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展与地理学之管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见论文,地理学论文,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键词 持续发展 地理学 空间系统
1
人类社会从产生之后, 持续发展一直是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始社会的持续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是水、食物和住所,自然食物的采集是生存需要的关键,人类完全依赖于自然的赐与;奴隶社会奴隶主依靠奴隶的劳动,获取生存的条件,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封建社会由于动物的饲养和植物的栽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发展的形式,土地是其关键因素;资本主义社会世界的发展主要特点是商品和市场,交通和流通是关键。自然采集经济、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和区域(涵国家)经济、开放的世界商品经济这是持续发展的一条清晰轨迹,政治、文化、科技等无不与此相关。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科学。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地理学在持续发展中,把自然环境、人口、土地、商品和市场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有过光辉灿烂的历程。在萌芽和初创两个发展阶段,地理学有两样东西是关乎持续发展的武器:边界和地图。所谓边界,是奴隶主和封建主占有奴隶和土地的范围,以后演变为诸候、王公和国家占有的空间形态。而边界是自然与社会结合的产物;地理学一定程度上是边界研究的科学,康德(Kant,lmmanuel,1724~1804)认为“在地理学领域内,一切事物是按照它们在地球表面的区域联系来考虑的”;白吕纳(Brunhes,Jean,1869~1930)认为:“人地关系之说, 前贤固以屡加修订,至雷次儿①而发扬光大,遂有人类地理学之组织, 人类地理学者研究地球上人类之发展与分布之科学也。……是以雷氏最所究心者,即为人类生聚长养之区域,凡世界上已有人类之区域,与将来可以移殖之区域,皆为之划定界线,……[1] ”赫特纳认为:“象地理学早先一般是指一种地方志一样,历史地理学到现在还是偏重于描述国家的疆界和地点”。[2]他还认为:“区域观点的目标是, 从对各种不同的自然界和它们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的并存和互相影响的理解,来认识地区和地点的特性,从各大陆、各地区、各地方和各地点的地表的自然划分中理解整个地表。”[3]而地图被称为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也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广泛使用的工具;在中国古代,地图的重要性可从图书、图籍、版图三个词语来说明:“图书,指地图和法令、户籍等文书。《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图籍,地图和户籍。《荀子·荣辱》:‘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杨倞注:‘图谓模写土地之形,籍谓书其户口之数也。’《汉书·高帝纪上》:‘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版图,版,户籍;图、地图。《周礼·天官·司会》:‘掌国之官府郊野县都之百物财用。凡在书契版图之贰,以逆群吏治,而听其会计。’后指一国的疆域。”地理学由于掌握了边界与地图,为社会的持续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社会持续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自然界由于能量和物质分布的不平衡,产生了能量和物质的运动,而循着客观的自然规律发展,这和历史时期并无截然差别;人文界却因社会发展、经济分布、科学技术进步在空间布局上的极端不平衡,物质世界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引发的流通、交通、通讯等带来了巨大的革命性变革。现今世界诸如人口、资源、环境等影响社会持续发展的因素,无不因为分布的不平衡,产生静态分布的集聚与分散,动态的不合理流动与阻碍合理流动并存,于是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日显枯竭,环境质量下降,给全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持续发展将面临着隐患与危机。全球持续发展按理应随科学技术日渐昌明,生产力的发展快速提高,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更加协调,应是一幅光明美好的前景;然而时至今天,人类的历史从未有过的生存环境的危机笼罩全球,世界人口会议,世界妇女大会,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等全球论坛,危机的黯淡压倒了发展的光明,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世界的末日真的到来了吗?
