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恐吓还是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态势论文,评估报告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3月9—10日美国主流媒体相继披露“核态势评估报告”(Nuclear Posture Revi ew)机密内容之后,报告的节选版也被曝光,(注:美国《洛杉矶时报》2002年3月9日首 先刊登文章,称防务分析家威廉·阿尔金(William Arkin)已拥有“核态势评估报告” 的复印件,并报道了报告的基本内容。美国国防部发表声明予以否认,表示对一份“误 导性的、不真实的”报道“不予评论”;3月10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该 报已拥有“核态势评估报告”的复印件,进一步介绍了原来机密性的报告内容。至此, 美国政府已无可否认,于是转向对报告内容进行辩护与说明。3月12日,美国“全球安 全”(www.globalsecurity.org)正式公布了报告的节选版。参见Paul Richter,“U.S.W ork up Plan for Using Nuclear Arms”,LA Times,March 9,2002;Michael R.Gordon,“U.S.Nuclear Plan Sees New Weapons and New Targets”,New York Times,March 10,2002.)世人终于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布什政府的新核战略。由于核战略素来在美国 防务政策中居于中心地位,进攻性战略力量是美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柱,因此,即便 是“节选版”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对于我们及时分析和掌握布什政府当前政策动向 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该份报告提到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台湾海峡危机中要对中国采取 核打击,(注:“Nuclear Posture Review 2002:Excerpt”,p.16,www.globalsecuri ty.org/wmd/library/policy/dod/npr.htm)这就清楚地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中并不公开 谈论的战略设想,从而不能不引起中国方面的高度警惕与关注。
“核态势评估报告”被曝光的主要内容
2002年1月8日,美国国防部在报告提交给国会之后,曾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报告 的基本构想,称冷战结束10年后美国核构想必须发生重大变化,以适应21世纪美国所面 临的安全形势。依照惯例,除了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的报告“前言”、一套大纲 性的幻灯演示以及国防部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所做的介绍之外,(注:有关这三份材料 的内容,请参见www.defenselink.mil/news/jan2002/t01092002-t0109npr.html)五角 大楼没有公布报告的解密版,对具体的内容更是讳莫如深。
根据上述公开的资料,报告在评估新的安全需要与美国战略安全目标后,提出了21世 纪美国核战略的新方案。其核心要点包括:
首先,美国继续强调核武器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报告强调,“核武器 在美国的防务能力中仍然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它们为威慑广泛的威胁提供了可靠的军事 选择;这些广泛的威胁包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大规模的常规军事力量。美国的核武器 能力拥有独到的价值,能够给予美国作出选择的可能性,以便按照不同的级别对重要的 目标施加压力以取得战略性的和政治的目的”。(注:“Nuclear Posture Review 2002 :Excerpt”,p.7,www.globalsecurity.org/news/npn/032002.htm/) 其次,美国将改变冷战时代核战略中传统的“三位一体”战略力量结构,转而追求新 的“三位一体”和战略力量新结构。这一新的战略力量结构包括:核打击力量与常规打 击力量相结合的战略进攻力量、包括积极防御与消极防御在内的战略防御力量以及战略 基础设施的更新与发展。对可以扮演战略性进攻力量的常规打击能力来说,这是继续推 进美军的“军事技术革命”,推动美军常规力量的更新和发展,其重点是精确制导的空 中打击能力、军事力量的远程投掷能力以及更加发达的情报收集与通讯、指挥能力。在 战略防御方面,突出了以导弹防御系统为主的积极防御能力,强调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 可以为美国的核政策引入“防御威慑”力量。这样,美国的战略威慑能力可以兼备进攻 性战略威慑与防御性战略威慑。在战略力量的基础设施更新方面,强调美国要建立新的 军事作战、指挥、管理与后勤系统,并进一步发展战略力量的基地设施以及软、硬件的 反应能力。(注:“Nuclear Posture Review Report:Foreword”,Donald Rumsfeld,Ja nuary 9,2002;“Findings of the Nuclear Posture Review”,US DoD,January 9,200 2.)
