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于加强论文,制度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曾经多次论述党内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3页。)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党的建设要走出一条不靠政治活动,而靠改革和建设制度的新路子。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决定》中对党的制度建设进一步进行了强调。理论和实践要求,要保证工人阶级政党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高度一致,保证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不但要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还必须走依靠制度建设党的路子。具体说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关系党的正确路线的巩固与发展
党要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必须要有一条正确的路线。而正确的路线能否巩固与发展,与党的制度建设有重要关系。我们党在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后来由于党的政治生活中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没有健全的集体领导制度,使这一正确路线没有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与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制度逐步得到恢复和实行分不开的。
(二)制度建设关系党的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关于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经验。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等,至今仍然是我们应当继承的宝贵财富,在今天的决策中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在当今社会化大生产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党面临的任务也比以前更加繁重和复杂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逐步的建立,加之,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等等,这就对党的决策科学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决策就不能仅仅依靠领导者个人的经验和智慧了,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以保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一切重大决策都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科学的论证,并通过健全的民主集中制,发挥集体的智慧、经验,广泛开展讨论,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重大决策任务,减少和避免出现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三)制度建设关系到全党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党的事业是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共同事业,只有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和发达。健全的党内生活和完善的党内制度,是发挥全党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如果没有必要的制度来保证党员的民主权利、保证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对党的决策的了解权和参与权、保证对党的各级干部的批评和监督、保证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充分自由讨论,党员和各级组织就不会有主人翁意识、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感。没有健全的领导制度和党内生活制度,要调动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全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统筹规划、协调配套、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党内制度规范党的领导,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建成。因此,各级党组织都要加强党的建设,确保长期持久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
(四)制度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实现的重要条件。党要领导人民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必须首先在自己内部扩大民主。党内民主的程度决定着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程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毛泽东提到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首先要从党内造成,如果党内造不成,国家也造不成。”(注:《红旗》杂志,1987年第4期,第7页。)从建国以来的历史看,什么时候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国家政治生活中就有生动活泼的气氛;什么时候党内民主遭到破坏,国家政治生活中就没有生气,民主化进程就会中断。经验告诉我们,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但是,党内民主又靠党内制度建设作保证。可见,党的制度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党的制度的作用和特点
(一)党的制度的作用
党的制度的作用,概括起来,就在于它指导党的各种机构的工作,调整党内关系,指导党内生活,规范领导行为,使党的活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保证党的事业的顺利发展。具体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的制度建设的提出和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它说明,我们党已经不把党和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一个没有失误的领导人身上,而是寄托于一个科学的、严密的、反映党的活动内在规律的、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制度体系上。这个制度体系将使国家走向以法治国,党走向按制度体系办事的轨道;将保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因领导人的失误而被破坏;将保持党的路线不因领导人的注意力的转变而转变。这是一个极富战略眼光,极为明智的长远之策,是造福于后代的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2.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我们党的领导制度和模式,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建立起来的,是在计划经济和频繁的政治运动及党的一元化领导中形成和强化的。这种党的领导制度虽然过去也暴露出某些缺陷,但它与战争年代和建设初期党的任务基本是相适应的,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但是,到了五十年代,缺陷就严重暴露出来,特别是到了“十年内乱”时期,这种制度和模式就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分析新形势下党的工作的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和全面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观点和理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党的已有的领导、组织等制度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更对党的建设的法治化提出了要求,极大的促进了党内制度的建设。日益健全的党内制度,使党的工作更规范,更有章可循,党的工作就更有力度,更有成效,执政地位就更加巩固。
3.有利于在新的形势下恢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形象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国策。不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出路。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实行对外开放,在借鉴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会有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乘机钻进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在工作中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发展市场经济诱发了一些人产生“一切向钱看”和金钱拜物教的意识;面对错综复杂的新的社会现象,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分不清是非和好坏,出现了一些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腐化堕落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按制度来规范党员和干部的言行,纪律严明,奖惩分明,从严治党,就能有效地恢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