地理学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由知识的积累转到规律的探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水平,科学地理学经历了奠基、创建、形成和发展,日渐成熟和完善,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与此同时,地理学的危机感却不是在发展中消失,而是加剧。要素研究的深入,部门研究的发展,综合研究的加强,地理学家所能实行的措施,都付诸实现;由于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地理学研究手段的先进性也是不可否认的成功,所有这些发展和进步,都无法遏制危机感的加深,地理学怎么了?从持续发展的角度,全球性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影响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所有相关科学中,与地理学的相关度应是较大的,按理应是大有作为,大有前途的,危机不应和地理学有缘,与客观实际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
2
20世纪的世界人口变迁,显著特点是数量增长的加速。1800 年世界人口是10亿,经历整整一个世纪,至1900年是16亿,纯增长是6亿,进入20世纪之后,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1930年达到20亿,花了130 年实现人口数量的翻番;1975年达到40亿,仅45年又翻了一番[4]。 面对人口数量如此快速增长,为了生存的需要,人类向地球的一切可供生存需要的潜力进行挖掘,然而地球表面可供生存环境的空间是一个定数,而人口增长则是变数,1975~1985年全球年平均人口的纯增长是8 000万,1985~1995年达到9 000万,预计1995~2005年将达一个亿[5],于是引发了人口与自然资源关系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198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了《发展中国家土地对潜在人口供养的能力》一书,首先是将能够供养的理论人口与1975年实际人口比较,然后再与预测的2000年人口比较。以1975年人口为基础,发展中国家在低投入水平的情况下,潜在供养人口能力还可增加2倍,中水平投入可增加6.9倍,高水平投入可增加16.6倍,即极限人口是80亿,276亿,664亿;200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预计60亿,由低、中、高投入水平的极限人口是96亿,252亿,558亿,上述数字均未包括发达国家②,因为其人口基本上接近零增长, 可作为常数,大致稳定12亿左右,发展中国家人口供养能力将达到极限;即便提高投入水平,如果人口增长速度不加控制,再过2~3个世纪,人满为患也将危及世界的持续发展。于是控制人口增长,被认为是全球性的最优决策。
人口问题固然与人口快速增长有关,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也是必要的最优决策之一,但人口的真正问题不仅仅是人口增长的问题,其中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和人口流动的人为遏制也是重要原因。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是从人类产生之后便开始,并贯穿至今也未停止;人口迁移史早在1.5万~2万年前就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亚洲腹地诞生的古人类,向西、向东南、向东北移徙,特别是跨越白令海峡向美洲的迁移,成为美洲的原居民族——印地安人。发生全球性第一次大迁移,导致了人类文明史的产生、形成并发展。其时,欧亚非大陆的腹地,由于长期人口的静态繁衍发展,腹地资源的耗费和环境的失衡也极其严重,人类生存环境也到了危及社会持续发展的边缘,人口爆炸导致了爆炸波的辐射,随着人口的流动,炸出了人类古代的文明社会。如果说人口第一次爆炸,时间过于遥远古老,当今世界的人们大多未有深刻认识和映象,那末第二次的历史,应是清楚的,那就是地理大发现导致的人口大迁移。
中世纪,地中海两岸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对峙着,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是当时的发达世界,占有西南亚、北非和西南欧,扼亚、非、欧三大洲咽喉,控大西洋和印度洋纽带,把基督教地区与外部世界的几乎所有联系都切断了,而基督教地区根本找不出像尼罗河和两河流域那样富庶的农耕地区,对外贸易根本上不可能[6]。 当时基督教地区人类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诸如人口急剧增长,资源日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绝不比今天的发展中世界逊色,禁锢的爆炸在地中海的欧洲地区发生,结果炸出了地理大发现,炸出了资本主义的欧洲、北美等今天的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社会利用地理大发现引起的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发展了交通、贸易、电讯等流通性产业,构筑了世界性的工业、原料和消费市场,产生了人类迄今最为成功的大西洋文明。
集聚的人口在两次爆炸后,通过两次全球性的流动,保持了上万年的持续发展,将地球表面陆地约1亿km[2]的地域开发为适宜于生存的空间。迄止1993年,全球人口密度按1亿km[2]的生存空间计算是57人/km[2], 与目前认为人口平均密度较为适宜的欧洲约略相当,根据预测[7], 发展中国家保持70年代以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至2000年,西欧和北非——中东的人均占有耕地都是0.22hm[2],非洲其它不发达国家人均占有耕地是0.32hm[2,],而日本只有0.04hm[2],地球陆地潜力还很大,无论是资源, 还是环境,对人口的容量,都是如此。地球表面目前一些还不适宜人类生存的陆地,如高山、沙漠、极地、沮洳沼泽等环境,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的年代,皆可成为有用之地;地球表面71%的空间为海洋所占据,人类迄今的利用极其微小,而科学家的观点,海洋的资源潜力远较陆地相同面积大得多,因此,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前景是光明美好的。
目前,世界的问题,尤其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问题,又是不可掉以轻心的事实。每年增加9 000×10[4]人口。8×10[4]km[2]的森林被砍伐,世界有1/4的土地受沙漠化威胁,全球有1/4以上人口生活在淡水短缺地区,人类有15%的人口处于贫困饥饿之中,环球绝大多数城市和工业化地区环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此等等,不妥善科学的解决,将给世界的持续发展造成危害。但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问题的决策第一是发展,第二是流通。
