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茂田[1]2004年在《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提出在占有近年来糖尿病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诊治糖尿病(DM)的现状及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并从总体上比较,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的疗效优于单纯用中医或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以互补协同,增加降糖敏感度,减少副反应,降低或缓解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治疗糖尿病最理想的方法。同时就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考与展望,为临床研究提供基础与依据。
庞博[2]2012年在《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1.1通过Weka (Waikato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Analysis)软件的应用,重点探索贝叶斯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应用前景,进一步探索促进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学术流派发展的有效方法;1.2应用跟师学习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群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总结和继承施今墨学术流派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1.3引入循证思路,形成适合中医学特点,借助集“规范化采集”“网络化存储”“标准化处理”“多元化挖掘”四位一体的中医医案信息化共享平台,探索由“经验”向“知识”再向“证据”转化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继承研究多元化途径。2方法2.1数据采集以施今墨学术流派具有明确传承轨迹的4位医家,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诊治的糖尿病医案为研究对象。参照“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要求的病例采集格式,采用统一设计、标准规范、项目齐全、重点突出的病例信息采集表观察、采集、转录一般资料、病史资料、刻下症、体格检查与四诊资料、理化检查资料、中医诊断、证候诊断和立法、处方用药、辅助疗法与医嘱及医师临证思辨经验、语录。2.2数据录入对符合规范的病例信息采集表数据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14.0.6112.5000进行双人双录入,其后转化为CSV (Comma Separated Value)等统计分析要求的数据格式。2.3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对采集数据进行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变换和数据归约。应用规范统一的病案采集表并经过统一培训控制采集质量,双人双录入,逐条核对控制录入质量,借助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编译程序控制数据质量与数据结构转换质量。3.4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采用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13.0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对D性别,E年龄,G应诊医师,J诊次,K病案类型,N主诉,Q刻下症,S舌象,T脉象,U既往病史,X空腹血糖、餐后血糖,AB病因,AC西医诊断,AD中医诊断,AF中医证候,AH证素,AJ治法(归约),AK处方,AL处方药物,AM主方,AN剂量,AO药味,AP剂型等项目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数据频数、集中趋势、离散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应用Weka3.6软件对Q刻下症、AE中医诊断(归约)、AG中医证候(归约)、AH证素、AJ治法(归约)、AL处方药物、AM主方等“病-证-症-法-方-药”核心属性数据进行分类、聚类、关联等分析。应用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Intelligence Analysis System, CPIAS)(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信息研究室研制中)网络版对4位医家典型医案的相对药量、药性、药味、归经、方剂功效、筛选功效、症状重排、证素、筛选证素、方剂证候进行个案分析。3结果3.1纳入情况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遴选,研究纳入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以下简称4位医家)诊治糖尿病病例938例,其中初诊414例,复诊524例,回顾性病例487例,前瞻性病例451例。施今墨诊疗病例23例,其中初诊12例,复诊11例;祝谌予诊疗病例337例,其中初诊121例,复诊216例;吕仁和诊疗病例447例,其中初诊203例,复诊244例;赵进喜诊疗病例132例,初诊病例78例,复诊病例53例。