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会主义:马克思视域中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视域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9774 (2000)04-0104-04
经济全球化是包括世界市场与普遍交往在内的经济活动各个要素、各个环节逐步实现世界一体化的长期历史过程。早在150多年以前, 马克思就已提出并阐述了世界市场与普遍交往的实质、成因及其发展趋势。马克思在构建他的理论体系时,一直是把世界市场和普遍交往与社会主义放在一起讨论的,并认为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的生存和发展与世界市场和普遍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把两者看作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对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解是,经济全球化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推动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经济向全球延伸的过程,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国内的社会经济矛盾向全球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在全球化激烈的竞争中,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与技术优势,占据竞争的主动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发达国家以支持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为旗号,以经济、技术、资金援助和文化学术交流为手段,传播和渗透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达到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要建立大一统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
“全球资本主义”这种说法,从现实角度和短期效果来看也许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从历史的角度和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时,其局限和短视就会显露出来。
在马克思的视域中,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质阶段的综合结果和外在表现。在这个阶段,资本通过将自身矛盾普遍化(全球化)的方式来克服自身的矛盾,以向国外转嫁危机的办法来摆脱危机,从而阻碍了其殖民地和其他欠发达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又是在矛盾中运动的,这些矛盾在其普遍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克服,但又在更大规模上不断地再生产出来,其根源在于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普遍性(全球化)的趋势,在资本本身的内在本性上遇到了限制,当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生产社会化趋势的最大障碍,从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去消灭资本。马克思认为,这是历史赋予社会主义的神圣使命。
一、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质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内在的扩张本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资本“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1〕(P388)无止境的扩张和增值是其内在本性, 世界市场和普遍交往就是资本向全世界扩张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它要求不断积累,不断扩张,并冲破一切阻碍其扩张的屏障。对资本来说,为了能够进行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1〕(P388 )它既要克服“流传下来的、在一定界限内闭关自守地满足于现有需要和重复旧生产方式的状况,又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见。”〔1〕(P390 )这是实现资本自由投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的基本前提。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的趋势是(1)不断扩大流通范围;(2)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推动的生产”。〔1〕(P388 )只要地球上尚有一个角落没有被资本所渗透,其扩张本性就不会消失。
马克思认为,资本向全球范围扩张是通过资产阶级无止境的致富欲望表现出来的。资产者是资本的人格化,为了攫取最大剩余价值,为了能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中获胜,他们对货币财富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望。为了创造财富,“资产阶级就要一往直前,每天都要增加资本,每天都要降低产品的生产费用,每天都要扩大商业关系和市场,每天都要改善交通”,“世界市场上的竞争驱使它这样做”。〔2〕(P65)资产阶级致富欲望的强烈程度决定着资本在全球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他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P254 )正是由于资本内在的扩张趋势与资产阶级疯狂的致富欲望相结合,才使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具备了行为上的主体和内在的驱动力。资本在没有占领全球市场之前,资产阶级的致富欲望和冲动就不会停止。
最后,马克思揭示了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向全球扩张的过程,其结果是资本创造了毁灭自身的条件。他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向全球扩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就是“要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来代替以前的、从资本的观点来看是原始的生产方式”。〔1〕(P388 )资产阶级迫使一切不想灭亡的民族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迫使落后的国家推行所谓的文明制度,把自己变为资产者,“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3〕(P255)马克思认为, 资本的发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为生产、消费、交往的界限,资本的这种发展趋势在带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性的同时,也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种子。“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限制,这些限制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1〕(P390)马克思的结论是,一旦资本占据全球市场, 渗透到全球的每个角落,而又不能向地球以外的地方扩张时,其扩张本性就会受到遏止,这种扩张本性就会冲破资本自身。全球化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灭亡的条件是由资本自身内在矛盾创造的。
二、对经济全球化形成原因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的全球化,这是由资本的扩张趋势决定的,资本的扩张趋势必然会以生产和交往手段的现代化为前提,后者促进前者的实现和发展,而前者又是后者的内在决定因素,没有这三者的共同作用,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就不能实现。
