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底线思维”寻根
李明凤/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底线思维”的概念从被创造一直到现在,都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并且一直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成为了相关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针对这一概念的历史由来、当代价值、指导实践的方法等各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底线思维最初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在历史的实践中得到印证;在其不断的发展中得到升华。由此可见,“底线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 视域 底线思维 寻根
“底线思维”一词最早被提出于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讲话。此后,“底线思维”这一概念一直在各个范围内被引用和强调。成为近年来出现的高频词汇。然而任何新概念的产生都有其实践基础,“底线思维”同样不例外。事实上,“底线思维”来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体来说,它来源于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也来自于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底线思维”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体现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也要求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底线思维”进行透彻的分析和理解,从而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找到“底线思维”的起点
首先,“底线思维”方法的出发点是为了掌握主动权,从而帮助我们达到目的。底线思维的产生就蕴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中。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明确表示,哲学应该关注“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这里“时代的迫切问题”指的是同人民关系作为密切的问题,哲学要为人民的意愿以及人民的利益发声。在这当中,马克思继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了旧的哲学观点,也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对欧洲旧有哲学的脱离现实和主观臆断进行了批判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他表明哲学不应该和现实生活脱轨,而是应该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以实践的方式发展完善。马克思对哲学的重新思考恰好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底线思维”的起点。哲学应该具有全新的面貌,从人民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为人民的实际生活而服务,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其次,在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过程中,在论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时,马克思呐喊要厘正“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科学,这就需要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无产阶级。与此同时,马克思已经明确地意识到要实现真正的解放,就要将哲学作为“头脑”,无产阶级只有牢牢把握这一正确的革命理论才能够实现把“哲学变为现实”,实现“人的解放”。而就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能够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足够彻底,就能说服人。彻底指的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就是表明哲学与无产阶级要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要求无产阶级抓住这一思想武器,抓住革命的主动权。抓住革命的主动权体现了“底线思维”的能动性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同动物的差别就在于人具有意识的能动性,人在万事万物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劳动改造周身环境,使其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认为在认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实现人类命运解放面前,无产阶级不应是消极被动的,而应当用“批判的武器”来武装头脑,积极主动地反抗资产阶级。这一认识论可以说是“底线思维”的思想精髓之一。
多层次分重点培训,主要内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报告处置流程、手卫生、消毒隔离、标准预防等知识。通过培训,增强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
二、从革命实践中发现“底线思维”的初现
首先,在欧洲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要推翻原有制度,建立起由工人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指出,以往工人运动的失败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经验:无产阶级要在资产阶级共和国里稍微改善自己的处境只是一种空想,在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虽然以失败告终,然而,在总结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时,马克思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政权的勇敢尝试。从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马克思进一步的产生要确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这一思想转变标志着“底线思维”方法的初现。随着革命实践不断进行,通过对革命运动科学系统的总结,马克思确立了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是工人阶级要通过斗争来解放自身。无产阶级实现对自身的领导是“底线思维”的现实主义品质。根本上来说,现实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转变的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些可能性包含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的结果。因此“底线思维”主张要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做到面对现实。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要牢牢把握主动权思想是“底线思维”的实际体现。
爸爸大半生奔波于江上,临退休前那几年,争取到出海名额,跑韩国、香港航线。大海颠簸,夜里睡觉,他都要下意识抓紧船帮……得以慢慢将我们姐弟仨抚养成人。如今,他老了,妹妹在江边买了一幢房子,希望他们将弟弟家孩子带大,再回江边安度晚年——他一生颠簸于江海之上,老了,应居到江畔,方顺心些。我们姐弟仨各自离开,弟弟妹妹分别定居北京、成都,唯有我,到底走不出皖地,即便心怀梦想,那又怎样?
三、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加深对“底线思维”的理解
首先,“底线”二字表明了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最低标准。事物的发展形式各异,内容有别,但都是处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从量变质变规律我们知道,一种事物要转化成另一种事物,其“量”必需要超越“度”的范围。由此可见,对于某一事物来说,发生质变前“量”的“度”就是该事物的底线。这种底线思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发展论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是处在永恒发展中的,整个人类社会也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但所有的这些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断层式”或“跳跃式”的裂变,而是在前事物的基础上的累积,当累积达到一定量时就会转化为新的事物。就像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制度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才从原始社会逐渐演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并最终会实现共产主义。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以前一个社会形态为其基础的,这种基础就是事物发展的底线。
其次,恩格斯关于“自由”与“必然”的理解更加证明了“底线思维”的底线作用。恩格斯在卢梭和黑格尔对自由和必然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这一论述明确指出了自由的范围,超出这一范围底线就被逾越,自由也就失去了意义;相反,只要在这个范围内,自由的存在就是必然的。对于自然界而言,这个必然指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世界;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这个必然指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历史。自由就是在遵循着必然存在的客观世界和历史的基础上的自由,如果对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否定,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就像恩格斯所指明的那样,“我们不应过分沉迷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会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认识并遵循“必然”这一底线要求,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类的自由。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当个人遵守这些“规律”时,他才能真正自由。
四、结语
综上所述,“底线思维”如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可我们以明确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中找到其来源。这一重要方法论包含全面的逻辑方法,不仅能指导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能成为个人安身立命、做事处世的重要精神。随着全球国际形势的快速变化、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社会联动效应不断增强,中国即将或者已经面临着更加复杂、更加多变的国内国际局势,需要随之解决更加棘手、更加复杂的问题。 “底线思维”的提出对我们解决时代问题,找到时代方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这一方法论,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梅梦索.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底线思维”寻根[J].大连干部学刊,2019,35(06):5~8.
[2]蒋红.掌握科学思维方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J].思想教育研究,2018(06):75~79.
[3]王海,崔翔.习近平底线思维方法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5,28(04):1~6.
[4]王海,甄巍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底线思维”透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06):134~137.
[5]陶济.马克思主义矛盾辩证法的底 线 思 维[N].杭 州 日 报 ,2014-04-17(A11).
作者简介: 李明凤(1968-),女,彝族,贵州大方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