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需要宏观调控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需要宏观调控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需要宏观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侧重经济增长到注意经济发展、再从重视经济发展到强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两次重大转变。可持续发展现已成为跨世纪的最重要的命题,也是各国所实施的重要发展战略。而要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1

“可持续发展”(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提法始于60年代末期,这一概念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大会上正式提出来。其核心思想是使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地、持续不断地发展,把发展的负面效应和代价减到最低程度,使地球的资源和环境不致遭到严重破坏,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继续发展,从而实现代内公平性(Intragenerational equity)与代际公平性(Intergenerational equity)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总结世界各国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教训的产物。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三大变化:一是经济增长了许多倍,大大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但社会物质财富分配不均,社会矛盾激化,极大地妨碍着现代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二是人口大爆炸,人口膨胀是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经济不协调的结果,它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弱;三是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系统越来越难以承受经济的无限增长和人口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其结果是“有增长而无发展”、有发展而不能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消除贫困,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强调只有发展才能消除贫困,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二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大量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维护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相对稳定的生物圈,促进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四是满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建立公平的分配原则,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五是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发展的技术含量,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走国民经济集约式发展道路,促进经济、技术、社会同步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大国,虽然经济正处在工业化的高速起飞时期,但是又面临着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庞大的人口、资源相对短缺、生态变化态势令人担忧、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主要有:牢固树立人口意识,进一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树立环境意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采取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节约使用日益稀缺的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可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就是要走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经济效益型的发展道路,而要走这条能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2

人口、经济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全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实现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第一,宏观调控可以协调好可持续发展中的各种比例关系。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和再生产各环节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而这些比例关系又受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如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协调关系受到经济增长、人口增长的影响,企业的再生产受到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又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资源的浪费,而资源短缺也会制约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不公会扩大社会的贫富差距,从而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才能保持这些比例关系,才能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二,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可持续发展中市场机制的缺陷。尽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调节经济运行、管理经济活动中起着其他调节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自发调节,会产生“市场失灵”问题。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会出现周期性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并会导致资源浪费,带来环境恶化,同时也会产生地区发展失衡,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等。如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应通过政策手段而不是市场手段来实施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世界银行在《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就已经揭示,“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应更多地依赖市场,而较少依赖政府。但是,在环境保护上恰恰是政府必须发挥中心作用的领域,私人市场几乎不可能为制止污染提供什么鼓励性措施”。政府不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在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前提和基础方面起着决定作用,具有市场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要克服市场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实现宏观调控。

第三,宏观调控可以协调好可持续发展中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宏观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协调的基础之上的,宏观调控的目的是要较好地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为社会经济总体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济利益关系有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与企业局部利益、目前利益的关系,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各地区之间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的关系,等等。只有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中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各市场行为主体的积级性,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宏观调控,或者宏观调控不能有效地协调好各种经济利益关系,那么宏观经济就很难获得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经济总体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宏观调控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宏观调控的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适度增长、充分就业、资源优化配置、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社会收入公平分配,实现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的综合平衡。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是稳定与增长,经济保持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如果经济稳定受到严重破坏,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实现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必须有宏观调控来引导。也就是说,宏观调控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由于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宏观调控能保证经济发展,从而也就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宏观调控目标如充分就业、资源优化配置、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等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五,宏观调控有助于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内向型向质量型、集约型、外向型的转变,要求走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经济效益型的发展道路。而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可以运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人力资源政策、税收和分配政策等来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从宏观调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来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之所以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有发展而不能持续发展的情况,是因为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因此,宏观调控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

3

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财政、金融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发挥财政、金融货币政策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财政金融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财政金融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所决定的。财政信贷平衡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宏观调控就是要使财政资金、货币资本、外汇等要素能得到合理配置,通过实现财政信贷的平衡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发展。财政金融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是最重要、最常用的经济政策,它们不仅通过自身的政策手段发挥直接的调控作用,而且可以通过与其他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的配合来进行宏观调控。财政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决定财政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同时,财政金融对经济发展又具有反作用,能对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财政金融通过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来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和促进经济的适度增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有利于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为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主要采取财政金融手段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通过财政金融来支持或调节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年龄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可持续发展、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技术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与养老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地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等等。财政金融可以通过资金的支持或调节作用,促进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养老保障、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城市化或农村城镇化、生产力的地区合理分布等方面的发展,并使它们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保持协调关系,从而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大量增加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有助于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增加生产年龄人口的就业,促进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则可以有效地实现生产力的地区合理分布,从而引导人口的地区均衡分布;通过金融政策可以调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规模,促进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实现可持续消费。只有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才能进一步发挥自我持续的经济增长(Self-sustained growth)机制的作用,才能使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

