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改革指导思想逐步发展,最终实现了质的飞跃。
现在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地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仅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这次会议首次对改革意义作了充分估价。第一,这次会议的主题报告提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第二,这次会议适应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论证了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并在实际上提出了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生产力标准。这就把改革建筑在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历史唯物论基本原理的坚实基础上。第三,这次会议基于并限于当时的条件,提出了改革的主要内容。会议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应该着手于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注:《中国经济年鉴》(1981)第Ⅱ—22页。 )这些思想曾经对改革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许多重要方面(如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重视作为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解决党政企不分等)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当然,现在无论是改革的指导思想或改革实践都比上述内容大大向前发展了,但这些发展都是在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取得的。
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改革方面强调了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在这方面,肯定了在农村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二是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三是“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注:详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24页。)总体说来,这些都是改革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但就处理计划和市场关系的原则来说,基本上还没有超出1956年党的“八大”的提法。(注: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4页。)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政策,对改革的指导思想作了一系列的发展,突破性的发展是:打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将上述改革指导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党的“十三大”报告虽然沿用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提法,但就其内涵来说则摆脱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报告还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里虽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但却包含了这一概念的最重要内涵。
在1992年初,邓小平重要谈话精神的指引下,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从确立改革目标模式这个最重要之点实现了改革指导思想质的飞跃,即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围绕这个目标模式的确立,党的“十四大”在改革一系列问题上都有重大发展。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决定还明确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这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重要微观基础指出了正确途径。
1997年党的“十五大”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论点,关于公有制经济含义构成、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的论点,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注:汪海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理论的历史性发展》,载《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3期。 )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完整方针。
以上简要的分析表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经过不断的改革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创造,终于在改革指导思想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其主要标志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改革目标;二是完整地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此外,还包括市场体系、宏观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完整方针等方面。
(二)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56.0%、43.0%和1.0%发展到1996年的40.8%、35.2%和24.0%。 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和非公有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也分别由1978年的80.7%、19.3%和0%转变为1997年的26.5%、40.5%和 33.0%。上述数据中,1996年和1997年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包括了一部分混合经济。但即使扣除了这几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仍占较大比重,因此可以认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2.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从1995年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到1997年,在试点的2500户大型企业中,改制为公司的有1989户,全国约有50%以上的国有小企业实现了改制。当然,这些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但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1995年,政府有关部门确定了1000家全国性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作为抓大的对象。在这1000家企业中,工业企业占878家。1996年,这些工业企业经营活力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878户国有工业大企业的经营状况
类别
特征 绝对数(户) 比重(%)
活力强(1)生产经营正常 300
34.2
(2)资产负债率接近合理水平
(3)经济效益好
活力较强 (1)生产经营基本正常 400
45.6
(2)资产负债率偏高
(3)经济效益较好
活力弱(1)生产经营困难很多 178
20.2
(2)资产负债率过高
(3)经济效益差
注:表中数据根据公开发表资料整理所得。
3.在产品生产和销售方面,国家指令计划为主的格局已经基本打破,市场调节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详见表2)。 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方面也有了很大发展。到1997年底,上海、深圳两地上市的股份公司达到745家,股票市值达到17529.24亿元, 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3.4%。粗略估算,到1997年底,劳动力商品化率已由1978年的21.6%上升到63.4%。
表2
国家指令计划在生产和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单位:%
年份
指令计划在工业生产资料中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
总产值中的比重
国家定价的比重
国家定价的比重
1978
70.7100.0
97.0
19965.014.06.3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
国家定价的比重
96.0
16.9
资料来源:同表1
4.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其重要标志是:1994年以来,实行了以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体制改革,以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职能独立化为特征的金融体制改革,以计划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和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为特征的外汇体制改革。尽管这些改革都还没有完全到位,但这些改革再加上第三点提到的计划体制改革,可以认为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5.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和半封闭的格局已经基本打破,全方位、多元化、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与此相联系,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已经达到了很大的规模(详见表3、表4),外汇储备也由1978年的15.57亿美元增长到1997年的1399.00亿美元;我国连续几年利用外资和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
