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时代脉搏,更新文艺观念--20多年来文艺理论与批评述评(一)_文艺理论论文

紧跟时代脉搏,更新文艺观念--20多年来文艺理论与批评述评(一)_文艺理论论文

紧扣时代脉搏更新文艺观念——二十年文艺理论与批评回眸(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艺理论论文,二十年论文,脉搏论文,文艺论文,批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关于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20周年。20年中,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从“文化大革命”的废墟上迅速崛起,创作繁荣、批评活跃、队伍壮大、事业兴旺,成为中国文艺发展史上最有成绩的历史时期之一。

20年中,我国文艺理论与批评伴随着时代进步和文艺繁荣,在探索中创新,在争鸣中进取,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历程。尽管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失误,但20年来文艺理论界思想解放,争鸣踊跃,论题广泛,研究深入,理论建树颇丰,在繁花似锦的文苑里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当之无愧地与创作共同构筑起新时期文艺繁荣的大厦。可以说,这20年,是我国文艺理论建设紧扣时代脉搏,与历史发展同步的20年;是着眼学科建设,文艺理论全方位跃动的20年;是追踪创作实际,切实推进创作繁荣的20年;是理论批评强化自主意识,走向理论成熟的20年。

通常人们研究新时期文艺发展史的时候,均把新时期文艺的上限追溯到1976年的“四五”运动。《天安门诗抄》于无声处响惊雷,吹响了冲破“四人帮”精神牢笼的第一声号角。文艺率先从被“革命”的状态中觉醒过来,以其敏感的艺术触角和直观的形象语言,感应着时代前进的脉动,传递出民族、民主意识苏醒的先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此为标志,掀起了全民族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揭开了新时期文艺蓬勃发展的历史帷幕。此时的文艺理论与批评在伤痕文学带动下走上新时期文艺舞台,立刻以其凌厉的锐气和锋芒汇入思想解放的时代洪流。文艺理论在沉寂多年之后开始显露出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勇敢地承担起文艺界清除林彪、“四人帮”思想余毒,激浊扬清、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广大理论工作者大胆冲破帮派体系的思想禁区,彻底批判林彪、江青一伙“文艺黑线专政”的谬论,充分肯定新中国特别是17年文艺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认真清理文艺领域长期存在的许多思想、理论、路线是非,着手纠正文艺工作中“左”的错误及其影响,大量的文艺理论问题得以重新讨论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来面目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扬。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借助各种媒体,展开强大的理论舆论攻势,彻底推倒林彪、“四人帮”强加在文艺战线上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为加快落实文艺政策,平反文艺领域的冤假错案,为把广大文艺工作者从极左路线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推动新时期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文艺事业的发展,习惯的思维模式和现成的理论框架已不能适应文艺发展的需要,现实对文艺理论与批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理论亟待从封闭的状态走向开放。一方面,急剧变革的时代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积累,扩展了创作者的情感体验,直接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对象和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文艺的审美实践;另一方面,社会的急剧变化也孕育着理论的思辨力量,召唤着文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比如伤痕文学中暴露与歌颂的关系;人物命运的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的总体把握;伤痕文学的基调是健康的,还是感伤的?比如对新中国社会进程的反思,尤其是对“左”的错误的反思,怎样对体制与制度不完善、工作方式与指导思想方面的失误进行准确界定?比如文艺展示改革生活能不能与现实严格对位,乔厂长式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行为是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所有这些都在文艺实践中引起广泛争议。已有的文艺理论,约定俗成的艺术观念,在新的艺术实践面前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无能为力。如果按照习惯的从既定政治理论的框架和单一社会学的视角去看待文艺,新时期文艺创作实践中的许多问题都会涉及到政治倾向甚至是政治立场。倘如此,新一轮文艺政治形态的纷争则不可避免。依据文艺实践需要,变革陈旧文艺观念的问题已变得刻不容缓。

无可争辩,文艺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但也不能否认文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有着比其他意识形态更为复杂的个性特征。它是由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表面现象和深层结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多层次、多方位、多线索且极具流动性特点的结构形态。只有摆脱单一的思维模式,才能真正把握文艺的本质特征,才能对错综复杂的文艺现象作出科学的判断与解释。新时期文艺理论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端正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的同时,坚定地走出了以社会本体为主的思维定势,大胆地对文艺本体进行多侧面的深入探索。在文艺反映生活的认识上,超越直线对位、简单比照现实的观念,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创作中动机与效果的对立统一,特殊表现形式对创作的制约作用,文艺价值的实现方式,文艺审美接受的多种可能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思考,都使文艺研究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宏观走向微观,使人们对文艺本体的认识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展与观念的更新同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推进。开放使中国文艺事业置于广阔的国际文化背景之下。在现代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民族文化艺术都再也不能凭着自己的经验在封闭的状态下生存发展。因此,我们打开国门,国外大量的文化艺术与经济科技理论同时进入中国。“外国文艺理论丛书”、“现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走向未来丛书”、“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西方哲学流派丛书”、“作家参考丛书”、“20世纪艺术边缘学科译丛”等竞相出版,各种文艺理论、美学流派,比如意识流、表现主义、结构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荒诞主义、原型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符号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也相继被介绍进来。其中良莠互见、鱼龙混杂,并引起较长时间较大规模的关于现代派文艺的论争。论争中虽有不少尖锐的意见分歧,但也达成了许多共识,较好地开阔了文艺家的视野,给人许多有益的启迪。意识流、夸张、变形和象征等手法在文艺创作中被广泛采用,结构主义、原型理论、心理分析和许多哲学方法论也为文艺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这在“文革”时期甚至在“文革”前都是难以想象的。

从广阔的文化视野中观照文艺,我们的文艺学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在现实嬗变与历史生成的媾联中逐步跳出了单一社会学视角考察文艺的狭隘格局,开始了对于文艺深层而又内在的规律性的把握。对文艺的认识在深化,文化观念在变革,文艺美学的潜能被进一步开掘。过去的20年,经历了一个不断扬弃积累的过程。与其说它是对线性思维方式的否定,不如说是对于新的思维空间的拓展。

标签:;  ;  ;  

紧跟时代脉搏,更新文艺观念--20多年来文艺理论与批评述评(一)_文艺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