共收集4位医家诊疗经验包括辨证要点、病因分析、病机变化、治法思路、遣方用药特色与经验等共计1904项,其中施今墨诊疗经验59项,祝谌予诊疗经验1015项,吕仁和诊疗经验503项,赵进喜诊疗经验327项。3.2描述性分析结果在纳入分析的938例医案中,患者男性475例,女性463例;患者年龄最大85岁,最小18岁,年龄中位数为55岁,平均年龄为55.56±12.290岁;初诊共计出现口渴多饮等48个症状;患者糖尿病病程最长的392个月,最短的3天,平均73.41±71.821月;共计出现2型糖尿病等60个西医诊断疾病及消渴病等59个中医诊断疾病及脾痒(期)、消渴期、消瘅期3个疾病分期,其中前3位的是:消渴病930例,占总数99.04%,消渴病肾病249例,占总数26.52%,消渴病·风眩215例,占总数22.90%;共计出现久病正虚等13个病因,其中前3位的是久病正虚121例,占总数29.23%,饮食不节78例,占总数18.84%,情志不舒62例,占总数18.84%。在纳入分析的938例医案中,共计出现疲乏等259个症状,其中前3位的是:疲乏332例,占总数35.39%,视瞻昏渺249例,占总数26.55%,口渴多饮154例,占总数16.42%;共计出现细脉等56个舌象、脉象;共计出现气阴两虚等138个中医证候,其中前3位的是:气阴两虚334例,占总数35.57%,肝肾亏虚264例,占总数28.12%,经脉不活195例,占总数20.77%;共计出现血瘀等49个中医证素,其中前3位的是:血瘀776例,占总数82.73%,肾730例,占总数77.83%,肝692例,占总数73.77%;共计出现活血等98个中医治法(归约),其中前3位的是:活血806例,占总数85.93%,益气620例,占总数66.10%,健脾595例,占总数63.43%;在纳入分析的938例医案中,共计出现降糖对药方等125个中医处方主方。其中前3位的是:降糖对药方257例,占总数27.40%,狗脊饮子121例,占总数12.90%,当归补血汤106例,占总数11.30%;共计出现丹参等365个中药药物,其中前3位的是:丹参626例,占总数66.74%,黄芪513例,占总数54.69%,地黄402例,占总数42.86%;医案处方汤剂921例,蜜丸2例,水丸14例,中成药1例,外洗3例;医案处方最大剂量60付,最小剂量1付,平均剂量为13.96±4.375付;医案处方最大药味数36味,最小药味4味,中位数15味,平均药味数为14.70±3.151味。3.3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结果施今墨医案以“阴虚”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5.65%,Kappa值0.7767,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57条,如以脏养脏->尿多(0.917)等(括号中为条件概率值),其父项(节点)与子项(节点)之间互相关联并形成一定规律,如茯神->不寐->心->茯苓,体现了茯苓、茯神与心、神证素和不寐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气阴两虚”作为分类属性进行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86.86%,Kappa值0.7315,并得出证-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1.002,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消瘦(1.0433)、疲乏(0.5515)、大便秘结(0.4878)、小便浑浊(0.4869);关联规则分析提示:山药、黄芪,党参、黄芪,五味子、黄芪,天花粉、山药、黄芪,麦冬、黄芪,绿豆衣、天花粉,山药、玄参、黄芪,山药、五味子、黄芪,天花粉、黄芪,玄参、黄芪,瓜蒌子、天花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祝谌予医案以“调气活血方(黄芪)”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9.41%,Kappa值0.9773,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68条,如健脾->肾(0.995)等,再如经脉不活->寄生->续断->夜尿频多,体现了寄生、续断与经脉不活证候和夜尿频多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山药”作为分类属性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89.91%,Kappa值0.5661,并得出药-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0.9998,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消瘦(0.9771)、腰痛(0.9476)、遇劳加重(0.8744)、弦脉(0.8203)、口渴多饮(0.8146)、尿多(0.771)、大便溏(0.7271)、紫红舌(0.6176)、善太息(0.5521)、食欲不振(0.5504)、腻苔(0.4971)、头痛(0.4875)、烦热(0.4829)、滑脉(0.4643)、疲乏(0.4614);SimpleKMeans药物聚类分析得到类别1为调气活血方(黄芪)+桑寄生、鸡血藤,类别2为降糖对药方+桑寄生,类别3为降糖对药方+温清饮,类别4为降糖对药方+生脉散。