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本质_共同富裕论文

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本质_共同富裕论文

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并从精神文明建设与解放、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等角度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 社会主义本质 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概括, 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本文旨在从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的角度,说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精神文明建设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关于生产力范畴,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页)这就是说,生产劳动过程中诸要素的有机结合,就是生产力的体现;生产力就是活劳动借助于劳动资料,去改造劳动对象,使之达到预期变化的能力。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资料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生产力水平的物质标志,而且是区分各个时代的主要依据。但是,这并不否认生产力诸要素中人的要素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的要素是生产力的主要要素。因为不仅劳动资料是人所创造的,而且没有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就没有任何用处;不仅没有用处,而且还会由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破坏作用而解体。他指出:“……说到劳动资料,那末就是最肤浅的眼光也会发现,它们的绝大多数都有过去劳动的痕迹。”(同上书,第206页)在生产力诸要素中, 物的要素的作用是由人的要素的作用所创造和引起的。因此,要高度重视人的要素的重要作用,不能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指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6页)因此,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调动人们发明创造、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任何忽视人的因素,忽视革命阶级作用的思想和作法都是完全错误的。

重视生产力要素中人的要素的作用,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是一致的。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 ~ 119页)历史,是由人们世代延续的活动谱写和创造的历史;人, 则是生活于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从事历史创造并被历史所创造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人。历史的主体是在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人。人作为历史主体的特点就在于历史主体的活动方式与动物的活动方式根本不同,它是一种本质上的创造活动。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历史主体的作用,调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实质是解放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问题。

如何解放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在阶级社会,人民群众主要是通过革命斗争,推翻剥削制度和压迫制度,使人民群众从被剥削、被压迫的处境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挥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要通过改革,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另一方面,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邓小平说:“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7页)“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 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4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存在着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使精神文明建设在许多方面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改革和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的现象,存在着“口头上重要,工作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这种错误现象的出现,是同认识上的短视、片面密切相关的。只看到眼前的暂时的物质利益,看不到长远的根本利益,只注重物质实惠而忽视精神的文明,在不少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关系到对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是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要真想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要真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精神文明建设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当代,我们的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体现。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如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决裂”的思想,即同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决裂。我们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没收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财产,赎买和改造了民族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任务基本完成。当前,在所有制结构上,我们实行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政策。这种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前我国离实现同私有制决裂还相距很远,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在政策和舆论导向上,我们必须:第一,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对于提倡私有化的言论,必须批判。对于在实际行动中化公为私、侵吞公有财产的人必须依法严惩,坚决打击。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财产也应该神圣不可侵犯。第二,对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剥削要予以限制和控制,剥削现象是人类的丑恶现象、不文明现象,在宣传舆论上不应提倡、鼓励,而应批判、抵制。第三,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合法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合法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它存在的原因。它既是合法的,我们就要允许它存在,它的存在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它既是不合理的,它的存在就没有充分的根据,就更不代表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我们就不要去羡慕它,更不要去追求它。我们只有在这些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为同私有观念彻底决裂创造条件。

同私有观念决裂,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私有制社会特别长,私有观念根深蒂固,影响很深。第二,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世界的私有观念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第三,在当前我国多种经济成分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实际上都是私有经济。它实际地影响着一部分人,使一些人“一切向钱看”,追求私利和发财,滋长着私有观念。私有观念是各私有制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它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任务。他指出: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在思想政治方面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同时,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总之,必须把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工作,同对于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思想和其他腐化思想的批判结合起来。(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5~338页)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就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本身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要坚决批判和肃清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二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不批判和肃清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如果让其自由蔓延、泛滥,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建设不起来的。破不等于立,破不能代替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不能认为只要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6页)我们要重在建设, 加强正面教育、正面引导。通过正面教育,提高人们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树立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等等。通过正面引导,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这是一项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耐心细致的工作,急不得、松不得、等不得。总之,我们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特别是清除私有观念,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逐步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共同富裕

马克思说:“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1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都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对于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分析劳动的二重性作为起点,直接得出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一政治结论。列宁提出了“差异就是矛盾”的命题。毛泽东则提出了“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应该肯定,这些思想观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合理的,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历史进步作用的。应该说,没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上述政治结论,中国、苏联等国家恐怕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是,也应当看到上述思想观点的历史局限性和对社会发展的副作用。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和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这些“左”倾错误不能说与上述哲学观点无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善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解决当代国内外一些重大问题。他特别重视利用矛盾的同一性来促进矛盾的转化,达到无产阶级的目的。例如,邓小平提出了解决现实国际政治中和平、改革、竞争和发展等基本问题的和平共处与竞争合作的思想观点。他强调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要和平竞争,协作共进,反对你吃掉我、我吃掉你、只顾自己不顾他国的僵硬观念。他提出用“一国两制”来解决港、澳、台问题,解决中国统一的问题,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作出的科学决策,也是利用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同一性的作用,以促进统一,促进振兴中华,促进发展。邓小平不仅重视对立面的斗争对促进矛盾转化的作用,同时也重视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促进事物的发展。这是对以往片面强调矛盾要通过斗争来解决,通过斗争促进矛盾转化的错误观点的克服,是对马克思关于辩证运动实质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根据马克思关于辩证运动的实质的思想,矛盾对立面通过又同一又斗争,最终是可以达到矛盾融合的,即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客观事物的辩证法说明,矛盾对立面之间,并不是通过永无休止的斗争,使矛盾主次地位不断转化、交错位移的过程,而是可能并且必然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的过程。新事物又开始新的辩证运动过程。如果矛盾只能通过斗争使矛盾的主次地位不断转化,而不能融合成一个新事物,那么,世界大同、共产主义就不可能实现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也就不可能了。

要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作指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不可能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7 页)我们只有树立了这种高尚的道德,才能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努力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要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有正确的政策导向和措施。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起来,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一部分先富裕的人帮助没有富裕的人,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0~111页)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政策导向上,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力宣传和支持人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二要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进行一些限制,应该征收所得税。三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于侵吞公共财产者,对于偷税漏税者,对于用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经营牟取暴利者,必须依法坚决打击。总之,要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精神文明,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真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自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否则,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标签:;  ;  ;  ;  ;  ;  ;  ;  ;  ;  ;  ;  

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本质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