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杰[1]2016年在《能谱CT碘基图对小肠活动性出血定量诊断的价值—模型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能谱CT碘基图成像定量分析小肠活动性出血的价值,以便较精确的估算急性活动性小肠出血患者的出血量。方法准备离体猪小肠一段、一根24G静脉留置针、一台微量注射器,静脉留置针两端分别与微量注射器及肠管相连,肠管需穿透肠壁并将留置针固定,随后对微量注射器进行调节,设置0.1ml/min、0.2ml/min、0.3ml/min、0.4ml/min、0.5ml/min的注射流率向模型内注射对比剂。对比剂由两种溶液构成,分别为300mg I/ml的欧乃派克和生理盐水,两者按照约1:45比例配制,配置完成后的对比剂CT值约为280HU~300HU。对上述模型不同的出血流率进行能谱成像(GSI)模式扫描。每种流率采用GE Discovery HD750 CT行GSI模式扫描,分别延迟15、40 s扫描模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每种流率重复扫描5次,利用能谱CT基物质碘基图,选取动脉期及门脉期可以观察到碘的所有层面进行测量,计算出动脉期及门脉期碘基图内的含碘总量,分别测量动脉期肠腔内总碘含量值(IC动脉期)及门脉期总碘含量值(IC门脉期),计算门脉期与动脉期碘含量得差值(△IC=IC门脉期-IC动脉期),利用公式V测定=ΔIC/(Δt×ρI),计算出血流率(Δt为门脉期与动脉期之间扫描间隔时间、ρI为碘对比剂的单位体积碘含量),V测定的单位为ml/min,以此来初步估计小肠活动性出血量。采用相关分析及t检验分析真实流率与测得流率之间的关系。结果真实注射流率分别为0.1 ml/min、0.2 ml/min、0.3 ml/min、0.4 ml/min、0.5 ml/min时,实验测定流率分别对应为0.0712 ml/min、0.2566 ml/min、0.3587ml/min、0.4685 ml/min、0.5594ml/min;测得流率与真实流率之间的误差率分别为28.77%、28.30%、19.57%、17.13%、11.88%。随着注射流率的增加测量误差逐渐变小,且测得流率随着注射流率增加逐渐接近真实流率;经过回归分析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r=0.984,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1,P>0.05)。结论利用能谱CT碘基图像测量碘含量计算小肠活动性出血流率,并以此评估小肠活动性出血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张春福[2]2004年在《DSA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DSA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04年5月小肠出血病人10例,经胃镜、结肠镜检查排除十二指肠球部以上消化道和结直肠病变,选择应用小肠钡灌、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选影(DSA)、核素扫描(ECT)等检查。对10例小肠出血病例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结果: DSA检查的23例患者中阳性19例,其中小肠病变10例。10例中1例血管瘤,5例肠道肿瘤, 4例为血管畸形,DSA见局部畸形血管团伴引流静脉,局部血管增多、增粗、迂曲、聚集、结构紊乱,动静脉瘘和动脉期静脉早显,对比剂外溢,局部肠壁染色增浓。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价值,尤其对小肠出血病变的诊断更具独特的优越性。对小肠出血,DSA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李洪翠, 李肖, 李甫强, 唐承薇[3]2011年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小肠出血诊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小肠出血的39例患者行DSA检查,对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并取得手术及病理结果的患者评价DSA对小肠出血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对于大量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收缩压<90 mmHg,休克指数>1)及不能耐受手术者同时履行介入栓塞止血。结果 39例患者中,DSA检查阳性者33例,8例成功实施介入栓塞止血。25例行外科手术,其中24例证实出血的部位及原因。DSA诊断小肠出血的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100%,定位诊断准确度92%,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7.3%。结论 DSA是诊断小肠出血的有效方法,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可同时实施介入治疗。
贾如真[4]2010年在《小肠出血病因及诊断方法的探讨》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小肠出血通常是指屈氏韧带至回盲瓣之间的肠道出血,小肠出血在消化道出血当中比较少见,约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2%-15%,由于小肠距离口腔、肛门较远,并且小肠肠管较长,活动度较大,折迭度较大,常规的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有限,临床对小肠出血的病人诊断比较困难,通过43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确诊为小肠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所有的患者均是2004-2009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小肠出血患者,共43例,对所有患者病因及诊断方法进行分析,绝大多数患者经过上、下消化道内镜排除十二指肠球部以上(包括球部)和结直肠的出血,再选择性经全消化道钡餐透视、ECT、DSA、胶囊内镜、小肠镜、剖腹探查等单项或多项检查明确出血部位,所有患者病因都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主要检查方法包括:胃镜,结肠镜,胶囊内镜,小肠镜,全消化道钡餐透视,DSA,ECT,PET,手术探查等。[结果]43例小肠出血患者当中,小肠肿瘤21例,占48.8%,其中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16例;小肠憩室7例,占16.3%;小肠血管畸形4例,小肠息肉4例,各占9.3%;小肠克罗恩病2例,小肠溃疡2例,各占4.7%;小肠套迭1例,小肠破裂1例,小肠结核1例,各占2.3%。