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东北亚战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近200年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千万先烈前赴后继为之牺牲的目标即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实现。我们必须谨记近代史上东北亚国家曾两次打断我发展进程的教训,防止周边局势恶化妨碍我战略目标的实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不仅令清廷割地赔款,而且夭折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洋务运动”;1951年朝鲜战争打断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进程,致使祖国至今尚未统一。今天,朝核与朝鲜半岛问题、日本与邻国海上领土争端、美国加强军事同盟并在本地区搞“战略再平衡”等事态均导致东北亚局势复杂化,如果我们应对不当均有可能再次打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我国的东北亚战略必须审慎筹谋。
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党的十八大所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我国在东北亚的基本战略就应该是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以保障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关国家在该地区的战略目标有区别,在满足某些条件的前提下,和平、稳定、发展的目标基本一致。美国的地区战略目标在于保持其领导地位,只要地区同盟国不脱离其领导,相关各国特别是中国不挑战其领导地位,美国也需要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俄罗斯的地区战略目标是参与,只要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事务不排斥它,它就会支持地区和平、稳定、发展。日本的地区战略目标本应是保持优势,并成为地区主导力量,但由于经济长期低迷,政治和安全离不开美国的庇护,国家找不到发展方向,按理性思维逻辑,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将有利于其摆脱困境。韩国的地区战略目标是保持对朝优势,主导半岛统一,地区良好环境有利于其实现这一目标。朝鲜的地区战略目标是创造脱困、发展的环境,只要地区各国不敌视它,并帮助它脱困,它也不想打破地区和平与稳定。
但是,地区和平、稳定、发展局势也面临严峻挑战。朝鲜问题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美、日、韩并未放弃对朝敌视,更不会助朝脱困。朝鲜为摆脱困境,可能以某种边缘行动缓解国内矛盾,也可能因变革不当或高层矛盾而造成国内局势失控,牵动地区局势动荡。日本找不到国家发展方向,可能成为地区麻烦制造者,一些政治家的右倾化、保守化可能把日本引向歧途,他们借助日美同盟,壮大军事力量,利用岛屿争端寻衅挑事,转移国内矛盾。美国面对中国迅速崛起,不甘心丧失领导地位,不仅在军事上对我围墙,而且可能利用各国矛盾,挑起地区冲突。也不能排除韩国领导人错估形势,推行“急统”政策,导致半岛局势紧张甚至武装冲突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维护东北亚地区的长期和平稳定,保障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中方必须运用恰当的手段、灵活的政策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战略布局
为了在东北亚维护中国的战略目标,首先要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军事实力,这是推行一切战略的基础;同时要运用有效政策措施,让周边国家相信中国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更要合理布局地区战略,抓住主要矛盾,克服薄弱环节,争取实现我战略目标。
牵牛要牵牛鼻子。东北亚维护和平、稳定的关键在朝鲜半岛,朝鲜则是“牛鼻孔”,朝鲜不发生突变,不实施极端政策,东北亚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较小。为此,我国应从更长远目标出发,抓住当前发生某些积极变化的机会,加大与朝鲜的经济合作力度,引导其走市场经济道路,帮助其摆脱经济困境,培养其发展经济的自信。为了避免朝方从我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实施边缘政策,将我置于国际被动,我应与朝约法三章,并以经济杠杆阻止其挑衅行动。
朝鲜走和平发展道路,就能牵动韩国走与朝鲜合作的道路。韩国为了主导统一进程,必然在朝发展壮大前加大与其合作力度。这就有利于促进南北关系良性循环。我再辅之以加大中韩合作力度、加强中美沟通,使得这一进程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效果更好。
半岛南北双方在我引导下相互靠近也许会引起美国的不满,尽管韩国是美国的盟国。因而,我在推动南北和解的过程中,必须“哄住”美国的“牛脾气”,防止其添乱。中国应就东北亚安全问题主动与美保持沟通与合作,继续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不求迅速取得进展,只求坐下谈判,乐见甚至促进朝美对话,同时更希望美国继续管好日本,防止其制造麻烦。
