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黄鱼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蒋慧琪[1](2021)在《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生长、健康及食用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us)是我国特有的海洋经济鱼种,其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过度捕捞导致野生大黄鱼产量逐渐减少,养殖大黄鱼已逐渐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途经。相较于野生大黄鱼,养殖大黄鱼存在着体色较浅,脂肪含量较多,腥味较重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黄鱼的食用品质,不利于大黄鱼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营养调控被认为是一种改善养殖大黄鱼品质的安全有效方法。月桂酸单甘油酯(Glycerol monolaurate,GML)作为一种天然存在于母乳和椰子油中的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有研究表明,GML在畜禽养殖中可起到改善动物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作用,而有关GML改善鱼肉品质的研究报道较少,机理也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以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利用GML对养殖大黄鱼进行营养干预,通过测定养殖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并分析肌肉的营养品质、风味物质组成、肌肉质地及肌肉代谢组差异,探究GML对大黄鱼生长健康、肌肉品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生长、健康及营养组成的影响GML的添加可显着增加大黄鱼的体高和肌肉脂肪含量,但不会导致其肝脏肥大。GML还可有效提高养殖大黄鱼肠道中蛋白酶与脂肪酶的活性(CON组为1.13 U/mgprot、1.16 U/mgprot;GML为2.09 U/mgprot、5.75 U/mgprot),并显着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从而改善大黄鱼脂代谢水平。此外,GML的添加可显着增加养殖大黄鱼肌肉中的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和脯氨酸含量(p<0.05),并同时增加肌肉中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还会造成大黄鱼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量的显着增加,表明GML在不影响大黄鱼本身健康的情况下,可改善鱼肉品质,提高其营养价值。2.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肌肉风味的影响GML组大黄鱼肌肉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28.90 mg/100 g鲜重,显着高于CON组(192.57 mg/100 g鲜重),且GML显着增加了肌肉中甘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85.59、30.57、2.36、20.55 mg/100 g鲜重)。GML的添加虽不会影响肌肉中氧化三甲胺和三甲胺的含量,但会显着增加乙醛、戊二醛、2-甲基-1-辛酮、2,7-辛二酮、1-戊烯、苯甲醛、2,7辛二烯-1-醇、2-甲基戊烷等挥发性化合物含量,从而影响大黄鱼肌肉的气味。此外,利用电子舌有效区分了CON组和GML组大黄鱼滋味差异,发现饲料中添加GML不仅可有效增加鱼肉的苦味、鲜味,还可增加鲜味的持久性。3.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肌肉质地的影响GML的添加会显着增加肌肉的内聚性(0.46),但对肌肉硬度的影响较小。尽管GML对大黄鱼的肌纤维平均直径的影响不显着,但会增加肌纤维直径的分布范围,且明显增大了肌纤维间隙。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发现,GML通过氨基酸、核苷酸及脂肪酸代谢相关途径改善大黄鱼肌肉风味和质地,其中L-谷氨酰胺(FC=1.05)、D-葡糖胺-6-磷酸(FC=2.36)、3-磷酸甘油醛(FC=1.26)、D-脯氨酸(FC=1.03)、3-磷酸甘油(FC=2.31)、L-精氨酸(FC=3.01)、磷酸胆碱(FC=1.37)和尿嘧啶(FC=1.48)等代谢物含量显着上升。此外,饲料中添加GML能够显着上调Myo D、Myo G、Myf-5、IGF-1和m TOR的表达水平,但下调了MRF4基因的表达水平,表明饲料中添加GML可能会通过调节肌肉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引起增生和膨大的肌纤维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肌肉质地的改变。
刘永强[2](2021)在《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用6种等氮不同脂质水平的配合饲料投喂40d龄吉富罗非鱼幼鱼:对照(基础)饲料(含脂质0.35%),另添加鱼油配制含脂质3.35%、6.35%、9.35%、12.35%和15.35%的饲料。每组3个平行,每个养殖槽(容量为120L)共36尾。于试验开始和投喂90d后随机抽取鱼样品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长指数(DGI)、增重率(WGR)、体长增长率(BLG)和蛋白质效率(PER)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着降低(P<0.05),但对存活率(SR)没有显着影响(P>0.05)。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时,S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8%时,DGI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7%时,W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1.56%时,BLG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5%时,PE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1%时,FCR最低。因此,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形体指标,包括肥满度(CF)、肝体系数(HSI)和脏体系数(VSI)。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4%时,CF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7.56%时,HSI最低;当饲料脂质水平为4.53%时,VSI最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全鱼体成分。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全鱼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但对全鱼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降低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酶(Lipase)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肠中Lipase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和肠系膜脂肪组织中FAS活性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Lipase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FAS活性大小为:肝>肠系膜脂肪组织>肌肉。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以及炎症抑制能力。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肝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脾指数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溶菌酶(LZM)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补体C3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脾、头肾和肝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干扰素γ(INF-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酸组成。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各组织/器官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饱和脂肪酸(SFAs)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在试验组中,各组织/器官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s)含量随饲料脂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同一组织/器官PUFAs含量显着高于SFAs含量和MUFAs含量(P<0.05)。相对于鱼体其他组织/器官而言,肝和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更易受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敏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血清中瘦素(LEP)浓度显着升高(P<0.05),脂联素(ADPN)浓度显着降低(P<0.05)。各组织/器官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LEP基因以及脂联素受体1/2(AdipoRI/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ADPN基因以及瘦素受体(Lep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PPARα基因主要在肝、脑和心脏中表达,LEP基因主要在脑和肝中表达,LepR基因主要在脑、脾和心脏中表达,ADPN基因主要在肝和脑中表达,AdipoR1基因主要在脑、脾、心脏和肝中表达,AdipoR2基因主要在脑、肝和肌肉中表达。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可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
