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住宅提前消费的理性思考_超前消费论文

城市青年住宅提前消费的理性思考_超前消费论文

对城镇青年住宅超前消费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超前论文,城镇论文,住宅论文,理性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7)01—0025—04

几年前住宅消费市场需求的主力军无疑是中年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育高峰人群已开始进入婚育期,住宅消费市场的主角渐渐让位给年轻人,青年撑起住宅消费市场的半壁江山。最新的调查资料显示,在北京市的购房者中,年龄在25~34岁的占到65.1%,25岁以下的占到了28%,35~44岁的年龄段仅占5.3%,[1] 购房者的年龄已明显具有低龄化趋势。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福建等一些地区的住房消费状况也大致相同。购房年轻化这一消费特征与国外住房消费的年龄结构特点有明显不同,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住房消费最主要群体的年龄是在35~55岁之间,并且以40~50岁为中心,形成两个需求高峰,分别对应于居民收入的高速增长期和家庭总收入的顶峰期。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一,我国高收入人群低龄化趋势比较明显,年轻人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高的收入,这与他们中较多人受过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含量高有关;其二,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父母对年轻一代成家立业十分关注,往往为子女购房提供经济资助,从而提高了年轻人的购房能力;其三,目前人口的年龄结构中,年轻人占的比例最大,他们正处于婚育阶段,住房消费的意识与观念很强。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群体大多已经通过购买商品房或是原来的福利分房解决了基本的住房需求,购房状况比较稳定。青年住房消费群体往往具备以下消费特点: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对未来信心十足;购房需求迫切,购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而非投资获利;因工作时间不长,积蓄不多,贷款能力和意愿更强,具有超前消费的趋势。

一、青年住宅超前消费的表象描述

(一)买大不买小

“原本我想买两房的,毕竟工作才两年积蓄不多。”李小姐说,可看了三房的样板房布局和赠送的入户花园,李小姐冲动之下选购了三房。像李小姐这样掉进面积“陷阱”年轻人并不少,买房时许多年轻人考虑的并不是住房面积是否符合自己实际的需要,彰显气派的大户才是标准。据美联物业市场研究部的消费意向调查显示,就面积而言,63.2%的受访者期望购买80~144平米的房子,而只有31.6%的受访者对40~80平米感兴趣。[2] 大户型必然带来房款总价的大幅提高。

(二)买新不买旧

一套崭新的商品房是城镇青年心中“白领”的起码条件。二手房较陈旧的外观、老式户型设计、原房主的装修品位、较落后的社区服务,都会降低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虽然囊中羞涩,但青年人还是对板楼、小高层,住宅内部有较好的房型设计、细化的功能区分,小区有良好的绿化景观、完善齐备的物业管理服务的商品房具有特定情结。

(三)个性化装修

对于装修,许多青年深有同感:“最初设想用最便宜的材料,但实际过程中,各项开支却屡屡超支。”因为住房在他们的眼中不仅具有钢筋水泥浇注的物理属性,更是他们展现个性、表达情感、皈依精神的场所,所以住宅的装修是不可将就的大事,实木、贴板、拼花木板、天然大理石,甚至金锡等高档建材被广泛使用,红木家具、品牌卫浴、整体橱柜、五彩灯饰不一而足,追求华而不实的效果。每套住宅用于装修的费用一般在5万元~10万元之间,超过10万元的也并不罕见,形成了装修与住宅本身投入成正比的怪异消费模式。

(四)时尚配置

对青年而言,住宅不仅是栖息地,也是休闲、聚会场所,同时还兼有部分居家办公功能,与此相适应,青年在住宅中的公室面积已超过私室面积,明亮宽敞的会客室、整洁高雅的餐厅、安静独立的书房必不可少,在住宅配置上也导入了更多的健身、娱乐、益智等概念,宽屏幕电视机、高级保真组合音响、中央空调、液晶笔记本电脑、Walkman等室内运动器材等高科技室内设施齐备。

(五)不计成本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房地产金融安全评估报告》称,中国东部地区商品房均价已达到4000元左右。根据中国2005年城市户均收入在1.5万至1.7万计,如果购买一套70平方米的新房,可能房价收入比在13倍。[3] 当青年人从银行系统提前透支,把可怜的积蓄外加数十万贷款,换成一处百余平方米、豪华装修的房子后,他们就从“无产主义”奔向“负产主义”,每天面对的是数以百元计的银行债务,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像小贩一样算计,被人们称之为房奴阶层。日前,广州方舟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对500位广州市民进行了电话访问。调查显示,过半购买了商品房的房主感觉有压力,而感觉“压力很大”的比例为14%,这部分感觉压力很大的被访者中“25~29岁”群体占到50%的比例。在表示因买房而产生经济压力的被访者中,有54.6%的被访者表示“有时候需要借钱过日子”,有接近一半的被访者表示“减少了出去娱乐、旅游次数”;有40.9%的被访者表示会“减少出去聚会的次数”;有36.4%的被访者表示“日常的油盐酱醋也要小心计算”;而表示“担心失去工作供不起房”的被访者则达到了54.6%。[4]

