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中的民营企业:现状、问题及期望——2004#183;千户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企业论文,问卷调查论文,宏观调控论文,千户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解在2004年宏观调控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发展态势及对未来的预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04年8月至11月,民建中央企业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了对1,435位民营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经营者相对较为年轻,学历以大专为主,其产生机制比较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他们大都注重在市场竞争中提高核心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在宏观调控作用下,部分民营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回落,但多数民营企业仍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企业产销稳定增长,企业订货预期比较乐观,从业人数保持增长,未来投资意愿仍然较强,企业经营状况继续看好。同时,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调控后企业的贷款、运输和征地难度加大;企业经营者认为,能源紧张、腐败现象、收入差距、环境恶化、行业垄断等是当前经济生活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各地基础设施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政府行政审批手续有所简化,政府办事效率有了一定提高,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对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和公平国民待遇等与民营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环境的改善给予肯定;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不断深化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企业经营者呼吁,应加大改革力度,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本次调查以民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问卷1,583份,其中有效问卷1,435份,有效回收率为28.7%。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9.3%、5%、2.1%、9.2%、5.6%和1.8%。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1%,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21%和18%。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7.9%、48.9%和43.2%。
本次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7.6%,其他职务的占2.4%。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就职方式主要是董事会任命和自己创业。其中,50.4%的企业经营者是由董事会任命的,37.9%是通过自己创业的。
一、宏观调控取得成效,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1、投资、出口、消费需求持续向好
从投资需求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4年1~2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53%,增幅之高为历史所罕见。而在本次调查开始时(2004年8月),宏观调控已收到明显的效果,投资需求迅速回落。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当前投资需求“很旺”或“较旺”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不足半数,比上年的比重还要低,说明2003年以来政府和民间投资迅速攀升的势头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从消费需求看,调查结果显示,26.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消费需求“较旺”或“很旺”,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32.6%认为“合适”,40.6%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关于国内市场形势,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6.7个百分点。这表明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在2003年得到缓解的基础上,2004年仍基本处于好转的趋势当中。关于企业的出口形势,调查结果表明,2004年我国的出口形势基本延续上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宏观调控并没有对外贸出口产生明显的制约。
作为宏观调控的成效之一,2004年初对钢材需求的急剧增长明显趋缓。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8.2%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目前钢材“供不应求”,49.7%认为“供求平衡”,22.1%认为“供大于求”。
2、政府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企业在融资、运输和征地方面难度加大
在本轮宏观调控中,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是否受到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有多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查结果显示,极少有企业没有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认为“没有影响”的民营企业仅占5.6%。在受到影响的企业当中,57.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调控“加大贷款难度”,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4.1个百分点,企业对此感受最强烈。认为宏观调控产生的影响排在第二位的是“运输更加困难”,比重为43.6%。“征地更加困难”排在第三位,比重为39.9%。分别各有三成左右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调控带来“市场需求减弱”和“企业发展前景难以判断”。另外分别有25.9%和19.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调控使企业“投资受到限制”和“行政审批更加严格”。
从调查结果看,企业经营者感觉突出的是宏观调控后企业的贷款、运输和征地难度加大。本轮宏观调控中银根收紧对加大企业贷款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调查结果显示,58.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资金“紧张”。从资金紧张对企业间相互拖欠的影响情况来看,2004年的资金紧张并没有加剧企业间的相互拖欠,这一现象值得研究。
从“运输”和“征地”情况看,这次宏观调控的影响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中西部地区企业感到“运输更加困难”的比重大一些(比东部地区高10多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企业感到“征地更加困难”的比重大一些(比中西部地区高6~10个百分点)。从企业经营者对市场供求的判断也能看出,宏观调控并没有使运输紧张尤其是铁路运输紧张的形势得到缓和。
二、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1、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比上年有所回落,企业间差异明显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回落,但仍处于比较良好的景气状态。不同类型的企业经营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采掘、交通运输、餐饮及以制造业中的黑色冶金、仪器仪表企业明显好于其他行业企业。
