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着极其重大意义。智能化变电站与我国传统的老式变电站相比,能够更好地实现电流与电路的自动化变换,同时具有更先进的智能网络设备。本文从对智能化变电站进行概述入手,对我国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及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应用分析
目前中国随着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经济不断的发展,从而使科技为了适应日益多变的现代化大潮的发展方向,也在不断地进行着革新。尤其在当今中国的变电站的领域,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水平相比较来说,旧的模式下的变电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动化系统以及设备的更好使用。而且也能够在其工作的系统中有效的减少建设的费用。
1.智能化变电站
当今中国的变电站发展过程中,变电站的电力保护系统是由继电保护调试和应用等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应用了此项技术在变电站工程工作的过程中,智能化变电站的相关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对于该系统的相关调试来找到解决变电站设置的问题的。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了智能化的变电站所具有的电力控制与装置之间的保护协调系统甚至是电路的检修方面更好的运行工作。应用智能化的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和应用上能够行之有效的增强提升了变电站的各个装置上的控制水平以及安全保护系统,更能增强工作中的变电站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水平。同时能够使变电站工作中对于事故的处理能力大大的加强了。促使变电站装置的运算能力以及适应性也大大的提升。由此乐观的前景下,对于革新与改变智能化的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以及应用上又有了新的要求。
相对于旧的模式下的变电站,对于光电技术的大量应用就是智能化变电站所具有的突出优势了,并且对于网络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旧有模式下的变电站的工作模式有着很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应用大量的电子信息技术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发生着极大的改变,有机的实现了不同类数字化的电量输出。通过应用以上的先进技术,有效的促进了智能化的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向模型化的结构转变以及大大的提高了信息化的水平。在对于装置的选择问题上,智能化的变电站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机的剔除了旧有模式下的常用的TA与TV的模式,并且推陈出新的采用了新的变压器模型,这种装置所具有的优点是消耗少,电量低,而此时通过数字信号来对电力系统直接的进行了系统的改造,在对于收集电力数据的方面,智能化的变电站系统的最为主要的技术特征则为采用了信息化的统一模型来进行工作。而对于电子信号的取得方面以及电子数据的显示上,也使其效率大大的提高了。并且对于电子数字的测量精度也是有着明显的提高的。在对于集成化的电子数据以及信息化上取得的进步也是极大的。
2.基于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的意义
现如今的变电站项目建设,正不断的从长远角度来出发,很多工作的实施都能够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较高的创造。基于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是目前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而且创造的发展空间非常显著。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的意义,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试工作的进行,能够促使变电站自身的安全性、稳定性获得更好的提升,针对既有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良好的弥补,最大限度的减少固有工作的隐患,促使变电站在运营过程中,更好的接受外部挑战。
(2)继电保护的有效调试,能够促使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更好降低。现如今的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已经不再是电力领域的独有内容,而是涉及到很多产业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因此加强调试工作后,有利于地方的综合进步,做出的卓越贡献非常显著。
智能化系统采用了分布式的电力分层系统,这套系统对新的智能化变电站技术设备的维护、运行、调试以及改善产品性能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保证变电站可靠运行与安全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智能化变电站的系统设备可以将信息化数据采集分析及信息集成技术融为一体,不仅低碳环保,而且使系统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更加可靠、节能、环保,并且以全新的数字化平台以及网络智能化系统为基础,能够自动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任务,例如参数测量、指标控制、机电设备保护、电能计量和电力系统运行实时、动态监测等,与此同时,电力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用电要求与电力工作人员的程序指令操作,对电网进行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与管理决策、信息互动协同等。
3.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架构体系
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和传统变电站相比较而言,主要采用过程层网络为主,以IEC61850为通信标准,具体而言其架构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三层两网”的架构体系
