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水矿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呼吸消化内科 贵州 六盘水 553000)
【摘要】目的:分析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应用泮托拉唑预防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因心脑血管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依据患者治疗后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分为两组,即存在出血者90例为观察组,未存在出血者6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Hp感染、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发生情况;随后将观察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A组予以泮托拉唑预防,B组不予以抑酸药物干预,比较两组再出血率。结果:(1)两组Hp感染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正相关,通过泮托拉唑预防可降低上消化道再出血现象,预示本品确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物;上消化道出血;泮托拉唑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219-02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渐以上升的趋势发展。由于当前抗血小板药物是对其控制治疗最常见的有效方式,因此患者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也相对占有较大的比例[1]。但由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也会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中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副作用。因此对于抗血小板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成为当前医院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抗血小板药物致使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应用泮托拉唑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因心脑血管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依据患者治疗后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分为两组,即存在出血者90例为观察组,未存在出血者60例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在4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9±6.1)岁;观察组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在39~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7.6)岁;两组患者皆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诊断标准,排除非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皆进行一般情况、服药病史的询问了解,及有无消化道疾病的监测。首先进行内科保守性的出血治疗,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全部进行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的吸气试验。待观察组患者出血停止、出院后,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A组予泮托拉唑(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10032)进行常规的预防治疗,B组不予使用抑酸药物,期间接受定期复查,对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Hp感染、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发生情况;及存在出血者两组之间再出血率的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来表示,以χ2来检验,比较结果存在可比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Hp感染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比较结果见下表1。
3.讨论
通常情况下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引发原因比较常见的因素是由于急性胃粘膜病变所导致的,其次是由于消化系统溃疡引起的。结合对于以往病例的研究表明,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证实引发这一系列疾病的主要原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以阿司匹林与氯呲格雷为临床服用的药物,以达到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从而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其中阿司匹林对胃粘膜局部的刺激,使其疏水保护屏障受到破坏,致使胃黏膜损伤的现象发生。另外由于患者自身的作用,同时使胃粘膜COX-1与COX-1的活性受到抑制,造成前列腺素的分泌减少,从而引起胃黏膜损伤的现象发生[3]。
此外Hp感染也是使胃粘膜发生损伤的重要影响机制,使其会在一定程度加重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消化道损伤的作用。所以在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之前,对Hp感染进行常规的检测及消除,是预防患者消化道出血症状发生的重要条件。由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采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使用预防性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的较低不利胃肠症状发生的危险性。但同时预防性质子泵抑制剂对抗血小板药物的药效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4]。作为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可以有效对胃液素、组胺、胆碱而引起胃酸分泌形成抑制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对基础的胃酸分泌形成抑制,使胃内pH值有效提高,从而使血小板在出血的部位得以聚集、凝结,并不易被其溶解,达到止血的作用效果。
由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两组Hp感染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出血率26.6%明显低于B组的5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抗血小板药物致使上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正相关,通过泮托拉唑预防可降低上消化道再出血现象,预示本品确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莹,尤嘉璐,石进.泮托拉唑和吉法酯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7, 17(4):294-297.
[2]赵延栋,倪艳,马进财.泮托拉唑预防急性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4(3):45-45.
[3]李福财.泮托拉唑预防心梗急诊PIC术后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2,16(18):13-14.
[4]刘莹.冠心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发消化道出血预防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17(9):33-35.
论文作者:黄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7
标签:消化道论文; 药物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抗血小板论文; 统计学论文; 胃粘膜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