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美学与现代化(书面发言)(一)_现代性论文

当代中国美学与现代化(书面发言)(一)_现代性论文

中国当代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笔谈)(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美学论文,中国当代论文,性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五年来关于美学与现代性的学术研究的初步描述

罗卫平

摘要:本文用数据呈现了2000年以来中国学界关于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在细述了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之后,指出,国内美学与现代性研究中,现代性更多地被当作一种美学思考的背景,其真正旨归是美学命运的忧思。

关键词:现代性/美学/数据/多面性。

恰如学界新贵,美学与现代性问题非常强硬地介入学人论域。作为20世纪思想界的关键词,现代性进入美学研究领域,是自然发生的。而美学的合法性,以及美学何为,必将在这一背景下被质疑、重思和确证。而在中国,现代化的特殊经历必然使现代性与美学讨论愈加复杂。在美学与现代性的研究中,我们都将因为问题的扑朔迷离而痛苦,但作为事件的亲历者,我们又必须担当。本文通过对2000年以来的美学与现代性研究资料作一个简单的统计,勾勒最近几年来美学与现代性研究的基本背景,基本方法是统计学。

著作资料来源:北京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万圣书园,北京风入松书店,北京国林风书店

几点说明:

1.调查对象是自2000年以来有关美学与现代性研究的论文和专著。

2.在著作统计中,提及现代性与美学问题的论文集,或者个人文集,也计算。如《美学年鉴》,如汝信、王德胜等编《中国美学》等。

3.焦点在于美学或者艺术的现代性,美学在现代社会的痛与呼。但并不排除关于具体艺术门类现代性研究的论文和专著的统计,比如,关于文学现代性,或者戏剧现代性的研究等。附有简略论述。

调查结果将以列表的形式呈现,目的是直观地说明现代性视域下美学研究的总体状况。

首先关于2000年来美学与现代性的论著情况(注:表格中“美学”一栏与文学、话剧、电影分开,他们之间是平行关系,而不具隶属关系。所谓“美学”是现代性视域下美学与艺术一般理论的研究,而关于文学、电影以及话剧等论著是研究当这些具体的艺术门类与现代性相遇时,面临的转变的处境、命运与发展际遇。如,人们思考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门类,话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性生存。同样,人们也会在电影的叙事中惊异现代性呈现的样态。):

时间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总计

栏目

译著 汉语写作 译著  汉语写作 译著

美学

1

  3

  2 5

  2

7

  2

22

文学

2

  1 4

1

  4

12

话剧

1

 1

电影

1

 1

总计

1

  5

  3 9

  2

9

  7

36

就总体而言,2000年至今,五年时间,汉语学界对于美学与现代性研究一直保有相当热情,论著颇丰,重要的国外资源也被译介过来。2000年有关美学与现代性研究的著述只有一本书。2001年,有8本关于美学与现代性的论著出版,2002年论著增至11本书,2003年为9本,2004年至今已经面世的著述是7本。

就译介情况而言,2000年出版的关于美学与现代性的论著,是利奥塔的《非人——时间漫谈》,这并不是一本关于美学与现代性的专著。2001年的译著有三种:蒂埃里·德·迪弗的《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湖南美术出版社),考察了现代性视域下的现代艺术状况,并且为其合法性辩护;伊夫·瓦岱的《文学与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是近五年来,惟一一本研究文学现代性问题的译著;乌尔里希·贝克等著《自反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商务印书馆),论及“自反现代化”的涵义,触及了当代社会的政治、传统和美学层面。2002年的译介虽然只有两本书,但是这两本书对于国内学界的美学与现代性思考影响巨大,即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以及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商务印书馆)。其实,这两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国内学界对美学与现代性研究的问题意识和话语表述方式。人们对两本书的内容耳熟能详,恕不赘述。此后两年,美学界的现代性译介暂告停滞。

