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国主义文学的宏观审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古代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学高扬的主题,产生了不少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留下了许多传诵千秋、激荡人心的佳作,构筑成壮丽辉煌的爱国主义文学长廊。就内涵看,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忧患意识。忧念国家、关怀民众,从来是爱国主义文学的重要内容,更何况中国的士人与生俱来就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细致地分析,这种忧国忧民的思绪又可分几点:
首先是对国家、政事的关注,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切。如屈原担心国家的败亡:“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身经安史之乱的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清代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发出焦虑的呼唤:“瓜分豆剖迫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省莫徘徊。”
其次这种忧患意识也表现在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与同情。“民为邦本”,这是古代士人对国家和人民关系的深刻认识,古代凡爱国的文人,无不在作品中表达对民瘼的关注,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同情。象杜甫的《兵车行》、《三吏》、《三别》伤时念乱,悲天悯人。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吟》,直陈民瘼,悲愤痛切。范成大的《催租行》、《后催租行》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某些诗章揭示民苦,触目惊心。以后这种表现已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
再次,忧患意识也反映在对黑暗腐朽势力的斥责。杜甫曾大呼:“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而屈原更是与楚国黑暗腐朽势力斗争的楷模,《离骚》中时时可见对群小的斥责:“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又如南宋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真可看作是一篇义正词严,使“当日奸谀皆胆落”的檄文。
此外,革新政治也是爱国文人忧念国事的具体表现。象王安石歌颂元丰革新的诗歌和他与守旧派进行论战的散文,均体现出革故鼎新的精神。清末革新派人士,以文学抒发他们的改革意愿,在挽救民族危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梁启超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第二,献身精神。具体地说就是忠诚并报效国家、民族,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是中国士人爱国主义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我国爱国主义文学中最为闪光的部分。
这里首先是忠诚,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也始终不渝。《汉书·苏武传》充分展现了一位严拒各种威胁利诱,牧羊北海,苦守十九年,坚持民族气节的爱国英雄形象。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郑思肖“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均表现出对国家民族的忠贞不贰。
报效国家是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家的共同志向。唐代陈子昂就发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豪迈慷慨之音。北宋王令表达了“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我无万古名”的建功立业愿望。陆游更是“一生报国有万死”,82岁高龄还“一闻战鼓意气生”。辛弃疾写下《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积极向朝廷献计出策。
第三,抗争态度。这里主要指抵御外侮,反对投降,力主恢复。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代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分合更替之战不断,骚扰与反骚扰的战争时时发生,对此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分析。而到了近代,中华各民族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斗争更为波澜壮阔。因此,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抵抗侵略,反对投降,力图恢复就成了爱国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反映抵抗外族侵略,捍卫社稷河山的正义之战是这方面常见的题材。屈原的《国殇》就是一篇代表作。它描绘了战斗激烈悲壮的场面,歌颂了为国奋战而捐躯的将士,表现了“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英雄气概。又如近代有关鸦片战争抗英的诗文,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抗击外侮,不畏强暴,敢于战斗的抗争精神。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张维屏的诗歌《三元里》和无名氏的散文《广东军务记》。在这类抗击侵略的作品中,还时时可见誓破强敌和必取胜利的气概和信念。如岳飞《满江红》中“壮志”、“笑谈”的誓言,陆游《金错刀行》“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感喟,就是自信的例证。
在反抗外族侵入的诸作中,有不少揭露斥责敌人暴行的篇章,更激发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憎恨。身历国家破亡的元好问,有不少诗作记下了元军屠杀掳掠的罪行,如“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汪元量的《湖州歌》等作品也有类似的描写。近代越伊优亚生的《镇城惨劫》揭示了英国侵略军在镇江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
