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5)08-0277-04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系统活动,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具有严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众所周知,中学和大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高度重视中学和大学两个教育阶段(或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形成人才培养的接续合力,对实现教育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内容意蕴 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层次上体现为纵向关联、逐层递进的关系,二者的有效衔接,就是基于中学生与大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身心发展特点、思想状况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多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整体规划,形成科学、连贯、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学和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两个阶段的目标一致,都是面向全体同学,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四有新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人才培养,德育为先。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都应该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过程,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可见,“高考”不是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就业率”也不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当所有的教育参与主体都能够主动确立尊重人、培养人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和重要地位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才会有坚实基础。换言之,如果目标不一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让步于“高考指挥棒”的坚强壁垒,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与功利化的学习要求抗衡,势必与真正的大学精神擦肩而过,所谓二者的有效衔接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基于目前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主要问题,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必须着眼于思想政治课程衔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以及学科体系建设衔接三个内容,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实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以及建构为主渠道主阵地提供基本支撑的学科体系,促进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问题审视 第一,思想政治课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和倒置。大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多的“吐槽”就是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中学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重复;中学已经背熟的一些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依旧重复讲授。虽然,某些内容的重复是必要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但是部分教师存在只是老调重弹地炒剩饭的问题,引起学生不满。关于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批评道“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变得像一个懒散匠人手中的工具那样拙钝”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简单重复不仅造成审美疲劳,影响教育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兴趣和信心,后果更为严重。关于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衔接饱受诟病的还有内容的倒置现象,中学内容大学化,大学内容中学化。中学学习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学习哲学、经济学理论和基本原理,大学还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标上的缺陷,破坏了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序列性。此外,部分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空档期,主要体现在文理分科后,理科生的思想政治课课时减少,课堂听课率下降,特别是中学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理科的学生高考不再考思想政治学科,到大学前思想政治课程全面中断,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在中学和大学之间出现了空白期。 第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接续存在一定程度断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中学阶段主要是班主任、科任教师、教导处(或学生处)教师等,大学阶段主要是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组,2005年后大学普遍设置了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等共同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但是,在管理方式方法上,相对于中学班主任管理的全面主动、事必躬亲、师生及时沟通,大学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则更多强调学生自律和自我管理,造成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等问题。放手让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是正确的方向,但是对于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全新的校园环境和班主任管理方式的巨大转变,容易使其困惑迷茫。可见,根据中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中学阶段加强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大学阶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大学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使二者有效接续,是必要的。 第三,两支学科建设队伍沟通渠道有限,衔接和协作不畅。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各自专注于本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任务,缺乏交流共享的机制和平台,致使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有效衔接。此外,我国大中学校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缺乏统一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归省教育厅的思政处、高教处管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归各市县的教育局管理。管理上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缺乏明确的衔接意识,很难科学地把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衔接起来。 中学所需要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来自各级高等师范院校。高等师范院校中培养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不仅通过专业教学,还需要实习和实践环节。虽然中学希望得到能力全面的师范毕业生补充师资队伍,但是一些中学对师范生培养环节中的责任意识不甚鲜明。一些中学不愿意支持和配合师范生实践教学、见习和实习工作,不愿意提供教学实习的场地和机会,更不愿意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习与见习机会,生怕影响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质量和学生教育水平。有的实习学校接收了实习学生,却没有提供负责任的指导教师,有的老师完全放手不予指导,有的老师则担心实习生扰乱了管理秩序,不给或少给学生锻炼机会。 第四,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不自信甚至不合格直接导致衔接链条的断裂。“古之学者必有师”,邓小平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③。然而,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和作用不自信。一个典型表现是,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就会无可奈何地表达“同学们一定觉得这门课挺没意思,我也认为它挺没意思,但是我还得讲”,等等。教师这样的学科态度直接导致学生上课敷衍溜号,对课程内容的认同度低。