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产重组论文,国有企业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全球化的一般涵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不断走向融合,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特征和趋势。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在贸易、金融、生产、投资、政策协调等方面超越国界和地区界限,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更加自由和充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化生产、投资体系已经形成,跨国公司力量不断壮大。目前全球已有5.3万家跨国公司,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达到45万家,跨国公司通过其子公司已将触角渗透和延伸到世界各地和各个领域。就其实力而言,世界GNP的1/5,国际贸易的1/3,国际投资2/3,国际技术贸易的90%以上都为跨国公司所掌握。跨国公司以全球市场作为其活动范围,实行全球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在全世界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达到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化。跨国公司组织全球生产的最主要方式是直接投资,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形成生产和销售全球化的结合。目前,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海外直接投资每年已达约3500亿美元,积存的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已在24000亿美元以上,而战后初期这一数字仅为500亿美元。(注:《试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王怀宁《世界经济》1999年第2期。)(2)国际贸易迅猛增长。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曾说:“经济全球化是被贸易发展推着走的一列高速火车。”二战结束后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减少了关税和贸易障碍,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进入90年代,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世界货物贸易从1990年的34380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51510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扩大到52250亿美元,服务贸易额达到12900亿美元。(注:《经济全球化世贸组织与中国》,张汉林、刘光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即使是世界经济低迷的1997年和1998年,全球贸易也分别增长了近10%和5%,远高于4.1%和2%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张汉林《国际贸易》1999年第1期。)(3)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正明显加快,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金融资本已脱离生产和贸易成为一种独立的运动形式,跨国金融交易量急剧增加,辐射全球的大规模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多,各地区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场已逐渐形成了有机的整体。1997年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就开放全球金融市场达成协议,约70个国家保证使其银行、保险和证券市场对外国公司开放,根据这一协议,国际游资可以自由进入或撤离各国金融市场。各国金融市场连成一片,24小时全球交易,使大量资金可以迅速在世界各地之间转移。金融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范围资金的流动,据IMF估计,每天的外汇交易额为20000亿美元,流动资金相当于全球每年经济总产值的20%(注:《金融全球化与中国》,杜厚文《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与此同时,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性集团出现金融一体化,欧盟统一货币欧元已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4)IMF、WTO等国际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作用日益突出,在他们的主持下签订的全球化协议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如WTO所形成的全球性投资框架,促进了全球投资自由化。

二、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必要性、紧迫性

1.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竞争,使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竞争的规模急剧扩大。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明显增强,世界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而各国加快和扩大市场开放,导致竞争更为激烈,并在许多领域中引发更多的贸易矛盾和磨擦,使得全球竞争在从多边体系、区域集团到双边关系和跨国企业等各个层面上全面展开。

第二、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竞争的领域不断拓展。经济全球化浪潮波及越来越多的部门和企业,从传统产业到新兴部门,各国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达国家从农产品到高技术产品,展开全面较量,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日趋激烈。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间反倾销案例剧增,涉及众多产品和领域,一些国家贸易从小麦、玉米和半导体芯片到音像制品、香蕉等磨擦频繁发生,持续不断。特别是当今各国在服务市场上的竞争,正在从一些传统的服务部门开始向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不断延伸,从商业、贸易、旅游、运输、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到信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经纪、通讯和各种专业服务,都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致力于扩大出口、占有更多市场份额的重要目标。由新技术革命带动的电讯业和信息业的大发展,使更多行业具有越来越大的可贸易性,能够跨越更广阔的地域,国际竞争的领域将进一步延伸。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竞争的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科技进步,当今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全球化竞争的重点和前沿阵地。发达国家竞争重点日益从传统产业转向科技领域,从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到新能源开发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展开新一轮的角逐,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投入较大的力量发展本国科技和参与这场竞争。今天,一国在任何行业想要拥有和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不再主要依赖于低成本、大规模,而是必须依靠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由于今天的服务业已包括大量高科技高增值的部门,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和主导产业,发达国家加紧在信息业、电信业、金融保险业、技术咨询业和视听服务业等领域拓展跨国经营,并由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根本目的是加快本国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占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和制高点,从而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第四、近年来,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不断增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也纷纷抢滩中国市场,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国有企业受到极大冲击。据统计到1998年,世界500家最大公司中,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面对国外大公司,国有企业毫无优势可言,随着我国进口关税的不断调低和最终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企业如不改善自身状况,竞争力必将逐步下降。

2.从我国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状况来看,必须加快资产重组步伐,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企业资产重组,就是企业通过对其资产的分拆、整合和结构优化,求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重组的本质是对企业生产力的重组,即是对企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管理和科学技术的重组,也就是对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即产权资本的重组,是对劳动者、经营者的重组。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产权单一,政企不分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不明确;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实力较弱,同行业企业数量多,品牌过多,优势不突出;盲目重复建设严重,造成极大浪费,使国内市场竞争过度,使有限的资源过于分散,难于集中到优势企业中;技术水平低、设备和产品老化;冗员过多,企业社会负担沉重等。其中,国有资本严重不足,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据统计,到1995年底,我国29.1万户国有工商企业的资产总额为9.6万亿元,扣除负债及非生产性资产,真正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国有资本数量不足3亿元,由于国有经济点多面广,战线较长,每家国有企业的资本数量不过1000万元。目前,国有资产的60%左右仍分布在一般加工方面、建筑业等竞争性领域,近1/3的国有资产分布在小型企业(注:转引自《如何进行企业重组与并购》,曹凤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