第三,美国战略力量的发展将从传统的“基于威胁”转向“基于能力”。具体来说, 是指美国不再以相互确保摧毁这样的传统核威慑理论来指导和规范战略力量的结构与使 用原则,不再以前苏联或者俄罗斯这样同等级别的战略核大国作为最大的威胁,而是要 根据21世纪美国安全环境的具体变化和威胁的可能来源,来决定战略武器的发展重点以 及战略打击力量的具体实施方案,美国不需要去过多顾及到底是谁、是如何对美国构成 安全挑战。(注:“Special Briefing on the Nuclear Posture Review”,January 9 ,2002,www.defenselink.mil/cgi-bin/dlprint.cgi/)“基于能力”的战略力量发展同 时也强调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认为导弹防御系统可以使得美军在采取军事行动时将损 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为美国提高威慑的有效性以及采取实战方案提供保障。
美国核战略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战略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 战略武器的力量结构;三是战略武器的使用原则。(注:对美国核战略组成部分的经典 论述,请参见Lawrence Freedman,The Evolution of Nuclear Strategy,Macmillian P ress,London,1990.)因此,五角大楼官方所公开介绍的情况充其量只对第一部分的内容 做了回答,并没有更多触及第二、第三部分的内容。2002年3月美国媒体所披露的内容 ,使我们终于对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内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美国需要保持的战略力量结构方面,报告首先强调美国新的战略力量结构不再以俄 罗斯为主要的威慑目标,而将核力量结构调整到对付来自“流氓国家”的大规模杀伤性 武器威胁,以及来自中国的“有限”战略威胁。为此,报告对未来10年美国准备保留和 发展的核打击力量进行了具体规划,提出了要保持和发展的民兵Ⅲ洲际弹道导弹、三叉 戟核潜艇以及B—2和B—52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具体计划。在构成战略力量的常规打击能 力方面,报告提出要着重发展空中精确制导攻击、远程力量运送能力以及对机动和可移 动军事目标的打击。(注:“Nuclear Posture Review 2002,Excerpt”,pp.41—45.) 其次,战略力量结构仍然必须面对一系列的“突然变化”,为此,美国在大规进攻性 战略核武器的同时,必须使得核裁军能够随时补充进攻性战略核武器的突然需求。这就 决定了削减的具体方式,不是象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那样实际销毁 或者在接受监督的情况下销毁,而是将削减下来的核武器进行储存,成为处于储存状态 的“后备核力量”。
报告要求,美国实际部署的核力量应该在规模上提供满足美国防务目标所需的核打击 能力。这些防务目标主要是“即时的、没有预期到的紧急状况”,但需要包括能够足够 对付“突发情况”的能力,这就要求美国“保留小规模的、额外的边际核力量”以便对 付“已知的威胁”。报告提出,美国还必须保留一些“可反应性的核力量”(Responsiv e force),这些核力量将用于扩大实际部署的核能力以便可以对付“潜在的紧急状况” 。这就要求美军对削减下来的战略核弹头进行储存,以便根据需要,当潜在的威胁扩大 时,可以随时将储存的核弹头在“几个星期、几个月以及几年中”重新进行部署,(注 :“Nuclear Posture Review 2002,Excerpt”,p.17.)从而可以迅速增强美国的核战略 进攻力量。
第三,常规力量,即“非核力量”将在战略力量结构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力求建立 一种核打击力量与常规打击力量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相辅相成、既 可发挥进攻威慑又可发挥防御威慑作用的战略力量新结构。
在这方面,报告列举了需要着重发展的战略性打击力量的具体内容:打击机动和可移 动军事目标、打击深埋的地下目标及导弹核潜艇、发展远程打击能力和精确制导打击系 统以及新发展的打击系统。报告提出“更新基础设施”的目标包括更新武器系统、增强 军火生产和制造能力、发展和部署“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结构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在 核武器的发展方面,报告提出今后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小当量的、可以随时用于战场并能 摧毁常规武器所不能企及的军事目标的核武器。具体来说,就是要能够钻地攻击(HDBT) 、提高核武器的命中精确度、具备可以攻击机动和可移动目标的能力、打击生化武器。 (注:“2000 Nuclear Posture Review,Excerpt”,pp.46—48.)在需要重点建设的战略 防御能力方面,报告提出了导弹防御建设的时间计划以及准备研制和部署的导弹防御系 统的武器类型,包括陆基、空基和海基系统。报告提出,导弹防御体系能够削弱对手和 敌人谋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将降低它们运用这些武器进行冒险的意愿。(注:“200 0 Nuclear Posture Review,Excerpt”,p.24.)
