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大调曲中的三国人物形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阳论文,大调论文,国人论文,曲中论文,形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320(2009)03-0067-02
大调曲的题材广泛,内容大多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民风以及文学名著、古典戏曲等,无所不容[1](P12)。据《南阳曲艺作品全集·大调曲子》载,改编自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曲目就有100多篇。尽管不少的曲艺品种都有根据“三国故事”、《三国演义》创编的曲目,如三弦书《诸葛亮招亲》等,河南坠子《吕布与貂蝉》等,但它们都是单个独立的存在。而南阳大调曲则不然,它的“三国曲目”中的每一个都是相对独立的艺术作品,连贯起来又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巨制。根据笔者搜集到的107篇“三国曲目”,即从《桃园结义》一直唱到《卧龙夜雨》,以刘、关、张以及诸葛亮的活动为主要线索,几乎唱出了一部完整的《三国演义》。且其唱腔音乐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相辅相成,具有很强的文学和音乐价值。
一、文学形象塑造
首先,南阳大调曲中“三国人物”的文学形象,既不脱离《三国演义》文本的主旨,同时又有着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翻开南阳大调曲的“三国曲目”,第一篇便是关于刘、关、张相识的《桃园结义》,曲目中对于他们的出场描写,真可谓是要言不烦,传神逼真。
[太平年]刘玄德观榜文,观罢榜文暗沉吟:“我也是汉室宗亲后,不能保国枉为人。”张翼德随后跟,打量那位观榜人:“大丈夫不能为国报效,长吁短叹为何因?”
[南罗]刘玄德,急转身,猛抬头,观其真,打量那位问话人。
对于“三国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刘备的出场,大调曲删去了《三国演义》中关于刘备的性格、体态与外貌的描写,直奔主题,先介绍刘备的身份,以表明他的皇族血统,然后从心理活动入手,描写刘备的胸怀大志,为后叙故事埋下伏笔。
而对于张飞的描写,则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既突出其快人快语的性格,又暗示了他的直爽与急躁冒进,为故事发展作好了铺垫。对于关羽的出场描写,大调曲则简明扼要,寥寥数语,道尽关公的英武之气:
[诗篇]正是他二人把话论,见一大汉走进门,只见他身高有丈二,蚕眉凤目面如重枣三绺长须似墨染亚赛天神。龙行虎步多端正,志气昂昂威风凛凛。[2](P172)
简短的几句话,便塑造出了一个勇猛威武、气宇轩昂的英雄形象,较之《三国演义》第一回中的关羽出场更为形象、生动。《三顾茅庐》中,对诸葛亮亮相的描写与《三国演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慨。[3](P317)
“大调曲”唱词:[快阴阳]只见他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道衫。面如冠玉,唇如涂朱一般。手执羽扇,亚赛神仙。足踏芒鞋,朴素自然。悠悠散步,来到庭前。[2](P240)
比较而言,《三国演义》重点描写诸葛亮的体态与仪表,而大调曲除此之外,还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诸葛亮的神韵。因此,大调曲对诸葛亮的描写更为具体、形象,有着更丰富的想象。
其次,在人物塑造和故事铺叙方面,南阳大调曲往往较《三国演义》的有关曲目更为集中、细腻。《长坂坡》就是将《三国演义》中前后数回的有关情节串连起来,加以穿插、剪裁而成的,使赵云的性格更为鲜明,故事更为紧凑。
[银扭丝]赵云马上精神倍增,曹兵围的四面不透风。枪刺晏明死,杀散众兵丁,从背后又围来一营兵。子龙催马奋然前行,大将张郃当先来迎,子龙不答话,出枪赛蛟龙,他二人战三十余合不分败胜……
[潼关]子龙马上放眼望,前后皆是曹营兵……子龙力战几员将,枪如梨花不透风。
在这里,大调曲对原著进行了合理的删减,选取了几个激烈的战斗场面,集中讲述了赵云单枪匹马救阿斗的故事,刻画出有勇有谋、胆略超人的英雄形象。再如《捉放曹》中,对曹操刺杀董卓的情节描写:
