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环境与中国农业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中国农业论文,环境论文,经济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把中国经济逐步引入了国际经济环境之中,中国经济运行与世界接轨,中国经济发展在与世界经济融合。展望未来,国际经济环境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影响。中国的农业也正日益与世界农业发展相融合,世界整个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世界农业发展的状况,都将以各种方式,对中国的农业发生直接的、间接的,更为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程度将随着中国农业的市场化、农业的国际化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在制定中国农业发展的未来蓝图时,必须充分的、系统的认识和掌握这种变化。只有适应这种变化,利用这种变化,才能使中国农业顺利发展。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应作为制定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的一项基本原则。本文将在考察21世纪上半时期国际经济环境演变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中国农业发展的若干基本战略。
一、21 世纪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农业仍将是21世纪全球和中国的热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而又十分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快。 世界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50年时为8115亿美元,1990年已增至222000亿美元。尽管增长率有下降趋势(1955—1970年5.1%,1970—1980年3.8%,1980—1993年2.7%),但仍处于增长趋势。 这是由于世界从总体看处在和平和发展时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时期、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动时期。当然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造成不平衡的因素十分复杂。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是否抓住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动的机遇,选择了比较适合于本国、本地区的策略。如日本经济的崛起,新加坡、韩国以及台湾与香港,还有后来东盟的若干国家,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子。
中国在1949年以来,经济也取得了迅速发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六七十年代遇到了挫折,使原来就比较落后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拉大了。80年代以来,进行了全面、深刻、系统、有步骤的改革和开放,使中国经济出现了迅速的发展,GNP 增长率持续保持在9%—10%。但是,经济大体上也才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 仍属于人均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展望21世纪,世界仍是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虽然不稳定因素在一些时点和地点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但预计世界将越来越走向和平,推动经济发展将会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价值取向与政策取向。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时期,但经济上的竞争将会越演越烈,发展仍会很不平衡。估计,环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将会成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和平的外部环境下,资源可以比较集中地配置于经济建设上,社会和政府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建设。而发展的世界主流,又可以使我国经济获得更多的外部经济效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金、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等等,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难得的外部条件。因此, 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抓住这个机遇, 继续执行和进一步发展完善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成我国第三步的发展战略目标。这也是制定正确的农业战略的前提条件。
战后世界农业也获得显著发展,每年平均增长约2.5%, 超过了世界人口年均1.86%的增长速度,中国农业获得了更为显著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迅速发展已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展望未来,发展农业的任务更为艰巨。
21世纪,世界农业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将会进一步下降。但预计农业仍然是21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因为世界面临着人口继续增长的严重压力,人均食物和其它农产品需求量也将继续增加,粮食问题仍将是全球最尖锐的问题之一,世界耕地资源将下降,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农民收入相对偏低等,都要求农业有新的大发展。虽然有些学者对未来的农业持有悲观的看法,但应坚信在新的世界科学技术革命和新的世界经济秩序的推动下,农业将进入更有生命力的新时期,农业不会成为夕阳产业,而是逐渐演变为新兴产业。
农业仍将长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国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将首先取决于农业发展的状况,但农业面临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资源下降,人均农产品需求量增加的压力,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重要性日增,九亿至十几亿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生活水平提高,同时还面临国内工业化和农业的矛盾,国内与国外农业的矛盾等等,都要求继续把农业放在经济建设首位,继续强化以农业为重点的战略。
中国农业的出路何在?中国不可能也不会成为某些学者预测的那样,成为世界的重负。谁来养活中国人?相信中国人不但能养活中国人,还会为世界农业作出日益增大的贡献。因为,我们已找到了发展的道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21 世纪是生物科学和其它高科技发展时代——中国农业问题归根到底要靠技术革命解决——充分利用世界一切先进科技,实行补课与赶超相结合的技术发展战略
从生产力发展趋势分析,21世纪的技术革命将会不断加快,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革命将会进一步推动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向纵深发展。
