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法律的修改与完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保险论文,法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在法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近日,北京市法学会民商 法研究会组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保监会、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的研究人 员和司法实践部门的工作人员,就这个草案中所涉及的一系列保险法律中的重要问题进 行了集中研讨,本文将这次研讨会的主要成果总结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一、我国现行保险法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飞速发展,《保险法》对保险业的调整的不足和缺陷已经十分地突 出,需要修改完善。但是,2003年1月1日施行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 决定》修改内容非常有限,特别是几乎没有涉及保险合同部分,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 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最高人民法院随即开始了制订司法解释工作。最近,有关部门也 打算对《保险法》做进一步的修改。此次修改将侧重三个方面:保险合同、再保险、保 险监管。
从目前的实践中看,我国保险法律中特别是保险合同法律部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 括:(1)可保利益;(2)如何认定保险合同成立,及成立的时间;(3)缴纳或收取保费与 保险合同成立的关系如何;(4)被保险人履行告知义务的时间如何界定;(5)什么是需要 告知的重要事实;(6)预约保险;(7)人寿保险中告知与体验的关系如何;(8)保险人对 某些保险条款明确说明的标准是什么;(9)对于保险条款,在什么情况下应做对保险人 不利的解释;(10)财产保险中的补偿原则;(11)保险价值与保险金额的关系如何;(12) 近因原则;(13)保证保险的性质是什么;(14)涉及劳动关系或家庭关系的人寿保险如何 处理;(15)保险法律如何与《合同法》协调;(16)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问题;(17)保险 资金的运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急需在立法上得到尽快解决,否则,将严重影响我国 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二、应修改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行《保险法》和意见稿进行修改和 补充。
(一)总则部分
1.关于制定保险法的目的和可保利益
《保险法》第1条规定的制定保险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规范保险活动,保护保险活动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一规定没有准确地反映保险法的功能。保险合同法律的功能集 中表现在协调被保险人和保险人的利益冲突——保险人希望获得充分的信息,在订约阶 段认定承保的风险,在订约以后监控承保风险,如果风险增加,就希望解除合同或解除 责任;而被保险人则希望合同一旦有效成立就能够得到尊重和维持,在发生保险事由后 ,保险人能够及时足额支付保险赔偿或给付。《保险法》应恰当地宣示这一功能,须着 力于这一点的设计和规定保险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该条可以修改为:“为了规 范保险活动,明确保险活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协调保险活动当事人的保险利益。”
意见稿第1条第1款和第2款规定:“保险法第12条所称保险利益,即可保利益,应当是 可以确定的经济利益。除《保险法》第53条规定外,投保人对因下列事由产生的经济利 益具有保险利益:(1)物权;(2)合同;(3)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这里将“ 事由”与权利、责任放在一起表述不太严谨,应改为具有或产生可保利益的“权利或行 为”,包括物权、合同等。也可取消第2款这一具体列举,而仅概括规定可保利益是指 对保险标的的利害关系,同时规定这种利害关系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损害社会 公共利益。这样规定可以反映可保利益已经突破“法律上可保利益”这一发展趋势和国 际潮流,可以避免列举时的不当与遗漏,避免列举部分与概括规定部分可能发生的矛盾 或冲突,也可以兼顾财产保险中的可保利益和人身保险中的可保利益。
2.关于保险合同形式与保险合同生效的关系
笔者认为,根据《保险法》,只有书面形式所证明的保险合同的内容才能约束保险当 事人,也就是说,口头保险合同无效。但在存有多个书面协议的情况下,对于保险合同 内容的认定,不能机械地规定以某一书面文件为准,而应对所有的保险书面文件作综合 分析。
《意见稿》第4条规定:财产保险的投保人向保险人交付投保单后,保险人未及时签发 保险单或者表示拒绝承保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承担责任。这是 关于保险人缔约过失的规定,是缔约过失责任在保险法上的具体运用,有利于保护被保 险人的利益。但这里的“未及时签发保单”应区分原因,保险人因“未及时签发保险单 ”而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应当是“有过错”。因此,应当补充规定保险人因过错而 未向被保险人告知重要事实的也可构成缔约过失。同时,这里还应考虑双方的举证能力 强弱问题。
