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成因研究
张力天1张剑尘2
(1.南昌航空大学 通航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2.湖南科技大学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 克鲁普斯卡娅是苏联杰出的教育家,在她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中,形成了完整且广泛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些教育思想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其中绝大部分的正确性得到证实。本文将首先介绍克鲁普斯卡娅的相关信息,然后介绍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最后探讨影响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的因素,希望能为研究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的成因提供借鉴。
关键词: 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成因
一、克鲁普斯卡娅简介
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克鲁普斯卡娅(Надежда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на Крупуская,1869—1939),女,苏联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无产阶级政治活动家,革命导师弗拉基米尔·伊里乌·乌里扬诺夫(列宁)的夫人和亲密战友。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克鲁普斯卡娅就开始钻研教育理论,并考察过欧洲各国的教育。十月革命以后,她先后在教育人民委员部、国家学术委员会、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等苏联国内教育部门任职,是苏联第一位教育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她在长期持续的教育科学考察和研究中,建构了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对教育问题作出了丰富且广泛的论述,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科学研究路径。本文将对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思想来源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思想史研究及现实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二、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种教育思想体系的建构完成必然是多种复杂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思想体系无疑是十分完整、广泛且宏大的,正因为其教育思想体系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我们对其教育思想的认识又需要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加以相对独立的看待。克鲁普斯卡娅自身经历了俄国和苏联两个社会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历史变革对其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其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建立”与“推翻”一直相伴而生。从另一角度切入,我们又可以看到其教育思想的相对稳定性,简单说来就是对任一社会历史条件下教育发展方向的始终清醒的认识。在对其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判断的过程中,最需要抓住和剖析的就是这些思想上的变革时期和相关的变动,把握并证实这些变革的社会历史诱因、变革对象来源和思想变革条件,从而形成对其教育思想来源的清醒认识。
19 世纪上半叶,同风起云涌的欧洲社会一样,地处亚欧大陆的俄国也进入了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深受俄国封建农奴制压迫的广大下层劳动群众开始觉醒,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运动此伏彼起,经济发展障碍重重,于是,废除封建农奴制、确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成为当时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动导致上层建筑为适应这一变化要对自身做出一些改变,这种改变在俄国社会的具体表现就是农奴制改革。1861 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良运动,由于此次改革是在沙皇俄国政府力图不改变封建地主所有制、极力维护贵族农奴主利益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具有很大的社会局限性。
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全球化国际资产流通形式,自1978改革开放后,开始进入我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7年我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到1310亿美元,同比增长7.9%。全国新设立了35652家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27.8%。我国成为全球接收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第二的国家。
从结果上来说,农奴制改革在教育方面的实质性成果为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有益遵循: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中的教育普及化观点,来源于农奴制改革对下层劳动群体的解放和受教育权的保证;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中对国民教育问题的强调,发源于克鲁普斯卡娅幼时对俄国下层劳动群众的观察和理解;克鲁普斯卡娅在十月革命后对苏联教育体制建设做出的规划,遵循了旧时俄国社会教育体制的现实状况;克鲁普斯卡娅的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观点,是在考察了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关历史意义的情况下,对列宁国民教育观点做出的符合现实状况的创新。
三、影响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的因素
(一)克鲁普斯卡娅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对其教育思想的影响
相较于其他成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出现的时间比较晚,直到19 世纪中叶才开始得以传播。克鲁普斯卡娅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研究,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凝练于其教育学论述中,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习得甚至可以追溯到青年时期的经历。那时的俄国,妇女接受教育的现象还不太常见,克鲁普斯卡娅却一直拥有良好的教育条件。自小她便在家中接受身为教师的母亲的家庭教育,10 岁后就得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这些教育经历不仅教会她一些知识,更锻炼了她的思辨能力,为她之后接受、内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创造了条件。克鲁普斯卡娅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那时的“大学生小组”,这是一个学生运动组织,在这个组织的经历使其得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再次认识。在参加这一组织之后的几年间,克鲁普斯卡娅的思想转变得非常快,她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大量观点,形成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她曾说:“我不应该在托尔斯泰的自我改造中寻找出路。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这才是出路所在。”[2](P12)