21世纪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将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其中生物科学技术将会异军突起,成为技术革命的排头兵,率领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潮流。许多科学家都曾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时代。农业就其本质而言,是以生物再生产为核心的生物型产业。生物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比应用于其它产业有着更短的距离,更明显的效果。生物学时代的到来,将会使世界农业经历新的革命,使农业具有崭新的面貌。20世纪末,生物技术已有惊人发展,以现代生物科学为理论依据的新技术已在农业中开始运用,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例如近来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已展现出诱人的前景。“克隆”羊的出现,引起人们的激烈争论,甚至引起了的忧虑。可以预见,生物科学将使农业发展成为新型产业。同时,还仍需充分认识到,我们的观察不能局限于生物科学,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中的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都将日益引入农业,并与生物技术交织,综合形成新的农业科技体系。预测在21世纪未来的农业将与在20世纪下半世纪形成的现代农业发生如下质的区别:以实验科学为依据形成的科学化农业,将发展为以理论科学为主要依据的高科技农业;以石油为主要动力的机械化农业,将发展为以电能为主要动力的高度自动化、工厂化农业;以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形成的农业产业系统,形成高度社会分工协作、日益融入高度社会化的国民经济综合产业系统并成为国际化产业;以依靠科技适应和利用环境的集约化农业,发展为依靠高科技和现代设施的,把利用、改造、保护、控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我国农业的技术状况有了较大转变,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以来,在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推动下,传统农业技术,正在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国农业在生产力发展阶段上从总体上说还未改变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现代农业因素已经在成长,然而只是在小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成为生产力的主体。这是中国农业落后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关键因素。中国农业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技术革命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人多地少的困境,才能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土地出产率,特别是能几倍、几十倍提高农业劳动率,以及使农民日益富裕起来。
据上分析,中国农业要采取补课与赶超相结合的技术发展战略。所谓补课,这里指的是补技术差距的课。20世纪形成并在发达国家实现了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虽然与一切技术体系一样也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它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尽管在有些方面受部分学者的否定,如对化肥、农药、机械等的批评,但我们不能割断历史,现在我们称之为现代常规技术体系,仍有重大现实意义。在21世纪初,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还是要靠现代常规技术的强化,也就是说还要继续学习和引进现代常规技术,即通常称为先进适用技术,包括用常规方法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和杂交优势的利用;增施各种优质的化学肥料并与农家肥料相结合;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与生物防治相结合;使用农业机械以替代人、畜力操作,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广泛运用塑料薄膜的设施农业,以及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的种种措施等。当然,补课不是一概照搬发达国家的办法,要尽量避免他们走过的弯路,从而达到20世纪末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和技术水平。但另一方面要赶超,即赶超21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使前文所述的21世纪的现代生物科技为核心的高科技,能及时在我国发展和运用,以缩短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科技水平的差距。我国在这个领域已取得可喜进步,在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微生物工程,以及超常规的培育新品种、杂交水稻技术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在有些领域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所以我国已提出要在农业科技领域率先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赶超,也不可能在一切与农业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领域进行,应有重点的选择,并与世界各国广泛合作。
为了农业技术上的补课与赶超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要求有相应的政策支撑。首先要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教育事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以及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等。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政策,要兼顾补课和赶超两个方面并尽可能使之结合起来。鉴于科技资源存量结构调整影响较大难度较大,而科技资源增量的配置相对容易,可以考虑资源存量主要用于补课,资源增量则主要用于赶超。
三、21世纪是世界经济、 世界农业日趋国际化时代——中国农业不可避免地要国际化,应该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和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战略
21世纪又是世界经济日趋国际化的时代。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推动下,国际分工将空前发展,世界商品市场、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以及跨国公司将极大的发展,经济地区集团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都将日益成为21世纪经济的重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下半时期已得到发展的农业国际化现象,将在21世纪成为高度发达的世界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农业经济将在相互交织中发展。
中国在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受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农业基本上是封闭的,基本上是自我循环的系统,农业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仅限于部分农产品原料的出口,以换取工业化所必需的外汇。这种状况,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8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和开放政策以来,利用当前有利的国际环境,使农业也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无论农产品进出贸易,吸引国外的投资技术,都在发展,我们也接受外国跨国公司对农业的参与,我们也利用跨国公司形式参与外国农业。当然,这只是开始,离农业经济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为了加快农业的发展,为了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在21世纪在更广阔和深入的领域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的战略。为此,我们需要熟悉许多过去不熟悉的东西,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对策。由于这方面领域很广,不可能在这篇短文中全面探讨。在这里我们仅就将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点上,考察其对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协议的达成,无疑为消除农业上保护主义,推进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奠定了基础。这对21世纪农业的国际化将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目前, 我国正在积极申请和谈判加入WTO,尽管还有不少困难,但预期将在可望的时期内实现。一旦加入后,中国农业的发展将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国外农产品将会对国内农产品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某些农产品受到的冲击,甚至会很大。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环境,必须相应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鉴于中国的国情,特别是人口众多,农产品生产和供应的绝对量很大,我们必须实行以自力更生为主和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战略。