3.对于保费交付与保险人责任的规定
《意见稿》第5条规定:根据《保险法》第14条的规定,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未按 照约定交付保险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保险责任, 但是《保险法》另有规定或者保险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保险合同生效后,投保人未按 约定的期限交付保险费,但是约定有交费宽限期的,保险人对在宽限期间内发生的承保 损失承担保险责任。保险人因以上两款情形承担保险责任时,可以从保险赔款中扣除未 交的保险费及相应的利息。笔者认为,应明确被保险人没有缴纳或没有按约定缴纳保险 费的,保险人可以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或先履行抗辩权,对保费缴纳前风险或损失不予 负责。据此,只有被保险人缴纳保费后,保险人才承担保险标的在保险期间内的风险, 它们包括没有发生保险损失情况下的风险和发生保险损失情形的风险。在后一种情况下 ,保险人的风险直接表现为承担保险损失。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遏制日趋严重的被保险 人恶意欠费直至出险后才交保费的现象,维护保险人生存发展的基础,维护保险的功能 和目的。
4.关于保险合同的解除和解释
《意见稿》第6条规定:投保人在财产保险合同成立后未按照约定交纳全部或者部分保 险费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合同解除前,未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要求投保人支 付保险人开始承担责任时至合同解除前期间的保险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必须对这 里的“部分”做出量化。另有学者指出,实务中,保险人没有足够人力物力催缴保费, 而且保险人迫于业务压力很难解除合同。因此,《意见稿》第6条对于保险人没有实益 ,不如赋予保险人同时履行抗辩权或先履行抗辩权。
《意见稿》第8条规定:保险人根据《保险法》第17条第1款的规定,向投保人说明保 险合同条款内容时,应当以普通人能够理解的程度为限,但是可以根据投保人的投保经 验作不同程度的解释。对此,应当区分一般条款和免责条款、保证条款的说明义务。对 后二者,保险人应当“明确说明”。
5.关于合同成立后的诚信义务
笔者认为,应当重视保险合同成立后的诚信义务,特别是保险人的合同后诚信义务, 要对之系统清理,并做具体规定。
关于合同后诚信义务何时终止,《合同法》没有规定,保险法律也没有规定。应当借 鉴英国判例法,法院受理案件后,该义务应当终止,此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交由诉讼法 律去调整。违反合同后诚信义务应以欺诈作为其构成要件。还可以考虑规定,在合同成 立后才意识到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告知不准确或不完整时,投保人应该毫不迟延地通知保 险人。为此,《保险法》第17条应作相应修改。同时,应当明确《保险法》第41条投保 人的重复保险通知义务及其后果,为此,应当区分对已经存在的保险合同的保险人的通 知和对将要订立的保险合同的保险人的通知。对前者适用重复保险通知制度,而对后者 应当适用有关告知义务的规定。
《意见稿》第15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在合理 的时间内通知保险人,即履行了《保险法》第22条第1款规定的“及时通知”义务。未 及时通知的,不影响保险人的保险责任,但保险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保险人以未及时 通知为由不承担责任的主张,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对此,应当明确通知的形式是书面通 知、口头通知,或二者均可。因此,我国法律应当进一步明确被保险人根据《保险法》 第23条规定的应当向保险人提供的证明和资料的范围和种类,防止保险人滥用法律,随 意要求提供证明和资料。对于违反保险合同的救济手段之一的合同解除,应当清理、规 范用语:因订立合同阶段的欺诈等解除合同实指撤销合同或宣告合同无效;合同成立后 被保险人违反保证导致的是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其他情况下,如果被保险人根本违 约,保险人可以解除合同。
为切实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必须强化保险人合同后诚信义务,它们应包括保险合同 成立后合同变更、续保、续期和复效时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告知义务;合同后涉及的保 险条款说明义务;合同后发生的缔约过失责任;保险合同变更、续保、续期和复效时的 拒绝通知义务;保险标的或保险合同转让时的拒绝通知义务;被保险人没有依约交费时保险人的通知义务;被保险人违反诚信义务时的通知义务;因被保险人违反保证条款而解除责任时的通知义务;补充证明或资料的通知义务;不得欺诈拒赔的义务。
(二)财产保险部分
1.关于保险合同转让和保险价值的约定
《保险法》没有规定保险合同转让的依据。可以借鉴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15 条的规定,在我国《保险法》中明确保险合同是根据被保险人和受让人之间的明示或默 示保险合同转让协议而转让的。这样就可以消除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转让而转让的误解 。
《意见稿》第26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约定保险价值的,保险标的的实际 价值按照保险事故发生地的市场价格确定。没有市场价格的,可以依评估价格确定。该 条应当规定如何确定评估机构。
