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思维--教师专业化的超越与回归_教师专业化论文

教师思维--教师专业化的超越与回归_教师专业化论文

觉者为师——教师专业化的超越与回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师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一谈到教师队伍建设,就是专业化发展,似乎专业化就是未来教师发展的唯一方向,其实未必如此。本文立足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通过考察教师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思专业化的困境与危机,试图提出另一种思路——“觉者为师”。①

一、何谓“觉者为师”

觉者为师是指教师对生命价值、教育价值及文化价值的自觉守护、追求及其实现的自由状态与境界高度。教师之为教师,不只是职业,也不只是专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应当具有对生命、对教育、对文化的自觉。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一条自觉而觉人的人生道路。所谓自觉,指基于对生命、教育和文化本性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价值信仰及其自律、自信与自由的生命状态。具体而言,“觉者为师”强调以下几点。

(一)强调教师对人生的自觉,成为自觉自主的“我”

教师的存在,首先是作为自我的存在。觉者为师,意味着教师作为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特殊群体,较其他群体更自觉地追求自我,达到更高的自我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自觉促进自我人格的健康发展。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到的做人的方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我”应该以“我”的方式而不是模仿他人的方式去生活。“我”自己定义“我”自己,“我”自己实现“我”自己。这是现代性的自我理想,是我们的新信仰。[1]这个独一无二的“我”集中表现在人格自我当中。自我总是作为人格的自我,作为具有习惯、能力、性格的自我被构成。[2]人格自我吸纳了“德性自我”和“强力自我”的内在力量,同时把自我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到人格自觉的高度,从而与世界建立起主动的意向性关系,表现出自我独特的立场、态度、信念、兴趣、希望和动机,体现出自我存在的历史性、现实性、主动性和独特性。[3]

二是自觉促进自我的平等发展。自我,不是少数人的“自我”。让“自我”站起来,不是让少数特权人物站起来,也不是让少数精英人物站起来,而是让每个“自我”都站起来。人与人之间,相貌有美丑、能力有大小、性格有内外向、家庭有贫富、境遇有好坏,但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是平等的。文明的社会应该坚信每个生命都是神圣的,坚信每个生命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和能力。对自我人生的自觉,既让自己活得好,也尊重别人活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三是自觉地追求幸福生活。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人生不是用来换取财富、权力与功名的,这个人生自有其内在目的,这就是自由、创造、给予性地生活,就是为了幸福生活。幸福是生活的本意。[4]觉者为师是对自我生命的自觉,表现在教师自觉追求自我人格的完满,平等地尊重每个人,努力追求幸福生活,以自觉之我,为自我人生担当,为他人担当,为共生于其中的世界担当。

(二)强调教师对教育的自觉,成为“人师”

觉者为师,是对当下教师教育责任和使命的反思和超越,是对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自觉。

首先,教师对教育的自觉表现为教师对教育目标的自觉。一个健康的社会就像一座健康的森林,森林里有大树有小草,是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活力和生机。大树有大树的活力和生机,小草有小草的活力和生机。教育,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大树”,更不是为了培养会考试的“考试高手”。教育,在根本意义是“成人”之学,就在于激发出每个学生的活力和生机,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其次,教师对教育的自觉表现为对学科教学的自觉。学校教育主要通过学科教学实现育人目标。当前,一些教师只是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至多只是关注学科技能的训练,重“教书”轻“育人”。觉者为师,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实现“两次跃升”,即从学科知识到学科素养的跃升,再从学科素养向学生发展素养的跃升。只有当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学生发展素养的时候,才实现了学科教学的育人目标。

第三,教师对教育的自觉表现为教师对教育方式的自觉。觉者为师,不只是用知识和能力教化学生,更关键的是用爱心、激情和创新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爱心、激情和创新是觉者之师的核心品质。爱,是教育的根本信念、根本途径和根本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培育教育爱是教师一生的基本功;激情,是对信仰的执著,是对行动的坚持,是对未来的乐观,教师以激情来抗衡俗世的诱惑,以激情来点燃学生心中的灯;创新,是人性的高贵品质,教师通过创新实现自我超越,并引导学生带着创新的品质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生活。觉者为师,强调教师以自我生命的灵性守护学生的生命灵性,以自我人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人生智慧,以自我之爱心培育学生之爱心,以自我之人格激励学生之人格。觉者为师,不再做“经师”,而是自觉做“人师”。