在核力量的使用原则上,除了继续坚持以往核战略所强调的用核武器威慑和报复核武 器之外,报告提出了新世纪美国核力量的使用原则。
首先,报告强调,核武器应该用以威慑和打击对美国可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攻, 也可用于对付除核武器之外的生物和化学武器威胁,这样,美国对非核国家也可以使用 核武器。为此,除了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外,报告将伊拉克、伊朗 、利比亚、朝鲜和叙利亚同时列为美国需要准备实施核打击的对象国。
其次,报告指出核武器可以用于战场目的,美国准备在区域性冲突中使用核武器。为 此,报告强调美军应该在“紧急情况下”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攻击,以对付常规军事力量 无法解决的军事目标以及“突变情况”(surprise development)。报告列举的、美国需 要进行核打击的“紧急状况”分为三种,分别是“即时的、不可预见的和潜在的”。在 “即时”的“紧急状况”中,报告特意列举了伊拉克对以色列及邻国的入侵、朝鲜进攻 韩国以及“针对台湾现状而出现的军事行动”。(注:“2000 Nuclear Posture Review ,Excerpt”,p.17.)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多少年来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不以为耻,现在又 要对中国统一愿望再度进行“核恐吓”,无非是要全力吓阻中国采取武力手段解决台湾 问题的可能。难怪连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也发表社论,称美国为“核流氓”,严 厉指责美国拟在紧急状况下对中国等七个国家发动核打击的意图。(注:“America as Nuclear Rogue”,New York Times,Editorial,March 12,2002.)
尽管如此,被曝光的“核态势评估报告”的内容还是有限的。被公开的报告内容只是 一个节选版,并没有和盘托出报告的全部内容。此外,涉及核战略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 ——核打击的目标计划(targeting plan)——仍然没有公开。通常来说,美国进行核打 击的目标计划包括打击对方核设施、军事目标以及工业制造业中心与城市,以便能够通 过对这些目标的打击来达到报复、威慑以及使对手丧失还手能力的目的。在当前条件下 ,如果美国继续选择以城市为核打击目标,显然将受到难以抑制的、基于人道主义的国 际指责。这也是披露的内容迄今使我们无法知晓美国新的核打击目标计划的重要原因。
美国核战略的实质性变化
为了降低国际社会对报告的众多批评,尽可能地限制报告对美国外交的消极影响,白 宫官员都各尽所能,对报告内容进行辩解。2002年3月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凯瑟林· 阿博特表示,报告并不为美国“提供核瞄准或核计划的行动指导方针”,而是美国准备 进行的一连串核政策评估计划的一部分。(注:Bradley Graham and Walter Pincus,“ Nuclear Targeting Draft Shifts Focus from Russia More Emphasis Given to Chin a,N.Korea,Mideast”,Washington Post,March 10,2002.)3月10日,鲍威尔在接受哥伦 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说,报告只是“正常的、军事概念上的规划,而不是美国即将采取 任何行动的前兆”;报告并没有将“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作为美国核武器天天瞄准的 对象”。(注:“Hints of Nuclear-Policy Shift Raise Several Questions”,USA T oday,Editorial,March 13,2002.)3月15日,鲍威尔在接受美联社专访时提出,美国将 会继续遵守1978年卡特政府所做出的承诺,不对没有核武器的国家使用核武器,强调说 “美国的这一政策并没有改变”。(注:“Powell Denies Change in U.S.Policy”,Th e Washington Times,March 16,2002.)但白宫官员的上述辩解是苍白的、缺乏说服力的 。“核态势评估报告”的出台,标志着美国的核政策以及核战略自冷战结束以来,已经 出现了实质性的变化。
