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网络反腐运行机理探析——以网络反腐事件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网络论文,为例论文,机理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3)06-0079-05
回顾近些年的网络公共事件,尤其是涉及社会公共部门的案件,它们一经网络披露立刻会激起网民的热烈讨论,并迅速形成强大的网络公共舆论,进而迫使相关部门做出回应。基于网络反腐的现状,选择周久耕事件为案例进行剖析,分析归纳出当前我国网络反腐的运行机理是本研究的归宿。
一、“周久耕”事件回顾
2008年12月10日,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开发商低于成本价销售楼盘,将和物价部门一起进行查处。[1]周久耕的这一“牛言”,一经媒体披露,引发民意的极大不满和声讨,尤其是那些期盼房价能有更大松动,目前还买不起房的老百姓。一些愤怒的网友对此十分不满,2008年12月11日,网友“小花半里”发出《八问江宁房产局周局长》的帖子,对其言论进行质疑。随后,一篇《遍撒英雄帖,追查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的帖子出现在“凯迪社区”网站上,网友对周久耕的“人肉搜索”由此展开。[2]12月14日下午,网友“西方不亮东方亮”发帖《腐败不腐败,看照片——南京房产局长抽1500元的烟》,“华阁”网友在经济论坛发表了一篇题为《赞一下那个要处罚低价房局长了,看人家抽的烟》的主帖,文字配照片,表明周久耕所吸香烟是1500元一条的南京“九五之尊”。截至2008年12月18日,该贴已获得了91509的访问量和2411的回复量。12月15日凌晨,署名“cheyou007”的网友在《周久耕局长抽名烟、戴名表》的帖子里指认周久耕所戴手表是“江诗丹顿”,价值约10万元。[1]此后,网上又有人爆出周久耕每日开着凯迪拉克豪华车上班。12月17日下午,网友“伟大的人民”发帖抖出周久耕的弟弟是房地产开发商。周久耕打击“降价销售的房产商”,与其弟有很大利益关系。[2]12月23日,周久耕又被爆出儿子是建材商,以及周久耕的漂亮妻子曾公开谈丈夫的高档生活品位等消息。网民们仅凭常识就可以断定周久耕必定存在腐败问题,并纷纷转发评论这些“腐败的证据”,这些图片和帖子迅速被各大论坛转载,网民们的持续互动,起到了“滚雪球”的效果,促使该事件的关注度,居高不下,引起了网络舆论的极大关注。
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南京江宁区有关部门对周久耕介入调查,并马上发现其有腐败问题,周久耕于当月28日被免职。2009年10月10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周久耕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没收财产人民币120万元,受贿所得赃款予以追缴并上交国库。周久耕事件终于以人民满意的结果落下帷幕。
二、事件过程分析
周久耕事件无疑是近年来网络反腐颇为典型的案例,它与其他案例一起为本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材料支撑。通过若干案例分析研究,可以将网络反腐的运行机理分为如下几个流程:
(一)个体言说
网民借助网络载体,如博客、论坛等,尤其是近年来流行的“微博(Micro Blog)”,随时随地地表达意见,传递信息,具有典型的个体性特征。在网络公共事件中,首先发帖的人都是作为一个个体,在叙述或者曝光一个事实。网友“小花半里”、“西方不亮东方亮”等都是这样的个体。他们在网络上自我阐述,表达一家之言。网民作为个体表达信息的时候,普遍的心态中都含有引起虚拟世界关注的因素,有的甚至故意编造事实而炒作。网民的个体言说是一系列网络反腐过程中的起点。
(二)网友转发
网络是一个信息交换的平台,任何传统媒介都跟它无法比速度。在这个平台上活跃着数量可观的网友,他们发布信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在这些事件中,网民的个体言说首先引起了同一论坛网友的关注,通过回复该帖子,使它可以排在网页的首页。点击量与回复量多的帖子对网友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他们继续回复、转发,正是这些网友无意识的转发,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
(三)著名网络论坛转载
事件发展到这一阶段,就几乎已经不受控制了。网络的特点之一就是开放性,正是网络的这种特点,促进了该事件的发展。网络上存在着一种现象,当一个信息的转发量愈多的时候,受众会不由自主地去转发,形成“强者越强”的趋势。关于周久耕的曝光贴从天涯论坛、凯迪社区等著名网络论坛开始逐渐扩散到国内大部分论坛。众人拾柴火焰高,对这些事件的转载,无意中使关注度从网友扩大到了网民。这是此类事件的转折点。
(四)媒体跟进报道
事件发生之后,首先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形成热点。“考察门”事件中,网络曝光仅2天后,新浪网就发表了标题为《公务员出国考察账单被曝赴美21天花费65万》的文章,其他媒体纷纷争先报道此事,媒体的宣传功能强力发挥。媒体的跟进报道,使关注度从网民扩展到了全民。
(五)民间公共舆论压力形成
