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谈品德教育论文_丁杭铃

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谈品德教育论文_丁杭铃

(浙江省诸暨市应店街镇中心幼儿园,311817)

摘要:亲社会行为是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幼儿期儿童的道德水平较低,需要教育者对幼儿做出正确的引导。本文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品德教育 亲社会行为

引言

品德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稳固的特征。近来接二连三发生的“该不该扶老人事件”和“小悦悦事件”都体现出了个人的道德素质问题。自然而然“品德教育”成了目前大家所关注与讨论的焦点。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作为新一批幼儿教师应该去认真思考从哪些角度,用怎样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对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社会领域明确提出教育目标: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亲社会行为是幼儿与他人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也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推出一套独特的“对偶故事法”来研究行为责任的道德问题,许多研究者在运用中发现结果幼儿亲社会行为与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有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了,但也越来越自私,越来越没有同情心了。虽说这样的抱怨有些过激,但当物质生活丰富的时候,孩子的精神世界却没有同步富足,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幼儿园里,教师这些行为更是司空见惯,孩子在学习、游戏时都表现得尤为突出。促成孩子这些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

(一)家庭教育因素

当今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受独生子女的教育,由于孩子缺少兄弟姐妹,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性格,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自私,不能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前的唯一的起表率作用的人,但长辈的过分溺爱和不当的教育方式已不知不觉把孩子影响。

(二)社会负面因素

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却停滞不前,拥挤的公交车上看到老人孕妇无动于衷不让座,捡到东西往自己口袋里塞,看到老人孩子摔倒便擦肩而过,以及媒体报告的负面新闻画面等等,这些画面已在孩子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存在,孩子的无意记忆,只会不加思考,模仿着好玩。

(三)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是幼儿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引领者,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教师成了他们一日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当教师顺手捡起地上垃圾,扶起摔倒的小朋友,救护受伤的小鸟等等行为,孩子会主动参与学习,产生共鸣,这便是隐性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同伴交际因素

同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间的冲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自己解决冲突过程中就是学习的过程,但一般小班年龄基本还无法自己解决矛盾,这恰恰也是教师教育的最佳契机。

总而言之3—6岁对于孩子一生来说是培养良好品德行的黄金时代,儿童时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年龄小,缺乏知识经验,但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面对眼前幼儿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尤为值得我们深思。

三、幼儿道德品质提高策略

(一)家园联合,共筑教育爱巢

教师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特别是让父母与长辈在进行沟通传达,加强道德教育,树立“以德育儿”的教育理念,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亲人手心的宝,万般宠爱,担心害怕孩子吃亏、受委屈、受挫折,从而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会导致孩子自尊心过强而内心极其脆弱,缺乏独立性,自私等不良品德,阻碍孩子良好品格形成。

(二)教师引导,积极探索方法

教师应使幼儿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变得更加自信,学会分享、帮助他人等优良品德。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1.潜移默化地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从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入手,组织好各项活动,以身作则,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通过集体的力量,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的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2.专门的教育活动

组织好社会活动,联系生活实际,也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深入贯彻德育教育,如重阳节到了,鼓励孩子为爷爷奶奶送去一份礼物,可以是一个吻,一个拥抱,启发幼儿抒发自己关爱老人的情感,学习《弟子规》、《孔子》等书籍,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学习去爱,用感恩的眼光看待我们这个世界,把爱奉献给大家。

(三)同伴交往,相互学习共勉

同伴间交际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进一步推动德育教育。美国心理学家对此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即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幼儿间更多的是模仿与强化良好的行为。

四、结语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教师在一张纯白的纸上开始画上第一笔也是举足轻重的一笔,教师肩负着塑造出一幅完美的图画,培养出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从眼前起做个细心人,注重个性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06).

[2]黄冬梅. 中国儿童经典文化导读与幼儿品德教育[J].北京学前教育网, 2006.

[3]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庞丽娟.谈谈幼儿思想品德教育 .[D].南师大早期教育,2007,(12).

作者简介:丁杭铃(1989年4月—),女,汉族,浙江诸暨人 ,本科学历,职称为二级,现工作或学习单位为浙江省诸暨市应店街镇中心幼儿园,研究方向为幼儿学前教育。

论文作者:丁杭铃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谈品德教育论文_丁杭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