(三)强调教师对文化的自觉,担当时代使命

教师的存在,也是文化者的存在。教育并不是师生间纯粹的知识传授过程及学生的能力训练过程,同样是一种伦理和政治实践,学校是实施文化、经济与文化再生产的机制,是民主的公共领域。[5]教师,应当具有使命意识,自觉地推进立德树人。觉者为师的文化自觉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教师使命的自觉。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自己置身在社会之外,“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独善其身。教师应当确立起高远理想,自觉地立足自我岗位,把反思与行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批判性地观察社会,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对民族文化的自觉。文化既是世界性的,也是民族性的,尤其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教师和教育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尤其重要。中国教师源于“士”,余英时先生指出“士作为一个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自始便在中国史上发挥着‘知识分子’的功用”[6]。教师对本民族文化要有亲近的感情和系统的理解,对民族文化精神要有践行和担当,要促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是对人类文明的自觉。教师,不只是用本民族的文化滋养自我、教化学生,而是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来成就自我、成就学生、成就世界。因此,教师应当具有文明的自觉态度。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恶化的严峻形势,首当其冲是要突出对生态文明的自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改变现代人以占有为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这应该引起世界任何优秀文明的重视。

二、为什么呼唤“觉者为师”

觉者为师,不仅是基于教师专业化的困境和中国崛起的新需求提出来的,更是基于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需要提出来的,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一)“觉者为师”是超越教师专业化局限的内在要求

从当前教师专业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很多时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愿不愿”的问题更为根本。超越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与危机,仅仅是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或者空洞地强调专业精神,实践一再证明无济于事。觉者为师,改变了教师理解自我的立场,教师不再是那件角色之衣,而是生活者、教育者和文化者,教师工作与教师生活不是分离的,而是融合的;觉者为师,改变了教师自我关注的重心,不只是仅仅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更加关注自我人生境界和品格的提升;觉者为师,改变了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不再仅仅是知识和分数,更加关注学生精神的成长和人格的培育。因此,觉者为师因为教师对生命、对教育、对文化的自觉,超越了“愿不愿”的困境,从而可能克服专业化带来的育人危机、成长危机和自我生活危机,从而为教师发展开辟出新道路新境界。

(二)“觉者为师”是中国从富强走向文明的迫切要求

推动中国从富强走向文明,已成为我们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当前中国许多问题,比如消费主义盛行、信仰缺失、诚信不足等,不是变得更“富强”就能解决的,唯有变得更“文明”才能解决。“富强”不可能解决“富强”自身的问题,唯有“文明”才可能解决“富强”带来的问题。与富强相比较,文明是一套价值观。严复曾将其概括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从“富强”转向“文明”,教育是基础。但追求“富强”的教育与追求“文明”的教育不一样。追求“富强”要求教育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学生,要求教师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专业者;而追求“文明”要求教育培养有文化教养的人,要求教师超越专业者,成为“觉者之师”。唯有教师的生命自觉,才可能教化出对生命同样自觉的学生,才可能超越科学万能、技术万能、金钱万能、权力万能的迷误,进而建设一个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成就生命的美好社会。觉者为师,正是中国从“富强”走向“文明”的迫切要求。

(三)“觉者为师”是超越现代性危机的必然要求

“觉者为师”是基于时代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来的。人类要超越现代化走向后现代化,教育处于超越的关键环节。社会始终是人的集合体,而人是教育的结果。没有教育的转型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的转型发展;没有人的转型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发展。如果说,现代化发展要求教育的是培养能够征服世界和自然的“有用的人”,而超越现代化要求教育的,更重要的是尊重人自南的本性,把“真正的人性”作为教育的目的,努力培养谦虚、友爱、果断、智慧、快乐、自信等各种优秀的人性品质,以自觉之人去建设一个自觉的社会,进而创造各自的自觉生活。实现现代教育的超越,必然要求教师的转型发展。教师的转型也就是从专业化教师走向对生命、对教育、对文化的自觉,成为觉者之师。

