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旅游呼唤生态安全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全保护论文,生态论文,西部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旅游“热”越来越成为必须关注的焦点。利用西部那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名山、峡谷及瀑布等优势,能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如:(1)地质地貌景观资源。其中包括山岳景观,中国名山资源的23%都集中在西部地区;峡谷景观,西部地区有最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长江三峡等;丹霞地貌,在甘肃、新疆、四川等省均有广泛分布,其中知名的有麦积山、青城山等;岩溶、洞穴景观,中国岩洞穴资源有25%分布在西部地区;沙漠、雅丹地貌景观。(2)古生物化石、古人类遗址。如云南早寒武世早期澄江动物群、陕西的蓝田古人遗址等,其中陕西蓝田人遗址已建成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这类资源不仅有科研价值,更具科普旅游的价值;(3)水体资源包括泉、湖泊、瀑布、冰川等。我国湖泊资源的1/3强、名泉的1/3、温泉矿泉的1/3弱、瀑布的1/4强以及冰川绝大多数都分布在西部地区。目前国家在西部建立了3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1/3,其中地质自然保护区17处。西部地区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等3处自然保护区与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乐山大佛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卧龙、梵净山、博格达峰、西双版纳、茂兰5处自然保护区则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等。总之,中国西部确有一大批极富吸引力的旅游景点,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如何规划?如何既创造效益,又不带来生态环境破坏。
无疑,西部大开发旅游资源有潜力,但西部是个“原始股”,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旅游基础建设才刚刚起步,一拥而上的“西部风情游”会招致恶果。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其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如沙漠旅游尤令人们关注。干旱荒漠地区有大量的历史古迹和古老传说,特别是流沙掩埋下的荒废古国——楼兰、尼亚、高昌……都是历史考古研究圣地,也是探险的好去处。独具特色的荒漠植被,罕见的动物资源,也吸引着天南海北的客人和科学工作者。问题是,我们切不可认为“沙漠游”可无限度开发,“沙漠游”也有负面作用,“沙漠游”不合理地规划,沙漠化会扩大,未来草场丰满的高原会水土流失,出现更多的风蚀地貌。我们的西部“旅游”绝不是掠夺资源、践踏环境。
其二,必须关注文物保护。如长城是历史的巨大遗赠,是中国永远不倒的旅游王牌。宁夏长城的总长度达1500公里,素有“天然长城博物馆”之称,但这些长城遗迹已越来越多地受到破坏。宁夏境内的明代万里长城由西长城、北长城及东长城连接而成,无论从西部旅游开发还是历史文化的保护看都必须纳入宁夏的西部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中,凡作为重点旅游项目必须进行生态环境与防灾的科学论证,不可盲目大上。
其三,防灾减灾规划要先行。西部旅游之生态安全的思路在于,要牢牢坚持“保护性开发”的主题词,切不可重蹈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的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因为,西部不同于中部及东部,其生态资源虽丰富但十分脆弱,再也承受不住无计划的旅游“冲击”。从西部旅游生态安全的目标上讲,应强化限制性条件及可持续发展的效益;其生态安全保护对象要体现资源环境及可再生能力保护、社会传统文化之保护、西部公众经济利益的保护;生态安全旅游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多种系统环节,只有规划和监测先行,保护性开发才会落实。我认为,必须坚持生态容量的概念,把握住承载力,必须坚持旅游的原汁原味,反对大量人造景观之投入;在发展西部旅游时,既要保护游客的安康,也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康。
标签:自然保护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