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学案是近年来国内兴起的一种备课方法和教学程序,在包括小学数学在内的各年级和学科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利用导学案教学,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够使师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9-245-02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应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班级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精髓的“先学后考再教,当堂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象考试那样紧张的讨论和探讨,明白该节课应该知道了解和掌握的内容,而这种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载体之一就是学案。下面谈谈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一、研究课型,突出特点
从“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中孔子先生概括了学习的两种类型:“温故”和“知新”,或者说“学”和“时习”;即是新授课和复习课。我认为从学生角度出发,小学数学课不外乎仍然是新授课与复习课两种,研究掌握每种课型的基本模式特点是应用导学案的前提条件。
1.新授课的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学习有三种基本模式:关于定性或定量刻画的学习,如“米、分米、厘米的认识”一课;关于方法或理论的学习,如“商不变性质”学习课;关于应用的学习,如“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一课。
(1)定性或定量刻画的学习
这类课立足于学生生活获得的生活经验,经过不断地提炼、改造、形成科学数学认识,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语言要素,其模式为“将经验认识概念化为数学知识”。基本环节为:一是用情境或活动激活经验,开成一份可供讨论的难舍难分的认识材料;二是通过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对经验认识中的特征进行明晰,使其具有科学性,形成概念;三是通过各种练习方式强化科学认识,消除经验认识中的干扰,完成学习任务。
(2)方法和理论的学习
这类课是演绎的形式化过程,从简单的数学知识,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思考,掌握稍复杂的数学知识,并在知识之间逐渐建构成一个小系统,达到对该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其模式为“从简单的数学知识演绎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基本环节为:一是复习知识性材料和程序性材料,形成课时的讨论材料;二是通过观察、猜测、讨论、抽象等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促进学生达到新知的认识;三是通过验证、练习、修正等方式的组织,达到对新知的理解、掌握和拓展。
(3)应用的学习
这类课即为应用题或问题解决,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中,以解决生活问题,其模式为“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问题”。大致的环节为:一是复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形成知识准备;二是典型的情境认知,从认知情境的过程中形成典型的数量关系或模型;三是将数量关系(或模型)与数学知识融合,得到相应的结果,并形成能力。
2.复习课的基本模式
复习课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以系统性为目的的复习模式的整理课;二是以灵活性为目的复习模式的巩固课(基本练习、变成练习、辨析练习等多种练习组成课堂过程);三是以增强知识的深刻性为目的的复习模式的深化课(学生有些新的认识、新的数学感悟)。当然,这三种基本模式可以适当的组合,形成复习课其它变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导学案作用
问题是导学案导学功能的重要载体,精心合理的问题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有效开展探究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设计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性,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如在学习“连加连减应用题”时,在自主探索环节中,设计“购物”的情景:元元和妈妈一起去逛商场,元元看上了一双价格为45元的鞋子,妈妈看上了一顶价格为50元的帽子,开好发票后,到柜台付款,妈妈的钱包里共有300元,想一想,妈妈会怎样付款呢?通过设计与生活情境相关的、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还能避免诸如“付款后妈妈还剩下多少钱”等传统的固定式问题对学生思维的禁锢,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其次,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逐步加深的层次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知问题,掌握知识,使学生明白只有详细地了解课本知识,并加以思考,才能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在学习“年、月、日”时,在“记住各月天数”的环节中,设计提示方法:(1)仔细看课本中介绍记各月天数的方法;(2)自己想一想有什么好方法或在网上查记住各月天数的方法;(3)看一看老师的方法:只记四个小月(4、6、9、11月);七个大月,七前单数七的方法;(4)记生日:英英的生日是四月最后一天,她的生日是4月( )日?方方的生日是9月1日的前一天,他的生日是8月( )日?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查资料等手段进行记忆,不仅可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学习过程中还可锻炼学生的阅读、记忆、总结、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注重细节设计,提高导学案质量
由于年龄小,学生智力发育尚未成熟,自学能力有限,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加之数学本身的特点,重难点的自学有一定的难度,而由于学习中的重难点通常又是关键点,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更应当着重注意课时学习中重难点的细节问题,提高导学案的质量。如在学习“找规律”时,本课时的重点应当是“找”的过程,而不是规律的应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围绕学生的亲身体验,以免偏离教学重点。如桌子上摆放的小球颜色依次是白、白、紫、紫、绿、绿、红、红,积木的摆放依次是方形、圆形、方形、圆形,用看一看、摆一摆等方法,找找看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寻找到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运用。
四、合理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在运用导学案时,由于一般会使用固有的模板,如在内容设计中,主要有预习题、探究题、巩固题、拓展题及检测题。由于题目较多,加之小学生好动爱玩,容易使学生在使用导学案时出现急于做题、浅尝辄止的现象,缺乏深入的思考,难以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使导学案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问题,理解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如例题为“篮子里有18个苹果,桌子上有3个盘子,把苹果平均放在盘子中该怎样放”,在学生完成这一问题后,进一步出示例题“篮子里有18个苹果,妈妈又买来了6个,平均放在6个盘子中应该怎样放”、“篮子里有18个苹果,大家吃掉了9个,剩余的3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让学生比较出示的例题与原题的区别,引导学生对“加”、“减”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总数”、“剩余”等概念。
导学案着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理念,对于指导学生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其也存在着预设过多、课堂环节多等不足。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注意把握一定的策略,避免导学案运用中的误区,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总之,学生是有主动性的,不是让做什么就只做什么;学生是有思维的,不是让装什么就装什么。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天生是学习者,有能力也必须学会自己预习属于他们的书本。学生预习的成效决定课堂教学效率,而一个用心的导学案能够达到辅导学生自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重光.导学案简析――以小学数学为例[J].湖南教育(下),2014,01(01):32-34.
[2]李慧清.小学数学导学案的基本内容与使用探究[J].青海教育,2013,04(04):40.
论文作者:彭成芳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学生论文; 学案论文; 模式论文; 方法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情境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