媒体的跟进,致使信息的传播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这些事件成为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讨论的中心话题。社会公众在互动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之后,形成了独立的意见,进而促成了社会公共舆论的形成。社会普遍关注代表了普通百姓所关心的事情,是人民群众的真实声音。社会普遍关注是网络反腐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六)反腐机关介入
在这个阶段内,网络公共事件已拓展到现实社会,公共舆论压力机制开始呈现。反腐机关为平息众怒开始介入调查。网络没有对腐败分子直接依法惩处的功能,对于腐败人员的查处仍然需要反腐机关。江宁区有关部门的介入,使周久耕难逃法网。反腐机关的介入,是查处腐败的关键环节,也是网络反腐的目的。
(七)调查处理结果公布
对于此类事件,人民群众期待着案件的满意结果,政府也需要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这表明网络反腐的一系列运作过程到此就结束了。对于结果的公布,有些案件耗时较长,有些处理迅速,全由案件复杂情况而定。
可以说一个成功的网络反腐事件,一般要走完这7个步骤,每一步都是一个跨越,每一步都有可能改变案件的走向。每一个网络反腐事件的落幕,都是网民压力和官方积极回应的良性互动的结果。
三、网络反腐事件的共性
(一)以公职人员为网络反腐对象
从众多的网络反腐事件中,不难发现公职人员成为了网友们矛头指向的众矢之的。而网络上虽然不乏有对“医生收取回扣”、“教师收礼”等问题的揭露,其关注度相比来说,暗淡不少,也没能形成一股网络公共舆论。由此可见,网民们所监督的对象是公共权力机关与握有实权的公职人员。网民们为何对热衷于对他们的监督?这其中原因有三:首先,公职人员掌握着丰富的资源,对社会的责任和影响重大,发生腐败的几率相对较高,所以是网民们主要监督的对象。其次,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人民对他们有监督的权利。最后,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人民普遍形成了“恨贪官”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社会公众更愿意揭露贪官,以图心头之快。
(二)以报料证据有力吸引网民注意力
周久耕因为一盒“九五之尊”受到了正义的审判,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在网络上确实引起了轩然大波。有网友报料“九五之尊”香烟每条最低1500元,从价格来看,实属高档香烟之列。网民们通过常识判断周久耕有腐败行为,人肉搜索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这盒烟可以说是整个事件的起点。周久耕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事件,其关键点就在于所报料的“证据”准确有力。这些证据只有准确有力足够吸引人的眼球才能受到广泛的关注。
(三)以民间舆论压力引起政府注意
这些腐败官员的落马,各有各的具体原因,但又有相通之处。其中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因为网上舆论的不断加压,最终引起上级有关部门注意并介入调查,最终受到党纪国法处理。[3]这也是网络反腐的作用机制。这些事件在网络上曝光之后,以其独特的“证据”抓住了网民们的眼球。在舆论领袖意见的统领下,网民纷纷向腐败官员发起声讨,形成舆论压力。舆论压力的力量同网民的持续关注度呈正相关趋势,网民越是持续关注,舆论压力就越大,舆论压力越大就越能引起上级机关的注意,进而解决问题。网民关注度低,舆论压力也就小,同时对案件的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网络反腐运行流程图
2009年12月26日的新华网年终特刊提出了一张网络反腐“路线图”:网民发帖—网友顶贴—成热点—媒体追踪—事件放大—政府介入—真相大白。本文通过具体的典型案例对比分析研究,在此图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张内容更为丰富,效果更为直观的网络反腐运行流程图。其中矩形框内为关键步骤,椭圆形框内为关键转折点,每一个关键转折点统一认为两个走向,分别为有或者无。
网民发帖是网络反腐的起始点,不是所有的网络曝光帖都能引起网友的关注,这首先就要求网民所发的曝光帖要材料生动形象具有揭秘性,否则将会石沉大海,淹没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生动形象具有揭秘性的材料往往能很快引起网友的注意,此时网络反腐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广大的网友多是围观的态度,往往只是简要的评论,或者是“顶”也或者是“拍砖”。这时就需要舆论领袖的出现或者是网络推手扮演的舆论领袖角色的出现,这类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分析能力,他们将对曝光帖中的信息,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并很可能做出相应的结论。舆论领袖的出现以及他们的声音,将是网络公共舆论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为网友关注扩大化做了准备工作。如果没有舆论领袖的发现,曝光帖的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网友们发现舆论领袖一针见血的分析和评论后,从而转发帖子的网友继续增多,形成了网友关注扩大化的趋势,从一个论坛内,扩散的几个论坛里,甚至辐射到国内知名的各大论坛,在这一阶段的酝酿中,网络公共舆论经过博弈而逐渐形成主流的共识,在网络上形成轩然大波。影响较大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网络公共事件自然会受到传统媒体的青睐,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使得网络信息扩散为社会信息,网络公共舆论演变为社会公共舆论,社会往往会形成持续的关注力。反腐机关在社会公共舆论的压力下,介入调查。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通常会较快地给出调查结论,如果被曝光人确有腐化行为,将会进入司法程序,网络反腐的使命,到这一步就完全结束了。
