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的长处、弱点及其政策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长处论文,弱点论文,政策措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经济经历了1992-1993年周期性和结构性双重危机的考验,其内在的强弱点都得以充分显露。强点是:工业技术精湛,产品位高质优;马克币值稳定、坚挺;银行调控作用鲜明突出。弱点是:工业成本高;新工业革命落后于美、日;重建东部负担沉重。
针对经济自身的强点和弱点,德国政府采取了扬长避短的内外政策措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谋求削减银行在企业中的资本份额;削减福利开支;开展新工业革命;努力开拓以亚洲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对外经济关系。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周期性经济衰退和结构性生产过剩双重危机的考验,各国经济的长处与弱点得以充分显露。随着形势的发展,原有长处可能减弱,甚至消失;弱点可能得到克服,也可能转为不治之症。本文将当今西方第三经济大国——德国所处境遇、应付危机的能力与缺陷,及其为发扬长处,克服弱点而采取或准备采取的政策措施作一概述。
一、双重危机的处境
1.最近一次周期性衰退
德国最近一次周期性衰退来得较其他大国迟。美、英等国于1990、1991年陷入衰退时,德西部经济仍保持4%的年增长率,东部更达8-9%。1992年西部增长率下降,到第4季度停止,但东部增长仍高达9.7%。1993年西部进入衰退,东部增长率下降。1994年西部经济复苏,东部增长率回升。详见下表。
应当指出,东部经济之所以总能保持增长,系靠联邦预算每年超过1300亿马克拨款的支撑,这已成为政府沉重负担;而西部从衰退中复苏,主要靠增加出口,由于未采取凯恩斯刺激办法,通膨未加剧,反有所下降,但失业未随复苏减少,而是继续增加,表明结构性危机在起作用。
资料来源:英《金融时报》1994年4月27日。
2.结构性危机
结构性生产过剩,表现为一些传统工业产品在固有市场上供应趋于饱和,销路日窄,国际间竞争更为激烈。这并非来自固有市场购买力的下降,因此不能用刺激办法,而且也不像周期性衰退那样会随市场购买力的回升而复苏。德国汽车工业在这方面是个典型,可作说明。
德汽车业一向凭质量竞争,售价较高,仍能畅销。但随着日本产车技术提高,美国近两年也有改进,德原有的质量优势逐渐丧失,而价格较贵,使之在衰退年份固然滞销,即便在通常年份,在由于供应过剩而相应变窄的固有市场上竞争乏力。如奔驰集团在1993年头9个月便亏损20亿马克,遂决定从1993年至1994年裁减4万员工,同时缩短工时。另沃尔斯堡集团1993年税前亏损也达20亿马克,决定从1994年起每周工作减为4天,以免大量裁员。其他如大众、奥迪、奥佩尔所获订单也大幅减少,生产线往往一连数星期停止运转。在周期性衰退中情况当然更严重,但即便复苏,又因结构性生产过剩所导致的市场饱和而不见起色,无法增加生产与销售。
除汽车工业外,其他如化工、纺织等不少行业亦程度不同地受结构性危机打击,特别是纺织业已濒临绝境。总的表现则是工业设备使用率下降。到1994年6月,经济已从周期性衰退中完全复苏,有些行业恢复原有产量,但就整体而言,设备使用率仍不过82.3%。
二、德国经济的长处与弱点
现将在双重危机考验下显露出来德国经济长短处分述于下。
德经济的长处:
1.精湛的工业技术及优质产品
凭质量外销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品是德国外贸盈余的主要来源。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德出口形势依然良好。从最近一次衰退中复苏第一年——1994年头8个月,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8%,外贸顺差460亿马克。估计西部全年出口将比上年增9.5-10%,高于世界贸易总量8%的增幅。按德“五贤人委员会”估计的德1994年2.5%的经济增长率中,2%来自出口增长。德国人对自己出口能量颇自信,但如前述,由于其他工业国也努力提高技术及质量,这一优势恐难持久。德一些技术密集型工业品,在价格上已敌不过日本。至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早已抵不住某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2.稳定的马克地位