首先,报告显示,新的核战略已经从冷战时期和克林顿政府时代的重点防范前苏联和 俄罗斯、强调以核武器对付核武器,转向了准备做出更为灵活的核反应,以便让核战略 从对付针对美国以及盟国的核攻击,转向对付地区冲突中对美国本土和海外美军有限的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
无论是核武器用于对付常规力量无法攻克的军事目标也好、还是针对生化武器也好, 报告客观上扩大核武器的战场用途,将核武器小型化,从而降格为可以在区域冲突的战 场上使用的核武器。这种降低核门槛、为核武器在战场使用松绑的新战略,事实上是对 美国以往核战略的重大修正。1994年9月,克林顿政府通过进行“核态势评估报告”完 成了冷战结束后第一次核战略检讨。该报告的基本结论是冷战时期所形成的、建立在确 保摧毁基础上的核政策在冷战后将继续有效。报告维持了美国战略核力量只是用来威慑 和报复对美国以及盟国的核攻击传统原则和使命,同美国居于同一核力量水平的俄罗斯 是美国核战略防范的重点。报告称,“一旦俄罗斯出现一个敌对政府,或者美国同俄罗 斯以及前苏联国家的军控进程失败,美国应该有能力迅速提升和增加START2所限制或者 削减的战略核武器”。(注:DoD,“Nuclear Posture Review”,Press/Public Version ,September 22,1994.)1997年克林顿签发“总统国家安全指令第60号”(President Dec ision Directive/NSC 60),取消了1984年里根政府提出的要在核战争中获胜的“延伸 战略”(Protracted Strategy)原则,但坚持现行核政策依然有效的提法。(注:Willia m M.Arkin,“What's New?”,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November/Dec ember 1997.)在是否修改以往的核政策,确立核武器可以攻击和报复生化武器,克林顿 政府则一直采取“模糊”立场。
对生物和化学武器攻击声言要进行核报复开始于海湾战争时期。1991年1月美国发动攻 击行动前夕,美国总统老布什曾致信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提出在多国部队即将开始的“ 沙漠风暴”行动中,如果伊拉克胆敢对美国和多国部队发动核生化武器攻击,将遭到美 国最严厉的报复。(注:“Confrontation in the Gulf:Text of Letter from Bush to Hussein”,New York Times,January 13,1991;有关更具体的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对萨达 姆进行核威胁的论述,请参见Lawrence Freedman and Efraim Karsh,The Gulf Confli ct:1990-1991,London:Faber and Faber,1993,p.257.)在海湾战争结束后,老布什政府 并没有将这一条变成美国正式的核政策,只是成为了美国对生化武器作出反应的可能性 选择。随后,美国也有不少学者提出政策建议,认为美国政府对生化武器攻击进行核报 复是合理的、必要的;但也有人反对,认为无法确定核报复是否能有效吓阻生化武器的 使用。(注:William M.Arkin,“Calculated Ambiguity:Nuclear Weapons and Gulf W ar”,Washington Quarterly,Vol.19,No.3,Autumn 1996.)克林顿政府在口头上曾坚持 说美国可以用核武器对付生化武器。1994年6月,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称美国不会改 变用核武器来打击生物与化学武器的合法性。(注:Theresa Hitchens,“Uncertainty over Russia Clouds U.S.Nuclear Strategy”,Defense News,June 20—26,1994.) 但无论是克林顿政府1994年的“核态势评估报告”还是1997年的“总统国家安全指令第 60号”都没有把这一条变成公开的核力量使用原则。(注:Eric Mlyn,“U.S.Nuclear P olicy and the End of Cold War,”in T.V.Paul,Richard J.Harknett,James J.Wirtz ,eds.,The Absolute Weapon Revisited:Nuclear Arms and the Emerging Internatio nal Order,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pp.189—212.)