关联规则分析提示:黄芩、黄连,黄芪、黄连、黄芩,北沙参、五味子、麦冬,玄参、麦冬、五味子,地黄、苍术、丹参,黄芪、玄参、葛根,黄芪、玄参、葛根,地黄、苍术、丹参,葛根、丹参,苍术、玄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吕仁和医案以“消渴病肾病”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70.6935%,Kappa值0.4122,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98条,如消症->鬼箭羽(0.901)等,再如茵陈->栀子->清热->火热->解毒->毒,体现了茵陈、栀子与火热、毒证素和清热、解毒治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丹参->活血->血瘀->消症->鬼箭羽->细脉,体现了丹参、鬼箭羽与活血、消症治法以及血瘀证素和细脉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散结”作为分类属性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4.18%,Kappa值0.76,并得出证-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1.5764,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荔枝核(2.618)、夏枯草(1.6079)、土鳖虫(0.9953)、桃仁(0.7243)、鬼箭羽(0.7023)、乌药(0.6656)、山药(0.6571)、太子参(0.5925)、瓜蒌(0.5773)、紫苏梗(0.5322)、红景天(0.4631);药物EM聚类分析,得到类别1为滋阴清热生津为主的玄参、知母、地黄、黄连、葛根,类别2为以赤芍疏肝益肾为主的牛膝、狗脊、枳实、白芍、枳壳、川断、杜仲、柴胡,类别3为以益气活血、理气和胃为主的丹参、丹皮、枳实、枳壳、川芎、太子参、佛手、香橼,类别4为以益气养血活血为主的丹参、丹皮、赤芍、甘草、当归、黄芪、川断,类别5为以补肾活血为主的丹参、丹皮、牛膝、狗脊、续断;关联规则分析提示:桃仁、红花,丹参、当归、黄芪,牡丹皮、狗脊、丹参、川牛膝,续断、川牛膝、狗脊,赤芍、枳壳、白芍,当归、黄芪,川牛膝、续断、狗脊,续断、狗脊,杜仲、狗脊,续断、川牛膝,枳壳、枳实,丹参、牡丹皮、狗脊、川牛膝,赤芍、白芍,白芍、赤芍,枳实、赤芍,赤芍、丹参、牡丹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赵进喜医案以“消渴病肾病”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3.13%,Kappa值0.8489,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81条,如消渴病肾病->解毒(0.83)等,又如气虚->气阴两虚->气滞->理气->北沙参,气虚->气阴两虚->气滞->理气->枳壳之间的2条直线条件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网络关系,揭示气虚、气阴两虚、气滞与理气治法和北沙参、枳壳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少阴阴虚体质”作为分类属性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80.15%,Kappa值0.5109,并得出证-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1,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皮肤瘙痒(2.0101)、急躁(1.6854)、咽喉不利(1.2308)、口干(1.1764)、遇劳加重(0.8922)、咽干(0.8128)、目眩(0.6759)、憋气(0.5439)、消瘦(0.5396)、视瞻昏渺(0.4876)、自汗(0.4857)、气短(0.4734)、腰膝无力(0.4694);药物SimpleKMeans聚类分析,得到类别1为以益气养血、利水渗湿为主的加味当归补血汤,类别2为以益气升陷、为主的加味升陷汤,类别3为以清热养阴、活血散结为主的降糖方,类别4为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泄浊解毒、为主的芪归升降散,类别5为以疏肝理气,养血活血为主加味四逆散;关联规则分析提示:僵蚕、姜黄、蝉蜕,当归、僵蚕、姜黄,蝉蜕、僵蚕,白芍、柴胡、赤芍,土茯苓、川芎、当归,黄芪、当归、川芎,川芎、当归,荔枝核、鬼箭羽,丹参、白芍、赤芍,赤芍、白芍,当归、黄芪、土茯苓,姜黄、当归,丹参、鬼箭羽、葛根,荔枝核、葛根,丹参、黄连、葛根,白芍、赤芍、柴胡,土茯苓、当归、川芎,当归、川芎、土茯苓,鬼箭羽、丹参、葛根,黄连、葛根,葛根、丹参,地黄、葛根,当归、黄芪,柴胡、白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此外对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典型医案4例共7诊次进行基于宏观量化技术的CPIAS个案分析,得到相对药量、综合药性、综合药味、综合归经、筛选功效、症状权重、筛选证素、方剂证候等信息。4结论研究采用跟师学习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群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施今墨学术流派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进行了有益探索,挖掘了学术流派名老中医思辨规律定量数据,证实施今墨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系统,临床经验丰富,大量总结工作亟待开展;基于“以人为本”“点面结合”“常变兼顾”“量性双重”思路的数据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效能;基于循证思路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探索。