与往年不同的是,2004年调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好于民营企业。这一方面可能意味着近年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对其经营状况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许表明民营企业在此次宏观调控中所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些。
2、企业产销稳定增长,库存基本正常,价格呈回升态势
关于企业目前的生产状态,调查结果显示,7.5%的企业处于超负荷生产状态,比2003年略有提高;85.2%处于正常运作状态,略低于2003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企业的比重为7.3%。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宏观调控,经济快速扩张的势头得到了控制。关于企业的销售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销售量增加,24.8%认为基本持平,23.5%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8.2个百分点。与生产情况类似,销售情况弱于2003年。从库存情况看,2004年企业的产销衔接还是基本正常的。
关于企业产品(服务)的销售价格,调查结果表明,前些年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持续下滑的局面有了显著改变。结合企业经营者对通货膨胀的判断,可以认为目前的产品价格处于对企业发展比较有利的温和的上升阶段。不过,企业产品销售价格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农林牧渔业、采掘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工、化纤、黑色冶金、有色冶金行业有接近或超过一半的企业价格在上涨;而医药、橡胶、塑料、汽车、电子、仪器仪表等行业有接近或超过一半的企业的产品价格在下降。关于2004年企业的盈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5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盈利情况“低于正常水平”,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多13.1个百分点;39.9%认为“正常”,7.4%认为“好于正常水平”。
3、竞争优势
关于什么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调查结果显示,位居首位的是产品(服务)质量,选择比重为62.7%;其次是“领导者素质”和“内部管理”,选择比重分别为42%和40.3%;再次为“产品(服务)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和“产品(服务)价格”,选择比重分别为37.7%和36.8%和35.7%;其他选择比重在20%以上的依次包括:“应变能力”(31.2%)、“市场占有率”(24.1%)和“劳动力成本”(20.3%)。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选择“持续创新能力”、“产品(服务)价格”、“应变能力”作为竞争优势的比重明显较高,两者相差8个百分点左右;国有企业选择“政府支持”的比重明显高于民营企业,两者相差5.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对提升国有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未来经济走势预期乐观
1、企业订货情况良好
企业订货作为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9.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2.8%认为“高于正常水平”,认为“低于正常水平”的为27.5%,比去年多4.7个百分点。
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9.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41.3%认为“持平”,18.8%认为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1.1个百分点。
与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当前的订货情况略差一些,但对下期订货的预期更乐观一些,认为订货将增加的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多5.3个百分点。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民营企业订货总体上是正常的,未来订货预期比较乐观。
2、未来投资意愿增强
企业未来的投资意向对未来经济走势会产生重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9.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2004年四季度计划投资额将“增长”,25.2%认为“不变”,15.4%认为将“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有近6成计划增加投资,而国有企业计划增加投资的只占一半左右。由此可见,民营企业未来的投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仍然是推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
3、从业人数保持增长,就业结构问题突出
从企业经营者对未来从业人数的预期也可以看出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38.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未来一个时期企业将“增加”从业人数,48.3%认为保持现有人数,13%认为从业人数将“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5.7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业人数将“增加”的比将“减少”的少11.6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仍然十分强劲,另一方面也说明缓解就业压力关键要靠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力增长需求的差异将继续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
总体来看,民营企业就业人员将保持增长,但企业需求更多的是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营销人员等熟练的劳动力,而普通工人的需求增长并不强劲。与2003年相比,48.8%的企业增加了技术人员,比减少技术人员的企业多43.3个百分点,技术工人人数的增加情况类似;47.6%的企业增加了营销人员,比减少营销人员的企业多40.7个百分点。而增加普通员工的企业只比减少普通员工的企业多17.1个百分点。
4、企业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根据宏观背景和市场形势,企业经营者对未来企业经营状况预期乐观,但乐观程度比2003年有所降低。调查结果显示,3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4.2%认为“不变”,8.8%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8.2个百分点,比2003年减少11个百分点。相对来说,国有企业对未来预期的乐观程度要低一些,比民营企业低近10个百分点。
四、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环境及改革的看法及相关建议
1、基础设施环境不断改善
在近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促进下,各地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调查结果显示,66.9%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经营所在地的基础设施环境比2003年“好转”,28.5%认为“未变”,仅4.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6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对所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成以上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满意”,3成表示“不满意”,不到1成表示“说不清”。不过,这种满意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所在城市基础设施“满意”的占近7成,而中西部地区认为“满意”的只有一半左右。