全消化道钡餐透视阳性率14.3%(3/21),ECT检查阳性率33.3%(2/6),DSA检查阳性率40.0%(6/15),胶囊内镜检查阳性率76.0%(19/25),小肠镜检查阳性率86.7%(13/15)。[结论]小肠出血性疾病中,病因当中以肿瘤最为多见,肿瘤当中以小肠间质瘤最为多见,非肿瘤性病因当中,以小肠憩室最为多见,其次为血管畸形。诊断方法当中,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检查诊断价值最大,ECT、DSA、全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对小肠出血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李洪翠, 李肖, 杨丽, 唐承薇[5]2009年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小肠出血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种检查方法各有局限,明确诊断比较困难.本文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小肠出血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以发挥其在小肠出血中的诊断优势,进一步提高小肠出血的诊断率,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
谢华平, 刘南植, 田德安, 胡道予[6]2006年在《手术证实86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和诊断方法。方法:收集我院确诊的小肠出血患者共86例,分析其病因及诊断方法。结果:86例小肠出血的患者中,小肠良性肿瘤、憩室、恶性肿瘤、炎性肠病、血管病变分别有25例(29.1%)、20例(23.3%)、16例(18.6%)、16例(18.6%)、9例(10.4%)。小肠ECT检查诊断小肠活动性出血的阳性率、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2.4%、70.6%。肠系膜DSA检查对小肠病变的发现率、诊断小肠活动性出血的阳性率、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0.9%、59.6%、76.6%、74.5%。肠系检查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41.2%、38.2%。结论:小肠肿瘤是小肠出血的第一位原因,ECT诊断小肠活动性出血阳性率高于DSA,DSA、ECT定位诊断价值大,DSA定性诊断价值高于肠系检查。
尤理想[7]2016年在《小肠出血的病因探讨及外科治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分析小肠出血外科治疗方法,总结临床应用经验。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及消化科收治的85例完整的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4例行手术治疗。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总结不同外科治疗方法对小肠出血疾病的应用价值。结果:小肠出血的病因依次为小肠肿瘤(44.71%)、炎症性病变(22.35%)、小肠憩室病变(16.47%)、小肠血管病变(12.94%)、小肠套迭(2.35%)、小肠钩虫病(1.18%)。小肠出血的好发部位依次为仅位于回肠(54.12%)、仅位于空肠(37.65%)、位于空肠+回肠(8.23%)。小肠肿瘤出血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依次为间质瘤(57.89%)、腺癌(21.05%)、淋巴瘤(7.90%)、神经内分泌肿瘤(5.26%)、平滑肌瘤(2.63%)、腺瘤(2.63%)、肉瘤状癌(2.63%),小肠间质瘤中依次为高危间质瘤(77.27%)、低危间质瘤(13.64%)、中危间质瘤(9.09%)。小肠出血形式依次为慢性显性出血(45.88%)、慢性隐性出血(38.82%)、急性大量出血(15.29%)。外科手术术式包括小肠部分切除术(94.36%)、肠套迭复位术(2.82%)、肿块活检术(1.41%)、憩室内翻缝合术(1.41%)。外科手术治疗总优良率可达93.24%,行开放手术治疗的优良率为92.73%,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优良率为94.7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出血复发率与开放手术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视觉模拟评估法(VAS)评分、平均术后进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开放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肿瘤、炎症性病变、憩室及血管病变为小肠出血的主要病因,小肠肿瘤所致出血中以间质瘤及腺癌为主,间质瘤出血风险最大的为高危间质瘤。小肠出血以慢性显性出血为主,其次为慢性隐性出血,两者一般首选择期手术治疗;急性大量出血首选急诊手术治疗,急诊手术治疗者首选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疗效可靠,微创效果明显,是诊断及治疗小肠出血的重要手段,针对小肠出血行择期手术治疗患者,腹腔镜手术可作为有条件的地区和医院的可选术式。
刘文冬[8]2014年在《能谱CT成像探测活动性小肠出血的价值—模型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及基物质碘基图诊断小肠活动性出血的价值,并筛选出显示肠道活动性出血的最佳单能量值。资料与方法采用离体的猪小肠制作出血模型,利用微注射器调节注射流率,模拟0.5ml/min、0.4ml/min、0.3ml/min、0.2ml/min、0.1ml/min、0.05ml/min、0.025ml/min七种活动性出血流率。每种流率采用GE Discovery HD750CT分别行GSI模式扫描及常规64层CT模式扫描,注射后延迟15s及40s开始扫描。利用GSI重建平台获得40keV~100keV间距为10keV的7种单能量图像及基物质碘基图像,常规扫描模式获得一组混合能量图。记录两种扫描模式对对比剂渗出区的检出率。测量对比剂渗出区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 CNR)值。测量碘基图内含碘区的碘含量(IC)及CT衰减曲线斜率(K),比较动脉期与门脉期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出血流率之间的相关性。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用于比较各能量组间CNR的差异。2检验用于两种扫描模式检出率的比较。