段家文[3](2020)在《卵形鲳鲹NF-κB家族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蛋白包括NF-κB1、NF-κB2、Rel A、Rel B和c-Rel,以二聚体的形式构成转录调控因子,能够结合靶基因的NF-κB结合位点,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细胞凋亡、癌症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每年由于病害给卵形鲳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鉴定卵形鲳鲹免疫相关分子,解析其结构与免疫反应规律,将为制定新的免疫和病害防控策略提供科学参考。鉴于NF-κB信号通路在机体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鉴定了卵形鲳鲹NF-κB(Tro NF-κB)家族基因;分析其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布以及在刺激后的表达变化规律;最后完成TroRelB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与其多克隆抗的制备。现将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采用RT-PCR和RACE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Tro NF-κB家族基因(Tro NF-κB1、Tro NF-κB2、Tro Rel A、TroRelB和Troc-Rel)的全长c DNA分别为4215 bp、3836 bp、3167 bp、2781 bp和3501 bp;ORF长度分别为2826 bp、2715 bp、1866 bp、1728 bp和1947 bp;分别编码941、904、621、575和648个氨基酸。Tro NF-κB家族5个蛋白均含有1个RHD结构域和1个IPT结构域,而Tro NF-κB1和Tro NF-κB2均存在DD结构域和ANK结构域。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Tro NF-κB1、Tro NF-κB2、Tro Rel A、TroRelB和Troc-Rel蛋白与鱼类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81.2-88.4%、83.8-95.1%、86.0-93.5%、62.3-87.3%和83.5-91.2%。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上述5个蛋白分别与其他鱼类聚为一支,表明其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所述,Tro NF-κB家族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并推断其对应的功能也相对保守。2、应用qPCR检测NF-κB家族基因在健康卵形鲳鲹心脏、肝脏、脾脏、头肾、皮肤、脑、鳃、胃、肠和肌肉等组织的表达分布,结果表明,Tro NF-κB家族基因在所检组织中均有表达,呈组成型分布,表明其参与基础的生命活动。这些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并不相同,其中,Tro NF-κB1、TroRelB和Troc-Rel均在脾脏组织中表达最高;Tro NF-κB2和Tro Rel A在肝脏中表达最高;它们均在皮肤组织中表达最低。上述5个基因在免疫相关组织中的表达较高,暗示Tro NF-κB家族基因参与先天免疫反应的调控。3、LPS、poly I:C和溶藻弧菌刺激后,Tro NF-κB家族5个基因在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不显着,在肝脏、脾脏和头肾中表达均显着上调(P<0.05),具体表达变化如下:(1)LPS刺激后,肝脏中Tro NF-κB1的表达水平在12 h和24 h显着上调,脾脏和头肾中的表达量在刺激6 h和12 h显着上调;所检组织中Tro Rel A的表达上调显着的时间点与Tro NF-κB1类似,不同的是头肾中Tro Rel A的表达量在刺激后12 h不显着上调;肝脏、脾脏和头肾中Tro NF-κB2、TroRelB和Troc-Rel的表达在刺激后12 h均显着上调,头肾和肝脏中Tro NF-κB2的表达分别在6 h和24 h显着上调至峰值;头肾和脾脏中Troc-Rel的表达量分别在刺激后6 h和24 h达到峰值;TroRelB的表达情况与Troc-Rel类似,不同点是头肾中的表达量在刺激24 h显着上调。(2)poly I:C刺激后,脾脏和肝脏中Tro NF-κB1的表达量分别在刺激后6 h和12 h达到峰值,头肾中的表达在6 h逐渐上调至24 h达到最高水平;肝脏和脾脏中Tro NF-κB2的表达量在刺激后6 h显着上调至12 h到达最大值,头肾中的表达量在12 h达到峰值;Tro Rel A的表达模式与Tro NF-κB2类似,不同点是头肾中其表达在刺激6 h和24 h显着上调;肝脏和头肾中TroRelB的表达水平在刺激12 h达到峰值,而脾脏的表达量在6 h快速升至峰值,随后在12 h下降又在24 h显着上升;Troc-Rel在肝脏、脾脏和头肾中的表达均在刺激后24 h显着上调,肝脏中的表达量在48 h时达到峰值。(3)感染溶藻弧菌后,肝脏中Tro NF-κB1的表达水平在刺激后6 h到达峰值,肝脏、脾脏和头肾组织中的表达在刺激后12 h和24 h均显着上调;头肾、肝脏和脾脏中Tro NF-κB2的表达分别在刺激后6 h、24 h和24 h达到最高水平,肝脏和头肾中其表达在12 h显着上调;肝脏、脾脏和头肾中Tro Rel A的表达量分别在刺激后24 h、12 h和48 h显着上调至峰值;TroRelB的表达谱与Tro NF-κB2类似,不同点在于肝脏中的表达在刺激后24 h无上调现象;脾脏、头肾和肝脏中Troc-Rel的表达量分别在刺激后6 h、12 h和24 h显着上调,并分别在递进的下一时间点上调至峰值。研究表明,Tro NF-κB基因在调控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4、成功构建p ET-32a-Rel B表达载体,并在E.coli BL21中诱导表达,获得TroRelB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 k Da。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在84 k Da处出现明显条带,表明TroRelB重组蛋白能被抗His标签抗体识别;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获得抗TroRelB血清,ELISA测定其效价为1:256000,Western blot检测该抗体可特异性结合TroRelB重组蛋白。TroRelB重组蛋白的纯化及其多抗的制备为深入研究TroRelB结构及功能奠定基础。
雷坤[4](2020)在《卵形鲳鲹TAK1、TAB1和TAB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卵形鲳鲹作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其面临养殖环境恶化和病害频发的挑战。鉴定和研究卵形鲳鲹免疫相关分子,将有助于制定病害防控新策略。TAK1是MAP3K家族中的重要成员;TAB1和TAB2是TAK1的结合蛋白。TAK1与TAB1结合引起TAK1磷酸化,而与TAB2结合及泛素作用后导致TAK1泛素化。TAK1发生磷酸化和泛素化而具有激酶活性,可激活NF-κB和MAPKs信号通路,影响机体先天免疫、适应性免疫、细胞分化、组织修复和自身免疫性炎症等生命活动过程。本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获得了卵形鲳鲹TAK1(TroTAK1)、TroTAB1和TroTAB2基因的c DNA全长、解析基因结构与功能、探讨进化与同源关系;检测3个基因m RNA在健康卵形鲳鲹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LPS、poly I:C与溶藻弧菌刺激后3个基因m RNA在免疫相关组织中的应答规律;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获得TroTAK1、TroTAB1和TroTAB2基因的cDNA全长分别为2429bp、2067 bp和4229 bp,预测其开放阅读框分别为1728 bp、1521 bp和2280bp,分别推定编码575、506和759个氨基酸。蛋白结构预测发现TroTAK1蛋白氨基端具有一个S_TKc结构域,羧基端存在一个CCR结构域;TroTAB1蛋白羧基端具有一个PP2C_SIG结构域;TroTAB2蛋白具有三个结构域分别为CUE结构域、Zn F结构域和CCR结构域。同源性分析显示3个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5.7-97.9%、92.1-96.4%和87.1-98.0%;进化树上的物种分为鱼类、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四枝,TroTAK1、TroTAB1和TroTAB2蛋白都分别与鱼类聚为一枝。以上结果表明TroTAK1、TroTAB1和TroTAB2基因为其他脊椎动物TAK1、TAB1和TAB2基因的同源物,并在鱼类中高度保守。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TroTAK1、TroTAB1和TroTAB2基因在健康卵形鲳鲹鳃、脑、心脏、头肾、肌肉、肝脏、脾脏和肠均有表达,但表达水平不同。其中,TroTAK1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脑中表达量次之;TroTAB1在脾脏中表达量最高,心脏中表达量次之;TroTAB2在肠中的表达水平最高,肝脏中表达次之;3个基因均在肌肉中表达水平最低。这些结果说明TroTAK1、TroTAB1和TroTAB2参与了卵形鲳鲹基本的生命活动。3、LPS、polyI:C和溶藻弧菌刺激后3个基因的免疫应答:(1)LPS刺激后,在头肾、脾脏、肝脏和鳃组织中,TroTAK1基因的表达量在刺激后6h时间点无显着升高,在12和24 h表达量则显着上调,随后降低,在48 h表达量虽上调,但差异不显着。在头肾和脾脏中,TroTAB1基因表达水平在刺激后12和24 h显着上升;在肝脏中,除12和24 h时间点显着上升外,在48 h也显着上升;而鳃中仅在12 h检测到表达水平的显着上调。在脾脏中,TroTAB2基因表达量于刺激后6、12和24 h时间点显着上调;而在鳃、肝脏和头肾中表达水平分别在6、12和24 h时间点到达最高值,随后逐渐降低。(2)poly I:C刺激后第6和12 h,头肾中TroTAK1表达量显着上调;TroTAK1在肝脏和鳃中表达模式相似,均在6 h上升,12 h达到峰值;脾脏中TroTAK1表达水平在6和24 h时间点显着上调。TroTAB1基因在头肾、肝脏和鳃中表达模式类似,均在24 h显着上升,在6、12和48 h时间点上升但差异不显着;而脾脏中的表达水平在12 h显着上升,在24 h达到最大值。在肝脏和脾脏中,TroTAB2基因表达量在刺激后12和24 h均显着上调;而在头肾和鳃中仅12 h时间点检测到表达水平的显着上升。(3)溶藻弧菌刺激后,肝脏中TroTAK1基因表达量在0 h后的各检测时间点显着上调;在脾脏和鳃中表达模式类似,表达量均在刺激后12 h达到峰值,随后下降,48 h时间点已无显着上调;而头肾中表达量在刺激后12和24 h显着上调。TroTAB1在肝脏、鳃和脾脏中6 h时间点表达量上升,12 h到达峰值,随后下降,48 h时间点已无显着上调;而头肾中仅在刺激后24 h检测到TroTAB1表达量的显着上调。TroTAB2基因在肝脏和鳃中表达量在刺激后12 h到达峰值;脾脏中TroTAB2基因表达量在刺激后6、12和24 h显着上调;而在头肾中仅在24 h检测到表达量显着上升。以上结果表明TroTAK1、TroTAB1和TroTAB2基因参与了卵形鲳鲹抵御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先天免疫过程。4、构建TroTAK1、TroTAB1和TroTAB2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了TroTAK1、TroTAB1和TroTAB2重组蛋白。纯化了上述3个基因的重组蛋白,对表达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获得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为后续蛋白功能研究和抗体制备奠定了基础。