2、政府办事效率有所提高
关于政府办事效率,调查结果显示,37.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3年有所“提高”,51.1%认为“未变”,11.8%认为“降低”,认为“提高”的比认为“降低”的多25.3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和中部地区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程度比西部地区更大一些。
具体到政府行政审批手续过多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4.3%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情况有所“好转”,45.4%认为“未变”,10.3%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认为“好转”的比重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两者相差7.3个百分点,说明目前国有企业更多地受到行政审批的制约。
从企业对所在城市的政府办事效率的评价情况可以看出,虽然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的办事效率在提高,但他们还是寄望政府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
3、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民营企业关于倡导公平国民待遇、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的要求一直都比较强烈。关于公平国民待遇,调查结果显示,32.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3年“好转”,58.2%认为“未变”,9.7%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2.4个百分点。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调查结果显示,4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3年“好转”,51.3%认为“未变”,5.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1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对于这两条与民营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民营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乐观程度远高于国有企业。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各地政府在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规范市场秩序方面所做的工作得到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积极的肯定,他们对创造宽松市场环境,清除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持乐观的态度。
4、能源紧张、腐败现象、收入差距、环境恶化、行业垄断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五个主要问题
我国经济目前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为此,本次调查就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请民营企业经营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按严重程度排序,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能源供应紧张”、“腐败现象”、“收入差距扩大”、“环境保护”和“部分行业垄断”。能源问题被列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首要问题,充分反映了能源紧张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经营者对能源问题的高度关注。
在上述五个问题之后,按问题严重程度排序,企业经营者依次选择的是“资金短缺”、“‘三农’问题”、“缺乏国际竞争力”、“潜在金融风险”、“缺乏熟练劳动力”和“失业”。此外,企业经营者还认为“服务业发展滞后”、“出口贸易壁垒”和“投资过热”问题比较严重。相对来说,有2/3左右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需求不足”和“通货膨胀”问题不太严重。
5、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本次调查请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政府职能转变、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改革进行评价。凋查结果显示,认为这些改革取得成效的比重大多明显高于认为“尚未见效”的,尤其是对产权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所取得的成效评价较高,对于其他改革的评价按取得成效程度的高低排列依次是:投资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垄断性行业改革。
6、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当请民营企业经营者提出当前最重要的三项改革时,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84%)的企业经营者首选政府职能转变。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者对政府职能转变在当前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寄予很大期望。企业经营者选择的其他三项重要的改革依次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财税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选择比重分别为48.8%、39.9%和38.3%。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重视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认为其重要的比重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多13~1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更重视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认为其重要的比重比民营企业多15.6和20.1个百分点。
7、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观念上的转变。对地方政府而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对政府职能的成功转变至关重要。从企业经营者对用什么考察地方政府政绩可以看出对政府职能转变方向的期待。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考察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因素首先应该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安定”,选择比重分别为59.4%和57.9%。此外,民营企业经营者还比较看重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34.5%)、“公共服务水平”(28%)以及就业状况(26.1%)和“GDP增长速度”(26%),选择“促进支柱产业发展”(22.8%)比重并不高。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考察地方政府政绩,主要看这些地方政府官员是否能维护一方平安,人民安居乐业,而不希望政府相互攀比GDP增长速度,超越市场行为,过多地干预地方经济发展。
如何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选择投资地点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中,民营企业经营者首选的就是“政府服务水平”,选择比重高达72.3%,比考虑“经营成本”(69.9%)和“基础设施状况”(58.6%)分别高2.4和13.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者认为,一个地区政府服务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决定是否在该地区投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