部分教师不是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出现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倾向。“他们坚持所谓‘不偏不倚’的‘客观’立场、‘不依不饶’的‘批判’精神和‘不卑不亢’的‘英雄’气概。”④在课堂上,他们不去维护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念,不能理解国家的顶层设计,不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受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影响,诋毁马克思主义,怀疑和否定改革开放经验与成果,动摇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一些教师甚至突破了基本的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不自信甚至不合格,割断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链条,导致学生抵触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可能直接导致青年学生扣错了人生第一颗扣子,在成长发展道路上出现问题。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突破 第一,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坚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坚定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跨越认知和践行的鸿沟,这是实现有效衔接的前提。其一,坚定“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多年来,学校教育一直强调素质教育,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作为目标,但是实践中存在践行不力的问题,高考仍然是约束教育,特别是中学阶段教育的指挥棒,“应试教育”模式完胜“素质教育”理想。因此,首先要坚定“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其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对人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定践行“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目标和理念。其三,校领导带头跨越认知和践行的鸿沟。坚定立德树人的目标,关键是学校校长书记带领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统一思想,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自信、学科自信、价值自信,理直气壮地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素质置于教育目标之首,作为评价教师职业成绩的重要指标,坚定践行德育首位的育人理念。如此,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才能得到基本保障。 第二,以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体系转换为重点,落实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衔接。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层次性和序列性,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内容体系上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打下了基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两个教育阶段应该建立由课程体系建设到教学体系转换的充分沟通渠道。一方面,抓住教材编写环节,这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属于重点教材,其编写和修订集结了全国范围内学科领域的一流专家和学者,但是所有专家都来自于高校,他们对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不十分熟悉,不利于中学和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衔接。是否可以考虑编写和修订教材时吸收中学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或教研员,他们对中学教材的特点、内容要求、教学实践等更为熟悉,其一线教育教学经验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体系衔接建议。另一方面,重视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事实上,两个阶段有些课程内容的重复是必要的,符合知识体系建构螺旋上升的规律,但是教学体系上借此而简单低水平重复却是应该避免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和中学一线教师应该有充分沟通,熟悉中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尊重课程体系完整性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体系的转化,有取舍有重点,避免简单重复。 第三,建立两支学科队伍稳定的沟通平台和渠道。其一,加强学术沟通与交流,形成合力。开展定期联合学术交流活动,相互切磋交流经验与信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既要互派学术骨干进行实地考察和研修,也可以进行学术研讨。大学可以聘请中学骨干教师为校外指导教师,中学也要明确要求教师自觉提高学科建设意识,研究学科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的条件。成立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研究会,定期召开理论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联合研究课题,共同探讨学生思想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规律以及学科建设规律。其二,构建人才培养的接力互动渠道。中学和大学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设置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定期提供高师学生见习、实习机会,并给予指导;大学给予实习基地校教师进修、课题研究的支持,聘请中学骨干教师任兼职教授和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大学定期开展优秀中学教师和班主任的讲座等,给师范生提供更多的了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途径。其三,加强一体化管理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关注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主动干预,建立大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者交流机制,制定交流制度,为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交流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统一的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人员专管,经费专用,实现“责权利”统一。 第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准入门槛。习近平同志曾鼓励全国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⑤。所有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师德建设,强调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一方面,大学教育阶段,增加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指导与实践锻炼,制定师范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考评标准。大学毕业的新教师能从自身经历的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通过比较为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提出合理建议与有效策略,使师范毕业生走上讲台的时候,既是学科教学的胜任者,也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胜任者。另一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考核标准,增加聘任考核内容。中学班主任教师的聘任过程中适当增加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考核,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主动为中学生在走入大学校门前做有效的准备和铺垫。大学辅导员教师和兼职班主任的聘任过程中适当增加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考核,使他们了解中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在大一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动了解学情,搭设成长台阶,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注释: ①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杜殿坤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2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8页。 ④许广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公共知识分子”倾向探究》,《理论观察》2013年第6期。 ⑤《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人民教育》2013年第18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突破_思想政治课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突破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