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获得感客观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苏州市为例论文

群众获得感客观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苏州市为例

吴红霞

(苏州美兰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11)

摘 要: 本文将群众获得感从客观评价的角度进行量化,指标体系采用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可感受到的统计指标,并赋予权重,形成2012-2017年苏州市群众获得感年度指数,客观反映群众获得感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下阶段需重点关注的薄弱环节,为相关部门促进群众获得感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获得感;评价指标;客观;苏州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现今获得感成为网络热词,也说明“群众获得感”一词与群众的内心诉求一致[1]。“获得感”一词内容丰富,既有主客观的获得感受,又有物质、精神的获得感受。笔者认为,全面衡量群众获得感的高低可以从主客观两个角度进行,主观的角度,就是以群众为评价主体,了解群众自身感受到的精神、物质在内的获得;客观的角度,以与群众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评价指标为主体,通过统计方法,量化群众获得感。本文以苏州市为研究对象,从客观角度,通过构建群众获得感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2017年苏州市群众获得感进行有效监测,客观反映近六年来群众获得感的变化情况,既可为相关部门客观评价群众获得感提供参考标准和指标体系,也可为相关部门促进群众获得感的提升、落实相关工作作为参考。

讲武堂这座官办的学校,最初的目的自然是为清政府新军的编练服务。但结果却恰恰相反,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都走向了反清的道路,学校也变成了革命的熔炉。

一、群众获得感客观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强调了衡量获得感的内涵与价值,段志光[2]认为“健康保障感”是衡量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标尺,李利平等[3]认为坚持共享发展,优化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税收制度、合理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提高群众的获得感,郑风田[4]认为获得感的指标体系从物质层面指标包含收入、教育、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精神层面指标包含公平、尊严、梦想与追求。目前已知的关于群众获得感更多的是从专业角度、获得感的内涵、获得感的价值进行阐述,但目前关于获得感进行量化的研究还明显不足,本文从经济统计指标的角度,量化群众获得感的客观性评价指标,指标体系涉及收入消费、居住环境、教育医疗、社会保障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其中,收入消费主要涉及收入、支出、存贷款,居住环境主要体现群众在城市居住对包括空气、道路、交通等硬件环境,教育医疗主要是考虑到城市的软实力,社会保障体现社会的完善程度。

表1:群众获得感客观统计评价指标

二、群众获得感三级客观统计评价指标的构思及解释

群众获得感就是群众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易感受到的获得,这就需要涉及到群众生活相关的各方面,既包括收入、消费、存贷款这一类可以量化的直接感受,也包括交通、环保、设施等生活相关的硬性条件的配备,还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软性指标的投入情况,另外随着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保、救助、养老、福利院等与老年生活相关的统计指标也影响到群众的获得感。

收入消费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最直接感受的,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此处选择城镇、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体现群众在苏州一年的收入获得,同时将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纳入,可以全面衡量区域内群众的消费情况,另外将存款、贷款余额纳入收入消费指标,目的是衡量居民收入在消费后的余额,以及居民目前承担的贷款压力,可以全面反映居民的日常生活现状。

公民在民主程序中的表意行为是有偏好倾向的,这种倾向对民主价值是减损的,甚至是负面的,这是民主不可回避的问题。从古代到革命时代都是如此,特别是自毁式偏好和不道德的偏好影响了民主的价值体现。民主偏好的存在不仅影响到公民民主意识的形成,也影响到了公民和政府的良性互动。传统的研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公民意志表达的这种缺陷,但是没有改变这种状态的进路,至少在“互联网”之前都是如此。

表2:收入消费的指标及权重

从一级指标的变化幅度来看,4个一级指标中,收入消费的变化幅度最大,2017年比2012年提高了49.03%;社会保障的变化幅度排在第二,2017年比2012年提高了31.95%;教育医疗的变化幅度排在第三,2017年比2012年提高了21.92;居住环境的变化幅度相对略低排在第四位。

表3:居住环境的指标及权重

社会保障的表现是衡量一个城市管理的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居民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感知也对居民的获得感有重要影响。此处将社会保障待遇、安居工程、社会救助、福利医院、养老机构、保险与赔付作为衡量社会保障的指标,既考虑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也考虑到发生灾害或者危险时保险的给予,以及老人养老与福利医院的配置情况。

教材过于注重知识或技术的教授,而忽略整体性考虑,导致知识点分散,缺乏知识的主线。因此,学生经常觉得知识不成体系,无法融会贯通。

表4:教育医疗的指标及权重

教育医疗不仅关系到居民个人的生活还与子女教育、亲人健康等息息相关,所以此处将学校数量配置、教师的质量和教师负担、医疗机构数量、文化活动等作为衡量教育医疗的指标,其中,教师质量采用教师合格率指标、教师负担采用的是教师人均负担学生数。