第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迅猛扩大,为世界市场与世界范围内的普遍交往奠定了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机器化大生产本身就是世界性的,它使生产的规模日益扩大,并对原料及资源的需求日增,一旦这两者的供应在国内市场发生紧缺时,资本对利润的渴求及其本身所固有的扩张本性,要求开拓世界市场,以满足机器化生产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其次,机器大工业还需要一个不断扩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消费市场,资产阶级要想取得最大的相对剩余价值,不仅要提高和发展生产力,还要生产出新的消费,在流通内部扩大消费范围,因此,“不断扩大的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3〕(P254 )结果必然是“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3〕(P254—255)这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机器生产的出现使社会分工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多或少地纳入到国际分工之中,国际贸易日益参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对此,马克思有着深刻的认识:“由于有了机器,现在纺纱的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布的工人却住在印度。在机器发明以前,一个国家的工业主要是用本地的原料来加工。……由于机器和蒸汽机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2〕(P168)不可否认, 资本主义现代化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3〕(P67)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世界市场产生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它既为世界市场准备了物质条件,也准备了实现的载体。马克思说:“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的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形成了世界市场。”〔4〕(P554 )这说明马克思已充分认识到了科技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性,认识到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对经济全球化形成的重要作用,否则资产阶级就无法横渡大洋,进行世界性的资源掠夺和产品倾销,更谈不上传播“资本主义文明”,开创“世界历史”。
马克思从资本的扩张本性出发分析了科学技术开创世界市场的必要性,指出“生产廉价的交通运输工具就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条件”,〔1〕(P521)提出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理论。 他说:“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1〕(P538 )这个前提就是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世界市场的巨大诱惑力使资产阶级认识到,“创造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资本来说是极其必要的”,“生产越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因而越是以交换为基础,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生产来说越是重要。”〔1〕(P521)交通工具及通讯手段越是发达,商品、资本、 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就越是频繁,生产资料就越能得到优化配置,消费品就越能找到更为广阔的市场,他们就越能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事实证明,便捷快速的交通通讯网络的作用,在于把国与国、洲与洲之间的距离缩小到最小,使商品的运载量增加,运输时间缩短,运输费用降低,从而加快生产要素在国际国内间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交通通讯手段的现代化彻底排除了制约世界市场的地理障碍,并把地方性、区域性的市场联合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这就为资本扩张到全球并为自身的灭亡创造了条件。
三、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分析
通过对世界市场实质及成因的分析,马克思认为,经济全球化在把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扩展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根本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在全世界范围内重现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因此,全球化问题不仅与资本主义相联系,而且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在人类还没发现地外文明的情况下,全球化的最终实现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极限。全球资本主义发展到尽头,取代它的必将是全球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经济全球化为未来的社会主义进一步准备了社会个体与阶级基础、物质技术基础以及社会文化基础。
第一,个人的解放与世界市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准备了人力基础。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需要的范围和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的范围日益扩大,同时“单独的个人随着他们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愈来愈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3〕(P42)因此“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3〕(P42)广泛的经常的全球性交换,有助于人的需要和消费的社会标准的提高;普遍交换满足的普遍需要体系,丰富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发展着人们的能力,有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有可能随个人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因而“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1〕(P541)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促成的普遍交往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第二,只有普遍的交往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出广大的无产阶级,世界市场促成的普遍交往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准备了阶级基础。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建立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的基础上,由于普遍交往,人们会发现资本在全球造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可以发现在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事实(普遍竞争),而其中每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3〕(P40)在全球普遍交往的条件下,资本的发展既产生普遍的赤贫,也为消灭这种赤贫创造条件。普遍的交往使无产阶级发现自己的普遍贫穷和普遍的被剥削的现状,激发起他们普遍的反抗和斗争。“所以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象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3〕(P41)
第三,世界市场促成的普遍交往有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的广泛传播,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的丰富。资本主义大工业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并创造了实现普遍交往的手段,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在马克思看来,各民族、国家进行的交往是促使世界普遍联系和生产力得以保持、积累和传播的基本条件,是使各民族、国家孤立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前提。马克思认为:“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开始的境地。”〔3〕(P60—61)因此,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3〕(P61)社会生产力才能得到普遍、持续的提高,共产主义建立所需要的社会生产力普遍高度发达的条件才能具备。
鉴于上述分析,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3 〕(P40)“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3〕(P41 )社会主义不可能永远是一种地域性的现象,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世界市场和普遍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市场与普遍交往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它们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市场后得出的根本性结论。
收稿日期:2000-03-05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经济论文; 世界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