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中要重视对“文化台独”本质的揭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独论文,中要论文,本质论文,课教学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独,一般指的是“政治台独”,如“一边一国论”“公投制宪”等往往容易引起台湾多数民众、祖国大陆和国际社会的注意和坚决反对。因此,台湾当局便在“文化台独”上别出心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往往对“台独”比较警惕,但是对“文化台独”却忽视了,因此,有必要重视对“文化台独”本质的揭露。
一、“文化台独”的由来及其发展
“文化台独”源于早期台湾出现的“本土化”运动,后来衍生出所谓的“台湾意识”,最终被台湾当局利用来为台独政治目标服务。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位名叫史明的人写了一本《台湾人四百年史》在日本出版,书中说荷兰占领台湾以后,台湾和大陆即属于不同的“经济圈”;郑(成功)、清朝时期,台湾是中国的“殖民地”;台湾人不是作为中华民族一部分的汉族人、高山族人,而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台湾同胞求生存所能遵循的惟一途径是“自决”“独立”,云云。
李登辉上台后,“文化台独”活动更是有恃无恐。一是推出新编教材《认识台湾》,为“台独”领路;二是在台湾“族群”问题上大做文章,宣扬“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谬论;三是提出“新台湾人”之说,公开鼓吹“两个中国”,制造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分裂;四是复辟“皇民文学”,纵容日本右翼学人在台湾大肆活动,为“皇民文学”翻案;五是搞“文学台独”,以台湾文学的“本土化”“自主论”“主体论”来否认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陈水扁上台后,与李登辉一脉相承。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宣扬“台湾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强令台湾的广播电视大量增设“台语”节目,他自己也多用“台语”发表公开讲话。2000年10月7日,台湾的“教育部”宣布放弃汉语拼音,改用吸纳了台湾方言的“通用拼音”作为台湾的语言拼音系统;决定在大学里设置“台湾文学”系,妄图放逐“中国文学”;将海外侨胞分成“华侨”和“台侨”,将加入美国籍的台胞称为“台美人”,而不是“美籍华人”;翻译、出版日本极右势力为日本在台湾暴行翻案的作品——《台湾论》,把“日本精神”说成是“台湾意识”的一部分;公布所谓“本土化教育”政策,用河洛话(闽南语)作为教学工具,并以被台湾有识之士痛斥为误导台湾下一代的“伪台湾历史教科书”——《认识台湾》作为教学范本,规定台湾中小学生必须在客家话、闽南话、原住民语中选修一种,以此弱化“国语”即普通话在台湾的地位。
近来,台湾当局在政府考试用语、历史教材及语言政策等问题上又搞起一连串的小动作。先是“考试院”在“公务员”考试中用闽南语出题,以图贬抑“国语”地位;后是“教育部”2005学年度“高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草案”出炉,将明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历史全部列入世界史课程;接着是“行政院”拟把闽南语、客家话等语言提升为所谓“国家语言”。
二、“文化台独”的本质及其危害
“文化台独”是台独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分裂势力搞“文化台独”,实质是他们的台独企图受到国际大背景和岛内主流民意的制约下,打着“本土化”的旗号,在文化、民族精神层面通过渐进的方式,一步一步地从文化教育上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脐带联系,割断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从而逐步实现全面“去中国化”的目的,为最终实现“台独”预设基础。
“文化台独”的核心是“去中国化”,即否认台湾社会、文化和中国社会、文化密切的渊源关系,主张台湾文化不是中国文化,台湾人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台湾话是一个“独立的语言”、台湾历史也是在中国历史之外的“反抗外来殖民政权”的历史。
这些言论虽然可笑,却道出了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野心。台湾自民进党执政以来,变本加厉地推行分裂主义的政治路线,其重要的一面是将其在野时的“文化台独”理论,逐项变为施政的文化政策,以逐步实现其“实质台独”的政治纲领。
与“政治台独”相比,“文化台独”虽然没有直接破坏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但是它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破坏却同样严重,其危害更加深远。
第一,模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文化台独”直接冲击的是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所以“文化台独”在冲击岛内民众文化认同的同时,必然会影响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第二,“文化台独”以“本土意识”“台湾意识”打攻心战,如果得逞,将造成台湾民众特殊的社会心理,对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和平统一极为不利,即使统一了,其余毒也很深。
第三,台湾当局利用学校教育推行“文化台独”,潜移默化的“文化台独”教育的灌输,将使青少年学生产生历史文化认知的错乱,扩大台湾分裂势力的社会基础,贻害无穷。
三、反击“文化台独”
最近出版的《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一书,把历史研究与祖国统一问题紧密联系,有力地反击了“文化台独”。
第一,从历史学角度看。无论福建还是台湾,历史上都曾经是移民为主的社会。福建在秦汉时期的主要住民为闽越族,但是自汉武帝元封元年灭越并“将其民徙处江淮间”后,直到永嘉之乱结束,才有大规模的移民迁入福建,其后有唐总章年间陈元光入闽和唐末王审知建立闽国。三次移民高潮都来自中原汉族,并构成了福建人口的主体。而台湾则略有不同,台湾人口的主体是以来自中原而定居的闽粤(以福建为主)移民再渡海迁徙而来的。自明末即17世纪中叶开始,出现规模性的垦殖移民和战争移民(指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行动),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时禁时放的移民,至嘉庚年间台湾才发展成为移民定居社会。这种共同的移民经历,使闽台社会具有鲜明的移民文化特征。反射在民众的文化心理上,其重要的一方面,就表现为不断地追问“我从哪里来”。这种对于“潜在”的追本溯源的寻根意识进一步衍化为民族意识、祖国意识,构成了闽台社会民众心里最重要的文化意识之一。这一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闽台社会无论从文化地理学、考古学,还是历史学方面考虑,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从文化学角度看。在现代台湾问题研究著作中,以政治性的研究居多,而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研究闽台关系的较少。《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一书是一部富有开拓性意义的论著。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1月30日发表的对台八项主张中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本书可以说是对江泽民同志主张的学术论证和具体阐述。书中,作者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对丰富的文化底蕴,翔实的历史渊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闽台文化、闽台人民的性格心理特征之共性与差异性等,做了深入而系统的考察。阐明了基于闽台文化的同一性,闽台两地应属于同一个文化区,是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所有有良知的中华儿女都无比地珍爱它、保护它,任何企图在中华文化上涂污抹黑,欲通过“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来达到个人政治目的的人,都只能一败涂地。我们相信,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台湾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圆满解决,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