[鼓子头]太师董卓权位重,满朝文武无计生。惟有那骁骑校尉曹孟德,惟恐董卓捷足登。手提宝刀进董府,他一直来在董卓卧房中。见董卓向里而卧面对镜,息声寂寂无动静。宝刀一举过头顶,董卓在镜内看得清。问孟德到此为何事?孟德闻听大吃一惊。顺势扎跪忙启禀,头顶宝刀且从容:“得了宝刀不敢擅用,特来献与太师公。”老董卓将刀接在手,果然是寒光四射照眼明。[3](P174)
在这里,大调曲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捉放曹的缘起,通过曹操提刀、举刀与扎跪并从容对答的细节描写,刻画出曹操反应灵敏而工于心计的一面。在这一点上,曹操与董卓是有相同之处的。曹操的行为,董卓看在眼里明在心,却不动声色,实属老谋深算!“寒光四射照眼明”有两重意义:一指宝刀的寒光清澈可见,二指董卓见宝剑寒光耀眼而心冷。细节的描写把曹操的野心勃勃、诡计多端刻画得淋漓尽致,也衬托出了董卓的老练、阴险与藏而不露。
再次,在语言艺术方面,南阳大调曲既保留了《三国演义》文学语言的本色,同时又不生搬硬套,巧妙地和南阳方言俚语相结合,活泼生动,机智清新,同时贴近了民众生活,更突出了地方特色。以《群英会》为例:
[剪剪花]孔明立罢军令状,洋洋得意出帐前……鲁子敬不解其中意,便把都督问一番:“这是甚机关?”周公瑾闻听喜笑满面:“……孔明才学胜过俺,杀他恐怕人笑谈,才用这一件……”[2](P265)
这里的“俺”、“才用”等词,便是地地道道的南阳方言。方言的巧妙运用,使听众听来如叙家常,亲切自然,使大调曲的语言更为丰富、通俗、精彩。像这类从南阳人口语中提炼出来的艺术语言,既明快简洁、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又体现了南阳人的生活情趣,在南阳大调曲“三国故事”中随处可见。
二、音乐形象塑造
南阳大调曲的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南阳地区卷》(内部资料)记载,南阳大调曲中可用的曲牌有195个,不同的曲牌音乐风格适于表现“三国故事”中不同的人物情绪。而“三国故事”尤以人物描写及战争场面居多,这就为多姿多彩的大调曲唱腔提供了充足的施展空间。
纵观大调曲“三国故事”,每一个曲目都采用[鼓子头]开始。[鼓子头]在大调曲的唱段中起开场和为整个故事发展、人物情绪的渲染做铺垫的作用,节拍一板一眼,节奏平稳,速度稍慢,使整段唱腔从较为平静的情绪开始。如大调曲“三国故事”中的第一篇《桃园结义》:
图一
上例中,高起低落的旋律,在音韵上十分符合豫西南人的讲话口音,在说唱时能引人注意,且音乐节奏舒缓,速度不快。
[阴阳句]唱腔情绪明朗、节奏平稳,适于叙事,常放[鼓子头]后。该唱腔中多用“大闪板”技巧,能够为单调的叙述增加活泼、生动的元素。当唱腔有叙事有抒情时,多采用[飞板阴阳],以使故事激情、生动。如《白马坡》中关公被急急请来见曹操时,为表现关公的急切心情,采用了[飞板阴阳]唱腔。
上例中从第30小节起,速度逐渐加快,直接采用有板无眼节拍,以衬托情势之危急,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关公对刘备的忠心。
图二
比照大调曲“三国故事”所采用的曲牌,笔者发现,当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篇幅较长时,大多采用[诗篇]唱腔。[诗篇]既可表现忧伤感情,也有较明朗的唱段,常常散起散落,中间上板演唱,节奏平缓,速度适中,适于长篇叙事。当主人公情绪激动而起伏较大时,又多采用[软诗篇],如《诸葛亮吊孝》中的[软诗篇]唱腔。
图三
从以上谱例中可以看出,该音调很有特点,旋律中随处可见4度进行,以及5度以上的大跳。最常见的是商、徵、宫之间的4度进行,表现出处于悲痛之时的激动、跌宕的情绪。此外,又配合递进式的级进进行和同音重复的音调,使旋律既有痛苦的呼号,又有深沉的叹息,尤其是第1乐句最后在商音上同音重复(加后倚音)的音调,在第4乐句最后又反复出现,更增添了悲剧气氛。表现了诸葛亮对周瑜才华的佩服和痛失周瑜的惋惜、寂寞与悲伤之情。
另外,当故事主人公情绪复杂难陈时,多用[太平年]唱腔,太平年的旋律可有各种变化,速度可快可慢,起腔可顶可闪,灵活易变,适于表现叙事、抒情、回忆、激动等各种情绪;当故事的主人公情绪激动,场面激烈时,多采用1/4拍唱腔,如[飞板四音打枣杆]等;当主人公内心轻松活泼时,多采用[剪剪花]唱腔;而当主人公犹豫不决时,则多采用2/4拍曲牌,如[诗篇]、[汉江]等。《临江亭》中,当孙权差鲁肃过江刺探曹军情报时,内心犹豫不定,又略有悲伤,大调曲中高起低落的[汉江]旋律的运用,就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孙权的低落情绪。
收稿日期:200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