朱科桦[5](2020)在《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盐度适应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鱼类的渗透调节是一项重要的动态平衡过程,对鱼类的生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到目前为止,关于鱼类盐度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为河海洄游性鱼类,适盐范围广,本研究拟选择松江鲈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鱼类盐度适应机制的研究。本论文首次开展了松江鲈鱼的全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进行了组装注释,评估了基因组质量,分析了基因组结构、蛋白编码基因构成及其特征,从比较基因组角度,对松江鲈基因组中发生显着扩张与收缩基因家族类别和受正选择基因进行了鉴定和功能解析,筛选出盐度耐受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其盐度适应的基因组学机制奠定基础;同时开展了盐度胁迫下松江路各组织的转录组学分析,获得了松江鲈丰富的转录组信息,筛选和鉴定了盐度适应相关候选基因,并对既发生扩张与收缩或受到正选择,又在盐度胁迫下差异表达的盐度耐受关键基因进行了进一步的解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de novo测序技术对松江鲈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通过Wtdbg2软件对基因组序列进行组装,获得了完整的松江鲈基因组序列。组装获得松江鲈的基因组大小为556Mb,Contig N50评估长度达10Mb以上,BUSCO评估结果表明,松江鲈基因组完整度在真核生物基因集中达94.4%,在后生动物基因集中达97.3%,证明组装获得的基因组质量较高。通过RepeatMasker等软件对松江鲈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进行注释,结果表明:通过de novo从头预测以及蛋白质水平和核苷酸水平的预测,共注释出125M的重复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大小的22.54%,其占比与其它鱼类(三刺鱼25,2%、花鲈19.76%、小黄鱼19.03%等)相似。采用同源比对和de novo从头预测相结合,在松江鲈基因组中共注释到19,49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97.7%的基因可在InterPro、TrEMBL、GO、KEGG、Swissprot、COG六大功能基因库中被成功注释,剩下441个未能被注释的基因可能为松江鲈的特有基因。本研究获得的松江鲈基因组信息,为下一步采用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筛选其盐度耐受候选基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采用软件OrthoMCL1.4将松江鲈与许氏平鲉、黄尾鰤、大黄鱼、条石鲷、赤点石斑鱼和斑马鱼进行基因家族的聚类分析,并利用RAxML8.0.8对单拷贝基因家族的比对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表明松江鲈鱼和许氏平鮋的关系最为接近。使用PAML4当中的codeml工具检测在松江鲈中受到正选择的基因,最终鉴定出405个候选基因,并且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筛选出30个与渗透压调节应有关的基因,其中包括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渗透胁迫转录因子1(Osmotic stress transcription factor 1,OSTF1)、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1,IGFBP-1)、紧密连接蛋白4(Claudin-4)、液泡ATP酶(Vacuolar-typeH+-ATPase,V-ATPase)等,这些基因可能对于松江鲈在适应环境渗透压改变的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2.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盐度胁迫下松江鲈脑,鳃,肠,肾4种组织转录组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筛选和鉴定盐度胁迫后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脑、鳃、肠、肾等组织分别出现了7915(上调3155/下调4760)、2517(上调758/下调1759)、2394(上调1304/下调1090)、1707(上调618/下调1089)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综合显示:脑组织中显着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激素分泌、突触传递、离子通路等信号传递通路上,与之相关的基因如生长激素(Grouth hormone,GH)、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Serum/glucocorticoid-regulated kinase 1,SGK1)等基因的表达均发生了显着上肠组织中显着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蛋白、肽类、氨化物代谢等通路上,与之相关的基因如IGFBP-I的表达发生了显着上调,脂肪酸结合蛋白6(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6,FABP)发生了显着下调;鳃组织中显着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糖代谢、免疫应答、吞噬、凋亡等通路上,与之相关的基因如Na+/K+ATP(NK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着上调;肾组织中显着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互作、免疫应答以及受体结合等通路上,与之相关的基因如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生长停滞与DNA损伤-诱导蛋白45β(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 inducible protein 45β,GADD45β)等基因的表达均发生了显着上调,该结果暗示脑、鳃、肠、肾等四种组织都在松江鲈的盐度胁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将前章得到的发生扩张或收缩以及受正选择的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与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进行比对,得到23个既显着改变又在胁迫实验中差异表达的盐度相关基因,包括V-ATPase、Claudin-4、Hsp70、IGFBP-I、AQP1等常见基因,并且已在诸多研究中被作为生物标记用来探究鱼类应对环境渗透压的改变的响应机制,推测这些基因为松江鲈盐度适应性进化过程发挥作用的关键基因。4.本论文首次完成了松江鲈的全基因组组装注释和完成了转录组测序,对松江鲈耐盐基因进行了筛选,并对其耐盐调控机制做出了解析,这将为有关松江鲈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同时为今后松江鲈及其它鱼类广盐品系的选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高松柏[6](2020)在《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进行了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orcea)及其杂交子代(小黄鱼♀×大黄鱼♂)的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分析,取得如下结果:杂交子代中水分含量为72.95%,低于其亲本的水分含量(大黄鱼:73.67%,小黄鱼:74.06%),说明杂交子代具有低水分的特征。杂交子代的粗蛋白含量为16.94%,显着高于双亲(大黄鱼:15.98%,小黄鱼:16.07%)。杂交子代粗脂肪含量(4.95%)显着小于大黄鱼(5.39%),显着大于小黄鱼(4.64%)。在16种检测的氨基酸中,杂交子代的氨基酸总量(74.71%),与大黄鱼(71.44%)差异不显着,但是显着高于小黄鱼(71.11%);必需氨基酸总含量(30.76%)显着高于大黄鱼(29.24%)和小黄鱼(29.28%)。营养价值评价结果显示,三种鱼的营养价值的从高到低依次为:杂交子代>大黄鱼>小黄鱼。杂交子代的呈味氨基酸总量高达28.86%,稍高于大黄鱼(27.69%),显着高于小黄鱼(27.37%)。杂交子代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高于双亲,而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介于双亲之间;杂交子代的PUFA/SFA(57.46%)同样介于双亲(大黄鱼:56.54%、小黄鱼:63.52%)之间,均高于脂肪酸组成的推荐值(40%),是理想的脂肪酸。测定15月龄三种鱼雌雄个体肌肉、肝脏和脑中IGF-1、GH、GHR1基因的表达量。对PCR扩增的产物序列进行比对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杂交子代三个基因扩增产物与双亲高度相似,存在一定量变异,可能与杂种优势出现的原因有关。15月龄的三种鱼体内三种组织IGF-1基因表达量从高到低排序均为:肝脏>脑>肌肉,雌性个体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普遍高于雄性。三种鱼同一组织的表达量差异显着,肝脏和脑中IGF-1基因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黄鱼>杂交子代>大黄鱼;三种鱼雌性个体肌肉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黄鱼>杂交子代>大黄鱼,雄性个体肌肉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黄鱼>大黄鱼>杂交子代;15月龄三种鱼体内三种组织GH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脑>肌肉>肝脏,并且雌性GH基因表达量普遍显着高于雄性。另外,GH基因在三种鱼同一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着,肌肉和脑中GH基因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大黄鱼>杂交子代>小黄鱼。肝脏中雌性个体GH基因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大黄鱼>小黄鱼>杂交子代。雄性个体表达量排序为:大黄鱼>杂交子代>小黄鱼;15月龄三种鱼体内三种组织GHR1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脏>肌肉>脑,并且雄性个体GHR1基因表达量显着大于雌性(肌肉组织除外)。GHR1基因在三种鱼同一组织表达量差异显着,雌雄性个体三个组织中,GHR1基因表达量趋势为:大黄鱼>杂交鱼>小黄鱼。
