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田水利通过建国后不断建设与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各级政府均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利设施抗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就其总体水平而言,支撑区域经济和保障农业发展能力还显不足,农村水利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基础仍需夯实。农田水利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比,与可持续发展水利要求相比,与现代农村、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之处。
关键词:水利工程;小型农田;工程建设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干旱缺水是农业发展最大的威胁,洪涝灾害每年都给农业生产和一些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有限的水土资源条件,决定了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必须不断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好基本农田,这就要求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此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非常必要。
2当前滁州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2.1防洪除涝设施不完善,治理标准低
经过多年建设,河道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排涝体系,总体上堤防的防洪标准有了较大提高,但穿堤建筑物、沿河泵站以及上游小型病险水库等工程,设施老化、设备陈旧,险工隐患较多;大部分灌、排泵站机电设备老化,排水系统存在工程配套不全,沟道淤塞,塘坝淤积,部分圩口存在设计排涝能力不足,内涝严重。
2.2 农田水利投资规模小,主体单一
水利是公益性很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财务收益率低、社会筹资难等特点。目前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主要依赖于国家、省和县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没有真正形成多渠道投资水利的资金投入体系。而国家在水利投入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防洪、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等方面,大多数都是全社会受益的工程,农田水利建设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投入水平较低,历史“欠帐”多,农田水利的投融资体制尚未真正建立,导致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许多工程老化、年久失修、渠系不配套,人为损毁坏严重等问题十分突出。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民清淤沟塘积极性下降。多年来,农村水系一直未进行过大规模的清淤疏浚。沟塘淤积严重,部分沟渠已淤死,失去了使用功能。致使部分地区灌排水不畅。
2.3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水资源相对短缺,时空与地域分配不均,区域内供水矛盾较为突出,水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尤其是工、农业之间以及城镇生活供水与工农业用水矛盾明显。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节水灌溉技术落后,高效节水农业未得到有效推广,水资源浪费严重。骨干提水工程年久失修,提水能力不足,缺少骨干调节工程,量水等计量设施缺乏,水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农业灌溉水利用率较低,输水渠道衬砌率基本为零,渗水、漏水、跑水等现象十分严重。田间灌溉仍停留在串灌、漫灌等原有的粗旷式灌溉方式上,田间水利用率极低。
2.4农田水利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
由于水利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影响,水行政部门权威、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涉水事务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人为毁坏水利工程及堤防河道违章建筑现象仍然存在。政府对涉水事务社会管理的政策、制度、规划等措施制订仍需进一步加强。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缺少创新,“重建轻管”现象普遍,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行业管理亟待加强。
科学调度和计划用水实行不力,量水设施较少,各灌区用水的科学调度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水费制度执行不严,收缴力度不够;不仅未按成本收取,有的镇办还不收取,造成水资源浪费,给科学用水、科学调度形成了制约;各灌区内农民用水者协会不健全,缺少基层管水组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镇、村集体所有的蓄、引、提、灌、排、防、饮等小型水利工程,虽然制定为“统一管理,层层负责”,大多存在责、权、利分离,建、管、用脱节的弊端。导致工程有人建,无人管,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与“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相径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所有权属乡镇的小型水库和小型机电站大都重建轻管,致使的大部分小型水库都处于带病运行状态,小型机电站毁坏严重。原有的塘坝等小型蓄水工程及圩区内的沟渠,淤积严重,造成功能退化。
3滁州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采取的措施
3.1组织管理措施
为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的领导,政府成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水利的主要领导任组长,水利、财政、计划、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镇、办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项目建设实行分级负责制,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并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要求,并将其列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管理办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局面,切实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
3.2资金保障措施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所有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体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群众性、公益性事业。为满足项目工程建设的需要,要广泛发动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实行“民办公助”的办法,多渠道、多层次筹集项目资金,广泛吸收社会、集体和个人资金。
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
严格按照国家国债资金使用办法。实行专户管理、专储存,专帐拨付和定投资规模,定建设任务,定期及相关财务规章制度。做到资金管理和拨付程序化、规范化。杜绝资金挪用截留,保证专款专用。项目建成后,实施资金使用决算和审计制度。
3.3质量保证措施
依据总体规划,水利部门要认真做好各项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配备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参与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建设管理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保障。加强技术培训,在工程实施前,对有关乡镇的水利人员,实施集中培训,使乡镇水利技术人员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技术力量。在工程建设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努力提高工程质量。
加强建设管理,服从相应水利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严格立项审批程序。建设项目批准立项后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勘测和规划设计工作,报送主管部门进行技术审查。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投资、进度的有效控制。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为此,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建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是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程序、管理体制、验收方式、质量保证法制化。精心规划、科学设计,不做花架子工程,不做形象工程,使每一处工程都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应有的效益。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验收管理办法等。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及时协调处理好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局面,切实保障本次农田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确保按计划、按标准、按质量完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和保障作用。随着项目各项工程的完善,排灌设施不配套、易涝易旱的缺点、灌区的沟、渠、路、林、村得到合理布局。进一步推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保障农业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杜威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问题研究,中国农业,2016.5.1.
[2] 王冠军,刘小勇,柳长顺,王健宇,余艳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1.1.
[3]周永建.农村水利技术与实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7.1.
[4]王会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浅议[J].农业与技术,2015,02:66.
[5]方国才.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与对策[J].四川水泥,2015,09:217.
[6]梁国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中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4:79-80.
论文作者:张金燕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0
标签:农田水利论文; 水利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工程论文; 农田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工程质量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