德国的中央银行——联邦银行对政府享有其他国家少见的独立地位,在发行通货、确定基本帖现率上有决定权,不为政府现行政策所左右。德国人对本世纪上半叶两次恶性通膨心存余悸,联邦银行特别注意控制通膨,即便在西方经济滞胀年代,尤其是70年代石油危机后,不少国家通膨达两位数,而德国平均年通膨率也不过7%,一般年份物价上涨仅3%左右。近年德国国债猛增,尤其是东西统一后的庞大开支使联邦债务由1980年的2300亿马克增至1990年5420亿、1993年的6850亿,预计到1997年将达9070亿。在此情况下,联邦银行仍坚持尽量少增货币发行量、而且保持高利率。在非衰退期,即80年代衰退后到最近这次衰退前的期间,联邦银行始终保持着8.25%的贴现率。最近一次衰退中,迫于自身需要及欧盟成员的压力,才分11次微调降低,但最终仍保持4.5%的水平。当前发达国家为避免滞胀,一般都注意抑制通膨,德国在这方面应说很见成效。货币稳定、物价平稳,既有利于国家建设,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社会安定。
3.银行的作用
德国银行在指导、调控国民经济中起重大作用。德国资本主义有一特点,即股份公司为数不多,仅2000余家,因此股市很小。全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市价仅为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的1/8,积极从事股票交易的公司更仅50余家。其余百万多企业,资本不靠发行股票募集,而是向银行贷款。即便少数股份公司,股东大多把股票交银行保管,通过银行来转达对公司的意见。银行也可直接持有公司股票,作为股东而享得公司的决策权,但与一般股东不同,最终得听中央银行,即联邦银行的判断行事。此外一般大企业都聘大银行领导人为监察委员会成员,让他们了解企业情况,参加重大决策。此种体制被称作“银行资本主义”,其优点是运行较稳,风险较少。德国就没有出现过像日本那样的地价猛涨、股市大起大落的泡沫经济、虚假繁荣现象。但也有缺点,即稳妥有余而进取不足。
德经济的弱点:
1.工业成本高
工业成本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是德国经济最大弱点。近年来德国内消费不振,主要靠出口推动经济增长。如前所述,在激烈的国际争夺中,德国产品的高成本加上坚挺的马克汇价,使之在价格竞争中十分不利。高成本来自多种原由。
(1)高劳动成本
德西部工资之高居世界各国之首。据德经济研究所统计:在最近这次衰退前,1992年德产业工人平均每小时工资41.96马克,其次瑞士,合39.24马克,再次瑞典,合38.46马克。与西方几个大国相比,比日本高1/3,比美国高66%,比英国高一倍。
工资最高,劳动时间却最短。平均一年1667小时(按每天8小时算,仅208天),其次为丹麦1691小时,美国1700小时,奥地利1722小时,日本1725小时。此外德国工人退休最早,病休时间最长,矿工率也高。这种情况使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在西方国家中最低,平均每周53小时。
(2)高额社会保障负担
德国社会保障费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此笔开支,1/3由各级政府负担,2/3由企业雇主及雇员分担。雇员工资中得扣除养老、医疗及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费。
(3)高税率
企业税及个人所得税均高。如公司税的最高税率达50%,与之相比,日本为44%,英国为33%。工人、雇员的工资中得扣除所得税和教会捐款,再加上述三项社会保险费,平均占去工资额的46%。这就严重影响工薪阶层的购买力,导致国内消费不振。
除了高工资、高社会保障费及高税率外,德国能源及环保费用也属世界最高之列。
因此德国要降低工业成本,很不容易。
2.新工业革命中落后于美、日
在新工业革命五个领域——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中,德国投入均不足,政府政策准备不够。目前德此类高科技产品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16%,而日本为27%,美国更达47%。德企业和政府都仍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保持和发挥传统工业的优势,不太重视开辟新领域;然而在利用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来改进传统工业上,又不如日本,以至传统工业的质量竞争力也有所下降。