汉语学界本身对于美学与现代性的研究,以美学与艺术的一般性研究为主,兼顾文学、话剧、电影等具体艺术门类研究。当与现代性相遇时,无论是总体的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艺术门类研究,都急于重塑自身的合法化基点,力窥自己的命运,毕竟,谁都不愿意被风吹浪打去。2001年,除了上述的译介之外,关于美学与艺术的一般性研究有吴予敏的《美学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王一川的《汉语形象与现代性情结》(首都师大出版社),以及刑建昌的《文艺美学的现代性建构》(安徽教育出版社)(注:其实,邢建昌的这本书,并不直接涉及现代性与美学的研究,但是由于其题目符合现代性与美学的双重标准,并且在行文中紧扣美学的命运思考,所以作者将之纳入统计。)。2002年,莫其逊的《美学的现实性与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杜卫的《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现代性研究》(注:该书的出现说明国内美学关于现代性的思考已经进入美育领域,国内美育研究者面对现代性的挑战并不忧伤,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重整旗鼓的机会,立志挥舞大刀长矛杀将一阵。),杨平的《康德与现代中国美学思想》(注:该书追述了康德的三个美学命题,即审美无利害性、审美自由和审美人生,考察康德在中国美学现代性中的意义。康德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性美学开启者,对他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东方出版社),张法的《文艺与现代性》(湖北教育出版社),杨春时的《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缔造美学与现代性研究的高峰。2003年,王义军的《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上海文艺出版社),以及包亚明的《后现代语境中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乃扛鼎之作。李庆本在其《跨文化视野——转型期的文化与美学批判》(中国文联出版社),辟专节论述中国现代性美学话语的生成,并且讨论了王国维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中的地位和价值。沈语冰在其《艺术与哲学:十年论集》(中国社会出版社)中,从书法和绘画等具体艺术门类的现代命运思考,导向对于审美现代性的深度致诘。而汝信和曾繁仁编《美学年鉴》(河南人民出版社)中的年度话题就是对于文化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专论,以及全球化语境下的美学民族性问题。是年,有两篇博士论文为美学与现代性研究注入新鲜气息,即何兰萍的《社会转型期的大众文化与现代性体验》和宋旭红的《现代性视域中的巴尔塔萨神学美学》。2004年,美学与现代性研究的一般性著述已出的有李建盛《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江西教育出版社),而汝信和王德胜编的《中国美学·第一辑》(商务印书馆)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审美现代性。

2003年宋宝珍的博士论文《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忧思话剧在传统走向现代途中的命运。2004年曾耀农的《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批评》(华中师大出版社)细细描画后现代性的电影景观。目前国内对于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比较繁荣,自2000年以来,除去一本译著之外,已出11种图书(注: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清末民初转型与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逄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东北师大出版社),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俞兆平《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厦门大学出版社),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北京三联),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三联),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户晓辉《现代性与民间文学》(社科文献出版社),张旭春《政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政治化-现代性视野中的中英浪漫主义思潮》,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广西师大),耿传明《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视野中的新浪漫派》(南开大学出版社)),涉及文学现代性的方方面面,精耕细种。也正是在文学现代性的论述中,现代性概念的复杂性凸显。

其次,从论文情况看。本文数据是通过在中国期刊网中键入“题名=现代性”和“全文=美学”,筛选而得。数据简单统计如下(注:关于表格的基点说明:首先,栏目分类的标准及初衷和上表一致;其次,之所以将审美文化考虑进美学与现代性研究话题,是因为国内有学者将审美文化界定为审美现代性的感性阶段,并且审美文化研究本身就是现代性导致泛审美化的一个方面。最后,“其他”一栏包括一些具体的艺术门类研究,如电影、建筑、美术和戏剧。因为数量少,所以如此处理。):

