果不同,东方文化背景下自我参照的成绩并不高于母亲参照,而是处于同一水平。本研究在记忆阶段的再认判断的错误率的分析中也出现了相似的结果,即相对于语义编码,自我编码和母亲编码都表现出记忆的参照效应;而自我编码和母亲编码在再认判断的准确性上并未表现出差异。这一结果再次表明,中国人的自我图式与母亲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然而,与先前研究相比,本研究也有一些独特的发现:

其一,与再认错误率的结果不同,在再认反应时的分析中,不论是与语义编码相比,还是与母亲编码相比,自我编码的再认的速度更快,都表现出了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的不同表现说明,中国人的母亲表征和自我虽然密切相关,但两者只是部分交叠,并非完全重合。即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的表征之间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只要测量的技术足够敏感,两者之间的差异也会表现出来。这样的结果其实与Markus等人的文化与自我的理论[7]并不矛盾。虽然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自我概念更强调自我的完整性和排他性;但这并不能否认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自我概念仍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尽管自我表征中也会表现出与母亲等亲密个体具有互依性的特征。

其二,不同的记忆材料下,自我参照效应的表现并不相同。西方许多研究中发现了这一点[1,12]。例如,在Tafarodi等人的研究发现,自尊强度不同的被试,对不同性质的人格特质的记忆效果并不相同[9]。在本研究中,与褒义特质材料相比较,在对于贬义特质材料的记忆中,自我参照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自我编码与母亲编码的差异,主要来源就是对贬义人格特质的记忆,更进一步说,自我编码对贬义特质记忆的效果促进作用更大。我们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在对贬义特质进行自我编码参照的判断时,如,问题是“这个词可以描述你吗?”而随后的特质是“粗心的”,相对于褒义特质,贬义特质与自我编码参照的联结会使得被试对该词变得更为敏感,因为这种联系可能会威胁到他们的自尊。因而,对于与自我编码相联结的贬义特质加工融入了情感成分,而这又增强了对该类型特质的再认判断。

其三,与母亲关系的不同亲密程度,会对自我参照效应产生影响。如果被试与母亲的关系属于低亲密水平,那么与母亲参照相比,会产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但是,如果被试与母亲的关系属于高亲密水平,那么自我参照效应的量就会降低。这一结果不难理解,有研究也发现:对于关系亲密个体,关系越亲密,其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会越小[10]。因为对于与己亲密的个体而言,其图式表征中会融入自我概念的成分,这对于具有互依性特点的东方人而言更是如此。在本研究中,这突出地表现在与母亲的关系水平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

在认知范式下,探讨不同文化下的心理特点,是当前跨文化研究的一个趋势[13]。许多研究表明,简单的问卷调查研究中并没有表现出被试间的差异,但在更精细的测量中却可以表现出来[14,15]。利用自我参照范式来考察自我,不仅能更深入地探讨问卷中所未能展现出来的被试间的差异,而且还可以解决问卷调查研究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但是,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研究技术由于其探测的敏感程度不一,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技术对于自我图式及其相关因素的考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自我研究中,如何发展更为敏感和准确的探测技术也是研究者们所努力的方向。

5 小结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与母亲编码相比较,自我参照效应是存在的。

(2)不同的指标中自我参照的表现不尽相同,在以再认判断错误率指标中,自我编码与母亲编码之间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但在更为敏感的反应时指标中,两者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3)不同的性质的记忆材料会影响自我参照效应的大小。与褒义特质相比较,贬义特质的加工中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更为明显。

(4)不同的被试群体间的自我参照效应的表现有所不同。在与母亲参照的比较中,与母亲关系亲密程度的高低与自我参照效应的大小成反比。

标签:;  ;  ;  

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_人格特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