钟东明[7](2020)在《大刺鳅生长相关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属于合鳃目(Symbranchiformes)刺鳅科(Mastacembelidae)刺鳅属(Mastacembelus)。近年来由于捕捞过度,野生大刺鳅群体逐渐萎缩。有关人工养殖大刺鳅研究方面的报道较少,对大刺鳅生长内部分子机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刺鳅的应用价值,为后续大刺鳅全人工繁育增加基础数据,本实验,使用同源克隆和RACE法克隆了大刺鳅生长相关基因(ghrh、gh、igf-1、igf-2、mstn),研究了这些基因在大刺鳅组织、胚胎和胚后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同时研究了在体注射不同浓度的大刺鳅GHRH多肽、LHRH-A2及RNA干扰ghrh对ghrh、gh、igf-1、igf-2、mstn m RNA表达的影响。为阐明大刺鳅各生长基因之间的调控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大刺鳅ghrh、gh、igf-1、igf-2、mstn基因c DNA全长分别是1090 bp、815bp、2989 bp、1446 bp、2690 bp,开发阅读框(ORF)分别为429 bp、615 bp、558 bp、648 bp、1331 bp;分别编码142、204、185、215、376个氨基酸。5′-UTR分别是121 bp、33 bp、305 bp、117 bp、200 bp;3′-UTR分别是540 bp、167 bp、2126 bp、681 bp、1359 bp。通过软件分析:GHRH氨基酸序列具有1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27个氨基酸组成的Hormone_2家族成熟肽结构域。GH氨基酸具有17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保守的4个半胱氨酸残基(Cys)。IGF-1氨基酸具有4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56个氨基酸组成的IIGF结构域。IGF-2氨基酸具有52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58个氨基酸组成的IIGF家族结构域和56个氨基酸组成的IGF2_C结构域。MSTN具有22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9个保守Cys。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大刺鳅GHRH与鲈形目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的序列一致性均超过90%。大刺鳅GH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黄鳝(Monopterus albus)同源度较高;分别为95.59%、95.07%、92.16%,与陆生动物的同源度仅为25.49%~33.33%。大刺鳅IGF-1与其他脊椎动物IGF-1序列同源性为:48.37%~94.05%,其中与鲈形目的黄鳍鲷(Acanthopagrus latus)、斜带石斑鱼、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的序列一致性均超过90%。大刺鳅IGF-2与其他脊椎动物IGF-2序列同源性为:44.44%~92.09%,其中金钱鱼的序列一致性均最高(90.09%)。大刺鳅MSTN与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斑鳜同源度较高;分别为94.68%、93.09%、92.55%。所有氨基酸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刺鳅与黄鳝、鲈形目鱼类聚在一大支。说明大刺鳅与黄鳝、鲈形目鱼类亲缘关系较近。2.采用real time q PCR方法检测了大刺鳅ghrh、gh、igf-1、igf-2、mstn m RNA在大刺鳅成鱼脑、肌肉、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胃、肠、眼、鳃和卵巢,精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ghrh m RNA只在脑中高表达,其他组织表达量极低。gh m RNA在脑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肝脏、肌肉、性腺和心脏,肠道中表达量最低。大刺鳅igf-1 m RNA和igf-2 m RNA都在肝脏中高表达,其他组织也有少量表达。大刺鳅mstn m RNA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眼、脑、性腺和心脏,鳃中表达量最低。3.采用real time q PCR方法检测了大刺鳅ghrh、gh、igf-1、igf-2、mstn m RNA在大刺鳅胚胎和胚后发育过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大刺鳅ghrh m RNA在胚胎发育各阶段表达量极低,几乎不表达,在胚后发育各时期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大刺鳅胚胎发育各个阶段均检测到gh m RNA的表达,囊胚期表达量较高,其次为原肠胚期,肌节出现期和出膜期表达量较低。胚后发育中gh基因表达量相对稳定。大刺鳅两种igf m RNA在胚胎各发育时期都有表达,胚后发育各阶段表达量有逐步升高的趋势。在大刺鳅胚胎和胚后发育各个时期均检测到mstn m RNA的表达,其中,囊胚期表达量最高,原肠胚期次之,肌节出现期和出膜期mstn表达量较低。胚后发育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4.注射大刺鳅GHRH多肽对大刺鳅脑ghrh m RNA表达量具有抑制作用,对大刺鳅脑gh m RNA表达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高浓度GHRH多肽对肝脏igf-1 m RNA和igf-2 m RNA表达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大刺鳅GHRH多肽对大刺鳅肌肉mstn m RNA表达水平影响较小。以上结果说明短时间内增加GHRH对gh、igfs的表达具有显着的影响。5.注射LHRH-A2对大刺鳅脑ghrh m RNA表达量没有显着影响。注射LHRH-A2对大刺鳅脑gh m RNA表达量具有极明显的促进作用。注射LHRH-A2对大刺鳅肝脏igf-1 m RNA表达量具有促进作用,但没有显着差异(P>0.05)。注射LHRH-A2对大刺鳅肝脏igf-2 m RNA表达量具有促进作用。LHRH-A2对大刺鳅肌肉mstn m RNA表达水平影响较小,以上结果说明LHRH-A作为Gn RH类似物对gh、igfs的表达具有一定影响。6.经GHRH si RNA干扰后,大刺鳅ghrh基因转录水平下降,对生长激素gh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gh基因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大刺鳅igf-1 m RNA和igf-2 m RNA表达量低于对照组,注射大刺鳅GHRH si RNA 3h~12小h,大刺鳅mstn m 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
肖燃[8](2020)在《小黄鱼神经肽FF及其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初探》文中认为神经肽FF是属于RFamide相关肽家族中的一种八肽,在多种生物过程中具有调节功能。本文克隆了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神经肽FF相关基因(LpNPFF:Accession No.MT012894)及其两种受体(LpNPFFR1:Accession No.MT012894和LpNPFFR2:Accession No.MT12896)。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小黄鱼神经肽FF相关基因cDNA全长835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了127个氨基酸残基,包含一个21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和两个成熟的PQRFamide肽,预测其蛋白质相对分子量(MW)为29.8 kDa,等电点(pI)为5.90。LpNPFFR1和LpNPFFR2属于典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均具有7个跨膜区域,他们的ORF区域分别编码了427和444个氨基酸残基。多序列同源性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小黄鱼神经肽FF及其两种受体基因皆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亲缘关系最近;RT-PCR和RT-qPCR结果显示,小黄鱼神经肽FF及其受体基因在性未成熟期(第Ⅱ期)的小黄鱼的脑和性腺中表达含量较高,其次是头肾和肾脏,在心脏和脾脏中也有表达;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小黄鱼中脑的视顶盖(OTec)、圆环体(TL)、结节前核(NAT)、外侧结节核(NLT)、下丘脑弥散核(NDLI)以及延脑(MO)中检测到大量LpNPFF mRNA阳性的细胞,而端脑和小脑部分的表达较少,这可能表示LpNPFF通过不同的途径向不同组织传递信号。并且在第Ⅱ期的小黄鱼卵巢细胞的细胞质中也能观察到明显的阳性信号;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小黄鱼脑部表层细胞和卵巢壁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可见明显的RFamide免疫阳性纤维;本实验还探究了LpNPFF对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K1)蛋白分泌活性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一氧化氮(NO)产生量的影响。体外细胞实验的结果表明,0.01μM10μM的LpNPFF(1)和0.01μM、0.1μM的LpNPFF(2)对CHO-K1细胞总蛋白分泌活性抑制效果具有显着性(p<0.05)。0.01μM100μM的LcGnRH3对CHO-K1细胞总蛋白的分泌量具有促进作用(p<0.05),当LpNPFF两个RFamide成熟肽分别和LcGnRH3共同作用于细胞时,LpNPFF(0.01μM100μM)对由LcGnRH3引起的蛋白分泌量增加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LpNPFF(1)和LpNPFF(2)能够抑制静止和LPS活化状态下RAW264.7细胞中NO的产生;此外,通过NPFF受体拮抗剂(RF9)初步验证了配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RF9能够阻断配体与受体的结合,也进一步证明LpNPFF抑制了细胞分泌NO的量。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神经肽进化的进一步研究,也为进一步探索NPFF相关基因在生殖调控方面的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梁晶[9](2020)在《大黄鱼神经肽Y的高活性表达及活性功能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物种之一,由于常年过度的捕捞,天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其渔业资源亟待补充。因此,研究大黄鱼生长相关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主要基于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开发了大黄鱼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高活性表达技术,并对表达产物的活性进行了评测;同时以实验室成功构建的FLAG-LcNPY2R/7R(FLAG-Larimichthys crocea Neuropeptide Y2/Y7 Receptor),LcNPY2R/7R-EGFP(Larimichthys crocea Neuropeptide Y2/Y7 Receptor-EGFP)融合表达载体为基础,对合成和分泌制备的多肽LcNPY激活LcNPY2R/7R后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在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中插入LcNPY成熟肽、LcNPY 18-36截断体多肽、六聚组氨酸连接成熟肽和六聚组氨酸连接18-36截断体多肽这四种重组插入片段,成功构建出能够表达大黄鱼NPY的真核表达系统。