张北华[3]2010年在《基于文献评价和数据挖掘的魏子孝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总结》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挖掘整理魏子孝教授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学术经验,实践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9年)和万方数据库(1994—2009年)、Pubmed(1970—2009年),收集以中医或中西医为干预措施治疗DP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进行资料提取,对提取的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病例采集系统,提取88例经魏子孝教授诊治的DPN患者103诊次的病历资料,运用描述性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挖掘魏教授诊治DPN的证素分布、病—药关系、证—药关系、药物配伍规律,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全面整理魏教授诊治DPN的学术经验。结果:有13个试验,共1247例DPN患者符合临床试验纳入标准,但其方法学质量均存在不足之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或中西药联合治疗较西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神经传导速度(OR合并=5.65,95%CI=4.16—7.67,P<0.00001);中药较西药治疗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比较(MD=2.24,95%CI=1.19—3.30,P=0.02;MD=2.24,95%CI=1.19—3.29,P<0.0001)、胫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比较(MD=2.70,95%CI=2.22—3.18,P<0.00001;MD=3.51,95%CI=2.17—4.85,P<0.00001)、腓总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比较(MD=4.65,95%CI=3.58—5.72,P<0.00001;MD=3.89,95%CI=2.44—5.34,P<0.00001)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西药联合较西药单独治疗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比较(MD=4.79,95%CI=2.36—7.23,P=0.0001;MD=6.35,95%CI=3.95—8.76,P<0.00001)、胫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比较(MD=1.78,95%CI=1.23—2.32,P<0.00001;MD=2.42,95%CI=1.91—2.92,P<0.00001)、腓总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比较(MD=2.72,95%CI=2.32—4.12,P=0.0001;MD=5.01,95%CI=2.94—7.08,P<0.00001)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经魏教授诊治的103诊次DPN患者中,挖掘结果显示以肢体麻木、肢体发凉、肢体疼痛、乏力、口干等为主要症状,其构成比依次为87.38%、42.72%,37.86%、29.13%、24.27%;异常舌象主要表现为舌体胖大有齿痕,占40%,舌质黯占63.33%,苔白腻者占12.22%,苔黄腻者占23.33%,脉细者占46.67%;主要证素为血瘀、气虚、血虚、络阻、肾虚、阴虚,其构成比分别为88.35%、63.11%、55.34%、39.81%、27.18%、10.68%;共使用165味中药,前15位依次为红花、地龙、桃仁、鸡血藤、生黄芪、赤芍、陈皮、川牛膝、当归、白芍、川芎、仙灵脾、薏苡仁、葛根、苍术;其核心处方为红花、桃仁、地龙、鸡血藤、生黄芪、陈皮;常用药对有红花与桃仁、红花与地龙、桃仁与鸡血藤、红花与鸡血藤、地龙与鸡血藤、红花与当归、桃仁与当归、赤芍与红花、生黄芪与陈皮、生黄芪与鸡血藤、生黄芪与当归、杜仲与桑寄生、仙灵脾与葫芦巴等;桃仁与红花、仙灵脾与葫芦巴、杜仲与桑寄生等常等量配伍。人机结合,完善魏教授诊治DPN的经验:治疗疾病主张抓主症,分轻重;据舌诊,治标本;重气血,顾脾肾;重预防,治未病。以肢体麻木为主症者,中医辨病参考血痹,主要辨证为气虚血瘀阻络,治疗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以肢凉肿胀疼痛为主症者,中医辨病参考湿脚气,主要辨证为阳虚寒湿阻络,治疗以鸡鸣散加减;治疗方法主张内外结合,中西医结合。加减用药思路主要根据证候变化、药理指标和“治未病”思想。结论:①目前证据表明中药或中西药联合治疗DPN疗效优于单独使用西药,但由于纳入试验存在方法学质量的缺陷,可能对分析结果有影响。②魏教授认为DPN病因病机以气虚、血虚、阳虚为本,以痰湿、瘀血阻络为标,血瘀贯穿始终,病位在血络,与脾肾关系密切。主张参照古籍所载血痹、湿脚气诊治,将肢体麻木、发凉、疼痛、肿胀作为DPN的主症,认为血瘀、气虚、血虚、络阻、肾虚为其常见证素。治疗以补养气血,活血通络为常法,以温肾化湿为变法,主要方剂为补阳还五汤、鸡鸣散,常用药对有桃仁与红花、红花与地龙、赤芍与白芍、黄芪与陈皮、仙灵脾与葫芦巴、杜仲与桑寄生。③基于人机结合的专家知识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周学林, 权亚春, 王文明[4]2006年在《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坏疽的现状》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坏疽是由糖尿病所致的血管神经病变。感染等在足部的表现,其发生率与血糖控制和病史成正相关,病吏10年达60%,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糖尿病坏疽的发病率也将大幅度增加,95年(WHO)将糖尿病坏疽列为四大并发症之一。