时间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总计

美学

 8

 12

16

12

10

58

审美文化 9

  2

 2

 9

 0

22

文学

 8

 11

 9

 3

 6

37

其他

 1

  3

 1

 1

 0

6

美学与现代性问题在论文中呈现的状况和论著中呈现的状况一致。学界对于美学与现代性的一般理论研究,自 2000年以来,用力相当,有种一贯的坚持。2000年美学与现代性研究的文章有8篇,2004年为10篇,2001年与2003年都是12篇,2002年最多,有16篇。饶有兴味的是,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论著还是论文,2002年都是美学与现代性研究的丰年。美学与现代性的一般理论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直接追问美学的现代性理路,现代性作为美学思考的背景而呈现,在这一背景下,美学或者中国美学归程何处,让学界颇费踌躇,如吴予敏、徐碧辉、李西建、谭好哲、王德胜等。其次,将美学与现代性问题转化为审美现代性研究,追问审美现代性的性质、张力、内在矛盾和价值结构等,如周宪。而王一川受卡林内斯库启发,用革命主义、先锋主义等范畴规范、描述审美现代性,值得注意。复次,无论是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都自觉处身于现代性背景下,审视自家根基,确立合法性,如杨春时、王杰、刘士林、张玉能、张弘等。再次,现代性视野下的美育研究,主要有曾繁仁、杜卫、刘彦顺、毛萍等。最后,对尼采、福柯、波德莱尔、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等西方审美现代性资源的研究,包括陈英涛、金惠敏、陈全黎和李晓琳等人。

现代性视域下具体艺术门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艺、诗学方面,总计有37篇文章,而电影、美术、戏剧等数量很少,总计才6篇文章。可能的解释是,国内素来有文艺美学研究的传统,并且文学与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与共的命运,故在现代性背景下反思文学现代性的历史与未来实属当然。另一个方面,与国内美学研究忽视具体的艺术研究有关。其实在具体的话语中,各种艺术门类研究是比较丰富的,只是一直没有被纳入美学研究的学理范围。

现代性背景下的美学思考,必然涉及审美文化研究,从2000年至今,审美文化研究总计有22篇文章(注:当然,这只是在现代性视域下的一个简单统计。作为现代性研究学界的另一个热点,近几年来,审美文化的研究成果远不止于此。)。涉及现代性背景下审美文化的性质、特征、变迁等方面。现代性背景下的审美文化研究是直接与审美现代性的思考联系的。由宗教和上帝开辟的救赎之路荒废、遗弃之后,作为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批评力量,审美现代性必然要以世俗的、身体的、感性的力量冲击理性的坚固防线(注:当然,学界普遍认为审美现代性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开辟了一条尘世的救赎之途。其理论依据是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和审美与艺术的自律。但是,这一理路已经引起人们反思。丹图在其《艺术的终结》中指责道,这一观点表面上赐予审美或者艺术无上荣宠,实际上,恰恰说明了艺术百无一用,更说不上救赎。如果在反启蒙现代性的意义上研究审美现代性的话,我们将面临三种出路,一种是固执的走向救赎,有人称之为超感性理路,一种是走向理性的主体间性,在国内,这一理论可见之于后实践美学的现代性研究中,还有一种就是走向身体、感性,审美文化的现代性研究就是在这个层面上获得意义。)。往往是这样,阿波罗狰狞毕现之时,就是狄奥尼索斯被奉上神坛之际。

上面的论述,笔者简单概括了最近几年来,美学与现代性研究的基本情况。而对于美学与现代性的内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论述。而庞飞对审美现代性的问题做了全面确恰的综述,发表于2004年6月的《哲学动态》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审美现代性问题的内容,审美现代性问题与全球化,以及审美现代性问题与审美文化。但是,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的论域远不止于此,其疏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于美学与现代性论述中的时间维度。将现代性概念作为一个时间分期概念使用,与近代、后现代历史阶段相对。国内很多论述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现代性概念的,关注以审美的形式求取种族、阶级、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因而,美学被赋予远远超过其学术身份的意义,与作为批判、超越的审美现代性之间出现断裂和歧出。这一意义上的审美现代性成为一种浪漫主义的手势和姿态,与革命主义携手而行。

其次,关于现代性视域下的美育研究。现代性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生态、心理、社会问题使美育提上日程。美育的现代性使命归结为三点:一是美育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其内涵是人的想象力,这一点在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中非常重要,关系到创新。审美维度到处泛滥,在客观效果上使社会表层环境趋于精致化,是工业美学、技术美学等新概念被提出的背景。然后,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应试教育之外发展素质教育,这也决定了对于美感的塑造、艺术的欣赏都将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最后,美育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人文精神补缺的需要,一方面,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人文关怀精神和审美的价值观念,美育在环保问题上作用愈益突出;另一方面,现代性带来各种现代病,需要美育作为调节。