一个成功网络反腐案件从开始到查处相关责任人,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这7个关键程序和6个关键转折点。每一个关键转折点都可能改变网络反腐的走向。每一个关键转折点大体来说有2个方向,我们把概率各按50%来计,那么从开始到结束,成功的概率为1.5625%,虽然这种算法不精确,但是也可以大概看出,网络反腐案件的成功概率是非常之小的。
五、反腐需要依托网络依靠制度
网络反腐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群众反腐败的新方式,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已获得了很多成绩。从网络反腐的运行机理可以看出,从网民发帖到调查处理结果公布,一共要经历七个关键步骤,同时又要跨过六个关键转折点,能一路过关斩将的寥寥无几。既然网络反腐的过程艰难,效果也不理想,那么网络反腐的价值在哪?首先,网络反腐丰富了发现腐败的方式。周久耕、杨达才等腐化官员的落马,都要归功于网络反腐。价值不菲的名烟名表,在他们身上恐怕不是一天两天,纪委部门迟迟没有察觉,要不是网民们的穷追不舍,恐怕到现在他们也难以被发现。网民们从微小的细节入手,顺藤摸瓜,往往能发现腐化的证据,从侧面丰富了发现腐败的方式。其次,网络反腐鼓舞了人民的监督热情。网络反腐揭示出的腐化官员虽然不多,但代表的是民间力量的反腐成果。人民身临其境的参与到网络反腐的过程中,尤其是那些成功告破的网络反腐事件的过程,往往能获得一种非凡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恰恰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使人民的监督热情继续高涨。最后,网络反腐是一次思想启蒙。网络反腐的运行过程也是人民监督思想启蒙的过程。在一个个网络反腐步骤和环节中,人民的监督意识逐渐觉醒。尤其是案件成功告破后,监督意识与参与意识更加得到强化。网络反腐是一次思想启蒙,让普通大众切实地认识到了监督的作用、公众的力量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网络反腐推动着政府公共政策和制度的调整,是政府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网络“揭丑”是中国社会政治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
图1 网络反腐流程图
网络反腐将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著名学者胡鞍钢说过:“依靠人民的广泛参与和政治民主,这是中国反腐败最大的力量。民主是腐败的天敌,在政治领域中民主越广泛,公众监督的机会就越多,抑制腐败滋生、蔓延的政治压力就越大”。[4]经网络反腐浪潮的洗礼之后,这股中国最大的反腐败力量已初具规模。
无论网络反腐发挥出多么强大的作用,但对于反腐败仍然起不到治本的作用,清除了腐败的公职人员却不能清除腐败的机会。只有消除了能够腐败的机会,才是从源头上制约了腐败,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从制度中寻求。
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不管是制度建设还是制度创新,都无法避开网络。我们应顺其道而行之,把网络元素不断融入到制度的完善当中去。在反腐败的战场上,不断的发挥网络的优势和制度的优势。在反腐中,我们有效依托了电子政务、网络举报平台、政府信息公开等网络工具,用制度完善网络反腐对于制约腐败是有显著作用的。
“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只有人人负起责任来,才不会人亡政息”。[5]毛泽东一语中的指出了避免腐败的根本途径。新时代的反腐更要以这个论断为出发点,首要解决两个问题:1.人民如何更有效的监督;2.政府如何更有效的消除腐败机会。一个答案是网络,一个答案是制度。因此,新时代的反腐,要以网络为依托,以制度为依靠,双管齐下,才能让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有效的网络反腐不仅需要经过个体言说、网友转发、著名网络论坛转载、媒体跟进报道、民间公共舆论压力形成、反腐机关介入、调查处理结果公布等7个步骤。而且还要辅以曝光材料是否生动形象有揭秘性、舆论领袖或网络推手是否接近、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公共舆论是否形成、社会舆论压力是否形成、政府是否为责任型政府等六个关键转折点。同时,要使网络反腐的各个运行环节纳入制度反腐框架之内,避免网络反腐的无效性、大众娱乐式的狂欢性等负面效果。
收稿日期:201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