将固相合成的LcNPY作为对照,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和对其内吞作用的研究对HEK293T细胞表达的四种多肽进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pcDNA3.1-NPY重组表达载体表达产物具有高活性特征,表达多肽的活性浓度最高可达到合成多肽LcNPY 100nM的活性水平;并且四种大黄鱼NPY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均可引起LcNPY2R内吞,说明已构建出的上述真核表达系统产生的多肽具有较高活性。研究结果显示LcNPY2R/7R能被LcNPY激活,LcNPY2R/7R被LcNPY激活后能抑制forskolin引起的cAMP的积累,说明LcNPY2R/7R激活后偶联了Gαi蛋白;另外,LcNPY2R/7R被激活后能够引起显着的钙流信号,并且Gαq抑制剂FR900359能够抑制LcNPY2R/7R引起的Ca2+流,钙离子螯合剂的数据说明胞内和胞外Ca2+均参与了胞内信号传递,说明了两种受体被激活后同时偶联Gαi和Gαq蛋白。研究结果还显示Lc NPY2R/7R被激活后均能显着介导ERK1/2磷酸化,且呈现出LcNPY配体浓度和时间梯度依赖性,活化水平同时受到胞内钙和胞外钙离子的调控。内吞是GPCR脱敏的重要方式,LcNPY2R/7R的内吞呈LcNPY处理时间和浓度梯度依赖性,且可被Y2受体抑制剂所抑制。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构建重组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大黄鱼NPY,表达产物有望通过进一步的生产工艺优化,形成低成本的活性肽生物制品,应用于大黄鱼的摄食生长等养殖产业,从而为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繁育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本论文拓展了对大黄鱼NPY及其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的认识,对LcNPY2R和LcNPY7R介导的下游第二信使cAMP和Ca2+的产生、ERK1/2磷酸化路径以及受体的内吞等信号通路进行了阐述;为日后深入、全面的研究大黄鱼神经肽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和生理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林爱强[10](2017)在《大黄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及部分性别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是我国养殖量最大的重要经济海水鱼类,其在生长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二态性。然而,在性成熟前很难从外形准确鉴别性别,也没有发现异形性染色体,迄今仍缺乏有效鉴别大黄鱼遗传性别的分子标记,对其性别决定机制的了解还很少。因此,本文对从大黄鱼基因组重测序数据中挖掘的与大黄鱼性别显着相关的多态性分子标记进行筛选与验证,并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大黄鱼进行遗传性别鉴定,然后克隆并分析了Dmrt1、Gsdf、Amh和Foxl2这四个基因在大黄鱼中的表达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黄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基于本实验室前期对大黄鱼性别决定区域定位的结果,通过重测序数据就该区域与大黄鱼全基因组参考序列进行深入地比对,发现在雄鱼Dmrt1基因中存在着一个杂合的15 bp的插入/缺失片段。利用该插入/缺失片段,开发并验证了两对可准确鉴定大黄鱼遗传性别的引物。同时,利用这两对引物鉴别了从仔鱼到成鱼期间不同生长时期的大黄鱼遗传性别。2、大黄鱼Dmrt1基因开放阅读框(ORF)918 bp,编码305个氨基酸,含有一个DM结构域。分析发现该基因只在雄鱼性腺中特异表达,且在雄鱼孵化后41天(dph)的性腺开始检测到表达,此后表达量逐渐升高,并在112日龄左右达最高,之后表达水平略有下降并维持在一定水平。在整个发育过程中,Dmrt1基因在雌鱼性腺中几乎不表达,显示了明显的性别二态性差异。Dmrt1基因在伪雄鱼性腺中表达量也较高,表明该基因与大黄鱼精巢的形成具有重要关系。3、大黄鱼Gsdf基因特异表达于性腺,在精巢中表达量远高于卵巢。在41 dph雄鱼性腺中检测到该基因表达,此后表达量逐渐上升,到123 dph达到最高值;在雌鱼性腺中,Gsdf基因在各阶段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雄鱼(p<0.05)。Gsdf基因在伪雄鱼性腺的表达量相对于雌鱼显着上调(p<0.05)。4、大黄鱼Amh基因主要在大黄鱼性腺表达,并在精巢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卵巢(p<0.05)。Amh基因在41 dph的雄鱼性腺中检测到少量表达,在55 dph明显上调,并在123 dph达到最高峰,此后表达量下降并维持稳定。Amh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量很低,但在伪雄鱼性腺的表达量却与正常雄鱼精巢的表达量相近。5、大黄鱼Foxl2基因主要在脑和性腺中表达,在性腺的表达量呈明显的性别二态性。同时,Foxl2基因在大黄鱼不同生长时期的性腺中都有表达,但主要在大黄鱼性腺分化时期,特别是卵巢分化阶段高表达。在伪雄鱼性腺的表达量明显比正常雌鱼低(p<0.05)。
二、大黄鱼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黄鱼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生长、健康及食用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大黄鱼品质评价 |
1.1.1 体色 |
1.1.2 肌肉质地 |
1.1.3 肌肉成分 |
1.1.4 鱼肉风味 |
1.2 饲料添加剂对养殖大黄鱼品质的影响 |
1.2.1 营养性添加剂 |
1.2.2 非营养性添加剂 |
1.3 饲料营养对大黄鱼品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3.1 体色相关基因 |
1.3.2 肌肉组织相关基因 |
1.3.3 肌肉胶原蛋白相关基因 |
1.3.4 肌肉脂肪相关基因 |
1.4 月桂酸单甘油酯概述 |
1.4.1 月桂酸单甘油酯特性 |
1.4.2 月桂酸单甘油酯应用现状 |
1.5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
1.5.1 代谢组学的概念 |
1.5.2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
1.5.3 代谢组学的应用 |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生长、健康及营养组成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材料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GML对养殖大黄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和体色的影响 |
2.3.2 GML对养殖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3 GML对养殖大黄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4 GML对养殖大黄鱼背肌常规营养组成的影响 |
2.3.5 GML对养殖大黄鱼背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2.3.6 GML对养殖大黄鱼背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肌肉风味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
3.3.2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滋味评价的影响 |
3.3.3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中氧化三甲胺和三甲胺的影响 |
3.3.4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
3.3.5 肌肉主体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肌肉质地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质构的影响 |
4.3.2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组织形态的影响 |
4.3.3 养殖大黄鱼肌肉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
4.3.4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发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脂质对鱼类的营养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
1.1.1 脂质的营养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 |
1.1.2 脂质的代谢途径 |
1.1.3 脂肪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代谢途径 |
1.2 鱼类对饲料中脂质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
1.2.1 鱼类饲料的最佳脂质水平的研究 |
1.2.2 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量的研究 |
1.3 鱼类脂质代谢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
1.3.1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含量的影响 |
1.3.2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1.3.3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质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
1.4 鱼类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1 鱼类PPARα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2 鱼类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3 鱼类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
1.5 脂质对鱼类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1.6 脂质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2.2.3 饲料配方 |
2.2.4 饲养和管理 |
2.2.5 样品的采集 |