2.关于保证保险
我国保险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保证保险,但《保险法》中却无任何相关规定。为此,笔 者认为,保证保险是保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新型的、适应经济发展的保 险合同。保证保险形式上有担保的作用,实质上是个保险合同,因为它是在保险业务开 展后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保险业平台上的。保证保险合同当事人也有特殊性,在保证 保险中,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为债务人,保险权利人多为银行等债权人,而不可能是作为 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债务人,这与一般保险中在未做特别约定下被保险人与保险权利人 为同一人的情况不同。
《意见稿》第34条规定,保证保险合同是为保证合同债务的履行而订立的合同,具有 担保合同性质。对此,司法解释不宜规定保证保险具有担保性质,因为司法解释就是为 了解决实务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必要介入理论争论,否则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当然, 如果《保险法》以后对保证保险做出具体规定,保证保险应当适用《保险法》。
《意见稿》第38条规定,基于无效的合同而订立的保证保险合同无效,保险人不承担 保险责任。但保险人明知合同无效而承保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该规定与《担 保法》有冲突。保证保险在我国还是个理论问题,而在英美等国已经不是理论问题,而 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美国,保证业务包括合同保证及其他非合同保证。合同保证绝大多 数是工程保证,而工程保证中有90%以上是由保险公司来做。原因首先在于保险公司的 经济实力强大,其次工程保证要求保证人对被保证人有深刻了解,保险公司正好具备这 个条件。在英国,保证与保险可以互换,它们的唯一的区别在于一般的保证应先由债务 人承担责任,而工程保证则由债务人和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
3.关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问题
这个问题目前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是否应当将财产损害纳入保障范围。笔者主张,在 我国强制保险设立之初,应当遵循强制保险提供基本保障的原则,即强制保险的保障范 围不能过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强制保险制度应当对第三者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规定 不同的归责原则,强调对人身损害的赔偿,即人身伤亡在责任限额内实行无过错责任; 财产损失实行过错责任。强制保险的责任限额不能过高。
(2)关于是否将醉酒驾车等违法行为纳入保障范围。笔者认为,在因驾驶员醉酒驾车致 人损害的情况下,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之后保险公司再对肇事人行使追偿权,能 更加妥当地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如果是在受害人与被保险人或其它致害人恶意串通,或 因受害人的故意行为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中,保险公司不负赔偿责任。
(3)关于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各国立法主要有两种做法:第一,赋予第三人直接请求权 。第二,要求保险人承担保护第三人利益的注意义务。有学者认为,从长远来看,我国 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应当赋予第三人直接请求权。但在目前,笔者建议采纳第二种做法 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因为,我国强制保险制度刚刚确立,保险公司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积累经营强制保险的经验;同时,保险公司承担保护第三人的注意义务,也可以有效地 维护第三人的利益。
(4)关于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 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有两种截 然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一旦出险保险公司就应赔偿,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对被 保险人的责任进行判断,在责任范围内进行赔偿。笔者认为,这条规定应进一步明确, 否则会实践中易产生纠纷。按字面理解,出险后应由保险公司先行支付,但这并未解决 强制保险是否与被保险人的责任挂钩的问题。强制保险中第三者应享有对保险人的直接 请求权,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保险人既可以向受害人也可向被保险人支付。
(5)第三者责任险中如果保险公司不先赔付时如何处理?《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后, 保险公司先行支付操作性不强。《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出险后先由公安机关出具赔偿 认定书,而此赔偿认定书认定的不是民事赔偿责任。这样就需要提起民事诉讼,而提起 诉讼则达不到先行赔付的目的。另外,保险人赔付是否需要考虑赔付的依据、过错、赔 偿范围、保险人的诉讼地位等。对这些相关问题应当进行解释。
