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论文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刘美玲,王伟(指导老师)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胜任力不足,因此,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调查发现,华北电力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的主要不足在于知识和能力的欠缺,课程体系存在诸如培养目标没有细化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需要通过开设专业介绍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打造“金课”等途径改革课程体系。

关键词: 职业胜任力;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18 年6 月,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揭开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序幕,体现了对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要求。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9 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830 万人以上。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胜任力才能脱颖而出。然而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却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职业胜任力不足。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职业胜任力不足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而高校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课程体系的设置。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变得十分必要。

一 职业胜任力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1973 年,David·Mcclelland 提出职业胜任力的概念,他认为职业胜任力是与工作、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务性与经验性信息;能力是指个人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一组行为;素质指个人的动机、个性、自我形象和社会角色等个人内在心理和精神特质[2]

(6)井口及井下排砂采油装置无运动部件,从根本上解决了井筒杆管偏磨现象的发生,维护简便,油井免修期长。

课程体系是以课程为中心,在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将不同课程按照一定的结构和顺序,采用合适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并进行考核评价的有机整体。课程体系主要由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组成。

课程体系是培养职业胜任力的途径,职业胜任力是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课程体系改革要以提高职业胜任力为导向。

二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现状

(一) 公共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模型

利用职业胜任力模型对华北电力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胜任力测评之后发现,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专业素质得分最高,专业能力次之,专业知识最低。即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好,但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较为欠缺[3]

表 1 公共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模型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指大学生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中,知识是指个人在

基于PBL的实践教学设计还要结合具体实践教学要求[4-5]。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问题设计要结合专业特点,难度适中;要结合实际,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本文旨在讨论如何结合PBL模式《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训》进行实践教学设计与改革,体现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探索PBL教学法运用于实践教学的新思路[6-9]。

(二)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现状

通过对相关文献,以及调查和访谈资料的整理,构建公共管理类职业胜任力模型如表 1 所示。力、特质或动机,是一个人所拥有的使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出色业绩的潜在特征[1]

三 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五是考核评价方式不科学。考试大都采取“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的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考前突击的投机心理,不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

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要转化为每个学生的目标,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的统一,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一是要在新生入学时开设专业介绍课程,介绍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业方向等,使学生对整个专业有系统了解。二是开设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介绍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相关职业,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针对职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4]

知识是输入,需要逐渐累积。能力是输出,要通过实践来锻炼。而素质则是在潜移默化的行为和习惯中体现的,需要在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中养成。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考虑职业胜任力培养方式,将课程体系与职业胜任力很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IWRAP MKII软件计算出厦门港2016年碰撞事故数并与实际发生的碰撞事故数进行对比,其差值越小,代表越接近实际情况,验证选择的交通流数据的分布函数曲线与实际交通流数据分布的拟合程度越高,使用IWRAP MKII计算船舶碰撞和搁浅的次数与实际更相符,即软件评估风险的准确性越高。

二是课程内容较为浅显。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很多课程都较为简单,理解难度不大,缺乏挑战性。

“千年古肇州,百年老街基”。在肇州,“老街基”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了弘扬“老街基文化”,在注册公司时又登记了“老街基”这个名字。从此,“老街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诞生了。“老街基”这个在肇州富有浓重文化色彩和历史渊源,尘封百年的三个字便与张雪松结下了永久之缘。

四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程教学方法大都采取老师直接传授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输入知识,无法体会思考过程。

三是实践课程较少。重视理论课程而忽视实践课程,实践课程较少且要求不严格,学生很难获得能力的提升。

通过调查发现,华北电力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四 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是培养目标没有细化。专业培养目标没有细化为学生的个人目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强。

(一) 开设专业介绍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那么利用这个运算符号π(x,y)作为矩阵A和B的求最小值广义交叉乘法的数据层面的运算,而框架层面运算仍然采用普通矩阵乘法的运算法则,可以定义矩阵A和B的剖面求最小值广义交叉乘法如下:

雪萤从窗台上摸出钥匙开了门,直奔卧室,趴在地上,拉出床下一双统靴,伸手一摸,没有。于是把手伸进另一只鞋子。里面果然有一个油腻腻的小本子,还有一个U盘,用一块布包着。她把证据捂在胸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忍不住翻开来,快速地扫了一眼,心都快跳出来了。

(二) 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提高课程质量

课程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只有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金课”,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而“水课”只会浪费时间和教学资源。一些介绍性、识记性和理解难度不大的课程改成慕课,安排课下学习。课程要增加难度和挑战性,老师要认真备课,不断更新知识,打造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三) 增加实践课程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多开设实践课程并严格管理。如举办学科竞赛、举办专业讲座、开展社会实习、学术论文写作、社会调查与实践、课程实验与技能操作等。

(四)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学习知识不仅要记住现成的结论,还应该体会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知识才能记得更深刻,还能够培养学习能力。因此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调查中,学生希望除老师直接讲授外,还可以采取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与展示、情景模拟、演讲辩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五)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激励和督促学生努力学习。首先,考核应扩展到整个学习过程,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使学生重视每一堂课。其次,考核内容要全面,不仅要考察知识的记忆,更要考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期末试卷应适当提高深度,多增加综合分析类问题。除考察知识掌握程度外,还要考察学生的能力[5]。将平时的小组展示、案例分析等环节计入平时成绩,不仅能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环节虽然设置较多,但通常参加的人较少,导致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通过给予实践环节足够的重视,可以激励学生认真对待实践课程,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

五 结语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就要针对职业要求,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提升自身的职业胜任力,使高校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McClelland,Davi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 Psychol,1973,28(1):1-14.

[2] 吴守林.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5):70-71.

[3] 刘庆华, 王文龙, 于万海. 基于课程结构对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历程及趋势的分析[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1-7.

[4] 丁雯.议高职公共管理类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界,2011(24):112-113.

[5] 吕芹.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D].广西师范大学,2017.

本文引用格式: 刘美玲,王伟.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76):72-73.

作者简介: 刘美玲(1998-),女,汉族,山西阳泉人,本科,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6.036

标签:;  ;  ;  ;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