2.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3 结果 |
2.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存活率的影响 |
2.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3.2.3 饲料配方 |
3.2.4 饲养和管理 |
3.2.5 样品的采集 |
3.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
3.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3 结果 |
3.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
3.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全鱼成分的影响 |
3.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免疫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4.2.3 饲料配方 |
4.2.4 饲养和管理 |
4.2.5 样品的采集 |
4.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
4.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3 结果 |
4.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脾指数的影响 |
4.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4.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干扰素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5.2.3 饲料配方 |
5.2.4 饲养和管理 |
5.2.5 样品的采集 |
5.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
5.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3 结果 |
5.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各组织器官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代谢相关因子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研究对象 |
6.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6.2.3 饲料配方 |
6.2.4 饲养和管理 |
6.2.5 样品的采集 |
6.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
6.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6.3 结果 |
6.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瘦素浓度的影响 |
6.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
6.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7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8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7.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
(3)卵形鲳鲹NF-κB家族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NF-κB的信号通路的组成与结构 |
1.1 NF-κB家族 |
1.2 IκB家族 |
1.3 IKK复合物 |
2 NF-κB信号通路 |
2.1 NF-κB经典信号途径 |
2.2 NF-κB非经典信号途径 |
2.3 NF-κB信号通路的反馈调节 |
3 NF-κB的生物学功能 |
3.1 NF-κB与细胞凋亡 |
3.2 NF-κB与免疫反应 |
3.3 NF-κB与癌症 |
4 NF-κB家族成员在鱼类中的研究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Tro NF-κB家族基因的克隆与免疫应答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 实验鱼和菌株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卵形鲳鲹脾脏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3.2 模板链的合成 |
3.3 扩增Tro NF-κB家族基因的中间片段 |
3.4 扩增Tro NF-κB家族基因的c DNA末端 |
3.5 Tro NF-κB家族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6 引物设计 |
3.7 卵形鲳鲹刺激处理样品采集及其c DNA合成 |
3.8 q PCR检测与数据处理 |
4 结果 |
4.1 卵形鲳鲹脾脏总RNA样品检测 |
4.2 Tro NF-κB1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 Tro NF-κB2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4 Tro Rel A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5 TroRelB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6 Troc-Rel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7 Tro NF-κB家族基因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
4.8 LPS刺激后Tro NF-κB家族基因的变化 |
4.9 poly I:C刺激后Tro NF-κB家族基因的变化 |
4.10 溶藻弧菌刺激后Tro NF-κB家族基因的变化 |
5 讨论 |
5.1 Tro NF-κB1 序列特征及其免疫应答分析 |
5.2 Tro NF-κB2 序列特征及其免疫应答分析 |
5.3 Tro Rel A序列特征及其免疫应答分析 |
5.4 TroRelB序列特征及其免疫应答分析 |
5.5 Troc-Rel序列特征及其免疫应答分析 |
第三章 TroRelB的原核表达载体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 实验小鼠、载体与菌株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TroRelB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 原核重组蛋白的表达与可溶性检测 |
3.3 原核重组蛋白的纯化 |
3.4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检测 |
4 结果 |
4.1 p ET-32a-TroRelB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4.2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可溶性检测 |
4.3 蛋白纯化及Western Blot检测 |
4.4 免疫效价检测及特异性检测 |
5 讨论 |
5.1 原核表达载体的选择与应用 |
5.2 TroRelB重组蛋白的表达形式 |
5.3 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 |
第四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卵形鲳鲹TAK1、TAB1和TAB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TAK1 的激活 |
2 TAK1 参与调控MAPKS和 NF-ΚB信号通路 |
2.1 TAK1 参与调控MAPKs信号通路 |
2.2 TAK1 参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 |
3 TAK1、TAB1和TAB2 研究概况 |
3.1 TAK1 |
3.2 TAB1 |
3.3 TAB2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TroTAK1、TroTAB1和TroTAB2 基因的克隆与免疫应答分析 |
1 前言 |
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 实验鱼处理与菌株 |
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脾脏总RNA提取及浓度和纯度检测 |
3.2 模板链的合成 |
3.3 TroTAK1、TroTAB1和TroTAB2 基因的扩增 |
3.4 目的片段的测序 |
3.5 TroTAK1、TroTAB1和TroTAB2 基因序列分析及进化树构建 |
3.6 组织表达与免疫应答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卵形鲳鲹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4.2 TroTAK1、TroTAB1和TroTAB2 基因登录号 |
4.3 TroTAK1、TroTAB1和TroTAB2 基因序列分析 |
4.4 TroTAK1、TroTAB1和TroTAB2 基因同源性及进化分析 |
4.5 TroTAK1、TroTAB1和TroTAB2 蛋白结构域比较 |
4.6 TroTAK1、TroTAB1和TroTAB2 蛋白三级结构预测分析 |
4.7 不同脊椎动物TAK1、TAB1和TAB2 氨基酸序列比对 |
4.8 组织表达与免疫应答分析 |
5 讨论 |
5.1 TroTAK1 基因的序列特征和免疫应答分析 |
5.2 TroTAB1 基因的序列特征和免疫应答分析 |
5.3 TroTAB2 基因的序列特征和免疫应答分析 |
第三章 TroTAK1、TroTAB1、TroTAB2 基因的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 |
1 前言 |
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3.1 TroTAK1、TroTAB1和TroTAB2 基因ORF的克隆 |
3.2 构建TroTAK1、TroTAB1和TroTAB2 基因原核表达载体 |
3.3 TroTAK1、TroTAB1和TroTAB2 原核重组蛋白的表达 |
3.4 重组蛋白的纯化 |
3.5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
4 结果与分析 |
4.1 TroTAK1、TroTAB1和TroTAB2 基因ORF的扩增 |
4.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4.3 重组蛋白的纯化 |
4.4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
5 讨论 |
5.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5.2 重组蛋白的初步表达 |
5.3 重组蛋白的纯化与Western blot检测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盐度适应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鱼类盐度适应的生理调节机制 |
1.1.1 硬骨鱼类渗透调节的相关器官和细胞 |
1.1.2 硬骨鱼类渗透调节的相关酶类 |
1.1.3 硬骨鱼类渗透调节的相关激素 |
