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方法分析探讨论文_舒婧

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方法分析探讨论文_舒婧

(成都市新都区妇幼保健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各种侵入性操作越来越多,且临床上大量使用了抗菌药物,再加上疾病谱的变化,导致院内感染已成为医院发生率较高的感染事件,降低院内感染也成为目前院感科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对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预防院内感染的相关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院内感染;分析探讨;预防方法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489-01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感染和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入院前已经存在的感染除外。医院感染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疾病转归造成了严重威胁,而且导致医院人力资源、卫生材料和药品等物资资源的损失和浪费,还会引发负面社会效应,影响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1]。因此为了加强医院感染控制,需对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以此为依据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率。

一、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一)侵入性操作增多

随着各种医疗新器械和新技术的应用,血液透析、腹腔镜、动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管等侵入性诊疗操作增多,导致病原微生物有更多侵入机体的机会。我国医院感染监测网的一项调查显示[2],持续性血液透析时间长的患者、透析次数多、且医院工作量大时有较高的风险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此外,在腹腔镜检查和治疗方面,若当日就诊量过大,可能会导致腹腔镜清洗和消毒时间不够,易造成院内感染。

(二)抗菌药物、激素的不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虽然能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但不合理应用或滥用抗菌药物则会导致耐药菌株增加、患者体内菌群失调,增加了感染风险;而免疫抑制剂、激素治疗则会造成患者免疫力降低,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三)缺乏对手卫生的重视

在医院诊疗操作中,医务人员的手是最易被病原菌污染而成为传播媒介,暂住菌是医务人员手上的常见病菌类型,也是与院内感染关系密切的病原菌,该类病原菌不仅能从正常、完整的皮肤区域获得,而且能从引流口、患者分泌物、感染伤口等部位获得。目前我国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处于较低水平,且很多医务人员没有严格遵守手部清洗消毒规程,这些原因均会导致院内感染风险增加。

(四)物品消毒杀菌和无菌操作不严格

医务人员没有严格执行物品消毒杀菌和隔离措施是院内感染爆发的主要因素,例如室内通风不足、空气消毒不彻底、医疗物品使用后未经消毒就直接送往供应室、湿化瓶换人不换水、给氧装置或雾化吸入装置没有遵守“一人一用一消”的规程、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导尿操作没有注意无菌技术等,这些行为均会导致病原微生物进入患者体内,从而引发院内感染。空气污染是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例如金葡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弧菌、溶血链球菌等病原体在室内有较长的存活时间,若病房内消毒不彻底会导致空气中细菌基数增加,患者接触后会发生感染。

二、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方法

(一)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保护易感人群

针对免疫力低的患者,除了要积极接受基础治疗外,还需加强患者的休息、饮食和情绪管理,改善免疫功能,例如在饮食方面,需根据病情让患者多摄取营养丰富、有利于病情康复的食物,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若病情允许,可让患者多下床活动,增强体质,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此外,合理运用心理疏导措施,乐观的情绪能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提高患者免疫力和抵抗力,若患者存在免疫缺陷需进行保护性隔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尽可能减少侵入性操作,提高用药的合理性

尽可能减少侵入性诊疗措施,若必须执行,则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避免病原微生物侵入;此外还需做好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尤其是要控制手术Ⅰ类切口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而水痘、普通感冒、手足口、轮状病毒等病毒性疾病伴有发热症状的患者,也不宜使用常规预防性抗生素。针对感染严重,必须采取抗生素治疗的患者,需以药敏试验结果为主,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并遵循“优先使用窄谱、低价抗生素”的原则,尽量减少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3]。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最好给予微生态制剂,维持患者体内微生态平衡。

(三)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为了促进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管理,可将七步洗手法的示意图张贴在水池上方,让医务人员对照正确方法洗手,保证洗手的依从性和有效性。此外,由于固体肥皂容易被接触污染,因此需改为洗手液或液体肥皂;同时取消公用毛巾,改为消毒小方巾或一次性纸巾擦手;洗手设备可选择脚踏式或感应式龙头,若不具备条件则可让医务人员以手肘控制龙头开关,禁止手部接触[4]。在抽血处、输液室、口腔科、检验科、NICU等部门以及换药车、治疗车上配备手部快速消毒剂,以便于医务人员不方便洗手时进行消毒处理;若接触过患者分泌物、排泄物、血液,或对患者使用过的各种器械和敷料进行处理时,需佩戴无菌手套操作,避免手污染。

(四)加强消毒隔离措施,控制感染源传播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是控制院内感染爆发的主要手段,医务人员需加强病房管理,减少探视次数,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保持病房内定时通风和空气新鲜,发生呼吸道传染病(麻疹除外)时应进行空气消毒。床单、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一人一更换,考虑到患者床褥上有较多的细菌,因此可采取湿式清扫避免细菌传播;针对卧床休养超过一周患者应每周更换,被污染时及时更换,保持床位清洁干燥;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暖箱(连续使用一周更换)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后进行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湿化液应为灭菌水,一人一用一更换,连续使用者每日更换消毒。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咳痰后需嘱咐患者以漱口水漱口,减少口腔内细菌残余量;病房内的卫生清洁用品需做好标记、分开管理,地面、门窗、柜子需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5];若患者出院或死亡,其接触过的所有物品均要进行彻底的终末清洁消毒处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院内感染因素贯穿了医疗活动的始末,院内感染的防控质量也是衡量医院医疗卫生质量的主要指标,与医院的生存发展有密切关联,因此做好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院内感染的发生不仅与患者个体因素有关,还与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医务人员手卫生、物品消毒灭菌处理等诸多因素相关,要有效控制院内感染,需从多个途径入手,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做好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手卫生管理,减少侵入性操作,提高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从而控制感染源,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6]。

参考文献

[1]李六亿, 徐艳. 医院感染管理的风险评估[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6, 15(7):2607-2610.

[2]任南, 文细毛, 付陈超,等. 中国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发展及变化趋势[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6, 15(9):642-647.

[3]李春辉. 中国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工作中的发展状况[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6, 15(9):665-670.

[4]张春华, 孙勇, 马学先,等. 手卫生成本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研究[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6, 15(3):195-197.

[5]鲁晓玲. 控制传染病医院院内感染的隔离消毒措施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7(35):134-135.

[6]李艳. 持续质量改进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10):178-179.

论文作者:舒婧

论文发表刊物: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  ;  ;  ;  ;  ;  ;  ;  

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方法分析探讨论文_舒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