李书婕[5]2016年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医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的最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而糖尿病患者约20-40%合并糖尿病肾脏病。目前我国约1/3的终末期肾病是由糖尿病肾脏病发展而来,而在欧美国家终末期。肾病中已有一半以上是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国内外仍没有公认的防治糖尿病肾脏病发生和发展的有效方法。因此,探求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有效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脏病具有一定的优势,故总结疗效较好的专家诊治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是中医药学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泉。导师赵进喜教授长期从事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对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临床疗效显着。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赵进喜教授诊治糖尿病肾脏病医案数据资料进行探索性研究,归纳糖尿病肾脏病各期特点,研究赵进喜教授对糖尿病肾脏病证候分布及病机演变的学术观点,挖掘赵进喜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用药思路,为继承名老中医经验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5年12月期间经赵进喜教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病房查房的120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医案,将所有医案资料的原始信息准确录入“医案数据处理系统”,并且在“医案数据处理系统”中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将处理好的数据资料导入“中医医案数据库”,应用一般描述性分析、频数分析、数据关联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得到结果,最后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结果:1.对糖尿病。肾脏病病机进行分析,排前十的依次是气阴两虚、血瘀湿阻、阴阳两虚、血瘀成积、气血两虚、肝郁化热、升降失和、气滞热壅、血瘀痰凝、热盛伤津;进一步统计不同分期病机特点,早期前五位病机依次是气阴两虚、血瘀成积、肝郁化热、血瘀痰凝、热盛伤津;中期前五位病机依次是气阴两虚、血瘀湿阻、肝郁化热、血瘀成积、阴阳两虚;晚期前五位病机依次是血瘀湿阻、阴阳两虚、气血两虚、升降失和、气滞热壅;2.统计糖尿病肾脏病病位特点,频次在90%以上的病位是肾、肺、脾;不同分期稍有不同,早期多在肺肾,中期肺脾肾皆相关,晚期以脾肾为主;3.就其症状体征而言,频次在40%以上的依次是舌暗、倦怠乏力、目昏、口渴多饮、尿浊、夜尿多、下肢肿、大便干,并且各期症状体征上有所差别,早期以口渴多饮前来就诊者居多,中期以尿浊、倦怠乏力为甚,晚期下肢肿、倦怠乏力、夜尿多等频次明显上升;4.统计糖尿病肾脏病证候分布特点,取频次在20%以上,早期依次是气阴两虚证、血瘀成积证、肝郁化热证、血瘀痰凝证,中期依次是气阴两虚证、血瘀湿阻证、肝郁化热证、血瘀成积证、阴阳两虚证,晚期依次是血瘀湿阻证、阴阳两虚证、气血两虚证、升降失和证、气滞热壅证;5.赵进喜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病最常用的药物是黄芪、丹参、当归、半夏、川芎、土茯苓、陈皮、黄芩、白芍、萆薜、柴胡、白僵蚕、蝉蜕、葛根、茯苓、赤芍、姜黄、石韦、熟大黄、牛蒡子、鬼箭羽、穿山龙。统计处方药物功效特点,早期以益气养阴、化瘀散结为主;中期在益气养阴、化瘀散结基础上,重视化湿泄浊;晚期则更强调升清降浊、泄浊毒、和胃气、保肾元;6.医案处方中常用的药物配伍有两组,一组是黄芪、当归、丹参、川芎四味药,其配伍几率在70%-90%;另一组是土茯苓与萆薅,其配伍几率在90%以上。结论:1.赵进喜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病谨守病机,糖尿病肾脏病病机包括虚、实两个方面,虚是指气阴两虚、阴阳俱虚,实主要是指气滞、血瘀、痰湿、邪热等,以虚为本,上述标实相互胶结于肾之络脉,在络脉中形成“微型瘾瘕”,使肾体受损、肾用失司;故“微型瘾瘕”形成是本病的核心病机,但同时应重视气阴两虚;2.赵进喜教授在糖尿病肾脏病治疗上主张分期分型辨证论治的治疗思路,临床用药时重视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散结消瘾、泄浊解毒等药物的应用,并且擅长药物联合使用,如黄芪、当归、川芎、丹参这一组药和土茯苓、萆解这一对药;3.