“核态势评估报告”以美国正式奉行的军事原则的方式,确立了将核武器可用于对付 生化武器的新方针。这就从事实上突破了美国以往核战略强调威慑核攻击、以及避免核 战争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回里根政府“威慑—防御—报复”的战争思路。(注 :里根政府面对美苏“恐怖均势”中有关“脆弱窗口”的理论,1981年上台后提出要对 苏联奉行“新灵活反应战略”,其核心是强调美国的第一次打击能力以及战略防御计划 ,争取与苏联在多层次的战争中都能获胜。有关“脆弱窗口”的提法,请参见Paul Nit ze,“Assuring Stability in An Era of Détente”,Foreign Affairs,Vol.54,Janua ry 1976,pp.207—33;有关里根政府时期美国核战略的详细分析,请参见Robert Jervi s,The Meaning of the Nuclear Revolution,Ithac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 ress,1991;Lawrence Freedman,The Evolution of Nuclear Strategy.)只不过,现在 布什政府强调的是“威慑—防御—攻击”的战争路线,是要力争打赢同拥有大规模杀伤 性武器国家可能发生的任何地区性冲突。这是为什么核武器的实战意义在布什政府的“ 核态势评估报告”中空前突出的基本原因,它反映出布什政府防务思想中典型的“进攻 性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就是美国可以通过自己在实力建设上的新追求以 及显示实力的决心,为美国赢得和平。而赢得和平的条件,首先在于美国要具有“赢得 战争”、而不是重在“赢得和平”的现实能力。(注:有关布什政府战略设计从“赢得 和平”向“赢得战争”观念的转变,请参见目前五角大楼当红的战略问题顾问Keith Pa yne的理论,Keith B.Payne,The Fallacies of Cold War Deterrence and A New Dire ction,Lexington: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01.)这是美国中心主义和实 力优先原则的具体化。这也说明了在布什政府的核政策中,美国已经改变了传统核战略 思想中核武器是“绝对武器”(absolute weapon)的基本观念。核武器已经被降低到具 有了常规武器的性质,是可以适用于地区性冲突中的战场武器。这一转变意味着共和党 政府已经大大修改了以往美国历届政府所坚持的“核禁忌”思想。(注:所谓“核禁忌 ”,是指由于核武器巨大的破坏性、核武器随意使用违背人类的道义原则以及核武器的 战场使用会导致核对抗全面升级,因此,核武器应该是战争手段中的“最后一着”,不 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使用。这也是核武器在传统的威慑理论中只能用于对付和报复核 攻击的根本原因。Bernald Brodie,ed.,The Absolute Weapon:Atomic Power and Worl d Order,New York:Harcout,Brace,1946;Robert Jervis,The Meaning of the Nuclear Revolution.)