1.1.4 硬骨鱼类渗透调节的相关离子通道 |
1.2 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鱼类盐度适应研究进展 |
1.2.1 鱼类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
1.2.1.1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鱼类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
1.2.1.2 基于转录组的鱼类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1.2.2 比较基因组学在鱼类盐度适应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2.1 基于基因组测序的鱼类盐度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
1.2.2.2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鱼类盐度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松江鲈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盐度耐受基因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实验动物 |
2.1.1.2 实验仪器 |
2.1.1.3 实验试剂 |
2.1.1.4 实验耗材 |
2.1.2 方法 |
2.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1.2.2 基因组文库构建和测序 |
2.1.2.3 基因组数据质量控制 |
2.1.2.4 基因组大小评估 |
2.1.2.5 基因组组装 |
2.1.2.6 基因组质量评估 |
2.1.2.7 基因组注释 |
2.1.2.8 基因功能注释 |
2.1.2.9 基因家族聚类分析 |
2.1.2.10 系统进化分析 |
2.1.2.11 基因家族扩增和收缩分析 |
2.1.2.12 正选择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松江鲈基因组测序质量评估 |
2.2.1.1 单碱基质量分布 |
2.2.1.2 Reads总体质量分布 |
2.2.1.3 Reads碱基分布 |
2.2.1.4 Reads平均G、C含量分布 |
2.2.2 松江鲈基因组大小与杂合度估测 |
2.2.2.1 基因组大小预测 |
2.2.2.2 基因组杂合度评估 |
2.2.3 松江鲈基因组组装质量评估 |
2.2.3.1 Contigs组装结果分析 |
2.2.3.2 基因组组装质量评估 |
2.2.4 松江鲈基因组重复序列注释结果 |
2.2.4.1 松江鲈基因组重复序列注释结果 |
2.2.4.2 松江鲈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及其功能注释 |
2.2.5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 |
2.2.5.1 基因家族鉴定 |
2.2.5.2 系统进化分析 |
2.2.5.3 基因家族扩张与收缩分析 |
2.2.5.4 正选择基因的鉴定 |
2.3 讨论 |
2.3.1 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 |
2.3.2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分析的松江鲈盐度适应机制初探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1.1 实验仪器 |
3.1.1.2 实验试剂 |
3.1.1.3 实验耗材 |
3.1.2 方法 |
3.1.2.1 盐度胁迫 |
3.1.2.2 RNA提取 |
3.1.2.3 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
3.1.2.4 转录组数据拼接与注释 |
3.1.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1.2.6 盐度适应相关基因的鉴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松江鲈转录组的组装与注释 |
3.2.1.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3.2.1.2 松江鲈转录组数据的拼接 |
3.2.1.3 松江鲈转录组基因的注释 |
3.2.2 盐度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2.2.1 样品相关性检验 |
3.2.2.2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3.2.2.3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
3.2.3 盐度适应相关基因的鉴定 |
3.3 讨论 |
3.3.1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及功能解析 |
3.3.2 盐胁迫后松江鲈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信号通路分析 |
3.3.3 松江鲈盐度适应的相关基因的鉴定 |
3.3.4 盐度耐受关键基因的鉴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6)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鱼类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
1.1.1 杂交简介 |
1.1.2 鱼类杂种优势 |
1.1.3 石首鱼科鱼类杂交研究近况 |
1.2 鱼类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
1.3 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1.3.1 IGF-1的研究进展 |
1.3.2 鱼类 GH 的研究进展 |
1.3.3 GHR1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生化成分测定 |
2.1.3 营养品质评价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
2.2.2 氨基酸组分含量 |
2.2.3 必需氨基酸组成评价 |
2.2.4 脂肪酸组分含量测定 |
2.3 讨论 |
2.3.1 杂交子代及其双亲常规营养特征分析 |
2.3.2 杂交子代氨基酸评价 |
2.3.3 杂交子代脂肪酸评价 |
2.3.4 杂交提高F1肌肉品质的评价 |
2.4 结论 |
第三章 小黄鱼♀与大黄鱼♂及杂交子代IGF-1、GH、GHR1 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15月龄三种实验鱼体质量比较分析 |
3.3.2 扩增产物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3 IGF-1三种基因表达量分析 |
3.3.4 GH基因表达量分析 |
3.3.5 GHR1基因表达量分析 |
3.4 讨论 |
3.4.1 IGF-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组织表达 |
3.4.2 GH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组织表达 |
3.4.3 GHR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组织表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大刺鳅生长相关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刺鳅研究概况 |
1.1.1 遗传多样性 |
1.1.2 形态差异 |
1.1.3 养殖繁育技术 |
1.1.4 生理生化特征 |
1.2 鱼类生长相关基因研究 |
1.2.1 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 |
1.2.2 生长激素(GH) |
1.2.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 |
1.2.4 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 |
1.3 鱼类RNA干扰技术研究进展 |
1.3.1 RNA干扰的原理及作用机制 |
1.3.2 RNA干扰技术在鱼类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大刺鳅ghrh、gh、igfs、mstn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动物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溶液配制方法 |
2.2 实验方法 |
2.2.1 总RNA的提取和c DNA第一链合成 |
2.2.2 基因全长cDNA克隆 |
2.2.3 PCR产物的回收、分离和纯化 |
2.2.4 连接、转化及测序 |
2.2.5 序列的拼接、比对及分析 |
2.3 结果 |
2.3.1 大刺鳅ghrh、gh、igfs、mstn基因c DNA全长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2.3.2 大刺鳅GHRH、GH、IGFs、MSTN氨基酸序列比对及同源性分析 |
2.3.3 大刺鳅GHRH、GH、IGFs、MSTN系统进化树构建 |
2.4 讨论 |
第三章 大刺鳅ghrh、gh、igfs、mstn基因表达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动物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总RNA的提取 |
3.2.2 Real time q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3.2.3 cDNA的反转录 |
3.2.4 组织和时空特异性表达 |
3.3 结果 |
3.3.1 大刺鳅胚胎发育观察 |
3.3.2 大刺鳅ghrh、gh、igfs、mstn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
3.3.3 大刺鳅ghrh、gh、igfs、mstn基因胚胎及胚后发育时期表达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注射GHRH多肽、LHRH-A2 对大刺鳅ghrh、gh、igfs、mstn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动物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取样策略 |
4.2.2 RNA提取 |
4.2.3 Real time q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4.2.4 cDNA反转录 |
4.2.5 Real time q PCR检测 |
4.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不同浓度大刺鳅GHRH多肽对大刺鳅ghrh、gh、igfs、mstn m RNA表达的影响 |
4.3.2 不同浓度LHRH-A2 多肽对大刺鳅ghrh、gh、igfs、mstn m RNA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RNA干扰ghrh基因对大刺鳅ghrh、gh、igfs、mstn基因表达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 |
5.1.1 动物材料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沉默效率测定 |
5.2.2 取样策略 |
5.2.3 RNA提取 |