(三)人身保险部分
1.关于人寿保险的保险单转让或者质押
意见稿第41条规定:人寿保险的保险单,投保人经过被保险人书面同意,可以转让或 者质押,但是保险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投保人、受让人或质押权人在保险单转让或者 质押转让协议签订后未通知保险人的,保险人可以只对受益人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质押权人在其享有的债权范围内,要求按照合同行使优先于受益人对保险金或者保险单 现金价值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因此,意见稿中第2款、第3款对如何协调应当 明确。
2.关于保险费的支付
意见稿第43条规定: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受益人分别为不同的人时,投保人不再继续 交纳保险费的,自合同效力中止之日起二年内,被保险人、受益人向保险人提出补交保 险费、恢复合同效力的要求,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被保险人、受益人承担交纳保险费义 务的,可以依法行使投保人的权利。
该条针对《保险法》第58条做了解释,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被保险人、受 益人维持合同效力的权利;另一方面,它不仅忽视了投保人的权利,而且忽视了可保利 益的要求。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的合同,投保人的意愿应受尊重。再者,要考虑 可保利益,不能说被保险人、受益人只要支付保费就可取代投保人的地位。因此,对该 问题应作具体分析,在投保人因客观原因不能缴费,被保险人、受益人为同一人时,受 益人可通过交费取代投保人的地位;当被保险人与受益人不为同一人时,被保险人可以 交纳保费取代投保人的地位,但应取得投保人同意。另外,对中止的起算点、缴费期限 内保险人的责任也应予以明确。同时,对于缴费期限内保险人的责任,以及被保险人、 受益人维持合同效力的权利应进一步予以完善。
3.保险单现金价值的计算及人身保险合同的变更
《保险法》第59条第2款规定:保险人依照前款规定解除合同,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 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投保人未交足二年保险费 的,保险人应当在扣除手续费后,退还保险费。
现金价值的计算涉及到财务方面,非常复杂,不好在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保单的现金 价值。但学者提出,对人身保险保单的现金价值应当具体明确。另外,对人寿保险中保 单的现金价值的请求权应作规定。
人身保险合同变更,绝不能仅适用投保人与保险人协议,还应考虑被保险人的意愿。
(四)保险业部分
1.关于保险业的经营
国外保险公司已从分业经营发展到混业经营。我国保险业则仍实行分业经营。今年年 底我国保险业解禁,外资保险公司将入境。因此,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也应分业经营, 对它们适用《保险法》监管即可。
目前,我国保险经营发展范围受到了限制。保险业所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1999年后 美美国等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可经营多种保险业务,而我国保险公司却不能,已经发生 过几家大的保险公司因保险法没有规定而不敢作车贷险业务的情况。随着保险业的发展 ,现实中保险业的业务范围有所拓宽,如一些地方保险公司代理当地政府进行医疗保险 ,但拓宽的保险业务却无法律依据。因此,在下一次修改中,除了修改保险合同法外, 仍要将保险业列入修改范围,明确保险业务范围,以利于内资保险公司参与国际保险的 竞争。
2.关于保险合同无效
意见稿第22条规定:保险人制定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未按照《保险法》第107条的规 定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批,保险合同无效。
该条对合同无效的后果未作规定。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参考意见稿第21条处理。意 见稿第21条规定:保险人违反《保险法》第92条的规定超出核定的业务范围从事保险业 务的,保险合同无效。保险事故发生前,保险人应当退还保险费及相应的利息;保险事 故发生后,保险人除退还收取的保险费外,还应当在保险金额范围内赔偿人寿保险的被 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可得利益的损失;或者在非人寿保险的保险金额范围内赔偿被保险人 的实际损失。投保人明知保险人超出核定的业务范围从事保险业务仍然投保的,承保损 失发生前,投保人只能要求保险人退还保险费;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承担不超过约 定保险金额一半的责任。
综上所述,在保险法律的修改中,除了应考虑《合同法》与《保险法》的协调外,同 时应考虑保险法律的特殊性质和要求,不能将《合同法》的内容完全搬到到保险法律当 中。对于《保险法》的修改,也应朝着更加开放、自由、灵活的方向迈进,以利为保险 人提供多样的保险服务,平等地参与保险市场竞争,当然,也要对其加强监管,以保护 被保险人的利益,维持保险市场秩序。
标签:保险法论文; 保险合同论文; 投保人论文; 保险受益人论文; 法律论文; 保险公司设立论文; 保证保险论文; 保险费率论文; 保证责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