既是主张积极抗敌,那么反对妥协投降,也必然是爱国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每当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尖锐时,主战或主和就成为民族或国家内部斗争的焦点。纵观两千年的文学史,爱国文人均为主战派,他们以诗文歌咏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求和苟安。有的甚至为坚持民族气节,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南宋初期的李纲在诗中明确指出:“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殊方?中原夷狄相衰盛,圣哲从来只自强。”斥责退避,主张自强,表明坚决抗战的态度。大诗人陆游面对南宋小朝廷的求和苟安发出深沉的浩叹:“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接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在近代诗文中,斥责清廷向帝国主义屈膝抗降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象“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市谋。”(张维屏《三元里》,“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秦淮花柳添憔悴,玄武旌旗空寂寥。往事何人更愤切,不甚呜咽独江潮。”(陆嵩《金陵》)可谓堂堂正气,慷慨愤切。此外,象魏源的《寰海》、黄燮清的《黄天荡怀古》、越伊优亚生的《万民含愤》、金和的《盟夷》等都是斥责投降卖国的名篇。
第四,眷恋情怀。这里主要是指对祖国山河、故土故国和文化传统等无比热爱与眷怀的感情。
美好的大自然,总是文人歌颂描绘的对象,但这种歌颂描写一旦和爱国深情融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境界固然美好,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宏伟图景一当和“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爱国情怀相绾结,就更能使人荡气回肠。又如:“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康有为《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均是将爱国激情与对祖国山河的描绘相结合。这些诗的思想境界决不是那些纯粹陶醉于自然的山水诗可比的。
对于祖国民族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的眷怀称颂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象《诗经》中对同族祖先开创的历史功绩的称颂、屈原在《离骚》、《远游》诸作中多次抒发的远游徘徊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的感情、南宋路德章《盱眙旅舍》“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从语音表达对故土的眷怀,都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由于几千年的历史争斗,改朝换代相更迭,因而眷恋故国之情常在爱国主义文学作品中流露出来,特别是在民族矛盾激烈时,这种情感尤为深沉浓烈。如南北朝时的庾信,本为梁臣,后出仕西魏,被迫留于北庭,内心充满痛苦,因而他后期的诗赋表达了对故国深深的眷念。象《哀江南赋》、《拟咏怀》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又如五代时的李煜,国破归宋,从帝王到阶下囚,因此后期之作充满对故国山河宫阙的痛苦眷怀。此外象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杜浚、屈大均诸人之作,大多表达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即使是归顺清廷的吴伟业、钱谦益等人,也常常在作品中流露对故国的思念喟叹。
忧患意识,献身精神,抗争态度,眷恋情怀,它们构成了古代爱国主义文学的主旋律,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感奋人心、伟大辉煌的一部分。以上四方面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和占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是完全一致的,特别是与儒家的国家民族观、社会政治观、伦理道德观及士人的处世哲学等有着直接的渊源。而中国士人大多以经世致用、济代安民、兼善天下为己任,因此上述四方面也带有更浓重的士文化的色彩。
二
爱国主义文学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曾多次形成高潮,在一片莽莽的崇山峻岭中,出现了多座色彩鲜明的奇峰异峦,构成灿烂辉煌的独特景观。
1、屈原与楚辞——爱国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创作的《离骚》、《九章》、《九歌》、《天问》诸作是我国爱国主义文学中的瑰丽诗章。他无比热爱“楚之同姓”的宗国,热爱楚国的山河人民。他虽然处于可效力于四方的时代,而且尽管朝廷被群小把握,政治昏暗,却依然留恋楚国而不忍离去,《离骚》中“临睨夫旧邦”而“蜷局顾不行”便是明证。屈原的爱国精神是与同楚国腐朽黑暗势力的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坚持崇高的品格,痛恨贪婪“偷乐”、“非俊疑杰”的群小。他抱着“九死而不悔”“宁赴江流”的牺牲精神。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格给后代文人以巨大的影响,每当民族危亡的关头,屈原成了鼓舞人们进行斗争和效法的榜样,直到现代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再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2、杜诗——爱国主义文学的又一座高峰。
杜诗的爱国内容是广阔的。“致君舜尧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政治抱负,“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是他的献身精神。他也留下了许多描绘祖国美好河山的的诗章,如《望岳》、《登兖州城楼》诸作。然而杜甫最感人的却是直面人生的忧国忧民,伤时念乱的诗作。象“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这样的诗句在杜集中俯拾即是。
他斥责敌人的屠戮暴行,悲悼死难的将士(《悲陈陶》)。他一方面深切同情战乱中的人民(《羌村三首》),另一方面又从国家大局出发勉励他们戮力同心,平息叛乱(《三别》)。直到他的绝笔诗《风疾舟伏地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还深深慨叹:“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前人说“少陵有句皆忧国”(周紫芝语),确非溢美之辞。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有的爱国诗篇突破了狭隘的民族观念,较少“华夷之辨”,主张民族间和平相处:“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可见杜甫的忧民决不只是汉族人民。