二、青年住宅超前消费的动因分析

青年消费者这种脱离自身经济水平,漠视自己的收入水平与收入风险,不计成本、不顾实际需求,盲目追求生活舒适度,追逐住宅的奢侈与豪华的超前消费行为,是与群体自身的消费观念、消费心态、消费预期等心理状态密不可分的。

(一)享受型的消费观念

在青年人中,中国传统的节俭型消费观正逐步被享受型消费观所取代,享受不仅仅停留在丰衣足食的物质消费层面上,更体现为发展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上,消费不再是维持生存的需要,而是对精致、有品位、有质量的生活的追求,是实现人生价值、谋求人生幸福的一种手段。“节衣缩食”、“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留有余地”、“能省则省”等观点已不被年轻人所重视,“能赚会花”、“多挣多花”、“该花就花”、“想花就花”、“没挣先花”成了他们新的“座右铭”。在住宅消费选择上,他们不再以邻居为参照系,而是选择收入比自己高数倍的人来比较,“一个二十来岁连单身公寓都租不起的人却认为自己应该住在高级寓所里”,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否则人生就算虚度。当他们的经济支付能力不足以一次付清的全额房款时,很多青年人甚至乐意消费父母以及祖父母的储蓄,同时信贷消费也为买卖双方开辟了新的成交途径。

(二)过于乐观的消费预期

“消费者预期”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中,消费者以过去的知识、经济、习惯和对现在经济环境的看法为基础,对将来的经济形势、发展速度、物价状况、经济政策等直接影响和制约个体消费行为、储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因素的一种估计、推测和判断,通常包含了消费者对经济发展及市场变化的主观期待和愿望,并对其经济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消费者预期水平越低,消费行为越趋于平淡,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数量就越小,反之亦然。为掌握青年消费者群体的消费预期情况,笔者援用了“中国消费者心理趋势调查问卷”[5] 的问题指标(如经济形势、经济发展速度、物价变化幅度、物价政策、个人消费水平、个人和全社会收入水平变化、个人收入满意性、个人就业机会、全社会就业环境变化、近期和长期社会及经济地位的变化、近期及长期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宏观经济控制能力等),概括为物价、就业、形势、政策和地位变化五个部分,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城,依托社区对18~35岁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1份,通过使用SPSS12.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分析得出青年群体属于高消费预期水平的结论,该群体具有的特点是:对“经济发展速度”估计偏高(可能和他们希望经济快速发展能给自己提供更多的机会有关);对“经济发展前景”信心充足;对“未来收入增加”和“未来支出增加”的看法比较一致;对“通货膨胀率”承受力较强,对房价上涨敏感,但怨气不大;在“保护自己经济利益的态度和行为”的选择上更多的是“尽可能增加收入”;对“房控政策作用和效果”的评价分歧较大(数据明显呈离散性分布);对“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通常与个人利益得失紧密联系。过于乐观的消费预期使青年忽视潜在的收入风险,对未来的收益和还贷能力过于自信,从而提升了青年在住宅上的消费水平。

(三)舒缓压力的消费需要

近年来,尽管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工作条件获得极大改善,但人在生产过程中还是不自由的,人们不得不在程序化控制和强制协调下劳动,劳动对人来说仍然是单调、乏味、无聊的苦役,特别是随着竞争的加强,人们想逃离工作的约束和压力的愿望更迫切,住房成了人们躲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住宅的消费正好具有帮助人们寻找自由和幸福体验的特性,“我的房子我做主”,在购买、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人们作为一个积极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客体参与其中,“实现了自己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性”。青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质使他们表达自由和自我的愿望更强烈,住房消费的意向也更明显。

(四)炫耀性消费心态

炫耀性消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未解决温饱之前,由于物质的匮乏,人们对消费品的关注更多在于使用价值,以“商品是否对自己有用”为评判标准,消费商品的象征意义、满足心理需要的功能往往被遗忘或压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产品的丰富,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意识大大增强,出现了因面子需要和攀比心理所导致的炫耀性消费行为。炫耀性消费思想的创始人凡勃伦认为:一定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是和人的身份与地位相关的,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反映了人的身份与地位。由于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归属,可以通过消费来外显,因此消费者总是尽量提高自己的炫耀性消费水准,避免消费水准的降低,从而避免受到社会的轻视。通过消费可以提升消费者自身的金钱力量、权利和身份,为消费者本人打上特定社会阶层的标记,从而使其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6] 住房的实用功能是安置居住,但住宅作为一项重要的个人资产,还具有传达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品位和格调的符号和象征功能,住宅越高级,越具有炫耀性消费品的特征,越能够反映了人们的地位与成就。住宅作为“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和“身份认同”的主要来源受到青年的格外关注,青年的住宅消费心理由简单的物质要求向全面的、复杂的精神要求转变,他们对房产进行文化复合和生活复合,房产的功能也不断被挖掘,从最基本的居住功能,到投资保值增值功能、整合社会资源的功能、展示身份与地位的功能等。大而豪华的居所理所当然成为他们住宅消费选择的主要目标,成了青年心中时尚、高雅、优越的标志。为了诸多的功能,为了购买者的荣誉,在消费过程中就不能免于浪费,住宅的基本价值比重在降低,附加价值比重在提高,而经济承受力、房价与租金比等成本因素无形中被青年忽略,不再是买房与否的主要判断指标,住房消费由此从一个经济实用的过程过渡到一个涉及到文化符号和象征偏好的过程,它传递着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心理欲求的满足。