复次,超越美学现代性问题。美学是现代性过程中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按照道理,现代性应该使美学走向繁荣,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分外冷清。因而,有学者反思了这一状况之后,对美学现代性问题提出了批判。美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美学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论域,根据康德划定的界限,人们自然而然为美学留出了一个领地,“非功利性”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守护者。这样,审美和艺术从人们生活中隔离出来,孤立绝缘,完全自足,导致其存在基础经常被人质疑,而其研究成果也难被认可。而现代性的分化、分析等思维方式也导致美学研究的狭隘化发展。因而,有学者提出超越美学现代性问题以及具体的超越尝试。

最后,关于美学的出路的建构问题。这是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研究的旨归。美学归何处,目前有以下几种论调:感性——身体化方向,超越——批判方向,主体间性方向,以及社会学方向。每种论调都有其合理性,都有其理论基础,正是多元出路的存在,使美学的出路问题呈现开放视域。当然,有学者已经意识到当我们论及美学现代性时,关注点主要在审美的泛滥,以及审美现代性对于启蒙现代性弊端的批判、纠偏和超越,忽视了审美现代性与现行社会建构一致和妥协的地方,提出警惕审美意识形态,其直接思想来源是伊格尔顿对美学意识形态的论述。就总体的情况看来,在国内美学与现代性研究中,现代性更多地被当作一种美学思考的背景,其真正旨归是美学命运的忧思。现代性作为当下美学研究的问题来源,既来自于西方话语移植,也来自于国内美学建构的要求,这个当下哲学研究的关键词,本身是一个人言人殊、莫衷一是的概念,故在这一背景下的美学研究面临诸多难题。然而,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某些理性规约和自觉反思,一些新的视域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是美学理论建构的希望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2)

现代性:美学研究的一种价值追求

章辉

摘要:审美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是审美活动的自由性、理想性、批判性、超越性,它产生于工业化以后,它与现代哲学同步,以审美理想反思批判着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审美现代性处于一种复杂的全球境遇和国内境遇之中,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学的现代化不仅应该涵盖中西,而且应该融汇东西,使东方美学在现代性视野下焕发新的生命是中国美学在新世纪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现代性/审美活动

美是上天恩赐给人类的精灵,人们九死不悔地去追求美,但要言说它捕捉它却是万难,它活生生地存在于人们的审美活动中,而一旦以理性的语言去把握它,它又隐身不现。美存在于人们的体验中,而每个人的体验彼此殊异,故对美的言说也就不同。既然语言只是文化的表征,那么以各种语言言说的只是各个文化中的美。既有这么多的困难,追问那普遍存在的美是可能的吗?如果根本就没有什么普遍的美的本质,没有美的理念存在,那么为什么各个民族又可以有文化的相通性?彼此隔绝的文化为什么能互相欣赏?我以为,寻求具有普适性的美学原理,寻求能解释一切文化审美现象的一劳永逸的美学理论可能是个奢望,但美学作为人文学科,其天命是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地球日益变成一个村庄的今天,在现代生活的基础上建立具有现代性的美学理论是可能的,也是我们美学学者应努力的方向。