3 发展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当今世界一般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是按发展的程度而言的划分。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比较协调,持续发展将比较顺利;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协调性较差,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国家,关系极为脆弱,持续发展问题相当严峻。人口数量增长过快是影响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年增长率半个多世纪以来均保持在1%以下,西欧、日本等国家实际上近年来已接近零增长, 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年增长率平均在2%以上,世界人口由1930 年的20亿至1975 年40 亿的翻番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完成的。 1950 年至1985年其人口由17亿增加到37亿,年增长率超过了2%,有的国家, 如肯尼亚甚至保持4%以上年增率,只要17.5年人口数量便会翻番。 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教育优良,妇女就业率高和社会地位优越是人口增长率低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特别是社会福利保障没有保证,“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特别是社会福利保障没有保证,“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是发展中国家人口高增长率的主要原因,所以解决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的关键是发展,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正是根据世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的结果。
流通包括人口流、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等,这是基于人口、能量、物质、信息等在空间分布上不平衡,故采取流通、交通、通讯等方式,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流的进步推动的。人类第一次大迁徙,导致了亚、欧、非组成的旧大陆的陆上交通、流通的建立,社会的发展由原始、奴隶、封建几个阶段,得到不断进步;而美洲,尽管1.5万~2万年前,印地安人的祖先由亚洲从冰上横跨白令海峡, 到达了美洲,之后他们一直往南迁徙,不仅已忘记了亚洲的交通,也未建立起南北美洲的联系,以致发展迟滞不前、孤立的环境、不流不交的封闭状况,不仅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也更加加大了全球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巨大的流动差异;地理大发现所以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就因为它发现了这种差异,并立即将大西洋建成为两岸的通衢大道,使得两岸经济、社会得到飞跃的发展与进步。从16世纪至18世纪300年间, 欧洲几乎有半数以上的居民迁往美洲和澳洲,全球欧洲人和欧洲裔人口约与中国人和中国裔人口相当,若不外迁,欧洲人口密度也将同中国一样密集。欧洲人和欧洲裔人口获取的空间仅就今天的发达国家(除日本外)而言,超过全球陆地面积40%以上,有人居住面积的50%以上。
本世纪中叶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的两个中心,一是亚洲的东亚和南亚,二是欧洲。亚洲的东部和南部由于增长的人口缺乏必要的移动,特别是洲际移动数量甚微,形成高密度的人口集聚,1950年东亚和南亚人口占世界的50%,被认为是人口过剩的主要地区;欧洲由于人口的增长与人口的外迁同时进行,直到最近的90年间,英伦三岛所增加的人口中有45%移居到国外,英裔人口约7倍于今天的英国人口[8],因此欧洲人和欧洲裔人1950年总人口占世界40%,但真正在欧洲居住者只占世界的20%,避免了在局部地区人口的过份集聚;可见人口流动与否,是大不一样的。战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加快,但增加人口的永久性移居所占百分比亚洲约0.20,非洲约0.10,拉丁美洲也仅1.90,基本上是固定在原居地,人口的增长和人口流动的停滞,是人口问题两个关键。
人们将食物、能源、淡水、资源等方面的日渐短缺,归结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是不完全符合事实的。如北美每人每年消费的粮食达1 420kg,是世界人均消费量的3.44倍; 北美和原苏联原木总量占世界的32.2%,而其人口只占世界的9%左右;年发电量占世界的46.08%;诸此等等都说明发达国家暴殄天物,挥霍无度的消费和浪费有很大关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浪费和消费的无限所带来的危害,绝不比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的危害逊色。
包括西欧、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对地球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是十分严重的,1980年经合组织国家(OECD)一氧化碳排放量达149Mt,占世界总排放量的77%; 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达37Mt,占世界总排放量的54%;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55Mt,占世界总量的50%;尘粒排放量16Mt,占世界总量的27%[9]。 大气的污染会随气流运行影响到全球,特别是其邻近地区。
从上所述,就持续发展而言,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发展中国家来说,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加快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关键;而对发达国家来说,控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对全球大气、水的环境污染,也刻不容缓。从全球看,建立世界的能源、物质、信息、人口的流通体制,以改变能源、物质、信息、人口分布不平衡所造成的局部封闭窒息状态,才是真正的科学对策。
4 地理学在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目前有乐观派, 也有悲观派。乐观派认为持续发展是世界性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系统的问题,这正是地理学千百年关切的研究领域,地理学有此领域在手真是前途无量;悲观论认为人口学、资源学、环境学以及社会发展学次第兴起,人地关系早已是一具空骨架,地理学早已没有了自己的领域,近百年来从地理学分化发展的剩余物中,录觅到区域还留存下来,迄今尚未受到肢解,但是“区域”是什么?按照地理学的传统,就是地理要素的空间排列和组合,可是要素都是专门学科的领域,其空间排列和组合也避免不了逾越别的学科藩蓠,以致地理学一直处于危机之中,许多人经过毕生的求索,还看不出有一个合理的归宿,悲观论越来越强烈。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在空间上的关系是相互交织的,通常表述为有机的总体;各个地区也是彼此融洽在一起,一般用地域综合体表述;地区与地区之间,要素基本一样,但排列与组合形式千差万别,这叫地域差异。这些概念是大家都知道的基本概念,然而,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究竟是怎样发生关系的,以往一般认为是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这种认识在地理学史上是一直延续至今的,但如何影响和怎样作用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核心问题是其影响和作用是通过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等构成的“流”实现的,“流”是基于物质世界的结构和发展的不平衡所起自动调节(自然环境)和智能调节(人文环境)的关键,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便是解决调节的运行机制和规律,使得人口、能量、物质、信息的流动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在此。