克鲁普斯卡娅出生时,俄国早已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就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实行的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封建农奴制残余,这次改革既没有改变封建专制政权的阶级实质,也没有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继续掌握国家政权,依旧持有大量土地。那时的俄国贵族地主霸占农民的土地是一种常态化现象,克鲁普斯卡娅的家庭却保持着另一种相对特殊的状态。虽然她的父母都是贵族出身,但是她的父母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甚至在结婚后还经常要向别人借些零钱来买点东西糊口[2](P1)。正是因为自小家庭环境的影响,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思想一直深深植根于人民,这些从人民群体中汲取的灵感体现在她的“教育的普及化问题”“国民教育应该面向哪些社会群体”“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等教育教学观点中。
作为苏联革命导师列宁的夫人和最亲密的战友,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思想受到了列宁的极大影响,从目前已知的克鲁普斯卡娅关于列宁教育思想的论著来看,主要集中体现在国民教育、综合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二)列宁对其教育思想的影响
作为一个教育家,自身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任何教育观点的形成都不能是空想,必须从实践中得来并加以完善。克鲁普斯卡娅曾在俄国圣彼得堡涅瓦河关卡之外的星期日夜校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夜校的学生和管理方式不同于其他普通学校,在这里的经历使她更为了解工人群众和工人的日常生活,坚定了自身对工人阶级在解放全世界劳动者的事业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积累了教学经验,形成了对教育和教学的观点,其之后的很多教育思想更是发端于此。
在国民教育领域,列宁曾发表过两个重要的观点,即“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认知现状所要求的高 度”[3](P413)和“等级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属于一定的等级。阶级学校没有等级,只有公民”[3](P405)。后期,克鲁普斯卡娅接受并发扬了这两个观点的核心思想,她的重要论著《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对列宁国民教育思想的重要派生思想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作出了七点论述,其中“读书学校转变为劳动学校的必然性”[2](P236)这一问题成为整个著作的核心,但是,从克鲁普斯卡娅关于这一问题的结论来看,其对问题本身核心要素的理解并没有脱离列宁观点的基本内核。从发扬上来说,这一问题是克鲁普斯卡娅根据现实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列宁教育观点做出的延续和发展。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布局的主体应该是交通功能,其布置方式是根据主要客流换乘的便捷方式进行的,能够实现客流出城距离的最小化。乘客普遍存在趋近心理,在换乘条件便捷性、舒适性差的情况下,会出现混乱问题。除此之外,设计人员应该针对枢纽区域的实际情况,树立无缝换乘和零换乘的理念,在客流相互换乘较大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客流的有效疏散,应该留出足够的空间。
(三)克鲁普斯卡娅担任的相关职务对其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克鲁普斯卡娅担任了苏联国内教育领域的一些重要职务,担任这些职务的过程就是其教育思想完善、成熟、发展的过程。她不仅忠实地执行了革命导师列宁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而且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从1921 年到1929 年,克鲁普斯卡娅任国家学术委员会主席,直接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编制和有关学校的创建工作。在这8 年间,其教育思想体系化的构建逐渐成熟。对以少先队教育、学前教育、学龄儿童教育和教学等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和列宁等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史研究都有所涉及,且对其中的一些部分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从1917 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21 年,克鲁普斯卡娅在教育人民委员部先后任副委员、委员职务,在此期间,她深刻考察了苏联国内的社会现状,初步形成了教育思想体系。在《论社会主义学校问题》一文中,她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级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P254-264)她创造性地用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论证了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目的,运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来改造当时的旧学校,变读书学校为劳动学校。
⑪《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邀请南京地区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举行座谈会,倡议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编撰专史、兴建展览馆、拍摄史料影片、树立死难群众纪念碑》,南京市档案馆藏:《省市“大屠杀”建馆立碑方案批复、报告、保护遗址的通知等》,卷宗号:5066-4-190。
从1929 年担任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到她逝世的10 年间,克鲁普斯卡娅完成了其教育思想体系化的构建。
用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准确称取适量10种酚类化合物,分别置于50 mL烧杯中,咖啡因和香草醛用乙醇溶解,其余均用超纯水溶解,并用超声波清洗器辅助溶解,然后转移至50 mL容量瓶中,均用超纯水定容至刻度线,得到标准溶液。使用前稀释到所需浓度,进样前均经0.45 μm滤膜过滤。
四、结语
本文从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形成原因的三个主要方面出发,深入探讨了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中某些具体观点的来源路径,证明了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对正确认识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及其教育思想的具体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爽.19 世纪俄国社会史研究及其意义[J].北方论丛,2005(5):82-85.
[2]克鲁普斯卡雅.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M].卫道治,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3]列宁.列宁全集:第2 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10-0156-02
收稿日期: 2019-10-06
作者简介: 张力天(2001—),男,湖南双峰人,南昌航空大学通航学院飞行技术专2018 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张剑尘(1972—),男,湖南双峰人,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计算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10.070
(责任编辑:李汴红)
标签:克鲁普斯卡娅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成因论文; 南昌航空大学通航学院论文; 湖南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