具体讲,WTO框架下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基本选择, 可以考虑如下:
(一)要把粮食作为贸易保护的重点 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粮食已经失去了优势。抽象地按比较优势原则,似乎应放弃粮食生产。但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利的。因为:(1)12亿以至16 亿人口的粮食供给,不可能靠国际市场;而从我国粮食生产发展潜力看,可以长期保持略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可以基本上自给。(2)鉴于粮食在国民生活、 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的特殊重要性,绝不可将自己的粮食安全建立在没有可靠供给的基础上。(3)如果听任国外粮食进入国内市场, 农村将会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粮农处于困境,农民不能稳定、国家稳定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把粮食生产继续作为重点,保证稳定增长。 在WTO框架下,农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对粮食生产进行保护。保护并不是要完全封闭国内市场,这不符合WTO的规则, 也不利于实现粮食供求平衡,应从国际市场进口一部分粮食,以进行品种调剂和缺口补充。所以, 粮食生产保护的目标是有限目标, 大体上粮食自给率可保持在95%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巧妙地使用WTO框架内的贸易保护手段。(1)在加入WTO的谈判中,力争给粮食保留较高的关税水平。(2)主动调整农产品进口关税结构,建立合理的农产品关税体系。现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进口量很大但关税很低,而小宗农产品进口量少而关税却很高,使农产品关税平均率高达46.1%,但加权平均税率仅为15%左右。今后的关税设置应采取“放小保大”的原则,即主动地大幅度降低对经济影响不大的小宗产品税率,而调高对粮食重要产品的税率。(3 )采用关税配额政策,对配额内的粮食征收低关税,甚至零关税,对超过限额的粮食征收高关税。
(二)要把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作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点 除粮食以外,其它不具备价格优势的产品,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对其全部进行保护。在WTO框架下,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方向是:除粮食外,其他农产品在原则上都应该按照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即适当让出部分产品的国内市场,把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减少到最低水平,同时将用于这些产品生产的资源转向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上来,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以扩大具有竞争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实现国内有限资源的最佳合理配置。这是农业发展战略适应农业国际化趋势的另一个重要选择。
依照竞争优势状况,除粮食外,今后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重点是:(1)牛、羊、猪、禽肉等肉类产品。 这类产品不仅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而且具有较大的出口市场。在宏观政策安排方面,应把肉类生产作为一个重要优势产业来发展。为了不使肉类产品生产对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形成太大的压力,可采取“两头在外”的方针,即通过适当进口一部分饲料,在国内转化成肉产品后再出口到国际市场。(2)苹果、 梨等水果类产品,这类产品价格竞争优势明显,国际市场潜力也很大。发展的关键是提高质量,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产后商品化处理)。(3)花生、芝麻等油料类产品。 这类产品在品种改良和提高单产方面潜力较大,价格上也较有竞争优势,但目前植物油加工业限制了油料生产优势的发挥。因此,在宏观政策上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进一步提高油料生产本身的竞争力,二是下大力气提高植物油加工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水平。(4)甜菜、甘蔗等糖料类生产。 这类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且国内市场潜力很大,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然而,糖料生产优势的发挥同样受到国内制糖业落后的制约。发展糖料生产的关键,同样是一方面继续提高糖料生产本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改造制糖业,使制糖业具备竞争力。(5)水产品。 这类产品作为优势领域发展的重点是,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包装及营销手段水平。
(三)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绿箱”政策措施 WTO规则内的“绿箱”政策措施具体包括:(1)政府的一般性服务,如科学研究, 培训技术推广与咨询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市场促销服务等;(2 )为食品安全而建立的公共储备;(3)与生产不挂钩的直接收入支持;(4)作物保险与收入安全计划;(5)结构调整援助;(6)不利地区的援助计划。
“绿箱”政策的存在,实际上为政府支持农业生产开辟了一条蹊径。因此,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机会,用足用够“绿箱”政策,把“绿箱”政策作为宏观粮食自给率目标的重要手段,作为WTO框架下政府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手段。具体讲, 一是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包括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农民职业培训等,通过科技活动,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二是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包括水利、道路、通讯、能源、市场信息等,通过基础设施投入活动,间接减少农民用于生产农产品的成本支出,缓解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速度。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利用保险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稳定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
标签: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