地理学是一门空间科学,也称空间系统科学。钱学森把其称之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0],他认为:“所谓‘开放’就是跟系统之外有关联,有交往,既有能量物质的交往,又有信息的交往,而不是封闭的。”这里的“交往”就是相互流动;流动不仅存在于地理系统与宇宙系统之间,也存在系统之内,陈述彭认为:“这个巨系统由不同层次的若干分系统和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进行着物质迁移,能量转换与信息传输的内部循环;同时又参与高层次的外部循环”[11]。郑度的表述是:“地球表层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地域单元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一样。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区分为不同的阶段。……因此,研究不同区域的发展内涵,协调区际之间的联系,处理好其间的差异和不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在新的形势下,发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综合优势,从定量、动态、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集成,必将对区域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12]
从地域差异的揭示,到地区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传输流动规律的探求,这是地理学的一场突破性的革命。地域差异是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反映;客观世界由不平衡趋向平衡,再趋向不平衡,再趋向平衡,……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平衡,包括能量、物质、信息的再分配,而实现再分配的过程便是其流动。因此,地理学应以人口流、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为经纬,建立全球性空间结构系统和各级地域空间结构系统。
1990年苏—美研究计划《全球变化:地理学观点》中,关于“流·网络·界线”的论述也许对我们有参考作用:
“为了了解景观这样复杂的系统和预测其在日益增长的人类影响下未来的状态,必须考察如下的一般概念。这样一来系统的功能作用包括能流、水流、化学元素流及其他物质流的吸收、再分配和释放。……同时,迁移的人流、商品流以至信息流影响着这些过程。……景观系统不仅包括异质区域及其界线,而且包括各种内部的网络;河系、交通运输线、动物迁移路线等。沿这种网络的线运动的流,不仅与相应的位势有关,而且与交换的功能距离有关。循环于景观中的流、形成新的流式和新的状态。各种等级层次的空间区域界线,对水平流穿越的难易程度来讲是有差异的,因此,它们能够对各种现象的分布产生影响。例如,流域的界线不能为地表水的水平运动所穿越,但动物却容易逾越;政治界线对于污染物的转移是开放的,但对于贸易和人口迁移是封闭的。界线不仅起障碍作用,它们也起吸收线的作用,例如海岸线集中社会的活动,而森林和原野的界线则以生物的多样性为特征”[13]。
上述“流·网络·界线”的基本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协调关系是通过“流·网络·界线”所构成的空间系统显现其运动发展的态势和规律。于是地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的数理化、地理学的应用等扣住“流”,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5 钱学森提出的地理建议,这是一个新的创建性概念, 他认为:“地理科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工作,属‘地理建设’;‘地理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环境建设。……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整个国家的政治方面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这些建设都要依靠一个环境——社会主义‘地理建设’。通常也叫‘基础建设’,“但用我们的话说叫‘地理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地理建设’呢?它包括交通运输、信息、通讯、邮电、能源、发电、供煤供气、气象预报、水资源、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灾害预报与防治等等”。[10]这些内容的特点,首先是面向全社会,它没有行业界线和地域界线,但所有行业和所有地区都必须依赖它的发展和完善,才能获得其自身的进步与发展。而上述内容基本上皆是为“流”开通渠道,其中交通运输是人流、物流渠道;信息、通讯、邮电是信息流的渠道;能源、发电、供煤供气是能源供应与流通;气象预报和水资源实质上是气流和水流运行测算及其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虽然有静态和动态之别,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根本点还是保持环境运动良性循环和传输;城市建设关键是有利于城市与腹地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通畅,即密切通畅的外部联系,和便捷的交通、流通的网络布局;灾害预报和防治更是如此,漠河的寒冷,吐鲁番的干燥、拉萨的高寒,武汉等长江沿线三大火炉城等,这是特有的自然环境,而非灾害,灾害指环境运动异常所造成的生产、生活的损害,如水灾、旱灾、火灾、地震等。诸此等等,皆说明地理建设、基础建设或投资环境建设,其着重点还在于建立完善的流、网络、界线构成的地域空间结构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愈是扩展,资产阶级也愈是发展,愈是增加自己的资本,愈是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到后面去”[14]。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和“视察天津时的谈话”两文中指出:“中国发展经济从何着手?有位日本朋友提了两点建议。第一点,先把交通、通讯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第二点,实行高收入高消费的政策。”“要研究投资方向问题。日本人说搞现代化要从交通、通讯上入手,我看有道理,我们在这方面老是舍不得花钱。”[15]事实上,当今的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发达的交通和通讯事业,利用和控制着世界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实现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控制;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西德的腾飞,也是对欧洲、北美取得交通、通讯的更大优势所致。本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的“经济奇迹”也是如此,“四小”中新加坡和香港是港口城市型的国家和地区,台湾是岛屿,韩国是半岛,共同特征是有发达的海运业,香港、新加坡、基隆、高雄、釜山皆是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成员;又有发达的航空业,都有世界级的大空港; “四小”是人口密集、 资源匮乏的“弹丸”之地,198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发展中国家土地对潜在人口的供养能力》一书中,把新加坡列入人为状况很糟糕的情况中,即从任何角度考虑,新加坡的土地都无法养活它的人口,香港也如此,即便是韩国和台湾也很难有用其自身的土地养活人口,然而“四小”随着大进大出经济的发展,不但消除了饥饿贫困,而且在物质和精神消费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奇迹”的出现,恰恰说明通过两航(海运、空运)和通讯的发达,充分利用和开发世界能量、物质、信息流动的枢纽地位,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协调关系也可建立,持续发展也可顺利进行。