(五)仿同的消费倾向

青年是时尚的先导,现代时尚的提供者和鼓吹者不是别人,而是商人和媒介,大众消费时尚和消费文化归根到底是商人造就的,商人利用媒介倡导消费主义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把发达国家消费标准树立为中国消费者的理想消费目标,控制和改变人们消费模式和消费选择。他们想象我们都喜欢的东西,赋予这些产品以罗曼蒂克、珍奇异宝、欲望、美、成功、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各种意象,以媒体话语权形式使人们“自觉认同”他们所提供的“美好生活”的概念。因此,消费者超前消费行为不是纯理性决策的结果,更多的是商人通过以传媒为中介的商品符号“场域”来诱导的。当代青年深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开放的经济社会使这一代人没有资讯封闭的苦闷,没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他们从小熟悉影视语言和网络语言,对广告反应迅速,对新事物接受快,好奇心旺盛,模仿倾向强,但同时用来显示他们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和社会信息较少,因此他们喜欢参照媒体宣扬的生活方式来表现自己,通过大件商品的消费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当偶像的豪宅被广为传播时,当住宅消费被渲染出所谓的性格、审美、人生、价值的特征时,当商家鼓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时,青年人再也按捺不住他们的购买欲望时,住宅的超前消费也就暗潮汹涌了。

青年住宅的超前消费带来不是过多的幸福,而是更多的问题和苦恼:住宅的超前消费是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超能力诉求,必然带来人均住房面积所占用的土地面积的扩张及能源、材料资源的大量消费,背离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及可持续发展的国策;住宅超前消费拉高了房价,造就了一批投机者的一夜暴富,却降低了一部分人的购房能力,提前消耗了本应该属于后代人消耗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消费不公平局面;盲目追求大面积、大户型、高档化的住宅标准对没有多少积蓄的青年人来说无疑构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影响他们的健康;过度装修使用的材质引发各种疾病,同时也为青年人的生活注满了“无益的虚荣”,导致人精神境界的降低。

青年的消费趋向往往是社会消费变革的“风向标”,青年人在住宅上的超前消费代表了当代中国住房消费变革的“晴雨表”,但是,社会上许多人只把少数人超越现行消费方式的行为看作是挥霍行为,而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住宅消费本身就是一种挥霍性的、非理性的、非生态化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是我们实现国家住房宏观调控目标的障碍。因此,对青年住宅消费需求进行必要的引导迫在眉睫。

三、倡导青年在住宅上的理性消费

我国政府鼓励家庭生活消费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主张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消费既不超前也不滞后。2006年,中央政府出台的“国六条”中关于小户型比例的强制性规定,对居住面积的引导用意明显,它意味着政府正将购房者从非理性的投资购房、奢侈购房需求引向简约、实用、注重性价比的购房需求。青年住宅消费要从生产发展的可能和自身经济能力出发,防止盲目攀比、搞一步到位的超前消费,同时又要改变落后的消费观念,在有偿还能力的前提下,适当改善住房条件,防止消费滞后的现象。

居住问题是每个走上社会、走向独立的青年都会遇到的问题,但人的能力有差别、运气有好坏、发展有先后,消费能力千差万别,自然会形成多层次住房消费结构,盲目追求大面积、大户型、高档化的住宅消费标准带来的不只是奢侈和面子,也带来按揭还款的负担和生活质量的降低。考虑到高昂的房价、可能存在的经济风险、窘迫的土地资源、住宅超前消费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青年应该转变住宅消费观念,居住消费未必是每家都有一套房,“居者有其屋”的“有”不一定是拥有所有权,拥有使用权也应算在内,我们的青年喜欢拿自己国家和发达国家比,姑且不论人均资源的多寡,即便在发达国家,居民的自有住房率也不是很高,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约为60%,瑞士为42%,英国是46%,也就是说,这些国家有将近一半的人住在出租房里。中国香港普通收入阶层每户居住面积大致在60平方米,100平方米的住房算是“豪宅”了。[7] 我们的青年根据自己的需求特点进行住房消费,一个3口之家的合理住房期望为80平方米至90平方米,并且也没有必要一步到位,住房消费应是过渡性的,人生上升阶段买房大都循着由小到大、由旧到新、由简到繁、由贱到贵的路径,从租房——普通公寓——高档社区,甚至是单体别墅,青年可以按照自己的收入情况和经济实力的变化进行渐进性梯度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对住房、对家、对幸福的理解,对应的不仅是财富,还应该有更广泛和深刻的内涵。

收稿日期:2006—10—15

标签:;  ;  ;  ;  ;  

城市青年住宅提前消费的理性思考_超前消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