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离不开宽松的实施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宽松论文,素质教育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开展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始于80年代中后期。据国家教委最近统计,在各省市自治区中,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召开过教育工作会议及推出过教育政策措施的仅有1/3。这说明素质教育真正实行起来难度不容小视。
记得10年前,国务院一个对策研究领导小组在一份公开的调研报告中,首次对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待征的应试教育进行了批判。遗憾的是,由于没有指明如何取而代之的出路,致使处于被批判地位的中小学无所适从。在吸取教训之后,国家教委又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提出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号召,并一直在研究如何加快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力求通过鼓励探索、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时至今日的状况,有关的方方面面又在作何思考呢?
冲破阻力,在于领导人转变教育观念
李岚清副总理近年在视察一些地方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时看到,一个地区党政领导的教育观念正确,那里的素质教育往往会在较大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他就这样的事例多次向人们说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对此要高瞻远瞩,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先行官。
这并非无的放矢。有一位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多次在鼓动中小学抵制素质教育时声称:“质量就是升学率,学校没有升学率就跟农村不打粮一样。我市的应试教育还要大抓特抓。”更有的市教委在一个标明“谁外传就追究谁的责任”字样的文件中统一布置:“这次省检查组所到各校,要把复习资料都藏好,要换上新课表,上课还照旧课表上,要确保每天9节课及早、午、晚修的时间,教师的周日补课费要单独做账,最后以升学率兑现奖惩。”
不仅如此,有的地方政府还从不同角度加以辩解。诸如“素质教育尚无实施的法律依据”、“它的提法不科学、在词典里找不到”之类;还有的提出了它与应试教育的“大同小异”论、“相互渗透”论及“同等重要”论等等,试图共同构成抵制素质教育的理由。
事实上,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这两个不同概念的本质待征,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做过明确的阐释:
——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其特征有,主要面向少数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内容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德、体、美及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课业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是指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教育。它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
看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次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说,我们讲“科教兴国”,但不是什么教育都可以兴国,“科举教育”能兴国吗,“精英教育”能兴国吗,“应试教育”能兴国吗,都不能。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不转变教育观念,将贻误下一代,贻误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那样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要牵动全社会,先要牵动教育界自身
几年来,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接连收到反映各地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来信。其中有学生写的,“校长总说我是烧不熟的鸡蛋,我都要发疯了,快来救救我吧”;“我们实在受不了啦,这里几乎没有不打学生的老师,也几乎没有不挨老师打的学生”。还有老师写的,“在市里组织的一个暑期培训班上,一位校长介绍他们的升学率为什么高的经验,竟是3年里让学生多上了1000个小时的课”;“高考前的一个深夜,我校高三(5)班学生林小婷,留给熟睡的父母一纸写有‘我学得太累,先走了’的字条后,到自家厨房拧开燃气灶阀门自杀,那天正好是她18岁的生日”……
面对这一行行直指现行教育弊端的控诉,柳斌更加坚定地认为,尽管应试教育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但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仍不容教育自身的改革有丝毫的推诿和淡化。而完成这项重要任务的主力军,就是广大中小学校长和全体教师。
据了解,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不讲师德,是目前师资队伍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些校长、教师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金钱关系,把教育教学管理简单化,动辄以体罚代管、以罚款代教。对此,国家教委在重新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特别增加了两条,强调教师必须要热爱学生,关心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依法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上海,“着眼于未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10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响亮口号。
1988年,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拉开序幕。如今,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一体化,构成了新课程教材的“上海模式”,既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也使每个学生发掘出本来就属于他们自己的潜在能力。从高校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仅没有因使用新教材而造成基础知识的缺陷,而且在社会工作能力、英语听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中称,差生问题是个世界难题。在城市中小学,总有一部分学生读书吃力,他们的自信心,在应试教育这个制造失败的大本营中一点点地被自卑感所替代。是一批有志于差生研究的改革者,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因为你有优点,所以你会成功”,这是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成功教育”的箴言。他从努力营造帮助学生成功的氛围,到设法激励每个学生主动争取成功的潜能。10年过去,经有关指标测试,该校一拨拨差生在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自信心、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等方面,都达到了全区中等以上水平。在这位被誉为“转变差生专家”的身上,体现着一种多么可贵的“园丁”精神!
一位教育家说,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不应是伯乐,而应是用万紫千红装点世界的园丁。换一个说法,要创造一种适合青少年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孩子,这才是受众人尊重的“园丁”。
为了有效地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国家教委选择了以加强薄弱校建设作为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突破口,以“减负”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以考试制度改革作为使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突破口这些重要步骤的今天,呼唤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仍显得十分必要。
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亟待改革现行用人制度
发达国家选拔人才一向重视智商以外的东西。他们的公司、企业录用新人必须经过面试,注重人的全面素质及特点,不唯学历是用。
去年,我国有关部门在一次对用人单位录用条件的调查中,发现有几家用人单位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最大希望,是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他们认为:“就业者的经验和能力,可以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而做人的基本素质,只能在中小学养成。”可惜,有这种认识的用人单位实在太少了。
全面改革社会用人制度和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将是有利于促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动力。人事、劳动部门如在政策上规定,考核录用新人必须做到既讲学历又不唯学历,不拘一格降人才,就会给有才能的人以平等的竞争机会,也会使今天的每一个接受了素质教育的青少年,都能在将来的社会找到自身发展的岗位。
其实,家长以分数评判孩子的习惯是可以改变。今年2月,出于“尊重孩子的完整个性,还教学评价以教育本性”的考虑,上海静安区推行的“没有分数的教学”试验,把评价标准转为认知、情感意志和学习兴趣。开始,接受不了的家长们情绪很大。一学期下来,孩子拿回的“课外活动状况”表上,记着历史、地理的掌握能力及物理、化学的实验能力,虽然只是将来孩子参加中考招生时的参考,却从此引起了家长们的格外关注。这正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目的。
李岚清副总理认为,我们要及时总结和宣传这方面的好经验,要让广大家长和全社会看到,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不但没有影响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且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健康的发展,这样大家就会放心地积极支持素质教育的推行。
今年9月,国家教委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闭幕时提出这样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以教育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素质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为核心,以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控制度、考试制度和督导评估制度为机制,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根本保证,以全社会的支持、参与为重要保障的素质教育运行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自我完善过程。”柳斌副主任恳切地说:“我们既要对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充分的认识,又要对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充分的估计。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等待观望更加错误,归根结底还是事在人为。”
标签: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