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温饱,沿海地区还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近15年来,我国沿海12个省级行政单位,用占全国32%的耕地,养活占全国41%的人口,除广西有很小部分人口还未脱贫外,基本上已向小康水平迈进,究其原因便是很好地执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搞活开放就其实质来看,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大流通、大交通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就是使能量、物质、信息的流动实现国内和国外的接轨,于是农业发展了、工业高速增长,市场一片繁荣。现在人们已深刻认识到基础建设即地理建设,也就是“流”的建设,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用“流”的思想实现地理学的革命,地理学便可以在世界持续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收稿日期:1994—10;收到修改稿日期:1995—04)
MY HUMBLE OPIN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EOGRAPHY
Liu Shengjia
(Geography Department,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Key Words:Sustainable devlopment;Geography; Space system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among population,resources, environments and development.Excessive population growth, lack of natural resources,aggravated environment problems have seriously hampered th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of the 21st century.In this thesis,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ain problem of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is the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resources,environment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aterial world,while the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tensifies
the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the material world,therefore, itbrings about the
uncoordinated
relatonship
under
theunbalanced conditions.Besides the controlling of excessivegrowth of population,the key point to resolve this problemi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especially to quick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ingcountries and strengthen the reasonable flow of population,energy,material and information,so that it can establish ascientific intelligent adjusting system.
Geography always takes the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amongpopul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s and development,that i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geography conditions as one of the most concerned studyfields.Fac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s which thewhole world concerns, geography must unify the regionaldifference law with the material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law,and reveal the movement developing law of the coordinatedrelationship among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s anddevelopment by the space system which is consisted of flow,network and boundry line,and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flow-geographic construction as a stage where it will serve th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so geography willser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achieve a revolutionized development.
注释:
①雷次儿(Ratzcl,Friedrich,1844-1904),现译拉采尔。
②发达国家指北美、欧洲、日本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跨洲的独联体国家。
标签:地理学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能量流动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地理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