造成此情况的原因,不在德国科技研究不力或水平低下。德科技研究开发占国民生产总值2.6%,美国略高为2.8%,日本也不过3%。就研究成果而言,德国人楚泽是首批电子计算机发明家之一,德国在半导体、微电子方面也不落后,文传机更最早由德开发。问题在从这些发明到实际应用及至商业化,德却落后于美、日。电话传真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研究发明,但成果先被日本利用,制出成品销售。又如自1989年开始执行耗资17亿马克的“生物技术2000”计划,于1994年到期,有研究成果,但未能迅速投产。所以出现此种研究与应用间的脱节或拖延,原因在企业界、厂商一般遇事求稳,宁愿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改进,不想冒险速成,对新技术、新工艺感觉不敏,更不愿为此作风险性投资。德国大化工集团拜耳公司药物及生物技术部主任施塔德勒就说“美国筹资及投资要比德国灵活得多,美以风险资本建立的企业超过1300家,而德只有10家”。一般老百姓不知国际竞争之激烈,对技术进步不太关心,有人还担心由此提高生产能力,加剧生产过剩,影响自己的工作。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前述德企业自筹资本的较少,多数由银行投资或贷款,银行可参加它们的重大决策,对带风险使用资金往往加以牵制、阻挠、妨碍了企业对新技术的采用和新领域的开发。
3.重建东部的负担
东部回归,全德统一,对德是好事,也是沉重负担。要弥补东西差距,需时更需钱。首先在货币统一中,两种马克按当时市价,兑换率应为1比6,但政府出于政治考虑,为赢得民心,规定新建州居民在2000马克限额内以1:1兑换。这笔主要需现金的巨额开支迫使联邦银行增发通货,同时以高利率来抑止通膨。接着是每年须向东部提供财政支持,从1991年至1994年,政府共拨款2550亿马克,放贷2259亿马克,平均每年在1300亿以上,使政府债台高筑。这样,在东部减免税收的同时,不得不增加西部税收,导至西部购买力下降,消费不振。执政的基民盟曾许诺减少政府开支及税收,非但未实现,反从1995年起在原有所得税上附加7.5%的“支持税”。在此情况下,推动经济主要只能靠商品外销。但统一后,东部原对苏联、东欧出口大减。为满足新建州需求得增加进口,并将部分原外销商品转供东部,结果外贸顺差锐减,出现10余年来首次国际经常项目收支赤字。
付出重大代价也有收获。新建州经济年增率8%至9%,居欧洲之首,衰退年份保持7%。据德新处1994年9月7日报导,东部生产率由统一后次年,即1991年合西部28%上升到1993年的46%,国内生产总值由占全德的6.4%上升至8.9%。但终究占比例不大,对整个德国影响有限。
当然从长远看,统一会促进国力增长。德经济部长曾于1993年作乐观估计,认为从1995年起,东部可自力支撑,西部对东部投资将纯为获利,不再带补贴性质。然而到1994年9月7日,统一4周年之际,政府宣布对东部的拨款补助可能至少得延续到1998年。至少在这段时间内,重建东部的沉重负担仍将是德国经济一个弱点。
三、扬长避短的政策措施
针对德经济的长处和短处,联邦政府提出扬长避短的内外政策措施。
内部政策措施见之于科尔1994年11月14日公布的“今后四年经济政策目标”,主要内容为以下几点。
1.支持通讯、金融服务、环保、卫生保健等应增长的部门,以此创造就业机会来对付传统工业结构性生产过剩及由此造成的失业。
2.鼓励工人、雇员从事非全日制工作,仍按工时计工资,以此减少雇主的工资成本。
某些企业,如前述汽车业已经缩短工时以减少工资开支。此外政府还于1993年初争得工会让步,达成“互助协约”,把西部公用事业230万职工当年工资增幅限于3%,低于同年消费品价格4.4%的上涨率。这些措施使1994年西部平均工资比1993年实际下降1.2%,有利于降低成本。
3.谋求削减银行在工业中的资本份额以减少企业在改革创新、采用先进技术及为此作风险性投资时所受上述来自银行方面的约束与限制。
4.削减福利开支。科尔最初只提出“巩固当前福利制,社会福利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1/3的比例不能再增加”。到1994年11月发表新任期施政演说中进一步提出要削减福利开支,称“此项开支只能用于长期失业者、残疾人及须抚养子女的单身妇女等真正需要者。对拒绝从事所分配工作的失业者必须减少援助”。
从以上看,政府迈出步子不大,一方面受各种制约,另一方面1994年10月大选,联盟党和自民党的执政联盟虽获议会多数,科尔连任;但多数剧减为仅10票,在联邦参议院中社民党占多数,有条件推翻政府在联邦院中获通过的议案。再加上自民党在本次大选后强调自己特色,特别在经济政策上同联盟党的分歧增加。这些使政府受到束缚,尤其在税收、工资、福利制等牵涉多方利益的问题上难有较大作为。
