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的动力来源与风险分析_技术风险论文

产业创新的动力来源与风险分析_技术风险论文

产业创新的动力源和风险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论文,产业论文,力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的系统集成,是企业创新的最高层次和归属。产业创新就是企业突破已结构化的产业的约束,运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或组合创新等来改变现有产业结构或创造全新产业的过程。

一、产业创新的动力来源

产业创新是对旧产业结构的创造性破坏。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把创新比作生物遗传上的突变,“这类似于生物学上的突变理论,即不断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不断地破坏旧的并创造新的结构的‘产业突变’构成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按照熊彼特的理论,我们可以把产业创新看作是产业突变的过程。那么产业突变的动力又来自何处呢?任何一个时代的产业结构都是一定需求结构、技术水平和资源结构的综合反映,并在这些因素变动的影响下不断演变。因此,产业突变的动力也来源于产业演进的动力系统中,是这些力的相互作用诱发并推动了产业创新。

1.需求是产业创新的思想来源和动力源泉

一个产业必定为社会提供一种或一类产品或服务。正是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符合人们的消费需求,这些产业才能成长壮大。也是由于人们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不断减少,才导致这些产业的萎缩和衰退。需求是决定产业成长的基本条件是没有异议的,因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需求是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任何新产业的诞生或旧产业的改造都是需求的产物。因为:

第一,顾客导向是企业被动创新的启动器

波特教授认为,复杂、挑剔的用户是改善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的重要因素。他列举了大量国家由用户引导企业被动创新的例子,如在日本,消费者把录象机视为身份的象征,消费者对录像机的知识很丰富,消费者热衷于追逐最时髦的式样、最好品质的产品。如此一来推动了厂商的不断创新,维持了日本录像机产业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竞争力。我国台湾学者陈正男和谭大纯通过对海峡两岸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也得出结论:客户的挑剔程度和对产品品质的重视程度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台湾拥有的挑剔而需求复杂细密的顾客是台湾的优势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越来越方便,生产定制化和销售网络化为企业产业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想来源,而且客户更有可能成为产品的设计者和开发者,顾客的自我参与将大力推动被动创新,需求对产业创新的拉力也更加强大了。

第二,顾客潜在需要是主动创新的指路灯

表面上看,主动创新似乎与需求关系不大,有时候甚至说是创新创造了市场,创造了需求。但从根本上分析,主动创新仍然是由需求引导和决定的,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需求,也即说产业主动创新的动力仍然是需求,不过这种需求可能是消费者潜在的需求或未来需求。产业洞察力或预见力是产业创新的起点和基础。产业洞察力(insight)是对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等的先见之明(foresight)。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1998,pp.82)认为,产业发展预见能力是建立在对技术、人口统计数据、规章制度及生活方式之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力之上的。未来不是过去的延伸,未来即现在;人们未来的需要是产业先驱现在的奋斗目标。如苹果电脑公司在70年代就想让儿童拥有电脑。当时电脑还深藏在公司办公大楼内专门修建的房间里。正是这种异想天开式的产业预见能力,苹果公司于77年就推出了大众化的PC机,比IBM的PC机早了4年,苹果公司成功地成为了PC产业的创新者和领先者。而如果苹果公司对PC产业的预见能力脱离了消费者需求,则必定没有苹果公司成功创新的神话了。产业预见能力是对市场需求长期的、累积的经由知觉、思考、感觉的过程升华而来的。企业培养产业预见能力的目的在于认识顾客的未来需求,从而确定产业创新的方向。

当然,我们讲需求是产业创新的思想来源和直接动力,还应当初步考虑满足需求的各种可能性,如资源条件和技术可能性。因为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全面满足顾客的需求。产业创新也只能在特定的时期内满足需求或较以前更好地满足了需求。

2.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发动机

从总体上看,科技突破是产业创新思想第一位的外部来源,科技突破不仅仅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发现,它的内涵扩展到能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的问世。科技突破和技术创新的高级形式是技术革命,产业创新的高级形式是产业革命。产业生命周期与技术生命周期具有相似性。荷兰经济学家范·社因在其所著的《经济长波与创新》一书指出,产品的生命周期存在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创新、扩散和更迭都会反映在产业的发展变化之中。以燃料产业为例,燃料产业经历了由木材—煤—天然气、石油—核裂变燃料—太阳能等的重大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技术创新的产物。

事实表明,较低级的技术在进入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后,后一时期产生的新技术迅速成长,取代前项技术,成为产业的核心技术,产业技术水平在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的交替中不断上升到新的层次,通过多次的产业创新后产业也向高级化和知识化发展。技术创新直接推动产业更迭和产业演进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了。