中医医案数据库系统查询方法多样灵活,结果稳定可行,为继承名老中医经验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李金峰[6]2015年在《中西医研究诊治糖尿病胃轻瘫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胃轻瘫是继发于糖尿病,以胃动力低下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积极寻找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诊治方式,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胃轻瘫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周仙仕[7]2017年在《糖尿病对脓毒症的影响及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拟总结国内专家诊治合并(DM,diabetes mellitus)和不合并(NDM,non-diabetes mellitus)糖尿病的脓毒症的临床经验,为辨治本病提供临床指导。2.拟前瞻性观察合并和不合并糖尿病的脓毒症两个队列,对比分析得出两组患者预后转归特点及中医证治规律。方法:1.设计合并糖尿病的脓毒症专家诊疗建议征询表,由征询专家独立完成填写,并汇总分析。2.前瞻性观察广东省中医院4个ICU病区符合研究条件的合并与不合并糖尿病的脓毒症患者各60例,于患者入院时、入院第3天、入院第7天观察、搜集、填写患者各项症状、指标及中医证治特点,并于患者入院第28天进行随访,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证候演变规律。成果:1.所有专家均认为糖尿病会增加脓毒症发病率和病死率以及认同脓毒症的血糖管理治疗,多数专家支持EGDT、抗感染、免疫调节、感染清除以及中医药治疗,多数专家支持脓毒症血糖应控制在3.9-6.1mol/L以及6.2-7.8mol/L。绝大多数专家认为本病核心病机是热、瘀、毒,正虚邪陷和邪毒暴盛是本病恶化关键,更倾向选择八纲辨证辨证本病。治疗上更青睐于解毒、活血、清热。2.纳入DM组和NDM组病人各60例,DM组合并高血压及住院疾病种数多于NDM组,但预后疾病种数两者无差别。DM患者平均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高于NDM组,DM组较比NDM组血培养结果更易于阳性(调整后OR值为3.00,95%CI:1.17:7.65),其中约1/3为大肠埃希氏菌,余各项生化指标未见差异。所有指标中仅入院当天最低血糖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0R为0.89,95%CI:0.79:0.999)。两组28d病死率分别为43.33%和35.00%,住院病死率分别为35.00%和38.33%,余各项重要指标未见明显差异,两组住院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3.中医资料方面:MD组乏力症状明显多于NDM组,而咯痰症状较少,余症状无明显差异。证素分型中,入院证素中DM组比NDM组的阴虚证和气滞证比例高,入院第3d DM组的湿阻证比NDM组比例高,入院第7d DM组的湿阻证仍比NDM组比例高,而脏腑定位中脾和肾也较比NDM组高。证素预后方面,入院时大肠定位、腑实证为28d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火热证为独立保护因素。入院第7d心定位和神昏证为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专家诊治本病的意见值得作为重要参考,但其中部分内容需要更新。2.糖尿病会增加脓毒症患者血源感染几率,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影响尚需今后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同时要积极预防脓毒症患者入院低血糖的发生以减少对患者预后的不利影响。3.DM患者比NDM患者更早出现脾、肾损伤,更易合并湿阻证。证素分型和脏腑定位对脓毒症患者生存结局的预后分析有一定价值,但需今后进一步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 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的现状及发展前景[D]. 郭茂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2].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D]. 庞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3]. 基于文献评价和数据挖掘的魏子孝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总结[D]. 张北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
[4]. 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坏疽的现状[C]. 周学林, 权亚春, 王文明. 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6
[5]. 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医案研究[D]. 李书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6]. 中西医研究诊治糖尿病胃轻瘫研究进展[J]. 李金峰. 亚太传统医药. 2015
[7]. 糖尿病对脓毒症的影响及中医证候演变规律[D]. 周仙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
标签:中西医结合论文;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论文; 糖尿病论文; 赵进喜论文; 肾脏病论文; 脓毒症论文; 血瘀体质论文; 血瘀的症状论文; 丹参论文; 气阴两虚论文; 中医论文; 施今墨论文; 黄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