关于新工业革命,政府提出两项:
1.信息高速公路 1994年7月研究技术部长克吕格尔称:这将作为今后多年政府科技政策中心内容。从经济意义看,到21世纪头10年中期,信息高速公路创造利润可达社会生产总值的5%,超过汽车业;而与此相联的各种服务业将提供大量新工作岗位。
2.航空航天业 克吕格尔已同工业界达成协议,从1995年开始实施耗资12亿马克的计划,政府与工业界各承担其半。
外部政策措施主要是到劳动成本较低,而市场购买力又较强的国家、地区投资生产,销售产品,这是当前降低工业成本、增加竞争力、扩大销路简捷有效的办法。在这方面,特别在最具备条件的亚洲地区,德落后日、美一步,过去对亚洲重视不够。这种情况自1993年2月科尔出访亚洲五国,外长及经济部长也分头出访亚洲以来有所改变。访问使科尔感觉到亚洲的活力,1993年3月8日他在莱比锡春季博览会开幕式讲话中说:德国“为自身利益,必须更多得多地存在于东南亚经济增长地区”,“要到那里投资”,“大家应一起努力利用这些机会”。同年9月,政府的“亚洲战略”获得通过,主要内容是大力增加对亚洲直接投资,开拓并占领市场。实际行动是在新加坡建立了“德国工贸中心”为德企业进入亚洲提供服务。接着11月科尔访华,同中国签订20项合同和意向书,总额42亿美元。次年7月李鹏总理访德,双方企业间又签订总额45亿美元的51项合同和意向书。
必须指出,到国外投资生产,尤其是到亚洲,德国不少企业迫于自身利害已走在政府前面。德国工商会1993年调查表明:德西部已有30%的公司计划今后三年内把生产转移国外。由于德国工资属世界最高之列,为降低成本,两大汽车制造集团——奔驰和巴伐利亚公司已宣布将在美国设厂。在亚洲,汽车业更走在前,大众汽车公司同中国合资在上海生产的桑塔纳和在长春第一汽车厂组装生产的奥迪和高尔夫小型车现已占中外合作汽车生产的60%。奔驰集团拟迎头赶上,其董事长于1995年初在新加坡宣称:未来五年内,计划在亚洲投资50亿马克,其中40亿投向中国与印度,其余投越南、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继汽车业后,一批化工企业也决定投资中国。德《商报》1994年10月8日称:巴塞尔——盖吉公司带头于1993年建立巴塞尔——盖吉中国有限公司。接着赫斯特集团也成立赫斯特中国投资公司作为对华投资代表为同中国办合资企业提供服务,并宣称将在两三年内对华投资6亿余美元。此外巴斯夫、拜尔、亨克尔、赫希斯、山德士等化工企业都决定向中国作长期投资。
预计其他行业也会跟上。1993年9月24日,德经济界在工业联合会和工商总会发起下,在科隆成立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以促进德企业在亚太地区的活动,由西门子公司董事长兼执行总裁亨利希·皮埃尔任主席。他在1994年11月访新加坡时说自己的公司拟于本世纪内向亚太地区投资35亿美元,其中10亿投中国。另据德《商报》1994年12月30日报导:克虏伯康采恩准备在中国建立14个合资企业,投资2.5亿马克。其董事长格哈德·克罗默说,“必须到中国进行生产,仅靠出口保不住这个市场”。
综上所述,可得一概念,德国经济是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有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但同时它又是过熟了的资本主义经济,除因有的周期性危机外,又增添了结构性危机,经济增长乏力,很多问题不得解决。当然不止是德国,目前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都面临同样问题。日、美看来似乎比德更有进取性,更敢冒险,但也不能说已能解决问题。日本口口声声要扩大内需来求发展,其实仍主要靠外销,受到国际要求开放本国市场愈来愈大的压力。国内一度由泡沫经济形成的虚假繁荣,不久便烟消云散,且留下后遗症。美国曾打算靠发展第三产业来推动经济,并不成功。迄今第三产业主要还是为工业服务的,脱离工业的第三产业还起不了多大作用。日美两国在新工业革命和产业结构改革中看来比德早走一步,但都还离起跑线不远,成败未定。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在当前这场竞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仍在为工业争夺固有市场的份额和争辟新的投资场所和销售市场。从这点看,上述德政府决定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是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