审美活动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最自由、最逍遥的境界,这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多有论述,但西方美学达到这种认识却经过了一个艰难的历程。西方美学一直在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束缚下,对审美活动对于生存意义的理解只是晚近的事。美学学科的创始人鲍姆加通把美和艺术纳入认识论问题,认为审美认识是从属于概念认识的低级的感性认识,很明显,这种观点来自柏拉图。柏拉图把最高的认识定为对理念的认识,认为这才是真理之认识,而审美和艺术因为只提供影象而被认为与真理隔着三层。在柏拉图看来,对于真理之认识,艺术是无能为力的。这种以逻辑理性认识为真理之鹄的观点一直统治着西方思想界。到康德,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康德把艺术和审美置于认识和实践之间,审美是中介,实践意志才是人生最高活动。在黑格尔那里,审美和艺术只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握真理要靠逻辑概念方式,理性思维才是接近真理之途。这种观点到尼采开始发生变化。尼采说,世界只有作为审美的对象才是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就在酒神式的对世界之内在体验和日神式的对世界之外在观审。到海德格尔那里,审美作为人生在世的存在方式之一,是最高最自由的生存之境,这就一反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把审美和艺术等想象活动置于理性认识活动之上。德里达以隐喻虚构解释哲学,认为从修辞手法看,哲学与文学无异,这就解构了传统哲学高于文学的观念。至此,审美活动和艺术想象得以解放,西方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洗练终于与东方思维沟通。审美是一种自由的生存方式成为中西美学的共识,也应该是新美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在20世纪西方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思潮中,美的本质问题因为不能证实,被认为是假问题而面临被取消的危险,这种倾向是科学主义对人文主义的僭越。美的本质是哲学问题,它不可实证只可思辩,它的存在对人有价值有意义,只要人类存在着,对人本身的思考存在着,那么美的本质问题就会存在。美的本质与人的存在不可分,与人的现实和理想不可分。不同时代的人会给予美不同的解答,表达的是人们的一个理想,一种期望,审美理想昭示了一个圣洁的彼岸。美的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不同,它并不遵守自然科学的决定论普遍性法则。加达默尔说,美是一个自由的世界,人类的自由世界并不表明自然法则的绝对普遍性。人需要美是因为人需要自由,并不是为了在对象上确证自身。对必然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改造都是现实的活动,现实活动只能达到有限自由,自由之所以是自由就在其不可规定性,审美就是对无限自由的体认。审美理想不是对现实的肯定,而是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审美活动是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创造,这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人要追问存在的意义,这就产生了美。

在历史早期,审美和艺术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肯定性的,和谐为美是中西普遍的审美理想。如果说西方古典思想是朴素的经验论,是对直观的客观真理的信仰,产生了模仿论美学;近代启蒙思想是人类中心论,是人类“类”本质在人与自然对抗中的凸现,产生了德国古典美学和实践美学,那么现代思想则以个体自由为本位,产生了现代性的审美理想。审美活动的自由性、理想性、批判性、超越性即审美现代性产生于工业化以后,它与现代哲学同步,以审美理想反思批判着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化进程。西方现代派作品无法以反映论、审美认识论和传统现实主义艺术论来解读,它通过对无意识、虚无、丑、变形等人的存在样态的展示去追问生存的意义。

现代性之所以成为中国学界的一个话题,一是随着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引入,后现代思潮所批判的西方启蒙和现代哲学及其核心主题现代性就随之成为学术关键词。二是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在新时期重新成为社会经济制度以及思想文化层面的议题,因此现代性问题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与西方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文化思想进入后现代思潮相反,我们正进入现代化。与西方不一样的是,我们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不是西方传统的宗教文化而是封建性的儒家理性文化。对理性予以解构的最有力手段不是非理性而是理性本身,我们需要一种不同于传统集体理性和新传统的政治化理性的新理性,这种理性既整合社会又尊重个人的存在价值。现代化在社会制度层面是市场经济秩序,我们需要西方启蒙政治哲学里的自由公正以及个人主义思想,建立具有现代性的自由民主人权制度,同时在现代化的文化层面借鉴西方的现代性哲学以及后现代思潮警惕启蒙理性的非人化倾向,从而在现实的经济制度层面和思想文化的超越层面形成张力,一方面适应现代化进程,大力呼吁现代化事业,批判传统的集体理性,建立现代社会制度,另一方面以思想文化对现代性的批判维护着社会平衡,从而制造健康的人文生态环境。

但问题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现代批判精神甚至后现代精神吗?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化历程应该与社会现代化一致,美学仍然需要启蒙理性精神,这是对审美本性的误解。第一,现代性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在其发源之初就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维度,前者以笛卡儿的普遍理性主体性为代表,后者以康德对理性的限定为代表。第二,审美活动本身具有理想性、自由性、乌托邦性、超越性等,这些注定了其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审美活动是暗夜的明灯,是冰谷里的死火,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精灵,它以慧眼警觉并超越异化的现实,此即阿多诺所说的否定精神。审美活动在现代化开始时即以自由理想批判社会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异化,因此美学必须获得现代性,这是美学的天命。第三,中国老传统的道德理性和新传统的政治理性需要解构和批判。我们面临的问题,一是封建主义的整体主义对个体性的压抑,二是新的革命传统把个人比做螺丝钉,把社会进程客观化、规律化,三是市场经济在呼唤着人性的同时也可能与市场逻辑一道腐蚀着生命的尊严和意义。对于现代性的美学研究来说,一方面要反对各种社会的对人的异化,集权主义对人的漠视;另一方面,在没有宗教传统和传统道德已经退隐的今天,需要阐释审美对于个体生命的超越意义。