三层两网分别是指智能变电站在逻辑上被划分为站控层、过程层以及间隔层,两网即是指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IEC61850标准体系
IEC61850标准是指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网络和通信技术均应该遵循的原则,具体体现在模型上是按照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较为简单的功能为逻辑单位进行划分,详细地说就是按照其基本功能单元进行逻辑节点的划分,比如跳闸回路、算法以及采样值处理等重要节点;智能化变电站的IEC61850标准体系体现在通信协议方面,按照服务类型的区别,以及性能的具体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别,使得其映射在特定的通信协议上,比如说SV/GOOSE通信为了确保通信实时性传输,则传输层和网络层协议映射是空白的;智能化变电站IEC61850标准体系体现在数据方面,协议对此进行详细划分,以基本数据类覆盖原有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相关资料数据的扩展。
3.3运行机制、组织形态以及网络同步对时系统
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采用基于数据帧传输的运行机制,对过程层网络高度依赖,其网络性能存在一定的约束,所以对过程层网络进行适当的规划设计存在比较重要的意义;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是以模块化保护功能的组织形态,与传统的以装置为中心的形态所不同的是,其过程层网络实现跨间隔跨专业信息的共享;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采用高精度全网统一的网络同步对时系统,而摒弃了传统的IRIG-B码和光纤方式对时同步,一方面能够使得网络对时方式灵活便捷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又能对通信网络冗余高的可靠性特点以及实时监测的优势进行利用。
4.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应用分析
智能化变电站与传统旧式变电站相比,在控制电路、降低错误造成的损失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在装置的设计、内部设备的应用上也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在继电调试及应用方面也具有很大优势。通过对以上这些因素进行考虑,使得厂商在对变电站的建设时,对智能化变电站格外青睐。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我国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及应用进行了分析。
4.1保护装置元件的调试
我国的智能化变电站在继电保护调试及应用时,应当对相关的调试设备进行必要的检查。保证插件的良好运行,并确保端子排和对应的板块没有松弛现象的发生,在对直流及交流电路进行绝缘检查时,必须提前将电源关闭,从而保证检查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要保证所有的逻辑插件已经被拔除。在进行电流的零漂值测试时,应当将端子排内的电压进行短循环对接,同时将相关的电流进行切断,并对电压和电流的零漂值进行观察;与此同时注重对精密实验数据进行采样,并对交流电压和交流电流装置进行采样观察。在数值观察方面,应当把实验数值和仪器数值之间的实际测量误差控制在5%内。在进行开关量的检查时,应当保证被模拟状况的多样性,在相应的检查结束后,应当进行保护值的设定,主要是对保护值的校正,从而设定保护距离。在设定结束后应当进行保护电流的检查,并对断电情况下的数据进行校验。在完成各项调试和设定和后,应当对光纤通道进行检查,在进行检查之前应该确保光纤通道的可靠性和连接的畅通性,从而不会出现纵连通道异常灯亮起的情况。
4.2调试通道
在对于通道调试的先头工作上,应该先对于通道的状态进行相应的判断,并且有效的合理的保护好装置中的光纤频道与其他的通道设备。使在纵连通道中出现的警报必须尽可能的减少。而相关的通道其处在的状态也是必须要保持正常的。当然,同时来说清扫光纤通道的工作也是应该在调试之前就完成的。连接通道接口的装置与其他的装置也是需要保持着一个良好的状态的。对于不同企业所不同的要求通道调试的连接线都是应该给予不同的满足的。并且也要使接地网的完全性物理分离。
4.3GOOSE调试
GOOSE(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是智能化变电站系统中IEC61850标准中所规定的报文需求满足机制。GOOSE提高了整个系统信息响应的快速性与及时性,是继电保护设备调试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设备调试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对于报文统计与设备通讯的情况进行全面地配置。在进行调试的过程中,要对于网络的断链问题、网络风暴警告、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进行详细的定义。在最优情况下,GOOSE可以实现8模板同时工作。在进行现场调试的过程中,要保证调试设备数量足够,并且相关信息做好清零处理。
结论
由此可见,在电力自动化的相关工作中,降低继电保护误差、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的调试进行了合理分析,对调试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将通过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继电保护的稳定运行,并通过网络一体化信息平台显示相应的状态信息,从而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文明.智能化变电站相关继电保护技术应用探究[J].科技传播,2014,7(06):13-15.
[2]范建荣.浅析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问题及技术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2).
[3]倪登荣,倪晓琴.刍议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方法与应用[J].信息通信,2013,10(15):100-103.
论文作者:聂家全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9
标签:变电站论文; 继电保护论文; 工作论文; 系统论文; 网络论文; 装置论文; 通道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