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使农民富足--论农村城市化趋势_农民论文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使农民富足--论农村城市化趋势_农民论文

只有减少农民 才能富裕农民——浅谈农村城镇化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论文,浅谈论文,富裕论文,城镇化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的基础是农民。《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有什么希望?”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本文主要从德阳农村的实际出发,进一步阐明农民致富途中几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人口高比率的沉重包袱

农村人口的急剧膨胀和耕地面积的日趋减少,使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不断加剧。建国初期,德阳全市人均占有耕地1.76亩,除中江县外,其余4县人均耕地在2亩以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被大量占用,到1995年,全市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0.87亩。特别是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严重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农民增收缓慢。1995年德阳市总人口为368.12万,其中农业人口305.92万,占全市总人中口的83.1%(高于全省、全国农业人口比重)建国46年来,德阳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较快,然而农民的比重却变化甚微,老二、八开的城乡人口结构仍未打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耕地越来越少,普遍存在“开工”不足,小块地上很难有大的作为,年收入除维持自身需要外,商品率极低,农村人口高比率实际上是经济落后的标志。

二、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农村工业化决定农村城镇化。城镇是经济的组织者,是经济的表现形式,城镇的发展和地位的变迁,取决于经济的兴衰。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工业化的同时,无一例外的同步推进城市化。1800~1980年的180年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由5%上升到41%,其中发达国家由7%上升到72%,发展中国家由4%上升到31%,到1994年底,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比率平均达42%,发达国家已达80~90 %。 预计到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全世界将有一半多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标志有两个:一是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构成中是否已占主要比重;二是城市人口和劳动力在整个人口和劳动力的构成中是否已占重要比重。如果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市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就会惊人地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

三、德阳城市化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

城市化滞后,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过去,我们在实践中,没有从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最本质的联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而人为地重农村工业化而轻城镇化,造成了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以德阳为例,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7年来,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已经由量的急聚变化引起了质的飞跃,与改革前相比,工农业产值比重已由1∶9颠倒过来。德阳全市工业化程度已达90%以上,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已占劳力总数的40%以上,而城市化水平还保持在多年的20%以下。也就是说,德阳工业化程度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而城市化程度却低于全省、全国水平,40多年来,全市城市化程度仍然保持在60年代初的老二、八开水平以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德阳农村人口出现递减趋势的可喜变化

农村工业化是有效减少农村人口决定农村城镇化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速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德阳建市初期,乡镇企业总产值仅3.46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7.4%,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德阳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大大加快,1995年末,全市乡镇企业单位达15.6万个,比1983年增长31.3倍;从业人员比1983年增长 8.6倍,创产值632.74亿元,比1983年增长181.86倍,超过当年农业总产值的6.87倍;创工业产值383.6亿元,营业收入440.8亿元,入库税金 2.64亿元,支付职工工资15.4亿元, 在四川省乡镇企业排行榜中仅次于成都、重庆两市,排列第三。1995年,全市涌现12个亿元乡镇,45 个5亿元乡镇、48个亿元村、16个亿元企业。正是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加速了农村工业化进程,为减少德阳农村人口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据市公安局人口统计,1995年底,德阳全市农业人口为305.92万人,比1994年减少4800人,减幅为1.5‰,这是继1991年以来连续第4年出现农村人口递减。从1991~1994年共减少农业人口4.97 万人, 每年平均减少 1.24万人,年递减率为4.02‰,若加进每年4.0‰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内,实际上每年减少农业人口8‰左右, 这是多年不遇的顺应经济规律发展的可喜变化。

五、减少农村人口的有效措施

1.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变革,必将引起城乡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德阳农村集镇建设规模也日益扩大,撤乡建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截止1995年底止,全市县以下集镇发展到95个,比建市初期的14个增长5.8倍, 在发展最快的绵竹县、什邡市、广汉市和市中区4个县级单位中, 已经形成镇多乡少的格局,小集镇数已占乡镇总数的80%以上。目前,进镇人口迅速增加,小集镇真正起到了农村人口“蓄水池”的作用。实践证明,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人口的城镇化过程,促进了农村的不断非农化过程。

2.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是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

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发挥小城镇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城镇繁荣兴旺的主要标志。发展二、三产业的不仅可以消化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为工业、建筑业、运输业等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劳动大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城乡经济。

3.改革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是减少农村人口的关键。

我国的户籍管理原本是对人口的管理,由于多年来采取了向城市倾斜的政策,使城市户口成为一种权益和地位的象征,从而使不少农民以实现“农转非”争得城镇户口为荣。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日益融合、开通,农村人口到城镇落户、务工经商的要求日渐强烈。近年来部分地方采取征收城市建设配套费等办法,吸收农民到城镇落户等等,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以现有居住地址、从事职业和取得家庭收入等条件作为划分城乡户口的界限,不仅可以把目前早已不种庄稼、长期从事乡镇工业生产的职工正式划为城镇居民,不再按农业人口统计,更应让一些有条件进城务工、经商办实体等从事第三产业劳动的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产业生产,以改变工业产值高结构、城市人口低比重的扭曲状态。这一改革,能够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起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有利于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加强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缓解人口对土地就业的压力。部分务工经商的农民进入城镇,既可以使他们免去对土地的牵挂,一心一意从事工业和商业经营,又可以将他们让出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逐步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工。

综上所述,众多的农民拥挤在越来越狭窄的小块地上,每年再千辛万苦,年收入水平也很难提高。只有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农村城市化同步前进,逐步减少农业人口,使农村人均占有生产资料的份额增大,农产品占有率增大,商品率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才会实现。

标签:;  ;  ;  ;  ;  ;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使农民富足--论农村城市化趋势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