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角度探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发展策略论文_李少涵1,王宏蔚2,娄绍岩3,邸红昆4,马立新5通讯

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角度探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发展策略论文_李少涵1,王宏蔚2,娄绍岩3,邸红昆4,马立新5通讯

李少涵1 王宏蔚2 娄绍岩3 邸红昆4 马立新5通讯作者

1,2,4,5.河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3河北大学中医学院

【摘要】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卫生事件关系到健康民生大计,而我国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机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学科建设存在漏洞。本文旨在分析现有阶段公共卫生教育及应急型公卫人才现状,并定向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角度探讨今后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育模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发展策略

2003年我国非典流行,国家大力发展预防医学。到如今,预防医学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预防人才仍不能有效地投入工作,这也反映了我国现有阶段应急事件体系不完善。加之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天灾人祸的发生。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型公卫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1.定义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主要研究食物、机体与健康的学科,由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部分组成。其中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中含有的或混入食物中的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安全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1],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食物中毒方面起到突出作用[1]。

从公共卫生角度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放射性危害事件,重大动物疫情,以及由于自然灾害、事故灾害或社会治安等突发事件引发的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

卫生应急是指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所引起的社会危害,通过预防、准备、检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评估等一系列措施,控制、减轻,甚至是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防止其演变成更大范围危机事件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措施和行动[3]。

2.我国现有公共卫生教育与应急型公卫人才现状

我国目前仍沿用苏联的预防医学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以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基础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这种教学方法为我国50多年的预防医学发展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2]。但是,近些年来,公共卫生事件接连发生,从天灾到人祸,如SARS、H1N1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都引起了公众的焦虑。而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时,我国现有的应急公卫人才不能快速有效地开展检测、急救等工作,这对我们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现如今,我国也将向欧美等国预防医学模式转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005年9月,卫生部举办了一次“公共卫生教育论坛”,来自卫生部、教育部、全国各地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学院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专家就公共卫生教育展开讨论[2],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医学知识结构不合理,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国本科生开设预防医学专业,将其归到医学范畴,这就决定了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大方向为医学,然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一门范围极广的学科,它不仅与医学关系密切,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行为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许多学科。我国预防医学模式并未过多涉及人文科学,阻碍了综合能力的发展[4]。

(2)教学偏理论,忽略了实践动手能力

大学本科五年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不少学生也反映课堂上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学习内容与实际操作脱钩;实验内容较落后,课程分散重复,与实际工作检测内容不相符,实践环节松散薄弱,且大多为老师讲述学生动手操作,不能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内容,缺乏创新;各学科分散,学生缺乏学科融合能力,如在食物中毒处理中不能有效地讲食品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学分析结合起来。

(3)突发公共卫生教育薄弱

我国大多数公共卫生专业教育仅仅围绕“预防医学” 展开,没有把应对突发事件教育列入教学体系[5]。目前公共卫生学院多数从事预防医学专业教学的教师缺乏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方面实际工作经验,或因学时不够忽略了突发事件的传授,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往往容易忽视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此外,学生在进入CDC、卫生监督局等进行专业实习之前,没有进行过处理应急事件的培训,所学知识用不到实际中去,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3.未来应急型公卫人才发展策略

3.1创新实验课程

在教学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实践内容。在食品卫生学方面多开设突发事件实践实验,可观看一些CDC食物中毒纪录片等,了解处理方法与步骤;模拟现场试验,撰写报告。在食品营养学方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思路,基本实际操作流程,理论方法要牢记。

3.2注重学科融合

医学生学业重,课程多且杂乱,不少学生缺乏融会贯通能力,老师在讲授时可以多重复前几学期的专业知识,将必要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融汇能力。老师可使用PBL教学法[6],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改变了传统以授课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他们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中,需要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并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最终独立解决问题[2]。

3.3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针对我国现有体系及经济等状况,预防医学教育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但要噶变教学模式,应从课堂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如在营养学基础讲解中,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计食谱、开展膳食调查,在巩固知识增进实践的同时复习了其他相关知识。在食品卫生教学方面,可增加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如食品企业、食品药品卫生监督局等,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外实习场所[7]。

参考文献:

[1]孙长颢,凌文华,黄国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杨土保,孔繁晶,魏捷,秦家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人才现状及培养模式[J] .实用预防医学,012,19(2)304-309

[3]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23.

[4]胡永华,郝卫东,王培玉,许雅君,周小平.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A]. .2009-201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C].:,2010:36.

[5]黄芬,叶冬青,郝加虎,等.SARS之后《传染病防治法》的教学初探[J].疾病预防控制,2003,7(5):384-385.

[6]Chun BC,Choi BY,Cho SH. Curriculum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一the 5 th revision of preventive medicine learing objectives[J] J Prev Med Public Health,2006,39(4):293- 301.

[7]李红霞,沈志雷,莫烽锋,沈 慧(通讯作者).关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239-240

论文作者:李少涵1,王宏蔚2,娄绍岩3,邸红昆4,马立新5通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  ;  ;  ;  ;  ;  ;  ;  

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角度探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发展策略论文_李少涵1,王宏蔚2,娄绍岩3,邸红昆4,马立新5通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