其次,新核战略将首次实现战略进攻与战略防御的结合、核打击与常规打击的结合、 积极防御与消极防御的结合。这一全新的战略力量结构的形成,必然对美国核武器使用 原则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结果是,布什政府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将是美国核战略历史 上的分水岭,美国的核政策同冷战时代相比,正在加速朝着后冷战时代过渡。
在美国的战略力量结构中只有进攻性核武器时代,美国的核威慑建立在单纯的“确保 相互摧毁”(MAD)的基础上,大部分战略核力量用于固定瞄准苏联境内的战略目标,这 是与美国传统核威慑原则中只具有进攻性战略核武器相一致的。
冷战结束后,随着美俄关系的改善、核裁军进程的发展以及1990年海湾战争的作用, 美国开始逐步考虑减少核弹头的固定目标分配,转而寻求灵活地对付象伊拉克这样的可 能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一直在逐步地取代1000多枚固定 瞄准俄罗斯境内目标的核计划。1994年9月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冷战后第一个“核态势评 估报告”中,就引进了“适用计划”(adaptive planning),对核弹头固定化的瞄准目 标进行更新。(注:“Nuclear Posture Review:Press/Public Version”,September 2 2,1994;Harold A.Feiveson,ed.,The Nuclear Turning Point:A Bluepint for Deep C uts and De-alerting of Nuclear Weapons,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 ution Press,1999,Chapter Four“Nuclear Stratey and Targeting Doctrine”and C hapter 12“The Nest Nuclear Posture Review?”.)但是,克林顿政府注意到,如果 美国宣布用核武器对付伊拉克,并制定针对伊拉克的核打击目标瞄准计划,将产生巨大 的政治和外交风险。不管美国如何指责伊拉克,阿拉伯国家都不可能接受美国用核武器 来对付穆斯林人民。其结果,美国数十年来寻求的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及赢取阿拉 伯国家军事支持的努力,都可能毁于一旦。最后,克林顿政府的选择是,花10亿美元从 技术上更新美国战略指挥部的电脑系统,将给核导弹重新设置目标指令和攻击对象的处 理过程,从几个月减少到了几个小时、有的甚至几分钟。(注:Walter Pincus,“U.S.N uclear Arms Stance Modified by Policy Study”,Washington Past,March 23,2002 .)
布什政府在“核态势评估报告”中要求将核武器的打击目标设定系统变得更加灵活。 报告称,美国需要“缩短打击目标认定和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这就需要特别强调核打 击计划的操作过程”,(注:“Nuclear Posture Review 2002:Excerpt”,pp.25—30.)以便美国需要进行核打击的时候,可以迅速决定对什么样的目标进行核攻击,并尽快 作出核反应。因此,新的核战略事实上已经正式结束美国过去那种庞大的、预先分配好 的核打击目标瞄准计划,而将核武器灵活地用于对付新的威胁。这是布什政府竭力发展 核武器的战区用途的明显标志,也是美国在大规模削减核弹头的同时能够实施对“流氓 国家”未来威胁进行核打击的重要保障。
这一核力量使用原则客观上增加了美国今后对核武器的依赖性,也暴露了美国核裁军 倡议中虚伪的一面。布什总统在2001年11月13日宣布,在未来十年中美国将把当前6000 枚积极状态中的核弹头裁减2/3,届时,核弹头数量将降低到2200—1700枚。但被揭密 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却声称,今天,美国处在积极状态的核弹头是8000枚,“到2012 年,美国目前处在积极储存中的3000枚核弹头将转为非积极储存、或者正式退役”。( 注:“Nuclear Posture Review 2002:Excerpt”,p.32.)按照报告的说法,美国十年后 ,仍将保留5000枚核弹头,这和布什总统提议的核裁军数目存在着巨大差异。同时,由 于具有了战略防御的保护,美国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争中理论上就可以关闭自己“脆 弱的窗口”。其结果,在战略力量方面,只有美国既可以“攻”,又可以“守”,为美 国进行对外军事干预提供了战略上和军事技术手段上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核态势评估报告”是共和党力主发展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主张在美国军事战略 上的具体落实,是将导弹防御系统从战略观念、实战装备到运用原则都结合进美国新世 纪核战略的正式开始。在核战略中兼备了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之后,美国的核战略和整 个军事态势将更具有“侵略性”(intrusive),美国卷入地区性冲突、按照自己的意志 来进行军事干预的可能性将大大提升。
第三,布什政府在“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抛弃了不对非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原则 ,是美国核政策的一大倒退。而将中国这样的爱好和平的国家列入核打击对象,不仅是 对布什称中国是“朋友”的说法的一大讽刺,也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总想压制中国统一 诉求的具体表现。