3、两宋——爱国主义文学的高潮期。
爱国主义文学到了宋代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宋代三百余年,一直处于积弱不振的状态。民族矛盾十分激烈,连年的失败,河山的沦落,徽钦二帝被掳,南宋偏安一隅,以及宋末的抗元斗争直至国家破亡,这一切使得爱国主义成为宋代文学一个十分突出的主题,这时不仅有陆游、辛弃疾等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人,还有更多的爱国主义群体,如两宋之交和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
陆游从小就树立抗敌复仇,恢复中原的志向,一生对此梦萦魂绕,反复歌吟,永不衰歇。在《关山月》诗中他沉痛地唱出“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年今宵垂泪痕!”他怀念北方壮丽的山河,系心沦陷区的人民,他所希望的是“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山河。”最令人感动的是他的绝笔诗《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此外象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中“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语言沉痛。“两岸舟船各背驰,流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面对故土新界,表情含蓄深远。范成大出使金国的组诗更是表达遗民渴盼归宋的愿望。
南宋覆灭,这时的文学充满伤乱痛亡的内容,不少作品表达了以身殉国的赤心和深沉的故国之思。文天祥的《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是他忠心报国、矢志不贰、以死明志的代表作,其后的《过零丁洋》、《金陵驿》、《正气歌》更是以身殉国的动人诗章。又如汪元量的《湖州歌》是宋朝灭亡情景的真实记录,林景熙“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乃是无比沉痛的亡国慨叹。谢翱、郑思肖等人之作更多抒发了国破后的悲哀。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爱国主义的内容在词坛上有了突出的表现。我们知道,唐五代词多写男女之情,所谓词为艳科,绮靡悱恻已成传统。然而到了宋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使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激昂豪放、深沉蕴藉的爱国之音不时从词坛奏起。从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燕然未勒”、“将军白发”的慷慨报国之情到南宋张炎《清平乐》“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的国破流离之感,爱国主义深情呈现于整个宋代词坛。其中成就尤为卓著的是爱国词人辛弃疾。他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用词来表现他破敌报国的壮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揭露投降派苟安的丑恶嘴脸(《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移漕湖南……》),或抒发壮志未酬的愤懑不平(《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他和陆游一样一生渴望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达了对沧陷山河的深情眷恋。他的许多作品充满慷慨苍凉之气,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渼楼》诸作都是这样的作品。陆游的诗,辛弃疾的词是宋代爱国主义文学中辉煌的双璧。特别是受辛弃疾的影响,南宋形成了辛派词人,其中陈亮、刘过、刘克庄以及宋末的文及翁、邓剡、刘辰翁诸人成就突出,他们均有饱含爱国激情的词作,形成了词坛上的一股爱国主义潮流。
4、明末清初——爱国主义文学的新高涨。
明末清初激烈的民族矛盾激发了文人们的爱国激情,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文学新篇章。这时期爱国主义文学的总特征主要是抗击清兵,悼怀故国,慷慨悲凉,而体裁则由诗文扩展到戏剧。
明末的作家,大多有抗敌斗争的经历,不少人以身殉国。因此,他们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至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显得格外忠愤悲壮。如陈子龙《秋日杂感》、夏完淳《大哀赋》、《六哀》、《六君咏》、《土室余论》、《狱中上母书》、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诸作,都是感奋悲壮的名篇。其他如“岭南三大家”也不乏这类爱国之作。
到了清初,不少明末遗臣通过诗文抒发强烈而深沉的故国之思。号称“清初三大家”之一的顾炎武的诗歌多写国家民族的兴亡,或托物寄意,或借古抒怀,或记叙抗清斗争(《感事》),或歌颂殉国英雄(《京口即事》、又如哀悼陈子龙、何腾蛟等人的作品),或揭露清兵屠杀暴行(《秋山》)。另外,他的散文《吴同初行状》记吴沆的抗清英雄事迹,揭露清兵屠城罪行,《书潘吴二子事》写清廷以“明史”一案为由,对江南文士血腥镇压,均表现鲜明的爱国色彩。
与顾炎武同时的黄宗羲,也有许多歌颂抗清英雄的作品,黄宗羲之作常充满深沉的故国之悲,象《出北门沿惜字庵至范文清东篱》:“两两三三郭外阡,僧房篱落共连延。高林初带冰霜气,风景俄成惨淡天。如此江山残照下,奈何心事菊花边。不须更觅登高地,只恐登高便泫然。”亡国之痛,溢于字里行间。另一著名作品《读指南录》有“鹃血春啼悲蜀鸟,鸡鸣夜乱度秦关”,“沧海金椎终寂寞,汗青犹在泪衣裳”,通过咏文天祥事,寄托无限喟感,可谓泣血之句。
爱国主义主题在清初戏曲中有突出的表现,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光辉一页。李玉的《清忠谱》展现明代东林党人与阉竖奸党的斗争,突现士人对国家社稷的热切关注。吴伟业的《秣陵春》、《临春阁》、《通天台》诸传奇,隐含着作者个人深沉的身世之感与故国之思。尤侗的《读离骚》则是以屈原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感。又如洪升的《长生殿》虽是写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生死爱情故事,但作者通过安史之乱的背景,揭示出激烈的民族矛盾,抒发了爱国之情。不过,在清初表现爱国主题的戏曲中,最著名感人的应是孔尚任的《桃花扇》。这部传奇不仅通过南明的腐朽、黑暗、覆灭揭示出深痛的历史教训,还以史可法、李香君、柳敬亭诸人赞颂坚持民族气节的爱国行为。全剧充满悲壮之音,令人叹惋不尽。
5、近代——爱国主义文学的新时期。