对日本我们应以“拖”为主。过去近200年,日本以其领先地位保持对华优越感,随着我实力逐步接近和超过它,日本不得不重新调适其对华心态,在此过程中,我尽可能将中日之间的敏感问题置于可控范围内,不给日本右翼挑衅机会,也不给美国展示肌肉的借口。我应调整“拉住日本”的思路,这并非意味着放弃与其合作,相反,要继续加强合作,但试图通过重大利益让步争取其“平衡美国”已不现实。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应通过拓展中美合作,矮化日本国际地位,加快其心态调整过程。只有我成为成熟的“牧民”,“执日本之牛耳”,东北亚才能真正持久太平。
在这个过程中,我应尽力争取俄罗斯协作当“牧童”,共同维护东北亚的和平、稳定、发展。其间可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借助俄能源和资源优势,摸索地区内能源供求互动共赢的合作机制。
战略手段
经济将是中国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两个角色的转变:一是中国正在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目前已经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进口市场;二是中国在成为第一大“资金输入国”的同时,也在向“资金输出国”转变,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74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六。这种经济发展潜力也将转变成强大的外交资源,中国尤其应该把这种外交资源运用在最为关键的东北亚地区,将市场首先向该地区开放,将资金首先投向该地区。当然,中国能否真正成为“世界市场”和“资金输出国”还在于自身经济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是硬道理。中国应积极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但需平衡各方利益,不给任何一方留下受排斥的口实。
军事安全手段是实现地区战略目标的基础。这一手段必须“两手硬”,一手加快军事现代化步伐,另一手加大对外军事合作力度。我们必须确保在“后发制人”的前提下,能够给予挑衅者以致命打击。中国不搞武力扩张,但如果没有置强敌于死地的能力,“和平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中国必须根据各国军事技术的进展,特别针对美、俄、日等国技术发展,不断打造新的“撒手锏”。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攻防能力就是新的“撒手锏”、新的硬实力。中国不搞军事对抗,不需要攀比核弹和导弹数量,而应以“确保摧毁、非对称平衡”为基本原则,以保证继续集中资源、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同时,必须看清,中国未来和平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美国主导的地区安全体系。我们过去通过与这个体系成员国开展经济合作,尽可能回避或绕过安全问题,但随着中国实力壮大,必须直面美国主导的安全体系。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不可能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那样参与美国主导的安全体系。美国不相信不同政治体制的大国能和平共处,中国也不可能为加入美国的安全体系而改变政治制度。惟一可能的出路是开展安全合作,而且仅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不能达到互信,必须在传统军事安全领域寻求合作;仅与美国的伙伴国、同盟国开展军事合作也不能实现中美互信,只有与美国不断深化军事安全合作才可能建立互信。
文化上可以发挥上千年儒家文化、汉字文化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努力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华文化圈。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能否走向世界,首先看能否在文化相近的东北亚站住脚。这里讲的“文化品牌”首先是大众文化的品牌,可以有一些“阳春白雪”,但需要更多“下里巴人”。韩国的一曲《江南Style》在世界各国获得如此高的社会与经济效应,因为大众喜闻乐见。为此,中国应积极推动民间往来,认真总结中俄“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以及中日、中韩青年团体友好往来的经验教训,努力发挥留学生、文艺体育和医疗卫生等团体作用,有效推广中华文化。
我国的外交,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相对成熟,但面对新的地区战略目标也存在缺陷,亟待完善和改进。当前我国外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府与民间缺乏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国家需要外交统合协调机制,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协调,统筹政府与民间的外交配合,准确把握实施政策的分寸、节奏、范围、先后顺序,把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发挥到最佳状态。国家外交协调机制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撑,在其外围既要有政府和高校的研究机构,也要吸纳民间研究机构。国家要采取特殊政策,保证小语种专业研究人员不流失,特别要确保有一支熟悉周边各国情况的专业队伍,为外交决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