三、如何走向“觉者为师”

觉者为师,需要各种社会条件的支持,但更根本、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自我修为。教师永远是在生活中成长为“觉者之师”的,不可能想象教师在生活之外“修炼”成“觉者之师”。那么,教师如何生活才可能成长为“觉者之师”呢?

(一)自我更新教育生活

“觉者之师”最直接的是在教育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教师的教育生活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既包括教师自己作为学生经历过的教育生活,也包括自我作为教师之后的教育生活。正是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与进步中,教师才可能成长为“觉者之师”。

一是保持教育生活的反思性。当前,反思已被普遍重视,但问题在于什么样的反思是有效的。很多教师在反思中往往以权威为标准,以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为标准,努力把自己导向权威所在的地方,导向理论所指引的方向,结果在反思中把自己搞糊涂了,越反思越不知道怎么办。事实上,反思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回归、自我质疑、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自我成长的过程。自我,既是反思的起点,也是反思的落脚点。不管当前的自我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唯有从自我出发,围绕自我展开反思,才可能促使自我成长。这需要在心底上构建起对自我的信心。很多教师之所以迷信权威或所谓的理论,根本上是因为对自我缺乏信心,觉得自我很普通很平凡,因此把自己“交给”权威或专家。事实上,任何一个自我都具有内在的丰富性。如果教师觉得自我贫乏,并不是因为自我缺乏内涵,而是自我丰富的内涵被遮蔽了,没有成长起来。反思,在根本上就是要为自我去蔽,真正发现自我内在的丰富性和神圣性。因此,权威可以启示我们,但不能代替我们。对教育生活而言,理论与实践永远是合一的。有一些教育研究者,不是从教育生活实际和经验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构建出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以这样的理论指导自我反思,无异于坐着理论的纸船渡教育之河,终究是承载不住的。反思,永远是真实的自我的反思。

二是走向对话。对话的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同样问题在于,什么是对话。当前,很多对话往往成为自我表演的舞台,对话就是要表现出“我比你行”。事实上,对话不是为了争强好胜,而是敞开自我、接纳对方,构建“我与你”的关系的过程。当“我”与“你”相遇,“我”因此更加丰富。

三是投身研究。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问题的“提示”和“导向”,能够促使研究者更加自觉地应用缄默知识,并把丰富的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推动教师不断打破现有的思想定势、思维定势和心理定势,推动教师走向新的领域、新的视角、新的境界,从而构建起教师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及自我更新机制,促使教师持续发展。没有研究,就没有持续的超越和不断的提升。研究与教学,是推动教师成为“觉者之师”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

(二)积极建设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教师重要的生活内容。现代社会,教师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那么,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介入社会生活更有利于自我成长呢?教师不可能自我封闭,成为社会的旁观者;也不可能作为社会活动家活动于社会之中。对社会而言,教师最重要的是做好教育的本分。但教师对社会生活的介入,不只是局限在岗位,在对社会生活的整体和长远发展上,教师担负着责任。教师介入社会生活最适合的方式就是担当和建设。

当前,社会还在成长之中,还在转型之中,难免有很多的矛盾与问题。对这些消极的甚至负面的存在,教师不能只是表达大众化的意见和情绪,应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道。教师,重要的就是自我要求,自我实践,自我担当,身体力行。教师不是用言说去改变这个世界,而是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品格来影响和示范社会。

注释:

①教师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阶段:一是“长者为师”,二是“吏者为师”,三是“知者为师”,四是“能者为师”,五是“觉者为师”。觉者为师是对教师专业化的超越,是后专业化时期教师发展的重要走向,是教师之为教师的回归。

标签:;  ;  ;  ;  

教师思维--教师专业化的超越与回归_教师专业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