如果说过去的爱国主义文学由于时代的限制难免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局限,那么近代的爱国主义文学则是中华各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展现。这时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夷”、“虏”、“狄”等称呼不再是指国内的少数民族,而是指入侵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象林则徐“我无长策靖蛮氛”(《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予于兰州藩廨……》)、张维屏“众夷相视忽变色……夷兵所恃惟枪炮……一戈己桩长狄喉”(《三元里》)均是指英国侵略军。在许多进步文人笔下,中华各民族是一个整体,中华大家庭的观念已经形成,大家共同抵御外侮。
随着变法的失败,广大士人彻底看清了清廷的腐朽,因而人们从改良转向革命,这种转变在爱国主义文学中也有鲜明反映。章炳麟的散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革命军序》鼓吹民族民主革命,主张推翻专制,反对保皇。他的《咏南海康氏》“夺门伟绩他年就,专制依然属爱新”,对康有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邹容的《革命军》更是热切地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统治,认为“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号召人民“与尔之公敌爱新觉罗氏相驰聘于枪林弹雨中,然后再扫荡干涉尔主权外来之恶魔。”陈天华在《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诸作中揭露清廷对内压制,对外妥协的本质:“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这时的爱国文学勇于突破传统,善于吸取西方文明,以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注入作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爱国主义思想和改良革新运动的驱使,即这种“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者说“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完全是出于爱国主义的需要。梁启超、谭嗣同诸人正是从此一目的出发提出“诗界革命”的。其实这时的文人并非恪守旧形式而一成不变,至少在语言运用上有较大突破。戊戌变法前后,陈荣衮、裘廷梁尖锐地说文言是“祸亡中国”的原因之一,认为“白话为维新之本”,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可见就是以“救国”为宗旨。与此同时的“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以及京剧的革新盛况也都充分体现了同样的精神。在诗界革命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反映现代文明的新内容、新词语步入了神圣的古典诗歌的殿堂”。黄遵宪的《今别离》四首,分别歌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片、东西半球昼夜相反四事,为古老的文坛吹进了新风。又如被称为“近世诗界三杰”之一的蒋智由,写了一首歌颂法国思想家卢骚(今译卢梭)的诗:“世人皆曰杀,法国一卢骚。《民约》倡新义,君威扫旧骄。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虽仍是五言律体,但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完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显然,西方文明给古老的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气象。这一现象深刻地向我们昭示,爱国主义文学决不是封闭排外的民族文学,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一种开放的面向世界的新型文学。我国近代爱国主义文学已开始摆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注意“师夷之长”,为我所用。象梁启超《自励》诗:“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也是显然汲收外来文化开拓作者眼界的例证。总之,在爱国与开放的关系上,近代文坛的先驱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以上从纵横两方面对古代爱国主义文学进行了粗略的论述。古代爱国主义文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重的份量,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而强烈的社稷国家观念更是中国民众(特别是广大士人)的一大特色。因此,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的产生既有其历史文化氛围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反过来又能进一步丰富、弘扬、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历史已经证明: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抵御外侮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代爱国主义文学也常常表现出浓重的忠君思想和狭隘的民族观念,特别是当民族矛盾尖锐,一个朝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时,忠君与爱国呈现出鲜明的一致性,夷夏之防与非我族类的观念也较为突出。对此我们不必苛求古人。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传统固然有其承继性,但其内涵并非永远固定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各民族大家庭的逐步融合,爱国主义的内涵也不断地弃旧图新、丰富发展,而在文学作品中也会呈现同轨衍进的形态。比如先秦时代爱国主义文学的内涵就和近代爱国主义文学的内涵有显然的不同,如果说前者更多宗国色彩或夷夏之防,那么后者便是以中华各民族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为特色。
今天历史的车轮即将进入21世纪,然而无论从国情出发还是从外部环境着眼,中华民族依然面临着摆脱贫困、迎接挑战、革故鼎新的艰巨任务,今天我们仍需要居安思危、团结奋发。显然,宏扬古代爱国主义文学中的忧患意识、献身精神、抗争态度、眷恋情怀,对于鼓舞今天人们的斗志,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并以高尚的情操教育激励年青的一代,无疑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期的战略价值。梁启超曾在《爱国歌》中希望:“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或许在21世纪,我们能实现雄飞宇内,无与伦比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