当然,技术创新就其本身而言并不重要,而且有的技术扩散困难或难以产业化。但是,如果技术创新显著地影响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或产业结构,或者能替代原有技术时,则对产业创新有较大的影响,会诱发产业创新。

3.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独到地把企业家看成是“革新者”,强调与日常工作和单纯的管理不同的“创新”是企业家的真正职能和必须具备的素质。按熊彼特的创新模式,经理并不都能有资格被称为企业家,只有对经济环境作出创造性的反映以推进生产增长的经理才能被称为企业家。熊彼特强调和重视“企业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把“企业家”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灵魂”,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产业创新是企业家创新的最高层次,大凡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家都是全新产业的开拓者。大多数新兴产业的诞生基本上是由少数几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所为。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在《竞争大未来》一书直言,“凡是享受过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物质成就者,都不得不承认他或她领受到这些产业先驱极大的恩惠”。密执安州迪尔伯恩的格林菲尔德村的亨利·福特博物馆记载了美国历史上产业创新的伟大先驱,如迪尔、伊斯曼、查尔斯通、贝尔、爱迪生、沃森、莱特兄弟、福特等。

从企业家成长模式来考察,企业家经历了业主型企业家、发明家型企业家、经理型企业家、专家型企业家四个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家拥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革命本质上是企业家革命,企业家是产业革命的灵魂。企业家以创造利润为目标,而利润是产业创新的回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熊彼特所讲创新的五种情况至少可以说是企业家产业创新的基本内涵。

4.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压力也会变成产业创新的动力

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波特,1985,pp.36)。不同的企业都在产业价值链的各环节上竞争。同一产业的价值链基本相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区别于其它企业的优势才能生存。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基本来源是通过对基本价值链(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的某个或多个环节的创新。现在的共识是: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没有竞争就没有今天的经济成就。竞争虽然有不利的一面,但绝不至于像马歇尔所说的那样:“‘竞争’这个名词已经充满了罪恶的意味,而且还包含某种利己心和对别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相反,垄断倒是市场经济的敌人,是万恶之源。这也正是西方国家普遍禁止垄断行为的缘故。如美国反垄断法的首要命题之一就是:产业集中度过高会产生明示或默视共谋。回顾现代经济发展史就可以得出与马歇尔完全相反的结论:即竞争是产业生活的基本特征,也是产业创新的直接推动力。产业内企业的竞争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产业创新:第一,企业通过创新投入来开发新产品或改善现有产品性能。如果企业没有竞争威胁,则没有创新投入的动机。正如我国的一些自然垄断性产业如电信、邮电、电力、自来水等的R&D投入比率是所有工业部门中最低的一样,没有竞争不可能有创新投入。产业内企业普遍性的创新投入会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或加速新技术在产业内的扩散,或开创新产品,这从多方面推动了产业创新。第二,企业竞争压力促进了产业细分和产业重构。由于竞争压力的存在,企业为了获取生存空间,一方面不断加大产品差异化的程度或开发新的替代产品;另一方面又不断突破原有产业的界限,向相关产业延伸,尤其是当产业衰退时更是如此。这些行为的结果是产生产业细化、替代产业或新兴产业。

此外,政府政策制度和要素供给的变化等都是产业创新的动力。政府对新兴产业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极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创新的步伐。产业供给要素如原材料、能源和人力资源等稀缺性程度或相对比价的变化也会成为产业创新的动力。如70年代全球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原油价格上涨了约14倍。石油危机不仅引发了能源产业本身的创新(新能源不断被开发出来),而且使全球经济进入了节能产业和低耗能产业的时代。正是由于石油危机的冲击,才促成了日本主导产业从原来高能耗的重化学工业、原材料工业(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机械工业等产业向低能耗的装配加工型产业(如电子工业、汽车工业、机电一体化产业等)的转变。日本产业转型的直接动力就是能源危机的压力。因此,产业供给要素的变化(主要是稀缺度上升)以及偶然事件也有可能成为产业创新的动力。如人类刚进入21世纪,全球原油价格摇呼直上,对高能耗产业(如重化学工业、汽车工业、化肥农药业等)构成了致命的打击,这必将成为产业创新的直接驱动力。又如随着全球水资源稀缺性的提高,水的价值提高是必然的,这就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产业创新的各种作用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可能形成互动良性回馈来推动产业创新。

二、产业创新的风险分析

产业创新的风险存在于产业创新的每一阶段中,风险的大小与创新的程度呈正相关,产业创新的程度越高,风险越大。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产品开发以及市场开拓等环节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是依次下降的。许多学者研究后得出结论是产业创新中市场风险远大于技术风险,正确估计和预测市场风险是产业创新成功的关键。