第二,通过财政金融来调节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围绕主体即人口存在的客体总和,这种人口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人口的数量增长对人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要求物质资料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也就是必须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而经济增长是对既定资源的利用,它要受生态环境的制约,要以生态平衡为前提。生态平衡是实现经济平衡的前提,生态平衡的破坏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平衡与增长。但是,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要求经济也相应地快速增长,在经济增长受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制约的情况下,如果人口数量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在工业化过程中片面追求利润的企业行为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目前,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三废”物质污染、噪音污染、水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等,它们破坏了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关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反过来威胁着经济增长和人口素质提高。要使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对自然资源采取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政策;保持恰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减轻环境污染的程度;等等。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应注意利用财政金融手段来保持合理高速增长,调节企业行为,改变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目标,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等途径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对环境治理、保护的资金支持,在逐步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得到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限制、禁止、惩罚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行为。如严格控制重污染产业,限制轻污染产业,促进无污染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促进绿色产品行业部门发展。同时,国家应将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各级政府应建立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只有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来控制人口、调节经济、保护环境,才能最终实现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通过财政金融来调节人口、经济、环境与资源、社会协调的全面的或总体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全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必须有社会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总体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人口资源、信息资源等,资源短缺本质上是资源供求不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难以完全实现资源的消耗(需求)与存量(供给)的平衡,并进而达到全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在资源需求为刚性的条件下,克服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过程中的资源滥用与浪费,补偿资源消耗,保持资源供求平衡,必须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运用财政金融政策来引导市场机制,进而实现全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例如,社会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的维持与发展费用,除应当由资源使用者来承担外,还应由政府的财政承担一部分。但政府可以实现资源的有偿利用政策,对破坏生态环境者应责令其进行经济补偿;对排污费的征收应高于治理成本。政府利用资源使用税(包括排污税)这一经济杠杆,迫使企业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效益型转化,这是实现让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战略方针的根本途径。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不断从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技术、节能省耗、劳动优化组合的集约化方向转变,可以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来促进生产注重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的统一。国家应运用财政金融手段来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价格与信贷体系,运用价格和信贷等经济杠杆来促进人口、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制定生态环境的补偿收费政策,使产品价格能反映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环境成本,从而使资源与环境的损失在产品价格中得到补偿;在国有银行商业化过程中应及时调整对环保产业的信贷优惠政策,可由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负责执行可持续发展项目的信贷优惠政策,并建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施环保产业信贷优惠政策的补贴制度。还应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选择应该把以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互相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目标,应积极主动和充分利用财政金融政策手段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生态环境平衡、农业发展、产业布局合理化、部门结构合理化、科技进步、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发展,尤其要严格遵循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禁止外商通过直接投资途径将受控物质的使用与生产进行国际转

移,消除外商基于环境政策执行成本的差异而进行的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跨国转移,将环境成本和资源的使用者成本(重置成本)作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的首要衡量指标。与此同时,通过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来协调社会发展中的城乡关系、各地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但贫困地区人口文化素质低,严重缺乏物质、技术、资金,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更多地服从于近期、局部的经济利益,“先发展(污染)、后治理”等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错误思想在贫困地区更加盛行,因此,政府应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来实施扶贫致富战略,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金融援助,使贫困地区逐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应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来调整非平衡发展战略,实现各地区的相对协调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在城市推行“再就业工程”,解决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失业问题;通过税收或救济等手段调节个人收入的贫富差距,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建立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房地产业,改革住房制度,实施“安居工程”,使城市居民能安居乐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动者技能;等等。要实现经济增长、人口增长、生态平衡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有财政金融货币政策的调节,这是实现总体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标签:;  ;  ;  ;  ;  ;  ;  ;  ;  ;  

可持续发展需要宏观调控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