表3 进出口总额的增长
年份进出口总额(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978
355.0 9.79
1997
26918.036.00
资料来源:同表1
表4 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总计 外商直接投资
1979~1983 144.3818.02
1997
640.00
453.00
1979~1997合计3600.00 2200.00
资料来源:同表1
(三)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倡导的改革推动下,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的变化。
1.推动了社会生产的高速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1953~1978年的6.1%提高到1979~1997年的9.8%。表5 还进一步表明随着改革深化,经济增长速度提高,波动幅度下降。
表5 改革后四个经济周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和各个周期的波动幅度之比较
增长率波动幅度
(%) (波谷年与波峰年相差的百分点)
1979~1983
7.7 7.3
1984~1986
9.0 6.0
1987~1991
7.9 7.8
1992~1997 11.5 5.4
资料来源:同表1
2.加速了中期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工业化与知识经济的结合。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1953~1957年为18.0%,1958~1978年为9.9%, 1979~1997年为14.6%。这些数据表明:改革以来的1979~1997年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 比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 工业产值基数很低的1953~1957年仅低3.4个百分点,比计划经济体制强化时期、 工业产值基数虽有上升但仍较低的1958~1978年高出4.7个百分点。1988 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1%,1997年上升到11%。 这项数据表明,从总体上说,我国虽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开始了工业化与知识经济相结合的进程。
3.初步的买方市场已形成。从1997年全国613 种主要商品的供求状况来看:供不应求的商品占1.6%,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66.6%, 供过于求的商品占31.8%。这里说的买方市场指的是供求基本平衡或供略大于求的市场。说它是初步的,因为这种市场是在市场供应居于重要地位的农业还不稳定,其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虽有缓解、但并没根本改变,存在过多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以及人民生活虽有显著改善,但水平并不高的条件下出现的,还不是成熟的买方市场。这种市场是长期生活在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卖方市场条件下人们梦寐以求的,它的出现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种历史性变化。当然,它的形成也并不只是改革的产物,多年来社会生产的高速增长为形成初步买方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
4.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 我国综合国力世界排名已经由1949年、1962年、1980年的第13位、第10位、第8位,上升到了1990 年的第6位。
5.加速了全国人民在解决温饱基础上向小康目标迈进的进程。 1979~1997年,全国居民、农民和非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比1953~1978年提高了2.13倍、2.94倍和1.03倍,农村贫困人口也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7年的0.5亿人。现在全国绝大多数人民在实现了温饱之后正在迅速向小康目标逼近。
1979年以来,我国社会生产的持续高速稳定增长,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多重原因。择其要者有:经济成长阶段效应(我国从80年代起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全球化效应,知识经济开始到来的时代效应,相对的国际和平环境效应(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后更是这样)。此外,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比如,在1997年相对1980年的工业总产值增长额中,国有工业仅占24.2%,集体工业占41.3%, 个体工业占16.7%,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占17.8%,非国有工业合计占75.8%(详见表6)。可见,如果仍像1978年以前那样,盲目追求单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不实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那么这期间工业和社会生产就不可能有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社会经济生活其他方面也难以发生巨大变化。不仅如此,改革还是一个基础性的原因。显然,如果缺少改革这一条,那么上述各种效应也难以充分发挥。
表6 各种所有制工业在工业总产值增长额中所占的份额
全部工业国有工业
1997年相对1980年增长额(亿元) 106973.34 25844.00
比重(%) 100.024.2
集体工业
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44216.84
17851.09 19061.50
41.3
16.7 17.8
资料来源:同表1
(四)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坚持和发展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方针。(2)坚持并不断发展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3)坚持并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取向的改革。 要把塑造市场机制的改革不断引向深入,要警惕改革中的行政化倾向;要适应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警惕由加强宏观调控导致的旧体制的复归。(4 )首先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实现改革的突破,并把农业和农村改革不断引向深入。(5 )国有企业的改革,要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要从整体上搞活,要抓大放小,要实现“三改一加强”。要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人增效和实现再就业工程,并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要妥善处理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关系。(6 )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统一开放的、平等和适度竞争的、价格机制合理的(包括产品和要素价格)市场体系。(7)要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8)要坚持并不断完善改革与开放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方针。(9 )正确处理改革的渐进性和紧迫性,改革的重点推进和有关方面的相互配套的关系。(10)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11)正确处理改革与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12)集中起来说,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尽管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但改革任务并未根本完成,改革中也有多种失误。与此相联系,再加上其他多种原因,就发生了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基础产业发展滞后、技术升级缓慢、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企业组织不合理、企业规模不经济、某些企业管理滑坡、某些年份通货膨胀高位运行、部分居民收入差别过于悬殊、部分行政官员贪污腐败、当前就业问题尖锐等一系列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是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极重要的任务。总的说来,“九五”期间要实现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主要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对外经济体制;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就作为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来说,当前的基本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