我们可以把衰退产业创新的风险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估计需求曲线困难。第二是估计成本曲线困难。因为:

1.市场开拓和销售增长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甚至20年以上的预期。在这期间未知因素太多,一系列的不确定性使对消费者行为的预测相当困难,这是市场风险的主要来源。此外,对衰退产业的需求下降也难准确估计。由于产业衰退是渐进的缓慢过程,企业一般不易觉察,即使觉察到了,也难以识别产业衰退是短期衰退还是长期衰退。而人们一般倾向于把产业衰退归结为经济的不景气,认为只要经济复苏了,该产业也可能复苏,这就加大了对衰退产业需求下降估计的系统错误。对新兴产业市场增长和衰退产业需求下降的错误估计必然使企业失去了产业创新的最佳时机,增加了产业创新的风险。历史上,许多技术创新上领先的公司也未能抓住产业创新的最佳时机,如IBM公司在PC产业上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技术的原因,而是对PC产业的需求曲线的错误估计所致。

2.技术和产品开发是公司内部的事情,并非完全符合市场的要求。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一般都假定技术不变或技术同质、信息对称,这实质上就是假定没有产业创新。因此,传统理论对产业创新是无能为力的,按传统经济学理论制定的有关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开发计划、市场销售预测以及企业竞争策略显然是脱离现实的。人们一般习惯按线形思维定式来预测新兴产业的市场增长率和衰退产业的销售下降率。而实际上,市场并不遵循简单地、机械式的线形运动规律,而完全是处于混沌状态之中。如计算机在50-60年代刚出现时,谁都不会想到它有惊人的市场潜力,就连计算机行业的领导企业IBM公司也未曾作出正确的判断。IBM公司于1955年预测十年后(1965年)全美国的计算机保有量最多只有4000台,而实际数据则超过了预测数的5倍以上,达到了20000台以上。对许多新兴产业如机器人、塑料、PVC等产业的预测都出现了与计算机产业类似的失误。

3.销售收入和利润的预测不仅受制于对总销售量的估计,而且受到新兴产业未来成本、价格和价格弹性的钳制。由于企业决策者受到信息不完全、情感偏好等多方面的影响,习惯于低估新建项目成本、高估销售收入和利润,从而增加新兴产业的吸引力,引诱股东和银行投入资金,这就是所谓投资决策中的“诚实预测”(honest estimates)。这种“诚实”预测实际上是已融入了企业的各层人员如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市场分析人员以及决策者的个人偏好后得到的失真数据,是已脱离了市场的预测。

4.技术被淘汰完全可能扼杀一个刚面市的产品或产业。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是产业演进的基本动力,也是新兴产业孕育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技术创新缺乏可预见性,尤其在技术革命的时代要预测技术发展的速度是相当困难的。一旦出现了替代技术,将使原有产业衰退或衰亡。这无疑将是产业创新的最大风险所在。由于技术进步速度加速,产品或产业生命周期缩短,产业创新的技术风险也越来越增加。如VCD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就有这种经历。由于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在90年代初期刚诞生的VCD产业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DVD所替代,现在DVD又面临被PDVD替代的风险。技术被淘汰是高科技产业创新上的主要风险所在。我国一大批上市公司,在募股时承诺投入某一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项目,但到真正项目建成投产时,该产业或产品市场已趋饱和,甚至产业已开始衰退或产品即将被淘汰。这就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频频更改承诺的投资项目,增加了投资风险。

产业创新的风险反映在公司财务上就是产业创新的现金流出和流入的不均衡上。在亏盈平衡点以前,产业创新是现金净流出。如果对价格和成本估计失误,则永远不可能达到平衡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产业创新的累计资金流入越来越大,虽然单个阶段的风险已有降低,但累计风险已越来越大,也即一旦后续环节出现失误或失败,就是对前面环节的毁灭性打击。就是说,后续环节的风险具有加倍转向前面环节的特性。例如,企业在第一阶段(R&D阶段)的失败只是损失了少量的资金。如果在产品生产阶段失败,不但会损失所有前面环节的全部投入,而且人力资源上的损失也将相当大,这必将使企业陷入困难甚至毁灭企业。产业创新的现金流量图因不同的产业和不同的企业而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产业其创新的风险是不同的,不同的企业其创新风险也是不同的。此外,衰退产业退出壁垒以及组织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阻力都有可能成为产业创新的风险,甚至一个小小的阻力使原本可行的创新方案流产。

标签:;  ;  ;  ;  ;  ;  

产业创新的动力来源与风险分析_技术风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