美学传播到中国已有百年历史,百年历史步履艰辛。从上世纪之初的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人输入现代西方美学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实践观点在美学中的确立到80年代初美学复兴与思想文化的解放;从80年代末实践美学的被批判到后实践美学的兴起,中国美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在可大书特书。仅从经验方面而言,一是论争是美学学说兴起的重要方式。实践美学崛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后实践美学在学界的粉墨登场也是从与实践美学的坚持者对话开始的。二是引进西学是美学学科知识增长的重要途径。美学本是西学的一支,现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发源正是有赖于美学前贤对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的介绍吸纳。20世纪80年代的西学热给美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知识储备。三是美学思想的先锋性是中国美学学科的优良传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意识形态环境中,美学大讨论却在一定程度上坚守了学术自主性和思想自由性,80年代初的美学讨论引领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90年代美学的现实关怀开拓了文化研究的新视野,这些都是美学在中国的独特现象,美学在无宗教传统的文化里担当了文化先锋的使命。四是中西会通是美学基本理论建设的前提条件。在美学学科建设之初,王国维就以西方理论会解中国审美文化现象。新时期以来,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得到了深入拓展,这些给了美学基本理论以广阔视野。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学的现代化不仅应该涵盖中西,而且应该融汇东西,使东方美学在现代性视野下焕发新的生命是中国美学在新世纪的题中应有之义。

百年中国在艰难地追求现代化,百年中国美学在蹒跚地追求现代性。在现代性历程中,中国美学与政治功利主义,与时代社会思潮的纠缠中坚韧地追求着学术独立和自立。在对现代性的理解上学界也出现过偏差,比如在80年代美学文艺学界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中,美学学者急切地想使美学学科现代化,试图给美学文艺学一个超文化的方法以便寻求普遍的真理,现代化被理解为科学化,但却忽视了美学的文化语境和人文本性,于是美学学科真理观的独特性被遗忘,美学的人文逻辑失落了。在现代化席卷全球的时代,现代性是美学基本理论建设的价值坐标。美学研究必须实现现代性转型的理论根据在于,一是我们除了现代化外别无他途可走,西方的现代化进程是我们的镜子。二是我们正在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人性根据是人都有追求物质幸福和自由的权利,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个体的人而非抽象的国家和集体。三是现代性的审美活动正是在神性、理性、集体性消退后给个体的生命意义以皈依,它在肯定个体现世生命活动的同时以其形而上的超越性体验。中国的新老传统是集体主义,中国现代化进程需要个体主义,当前的美学研究因此需要现代性理论。现代性的审美活动以理想性追求着乌托邦的同时批判着现世,它与后现代思潮有某种血缘联系。

中国传统思想不能产生现代化,不能产生民主思想和科学理性,东亚金融危机使新儒家美梦破产。从现代化视角看美学研究,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一系列理论需要我们去建构。中国当代主流美学学派值得书写的是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实践美学在发轫之初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浓厚的机械唯物主义色彩,朱光潜对其的批评有纠偏之效,但朱光潜的美学仍然未获有现代性,它是在主客体对立的前提下对主体的强调,把主体的表现看成是对客体的征服。正因为朱光潜和李泽厚都是在古典哲学思想框架内,所以他们在讨论中谁也反驳不了谁。在西方思想史上,启蒙主体性是对法国机械唯物主义“人是机器”命题的反驳,因此,朱光潜对实践美学的批评仍然有其学术意义。李泽厚后来正式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以理性主体为哲学基点,则是明确地皈依启蒙精神。实践美学论者惯于大谈实践美学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美学。相对于西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言,实践美学确实是“现代”的,但此现代只是启蒙的现代,非现代性的现代。实践这一概念的内涵在马克思本人指的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活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和桥梁。在传统实践美学那里,实践作为社会的物质基础被本体论化,美学的一系列问题被追溯到实践,审美现代性问题则无法言说。以各种方式界定的新实践美学或是老调重弹,或与传统实践美学无关。实践美学作为曾经发生过巨大影响的美学流派应该走向终结。