对能谱CT动脉期及门脉期对比剂渗出区的碘含量及衰减曲线斜率与出血流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动脉期与门脉期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动脉期能谱CT和普通64层CT的检出率分别为88.57%(31/35)、65.71%(23/3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85P=0.023)。门脉期总检出率分别为100.00%(35/35)、91.4%(32/35),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1.393P=0.238)。动脉期能谱CT50keV和60keV单能量图像对比剂渗出区的CNR值(8.78±7.21、8.83±6.75)与混合能量(3.58±2.09)间具有统计差异性(P值均<0.05),其值明显高于混合能量。门脉期能谱CT40keV、50keV、60keV及70keV的CNR值(19.35±10.89、20.82±11.26、20.63±10.07、15.65±8.17)与混合能量(11.68±6.38)具有统计差异性(P值均<0.05)。动脉期和门脉期之间不同能量组CNR具有统计学差异(t=-2.415、-2.380、-2.575、-2.762、-2.945、-3.157、-3.996、-3.189,P值均<0.05)。碘基图对比剂渗出区的碘含量(P=0.003),能谱衰减斜率(P=0.006)在动脉期与门脉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门脉期值均明显高于动脉期。动脉期碘基图对比剂渗出区的碘含量、能谱衰减斜率与出血流率呈正相关(r=0.968,P<0.001;r=0.965,P<0.001),门脉期碘基图对比剂渗出区的碘含量、能谱衰减斜率与出血流率呈正相关(r=0.964,P<0.001;r=0.956,P=0.001)。结论对探测肠道活动性出血,能谱CT单能量成像及基物质碘基图优于混合能量成像;显示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的最佳单能量值为50keV~60keV之间,且门脉期优于动脉期。
蒋锐, 顾明, 何乾文, 柯振武, 盛金平[9]2011年在《小肠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7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小肠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小肠出血的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用Seldinger法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造影,其中2例用明胶海绵颗粒超选栓塞。结果 DSA显示出血直接征像8例,出血间接征像10例,同时具有直接征像和间接征像5例,无阳性发现4例。DSA发现小肠出血阳性率为85%,阳性病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3%,定位诊断符合率为100%。小肠出血病因分别为肿瘤性病变11例(其中平滑肌瘤7例,平滑肌肉瘤1例,间质瘤2例,小肠癌1例),小肠憩室4例,血管病变5例,肠道吻合术后2例,炎症1例,阴性4例。超选栓塞2例,随访均未出现小肠坏死或小肠出血。结论 DSA对小肠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有望对小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胡道予, 李震, 肖明, 张进华, 宋金梅[10]2006年在《16层螺旋CT诊断小肠出血性疾病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MSCT)对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26例临床拟诊小肠出血患者进行扫描,其中导管法4例,周围静脉法22例。扫描前15 min均肌注盐酸山莨菪碱20 mg,检查时饮水500 ml,采用10 mm层厚平扫后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双期增强图像1.25 mm薄层重建,采用多层面容积重组法(MP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CT血管造影(CTA)技术进行重建分析,结合1.25 mm薄层图像对小肠出血部位及病变进行分析,并与DSA和手术病理对照,评价小肠出血性疾病MSCT的诊断价值。结果:26例临床拟诊小肠出血患者,MSCT明确诊断出血部位23例,3例MSCT未发现出血灶。其中6例行DSA,5例显示出血灶,1例表现阴性。MSCT出血显示率88.5%。CT显示出血部位:十二指肠出血6例,空肠出血8例,回肠出血9例,其中血管畸形3例,憩室3例,溃疡1例,肿瘤6例,肿瘤伴肠套迭2例,炎症和损伤6例,Crohn病2例。18例经手术、病理或内镜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诊断小肠出血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手术定位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能谱CT碘基图对小肠活动性出血定量诊断的价值—模型实验研究[D]. 胡伟杰. 安徽医科大学. 2016
[2]. DSA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D]. 张春福. 吉林大学. 2004
[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 李洪翠, 李肖, 李甫强, 唐承薇.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 小肠出血病因及诊断方法的探讨[D]. 贾如真. 山东大学. 2010
[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J]. 李洪翠, 李肖, 杨丽, 唐承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6]. 手术证实86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探讨[J]. 谢华平, 刘南植, 田德安, 胡道予.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6
[7]. 小肠出血的病因探讨及外科治疗分析[D]. 尤理想. 苏州大学. 2016
[8]. 能谱CT成像探测活动性小肠出血的价值—模型实验研究[D]. 刘文冬. 安徽医科大学. 2014
[9]. 小肠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7例分析[J]. 蒋锐, 顾明, 何乾文, 柯振武, 盛金平. 重庆医学. 2011
[10]. 16层螺旋CT诊断小肠出血性疾病的价值[J]. 胡道予, 李震, 肖明, 张进华, 宋金梅. 放射学实践.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