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我国是一个崇尚传统的国家,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生活影响巨大,中国古建筑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过千百年的积累传承至今,将其与现代建筑文化结合在一起有利于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文化;现代建筑文化;融合分析
我国古代建筑文化,从近百年以前上溯到六七千年的上古时期,古人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从山洞走出来,开始以构木为巢、掘地为穴。到后来房屋的出现,以致建筑的完善、丰富和发展,都是以功能、材料、技术为依托的进步。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人始终主导建筑的物质发展和进步。所以,建筑物质与人的精神需求逐渐融合,达到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建筑文化也就产生了[1]。就目前来看,古建筑文化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中得到了有效运用,主要在人文思想及建筑风格方面得到体现,为确保古建筑文化更好地继承,设计人员应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其与建筑设计充分融合,使二者更加和谐。笔者将分别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中国古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的现状、中国古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的启发、促进中国古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对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科学的设计理念。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
(一)传统布局方式
经研究,我国传统建筑受“风水”影响巨大,现代人认为“风水”学是伪科学,但实际上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是帮助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说。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不仅应对风水因素加以考虑,还应从文化方面入手。以四合院为例,四合院为三间正房,讲究藏风聚气,不仅可使不良气候的影响减弱,还可对内部环境加以营造,江南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布局大致相同,可在人口密度高等地方发挥作用。以苏州园林为例,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不仅满足使用要求,还应符合布局原则,为人们营造一种愉悦的感觉。园林景观主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模仿,通过人工的力量达到一定艺术境界,在园林设计中不仅需要大量建筑物,同时还应栽花种树、凿池开山,以古代山水画为蓝本,构建如诗般的意境,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为了达到景观的整体统一与和谐,设计师还可采用虚实对比方法,以水为虚,以山为实;以空为虚,以景为实;以影为虚,以物为实,通过对比来形成意境[2]。苏州园林建筑布局图如下:
图一;苏州园林
(二)传统人文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中蕴含的人文思想较多,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禅宗思想,详情如下。
1.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内容,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加以强调,同时讲究天人合一。以流水别墅为例,建筑大师赖特在设计中将儒家思想融入其中,利用自然山岩砌成室内壁炉,使内外空间形成一体,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道家思想
除儒家思想外,道家思想也是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生成万物,该思想对建筑设计影响较大。所谓“无为而治”并非是指无作用,相反还应更加有为,不应过多干预建筑形式发展,以此产生更多精妙绝伦的建筑作品。
3.佛教禅宗思想
禅宗思想强调朴、清、静、拙的自然之风,以此营造出物我和合、天人合一的意境,在这种建筑设计中人们追求自然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以苏州拙政园为例,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中主要采用自然材料,形成自然风格,对古典园林建筑内涵加以强化。
二.中国古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的现状
综上,笔者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就目前来看古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现状并不乐观,在建筑市场中依然处于尴尬地位,不论是南方、北方的传统建筑,都与现代住宅要求不一致,无法满足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其次古建筑中木结构的运用十分频繁,且在施工工艺上均与现代建筑设计存在较大矛盾。
除此以外,影响古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融合的原因还表现在主观因素上,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缺乏了解,自信心缺失,一味地照搬复制使传统建筑文化会有丧失的危险,长此以往建筑文化便会逐渐消失,无法继承。
三.中国古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的启发
古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影响深远,因此建筑设计应扎根在传统文化中,同时也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源泉,详情如下。
(一)建筑设计应扎根在传统文化中
为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建筑设计应在一定语境中来开展,将审美观念体现出来,例如: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设计人员根据苏州地域特色,将古建筑风格融入其中,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结合,整个造型设计更加独特新颖。建筑材料的选择,如地砖、石材均为当地材料,这也是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域性呈现的关键。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贝先生将道家思想中的空间理念有效融入,从而实现“苏而新,中而新。”苏州博物馆新馆如下图:
图二:苏州博物馆新馆
(二)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源泉
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非是“无源之水”,同时也不是个人行为,为确保建筑设计的有效开展,设计人员应对优秀传统文化辩证看待,将有价值的文化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该建筑便是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杰作,体现了“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思想[3]。
在我国建筑设计中斗拱独具特色,可发挥出防雨效果,同时也是一个承力结构,这些元素无一不是中国精神的体现,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特点,同时也是集成古建筑文化的重要途径。
四.促进中国古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对策
为促进古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效融合,设计人员还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古建筑文化严格把握、将古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确保古建筑文化作用充分发挥,详情如下:
(一)对古建筑文化严格把握
古建筑文化经历了漫长时代的考验才得以延续,对现代文化影响较大。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合理融入古建筑文化,在传承过程并非是无原则的,应对汲取过程严格把握,加强对古建筑文化的全面理解,古建筑设计中通常选择土、木,是对自然的依赖。
(二)将古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许多现代人认为传统的东西过于落后,实际上这是一种谬论,传统文化是经历时间的沉淀保存下来,具有生命活力,如若现代建筑将传统文化摒弃,便无法展现出民族特色,通过古代建筑文化与建筑的融合,展现建筑风采[4]。
为提高现代建筑施工质量,建筑设计及施工人员应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将新型的设计及施工理念、先进的施工技术运用其中,对传统建筑文化加以了解,确保其在现代建筑中发挥作用,以此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经过时间积累沉淀下来的财富,也是历史长河中人们的思想、生活的体现。为促进现代建筑设计与建筑传统文化的融合,设计人员应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使传统建筑文化得到传承,促进我国建筑事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涛,中国古建筑文化锦集,(2018.10 ISBN978-112-22536-1)
[2]徐翔,刘进华.传统古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斗拱的现代演绎[J].内江科技,2018,39(11):112-113.
[3]毛星琪.中国古建筑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J].四川水泥,2017(10):92.
[4]胡为为.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2):226+228.
作者简介:
范媛(1984-),女,壮族,广西来宾,大学本科,建筑师(中级职称),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论文作者:范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古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文化论文; 建筑论文; 现代建筑论文; 中国论文; 思想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