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能力的培养论文_邓佑军

小学数学解决能力的培养论文_邓佑军

(简阳市平息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四川省 简阳市 641408)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激发学习动力,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可见,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解决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只有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才能内在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才能让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之中,使他们紧抓问题不放,努力探索,锲而不舍,在探索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1、结合我国古今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人物的成才故事和卓著的数学成就,以及不少中青年数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坚持在国内工作,积极为祖国做贡献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数学,学习他们知难而进、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科学顶峰的精神,使学生有榜样可依,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坚韧的学习意志,使他们立志学好数学。

2、抓住数学科知识的实用性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学科的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到天文地理、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等,无不渗透和运用到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科的实用性教育,设计一些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现实中处处有数学,人们天天都在和数学打交道,学好数学,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

3、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体会、板演都要富有启发性,做到语言生动、言简意赅、难度适中、善于点拨,通过学生的思考,能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并且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于热情的鼓励和帮助,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独立思维、独立操作来自行解决问题。还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独特见解、新颖的思考方向、不同的解法、简便的计算等解决问题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才能。

二、教给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种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而不能如导演一样,导演示范,演员模仿。这样,学生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灵活地运用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转化意识。“化难为易”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应针对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转化情节、转化数量关系、转化思维角度,使问题深入浅出,显而易见,化难为易。把一道看起来复杂的应用题转化为浅而易见题目,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掌握了转化的技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变换角度求巧解。教学中,有些数学问题若直接解答比较困难,如果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往往能化蘩为简,形成巧解。

3、逆向思考倒着算。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一般以顺向思维较多,但有些较复杂的问题按顺向思维难以解决,而应从所叙述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倒着思考,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

例如:甲地到乙地乘火车行了全程的,乘汽车行了余下路程的,乘船又行了余下的,最后步行8千米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可指导学生倒过来思考,把乘汽车余下的路程看成单位"1",最后步行8千米相当于单位"1"的(1-),用8÷(1-)求出乘汽车后余下的路程,是20千米。这样,引导学生的思维逆向而上,步步逆推,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三、培养创造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培养创造型人才,而小学生的思维特别富于直觉和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1、借助直观,培养直觉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创造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可见,学生的直觉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教具、实物,恰当地运用线段、图形等,能使学生凭借直觉展开思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启发解题思路,寻找解题捷径。

2、变式练习,发展思维的变通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说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例如:"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可换句话怎么说?(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是6 :5等)这样,学生就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跃他们的思维。

3、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布鲁纳指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并在探求中释疑求解,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提高解题的技能技巧。例如:在指导判断"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周长也扩大2倍,面积就扩大4倍"这一句话的正误时,虽然问题比较浅显,但仍有学生这样疑问:"为什么边长扩大2倍,周长也扩大2倍,而面积就扩大4倍呢?"这时教师不急于回答,而应让学生自主假设具体数量,动手试算:当边长是2厘米时,周长是多少?面积又是多少?如果边长扩大2倍,成了4厘米,那么周长和面积又各是多少?再引导学生联系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和所计算的结果,去总结发现规律,掌握方法。紧接着又把题目换成"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如果棱长扩大2倍,那么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有什么变化?学生就能很快说出结果。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变式练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形成"触类旁通"式的学习方法,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4、引导参与争议,学会与人合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争议,让他们在小组中与同学合作、交流,有益于启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他们的知识火花。对此,教师应从题型的新颖、题目的难易等来巧设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议,使学生在争议中产生矛盾,随之,智慧就在矛盾的撞击中迸发出来。这样,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在不断的探究中掌握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作者:邓佑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解决能力的培养论文_邓佑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