表5:社会保障的指标及权重

三、分析与结论

面对这种情况,依托学校资源,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共同出资成立独立经济实体,实现决策、培养、评价、改进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它突破了合作方各自为政的教育模式,实现了从理念、决策、培养方案到资源调配的统一,有利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质量升级。

表6:2012-2017年苏州群众获得感年度定基指数

从一级指标的变化趋势来看,4大分项指标中,收入消费、教育医疗2个指标在2013-2017年期间都处于持续提高的状态,一方面可以体现苏州范围内经济发展呈良性状态,另一方面,说明苏州市对教育工作、医疗工作的关注度较高,促进两项事业发展良好。居住环境指标在2015年略有下滑,主要原因在于空气质量良好天数指标、人均绿地面积情况在相对偏弱,这也是下阶段需重点关注的方面。社会保障指标在2013、2014年与2012年相比有所下滑,主要原因在于福利院的建设方面在这两年相对偏弱,但从2015年开始,这项指标已明显提升,说明苏州市对福利院建设工作的改善成效显著,但是考虑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这部分的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本文采用苏州市2012-2017年期间,六年的统计指标作为原始数据来源,以2012年的数据为基期,将2012-2017年居民获得感客观统计评价指标的70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使用2012—2017年苏州数据,将2012年定为基期,根据无量纲处理后的数据,以及指标权重设计,计算得出苏州市2012-2017年群众获得感年度定基指数(见表6)。

表7:2013-2017年群众获得感年度发展指数

结果显示,2012-2017年苏州市群众获得感定基指数逐年提升,2017年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年度分别增长1.35%、4.96%、6.51%、10.89%、2.79%,可以看出,总指数处于不断增长趋势,前五年增速逐渐提升,2017年增速有所放缓,但说明苏州区域范围内与居民获得感相关的各项软硬件措施、政策运转良好并持续改善中,且对居民日常工作生活给予了较好的满足。

根据年度定基指数和分项指数,可计算得出2013—2017年苏州市群众获得感年度变化总指数及分项指数(见表7)。

居住环境对居民的获得感影响很大,此处选择居住环境主要从城市大环境的概念选择统计指标,从噪声、空气良好天数,以及城市为环境污染改造的投入,不仅衡量某一年的实际情况,也衡量出城市为改善环境做出的努力;同时,居住环境的硬件考虑包括城市道路、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这些硬件,另外将生活用水、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指标也纳入居住环境的保持方面;居民居住环境中离不开公共交通的投资和配置,将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相关统计指标作为公共交通衡量指标,纳入居住环境的获得感中,全面衡量居民对城市硬件设施、环境保持的整个评价中。

以上是群众获得感一级指标的情况,下面是二级指标的变化情况(见图1)。

图1:2013-2017年群众获得感二级指标变化情况

从二级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17个二级指标中,与2012年相比,13个二级指标都高于2012年,福利医院、安居工程、城市设施、环境保护4个指标低于2012年,考虑到安居工程这个指标在2016年有明显提升,所以该指标可以保持即可,而福利医院、城市设施、环境保护3个二级指标从2013年到2017年基本低于2012年,所以下阶段这几项需要相关部门的进一步关注。

总的来说,近六年,苏州市群众总体获得感指数稳定提高,说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显著,考虑到仍有部分指标的提高幅度略有波动,说明下阶段的工作仍不能放松,只有将提升群众获得感作为长效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才能更有效的稳定提升苏州市群众获得感。

在借助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段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开展的工作就是结合教学的内容,设计教学视频。在设计教学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保证视频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连接性,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在借助该种教学模式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考察,结合分析的结果控制教学视频的难度,以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地开展自主学习。再次,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视频内容总结教学重点,并提前告知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教学目标,使其能够有目的地开展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

群众是政府治国理事的最终受益群体,是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评价群体,群众获得感的评价也是政府机关部门查找服务群众过程中存在短板的指向标。本文通过以苏州市为例,建立群众获得感的客观指标体系,反映了2012-2017年苏州市群众获得感的变化发展情况,客观反映了苏州市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软硬件环境,为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找出目前仍薄弱的方面提供了有效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陶文昭.“获得感”是执政为民的标尺[J].理论导报,2016(04):21-23.

[2]段志光.“健康保障感”是衡量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标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29(02):30-36.

[3]李利平,王岩.坚持共享发展:提高全民获得感的对策[J].人民论坛,2016(30):96-97.

[4]郑风田,陈思宇.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02):6-17.

中图分类号: D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37X(2019)02.0107-04

标签:;  ;  ;  ;  ;  

群众获得感客观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苏州市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