5.2.4 Real time-q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5.2.5 cDNA反转录 |
5.2.6 Real time-q PCR检测 |
5.2.7 数据分析 |
5.3 结果 |
5.3.1 沉默效率测定结果 |
5.3.2 RNA干扰ghrh基因后对gh、igfs、mstn m RNA表达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小黄鱼神经肽FF及其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神经肽FF相关研究进展 |
1.3 神经肽FF受体相关研究进展 |
1.4 神经肽FF相关功能 |
1.4.1 神经肽FF与生殖 |
1.4.2 神经肽FF相关调节因子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小黄鱼神经肽FF克隆与表达分析 |
2.1 小黄神经肽FF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实验结果 |
2.1.4 讨论 |
2.2 小黄鱼神经肽FF基因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2.4 讨论 |
2.3 LpNPFF在小黄鱼脑和卵巢中m RNA的定位分析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2.3.4 讨论 |
2.4 FaRPs成熟肽在小黄鱼脑和卵巢中的定位分析 |
2.4.1 实验材料 |
2.4.2 实验方法 |
2.4.3 实验结果 |
2.4.4 讨论 |
第三章 小黄鱼神经肽FF受体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3.1 小黄鱼神经肽FF受体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1.4 讨论 |
3.2 小黄鱼神经肽FF受体基因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2.4 讨论 |
第四章 小黄鱼神经肽FF功能初步研究 |
4.1 LpNPFF对 CHO-K1 细胞分泌蛋白活性的影响 |
4.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2 实验结果 |
4.1.3 讨论 |
4.2 LpNPFF对 RAW264.7 细胞分泌NO的影响 |
4.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2 实验结果 |
4.2.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大黄鱼神经肽Y的高活性表达及活性功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NPY的结构与分布 |
1.3 NPY的生理功能 |
1.3.1 NPY对鱼类摄食行为的调节 |
1.3.2 NPY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
1.3.3 NPY对神经内分泌的调节 |
1.3.4 NPY的其他作用 |
1.4 NPY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LcNPY的哺乳动物真核表达系统构建及序列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LcNPY的哺乳动物真核表达系统构建 |
2.2.2 LcNPY氨基酸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Lc NPY对 NPYR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Lc NPY激活NPY2R/7R抑制胞内c AMP的积累 |
3.2.2 Lc NPY激活Lc NPY2R/7R产生胞内Ca2+ |
3.3 讨论 |
第四章 Lc NPY及NPY表达产物对NPYR受体介导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特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合成多肽Lc NPY激活NPY2R/7R介导的MAPK通路 |
4.2.2 表达产物NPY激活NPY2R介导的MAPK通路 |
4.2.3 FR900359和PTX对 Lc NPY激活Lc NPY2R/Lc NPY7R介导的ERK1/2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影响 |
4.2.4 Ca2+参与Lc NPY2R/Lc NPY7R介导的ERK1/2 磷酸化信号通路 |
4.2.5 BIIE0246对Lc NPY激活Lc NPY2R/Lc NPY7R介导的ERK1/2 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Lc NPY及 NPY表达产物对NPYR受体激活后的内吞特征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合成多肽Lc NPY刺激下介导的Lc NPY2R/7R内吞特征 |
5.2.2 表达产物NPY刺激下介导的Lc NPY2R内吞特征 |
5.2.3 BIIE0246 抑制Lc NPY2R/Lc NPY7R活化后的内吞 |
5.3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6.3 创新点 |
6.4 本论文的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大黄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及部分性别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鱼类性别决定 |
1.1.1 遗传型性别决定(GSD) |
1.1.2 环境型性别决定(ESD) |
1.1.3 环境影响的遗传型性别决定 |
1.2 鱼类性腺发育与分化 |
1.2.1 鱼类性腺发育 |
1.2.2 鱼类性腺分化 |
1.3 鱼类性别相关基因 |
1.3.1 Sox基因家族 |
1.3.2 Dmrt基因家族 |
1.3.3 Foxl2 基因 |
1.3.4 Amh基因 |
1.3.5 Gsdf基因 |
1.3.6 芳香化酶基因 |
1.3.7 其它基因 |
1.4 鱼类性别相关分子标记 |
1.4.1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
1.4.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1.4.3 微卫星分子标记 |
1.4.4 单核苷酸多态性或插入/缺失标记 |
1.5 大黄鱼性别相关的遗传基础研究概况 |
1.5.1 大黄鱼简介 |
1.5.2 大黄鱼性腺发育与性别分化的研究 |
1.5.3 大黄鱼性别相关基因的研究 |
1.5.4 大黄鱼性别决定机制和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研究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本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黄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与验证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性别相关SNP筛选结果 |
2.2.3 雌雄基因组序列比对寻找差异的DNA片段结果 |
2.2.4 与性别显着相关的SNP位点验证结果 |
2.2.5 大黄鱼雌雄基因组差异的DNA片段验证结果 |
2.2.6 人工养殖大黄鱼个体遗传性别的鉴定 |
2.2.7 伪雄鱼遗传性别的鉴定 |
2.3 讨论 |
第3章 大黄鱼Dmrt1 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不同日龄大黄鱼的遗传性别鉴定 |
3.2.2 大黄鱼各组织及性腺RNA的提取 |
3.2.3 大黄鱼Dmrt1 基因的序列分析 |
3.2.4 大黄鱼成鱼不同组织中Dmrt1 基因的表达分析 |
3.2.5 大黄鱼不同发育阶段性腺中Dmrt1 基因的表达分析 |
3.2.6 大黄鱼伪雄鱼性腺中Dmrt1 基因的表达分析 |
3.3 讨论 |
第4章 大黄鱼Gsdf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大黄鱼Gsdf基因的序列分析 |
4.2.2 大黄鱼成鱼不同组织中Gsdf基因的表达分析 |
4.2.3 大黄鱼不同发育阶段性腺中Gsdf基因的表达分析 |
4.2.4 大黄鱼伪雄鱼性腺中Gsdf基因的表达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大黄鱼Am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大黄鱼Amh基因的序列分析 |
5.2.2 大黄鱼成鱼不同组织中Amh基因的表达分析 |
5.2.3 大黄鱼不同发育阶段性腺中Amh基因的表达分析 |
5.2.4 大黄鱼伪雄鱼性腺中Amh基因的表达分析 |
5.3 讨论 |
第6章 大黄鱼Foxl2 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 |
6.2.1 大黄鱼Foxl2 基因的序列分析 |
6.2.2 大黄鱼成鱼不同组织中Foxl2 基因的表达分析 |
6.2.3 大黄鱼不同发育阶段性腺中Foxl2 基因的表达分析 |
6.2.4 大黄鱼伪雄鱼性腺中Foxl2 基因的表达分析 |
6.2.5 大黄鱼41 日龄雄鱼性腺中Dmrt1/Gsdf/Amh基因的表达比较 |
6.3 讨论 |
6.3.1 大黄鱼Foxl2 基因 |
6.3.2 大黄鱼Dmrt1/Gsdf/Amh/Foxl2 基因之间的关系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大黄鱼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生长、健康及食用品质的影响[D]. 蒋慧琪. 浙江大学, 2021(01)
- [2]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刘永强. 广西大学, 2021(01)
- [3]卵形鲳鲹NF-κB家族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D]. 段家文. 广西大学, 2020(07)
- [4]卵形鲳鲹TAK1、TAB1和TAB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 雷坤. 广西大学, 2020(07)
- [5]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盐度适应机制初探[D]. 朱科桦.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6]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 高松柏.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3)
- [7]大刺鳅生长相关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D]. 钟东明. 广州大学, 2020
- [8]小黄鱼神经肽FF及其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初探[D]. 肖燃.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9]大黄鱼神经肽Y的高活性表达及活性功能特征研究[D]. 梁晶.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10]大黄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及部分性别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D]. 林爱强. 集美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