后实践美学指的是体验美学、生存美学、超越美学、生命美学等学界中青年学者提出的新的美学体系。后实践美学以当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如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为思想资源,以体验、存在、超越、超理性、想象等概念重新言说美学的一系列问题,使中国美学在走向现代性路途上迈进了一步。从美学理论的问题意识、阐释限度、核心范畴、逻辑理路来看,后实践美学更具有现代学科意识。后实践美学借助当代西方哲学的存在论转向,在个体生存体验的基础上看审美活动与人的现代生存之间的关系,把审美活动与个体的存在方式联系起来,审美活动的精神性、个体性、超越性、自由性等一系列特征就得到了阐明,这就比实践美学更能阐释现代人生存的困境和期求。但中国现代性的语境不同于西方,中国传统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文化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论特征,如何吸收当代中国的审美文化实践和传统的审美文化资源是中国美学学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一种美学理论存在的关键,是是否能阐释新的审美现象,是否具有美学本身的人文性,是否关注人的生存,是否提升人的尊严,应该说,这种美学理论还有待建设,有待美学学人在新世纪的努力。

新的美学理论要建设在新的审美实践的基础上,一种理论没有现实的来源就不可能对现实发言,也就必然为现实所抛弃。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可以分为大众审美文化和精英审美文化,大众审美文化具有现代性的正面价值,它反科技理性,重消费和感性刺激,具有世俗性,这是实践美学的理性主义无法容纳的。精英审美文化维护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诗意存在,反抗现代化对人的异化,主张自由的生命活动。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个体主体日益成长的今天,精英审美文化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和批判,实践美学主张审美是现实对实践的肯定,恰与当前中国审美文化的精神相反。实践美学追求人对自然的征服,把美和崇高的赞誉给予人对自然的胜利。在西方主体性哲学已暴露弊端的今天,在胡塞尔已对自然思维方式予以清理,在海德格尔对控制论式思维进行批评,特别是经过后现代思潮洗礼之后,实践美学的基本精神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遗忘存在的批评,对人的本原性存在的分析给审美之维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后实践美学吸收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建构美学体系,从而禀承现代精神,但后实践美学仍然按照西方古典本体论哲学的结构方法建立美学体系,使其理论具有本体论哲学的保守性和封闭性,这导致其对于中西审美历程和艺术史、审美史等问题无法言说。

作为有普遍阐释有效性的基础理论,理想的美学应该吸收东西方美学思想,能够解释东西方的审美文化现象,但这两点实际上难以达到,因为任何一种阐释都只是一种视角,它既有对真理的洞见也有对真理的遮蔽。而且作为文化传统的一个方面,审美现象具有文化异质性,如何统合异质的审美文化现象本身就是一个理论难题。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在当前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中,我们要求美学:一、具有全球化的理论视野,吸纳西方现代性理论;二、能够阐释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现象;三、作为人文学科,作为审美之思,要关怀人的现实存在,为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做理论论证;四、能够对美的发生、美的本质、艺术本质等美学基本问题提出新的解释。作为一个历史的学术流派,实践美学应走向终结;作为一个学科的历史环节,实践美学的有益资源应被吸收进中国新世纪的美学建设中,后实践美学对审美活动的理论阐释是一个有益的开端。新的美学应该继承实践美学积极乐观的人文品格,在全面吸收中西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具有现代性的哲学美学理论。美学基本理论总要不断地重构,美学学科正是在学人不断的思考中前进的。思想者应该是世界的守夜人,美学学者应该做人的诗意生存的维护者和世界真相的揭示者。海德格尔警告说,科技越发达,人们犯错误的危险就越大。让我们行走在思想的路途中吧!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

标签:;  ;  ;  ;  ;  ;  ;  ;  ;  ;  ;  

当代中国美学与现代化(书面发言)(一)_现代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