报告列举了美国在“紧急状态下”可能进行攻击的七个国家。在这七个国家中,只有 两个国家是有核武器国家,这意味着美国实际上抛弃了1978年卡特政府以来,美国一直 承诺的不对非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方针。1978年国务卿万斯代表卡特总统发表声明 ,“美国不会使用核武器对付《核不扩散条约》缔约国中的任何没有核武器的成员国, 也不会用来对付任何相应的、不装备核爆炸装置的、有国际约束力的义务,除非这样一 个国家与有核武器的国家结盟,或者帮助有核武器的国家进行和从事对美国本土、武装 力量和美国的盟国进行核攻击”。(注:Lewis Dunn,Controlling the Bomb,New Heave 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p.87.)1995年,美国当时的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 重复了上述声明,强调美国遵从该原则,不对《核不扩散条约》成员国使用核武器。19 95年4月11日,包括美国在内的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发表声明,共同阐述了不对非核 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的立场。这一声明成为了安理会同日通过的决议的一部分,强调推 进核不扩散是联合国的一贯目标。(注:The United Nations:“UN:Nonproliferation for the 30 Years”,Geneva 2000,p.119.)现在,布什政府不管是出于反恐动机也好 、还是出于对所谓“邪恶轴心”的憎恶也好,将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国家列入核打击国 家名单,摆明了就是要按照美国的强权意志来塑造国际安全秩序,是回到50—60年代冷 战高峰时期美国动不动就使用“核恐吓”的冷战手法上去。这既是对中美关系的重大伤 害,也是对世界大多数国家参加核不扩散条约机制、愿意放弃核武器发展的善良意愿的 沉重打击。
美国新核战略的危险性
近来,国际观察家们纷纷发表评论,认为2002年3月美国媒体曝光“核态势评估报告” 是美国政府有意所为。“曝光事件”背后,是美国政府力图借媒体之手将属于机密的报 告内容故意泄密,以便能达到威慑和警告的作用。
报告曝光的时间正值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出访英国和中东11国。此时向新闻界捅出 报告的复印件,正是为了强调美国在对付象伊拉克等这样的反美国家和大规模杀伤性武 器扩散时,有决心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其目的,不仅要在战略上、也要在心理上威慑反 美行动,威慑在反恐行动之外对美国战略利益的其他挑战。国务卿鲍威尔3月12日在参 议院军事小组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表示,充分考虑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袭击美国的 可能性符合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布什总统有进行还击的广泛选择,让一些国家知道这 一点对美国来说是一件好事。(注:Greg Miller,“Bush Puts Nuclear Use in Option s Available”,Las Angles Times,March 14,2002.)3月13日,布什总统在白宫的记者 招待会上称,美国拥有核武器是为了威慑,“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摆在桌面上了,因为我 们想对一些国家清楚地表明,你们不能威胁美国,也不能对我们、对我们的盟国和朋友 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注:President Bush's Press Conference,March 13,2002 ”,www.clw.org/control/nesupdates/020314.html)
从总体上来说,布什政府将“核态势评估报告”故意泄密,既是为了加强美国在第二 阶段反恐过程中,从自己的超强实力地位出发对所谓“流氓国家”、或者美国准备要采 取军事行动的国家进行恐吓,也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美国在所谓核心利益地区的威慑作用 。因此,报告与美国的反恐行动具有密切联系。推行威吓政策、制造心理效应,本身就 是“9·11事件”以来美国反恐战略的一部分;而报告的内容同时也清楚地揭示了美国 未来核战略的变化方向,它同布什上台后美国所进行的“军队改革”的基调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使美军的力量结构和未来发展更好地面对21世纪新的安全环境与战略目标。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报告的内容也代表了美国新的核政策与核战略。
然而,“核态势评估报告”的内容一旦由布什总统签署、正式成为美国新的核战略, 必将对国际安全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美国无论是要降低“核门槛”还是要促进核弹头的小型化,都会使得美国进一 步背离核军控与核裁军的目标,伤害国际军控事业。
美国在1999年拒绝批准《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条约),已经是对国际核军控事业的 一个沉重打击。近年来,有关美国可能要恢复核试验的报道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注: 有关美国新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报道,请参见Stephen I.Schwartz,“The New-Nuke Chor us Tunes Up”,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Vol.57,July/August 2001.)现在,美国要实施新的核战略,促进核弹头小型化,甚至发展战区核武器,美国重新 恢复核试验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如果美国恢复核试验,不仅CTBT条约将会崩溃,国际 军控与裁军事业将会面临更大的打击。即便美国现在的计算机模拟核试验技术从理论上 可以不用进行实地核试验,但核武器的小型化仍然需要进行爆炸试验才能得到实战效果 可靠性的证明。(注:主张坚持军控义务的美国科学家们则认为,美国今后不管核武器 如何发展,都不需要再进行核试验了。参见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Natu ral Resources Defenes Council and Union of Concemed Scientists,“Toward True Security:A US Nuclear Posture for the Next Decade”,p.25.)