(二)党的制度的特点
党的制度就其性质、内容、制定、实施以及效力范围来看,都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都属于行为规范。党内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客观性
党的制度是由人制定的,但并不是某个领导人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全党从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需要出发,按照客观规律来制定的。它一经制定出来,就成为超越个人意志之上的人人遵守的法定规范,不为个别人意志所左右。
2.权威性
党的制度是党的意志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权威性。特别是《党章》、《准则》,对所有党组织和党员都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乃至强制力,都必须严格遵守执行,一切违反制度的行为都将受到应有的惩处。
3.规范性
党的制度具有明显的规范性。其内容都是用简洁、清楚的文字,作出具体的精确的规范性的规定,都要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都是要党员去共同遵守和执行的行为准则和根据。
4.平等性
在党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工人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党的铁的纪律的一个重要表现。党的制度对所有的党员都有同等的效力。党内无论是谁,只要违反了党的制度,就要受到党的批评教育,乃至纪律处分,决不允许有不受党的制度约束的特殊党员。
5.稳定性
党的制度虽然随着党务管理活动的不断变化而变更,但是这种变更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可以朝定夕改、随意变动的。党的制度要经过一定的政治程序和相应的党的权力机关才能制定的颁布,也要经过同样的程序和同一个权力机关才能修改和废除,没有足够的理由和根据,由相应的组织作出修改和废除的决定之前,原有的制度和条款都不会失去其效力。它不因领导者的更迭而废止,也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异同而改变。它远比依赖个人的好作风、好经验要稳定得多、保险得多。
6.长期性和连续性
好经验、好作风是宝贵的,要使它能流传下去,就要借助于制度。因为只有制度才能使好的经验、好的作风长期发扬而不间断。同时,制度能使好经验、好作风化作全党共识以文件、条文形式而传之久远。这就便于后人在处理党的内部关系遇到类似问题时有所遵循,使党的制度合理部分得以继承,并不断向前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从党的建设经验教训中得出的共识
在党的制度建设上,我们党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历史道路。我们党从1921年建党开始,到1935年遵义会议之前,这个时期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党章这一党的根本法规等实体性制度建设方面,但缺少具体法规。就当时条件和党的成熟状况说,也不可能制订出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就连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在1935年以前也没有很好地实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和在党内实行家长式的统治使大革命失败。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实行宗派主义,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内之所以出现陈独秀、王明行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致使个人专断肆行无忌。张国焘在长征途中,为了达到分裂党和红军的目的,践踏党的民主与纪律,压制不同意见,实行家长独裁制,致使红四方面军遭到了重大的损失。广大党员在这次沉痛教训中深刻领悟到,要建设一个坚强的、团结的、有战斗力的党,就必须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毛泽东同志总结说:“张国焘,则利用许多党员的无知以售其奸。因此,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避免再发生张国焘事件。为使党内关系走上正轨……还必须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28页。)1935年,自遵义会议以后,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并逐步克服和纠正了党的建设方面的缺点和错误。在总结上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制度建设,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以后,一直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各项制度坚持得都比较好,党内的民主生活也比较正常。这就有效地保证了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制定及贯彻执行,保证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
1956年在党的全国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从制度上建设党的问题。他主张:“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党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这就把制度建设必要性的问题提到了全党的面前。但1957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功,我们党的一些领导人开始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过分夸大个人主观意识的作用,个人崇拜之风在党内生长起来,这就使我们党本来就不健全、不完善的制度开始遭到破坏。个人专断、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之风愈演愈烈。八大提出的关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主张,也就没有摆上议事日程。特别是1959年的庐山会议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运动,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政治生活遭到严重的损害。这种没有党的制度保障和制约的不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的恶性发展,就使我们党难于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我国人民饱受“十年内乱”之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邓小平关于加强执政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是我们党的制度建设和依法治党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讲话中,从制度问题的重要性到当前制度上存在的弊端和如何进行制度建设以及改革现行制度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制度建设思想,它是我们党的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由于邓小平同志的不懈努力,也由于执政三十余年曲折经历给全党深刻的教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依法治党思想,终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为全党所接受,在党内得到共识。长期以来被忽视和废弛的党内法制开始逐步恢复和建立起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新五条”、“老五条”等的颁布,对加强党的建设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历史的实践告诉我们,党的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党内政治生活是否正常,是衡量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党的制度,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教训。党的制度建设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加强制度体系的建设、强化全党上下对制度权威性的认识、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制度按制度办事的自觉性、加强制度的专门监督和党员群众的监督、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等。只要全党上下都来重视、关心党的制度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就一定能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