其次,美国的这项新的核战略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可能迫使有关国家不得不跟着美国 的步调,被迫加强战区意义上的核武器的研制与部署,加快核弹头小型化的研制进程, 以便一定程度上化解美国战区核力量使用上的威胁。这很可能加剧世界范围内对大规模 杀伤性武器的研制和装备过程。
2002年3月18日,俄罗斯对美国的“核态势评估报告”的解释表示满意,(注:“Rus sia May Accept U.S.Arms Plan”,Moscow Times,March 19,2002.)中国也坚定地表示 不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目前看来,报告还不至于立即触发大国间关系的恶化并导致 新的核军备发展狂潮。然而,美国新的核战略仍有很大可能促使有关国家加强对大规模 杀伤性武器的追求。(注: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沃尔兹就曾指出,核扩散的 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国一直力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从而促使其他国家不得不 追求有效的手段来对抗美国的强权意志。因此,从国际系统建立有效均势的这一角度来 说,沃尔兹甚至支持拥有核武器国家数量的扩大。参见Kenneth Waltz,“More May be Better”,in Scott D Sagan and Kenneth Waltz,eds.,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 ns:A Debate,New York:W.W.Norton,1975,pp.3—8.)因为在区域冲突的层次上,新核战 略突出的不仅是军事力量威慑的原则,而且是在强调美国将依仗军事优势介入和解决地 区性纠纷,这等于是要将美国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如果美国一味坚持解决地区问题 上的这种高压政策和实力原则,忽视通过谈判、对话,在兼容有关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解 决问题,地区纷争很可能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以、巴冲突近日创记录的伤亡数字 已经证明,单纯的军事力量绝不是化解仇恨与对抗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布什政府用降低 “核门槛”的方式加强核武器在地区冲突中的威慑力,很可能导致核战争风险的急剧上 升。
第三,加强核安全、促进区域性无核化进程的发展、通过美俄两国核裁军的深入、最 终带动世界上所有拥有核武器的大国进行核裁军,并最终实现世界的无核化,是国际社 会的共同理想,也是国际安全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美国的此次核态势报告降低 核武器使用门槛、并对无核国家准备使用核打击的战略构想,显然对于世界争取走出核 战争阴影以及实现无核化的目标是一沉重打击。
兼备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常规打击力量与核打击力量的核战略究竟将引起什么样的 国际反应,将为世界军事理论以及战略进程带来什么样的变革,人们不得不拭目以待。 2002年3月20日,英国防务大臣杰奥夫·胡恩在英国议会表示,英国正在准备用核武器 报复生物和化学武器进攻。(注:“UK to Follow US for Nuke Attack to the NBC”,Financial Times,Maroh 21,2002)作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英国此举无疑是为了支持美 国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如果美英两国今后动不动就使用核武器对付生化武器,只能 带动世界核大国之间“核竞赛”的进一步强化、而不是削弱。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 大国关系的全面发展,美俄、美中之间已经就核导弹彼此不相互瞄准达成一致。大国间 的战略关系通过对话走向合作,是国际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无核化世界的目标真 正向前发展的首要条件。但此次美国新的核战略原则,表现出美国对中、俄等大国依然 具有的深深的不信任感,是在战略安全领域对中、俄等国的挑衅性举动,也是世界在迈 向无核化时代进程中的一大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