首先,国有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营。由于资本金严重不足,我国至今无力建立起能进入世界500强的特大型企业,直到1997年,中国只有中国银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被排入全球500强,我国所谓的特大型企业,如大庆石油管理局、宝钢等,与世界500强的最末一名相比,无论资产金额还是销售利润,都相去甚远,由于无法实现规模经营,我国的大型企业均无法创造出跨国公司的经营效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世界市场竞争的加剧,不仅这些企业难于对付,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总体竞争力。

其次,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严重不足。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科技进步,全球化竞争的重点是科技竞争,进入20世纪以来,技术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从过去以资源和成本为主转向以技术和管理为主,企业竞争的结果日益取决于其技术开发能力。谁在技术上领先或占有优势,谁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持续不断地开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就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现代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一大特点是需要巨额的资金投放。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研究开放投资一般都占营业额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5~20%(注:《全球化、知识化浪潮中的国际竞争》,赵燕,《世界知识》1999年第14期。)。1997年企业投入研究与开发的经费占销售额比例,微软为17%,诺基亚为16%,有的跨国公司有能力动员数以十亿美元甚至上百亿美元的资金用于研究开发,都拥有数千项甚至数万项专利。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由于资本金严重不足,在经营中主要是以维持为主,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开发,现在不仅在移动通讯等许多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国市场已被外资垄断,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即使在传统工业品领域,我们与国外产品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长此以往,国有企业肯定会面临被挤跨的危险。

最后,财政与银行功能的错位导致巨额坏帐的出现,蕴育着出现金融危机的危险。由于企业资本金不足,国家便以银行代替财政,向国有企业输入巨额资金,在现有制度下,银行贷款的软约束必然导致国有企业对贷款获得的重视与使用的轻视,相当一部份银行贷款有去无回,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由此导致的坏帐行为,不仅代表着企业经营的困境,更预示着银行经营风险的严峻性。

根据以上分析,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还取决于整个国有经济的规模与配置因素。由于政府财政负担沉重,企图通过政府来增加国有资本数量是不可能的。基于以上原因,国有企业难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因此,解决国有企业问题,必须从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着手,进行全面的资产重组,才能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改变企业经营不景气的现状。

3.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市场占有份额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越为越多的外资并购,企业资产重组迫在眉睫。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一场以少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这番调整,实际上是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的经济扩张和少数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它虽然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机会,但也容易使发展中国家形成同必达国家高层次产业的垂直分工,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出现低层次、单一性和从属性。对我国来说,这种危险同样存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及跨国公司的扩张,我国的国内市场有可能越来越多地被外资控制、占有。进入90年代以来,外商在我国市场上不约而同地掀起了并购热潮,而且在这次热潮中,外商明显的以控股国有企业乃至控制整个行为为目的。目前,通过并购国有企业,外商已控制了我国洗衣粉市场的一半,医药行业骨干企业的45.3%,全国24家重点轮胎厂家,已有13家被外资控制(注:转引自《如何进行企业重组与并购》,曹凤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全国程控交换机外商占据了70%的国内市场,移动通讯设备仅美国摩托罗拉天津独资企业一家,已占国内市场的90%(注:转引自《试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对策》,肖荣《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在啤酒、饮料行业,残存下来的国有企业正在背水一战。而且,许多外商并购国有企业,完全以投机炒作为目的,通过包装国有企业境外上市大赚其钱。不可否认,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有其积极的意义。如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的投入,促进国有企业转变机制等,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这股并购潮下,由于我们对资产重组不熟悉,与之配套的资产评估机制和产权交易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国有资产遭受严重损失。应当看到,资产重组是企业谋求提高竞争优势的一种行为,它本身可以带来巨额利润。因此,亟待重组的国有企业不仅是一支亏损大军,他们同时蕴藏着巨额机会和潜在的巨额利润,而重组主体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这种潜在利润的分配过程,如果不对国有企业实行全面的资产重组,则无疑是把这笔巨额利润拱手送给外商,与上个世纪不同的是,外商现在是以合法的方式,在市场上与我们争夺利润。因此,为了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我们必须在市场上以现代竞争方式维护我国的国有企业,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的资产重组,使外商无机可乘。

总之,不论从国有企业目前的现状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企业改革的经济社会效益来看,我们都面临着一个难得的实施企业重组的好机遇。如何抓住机遇,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加快建立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由创新能力、管理体制和公司治理结构、要素组合方式、满足需求的能力、相关产业的竞争能力等因素相互组成的微观系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统一市场形成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技术、名优产品和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实行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欧美大企业掀起的新的购并与合作浪潮,正是为了发挥规模效益抢占全球市场。我国国有企业只有积极进行各种有效的资产重组探索,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这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

第二、通过资产重组,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建立起一批集团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公司,以更强的力量参与全球化竞争。

1.在适于规模经营的汽车制造、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行业,通过兼并和收购把众多中小企业重组为大企业。在此过程中主要依托优势企业,使其成为并购主体,通过在证券市场上规范的股票购买来实现企业的并购,这种并购不仅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张优势企业规模,及时扩大市场,而且还能借助优势企业带动并救活一批困难企业,使被落后企业无效占用的要素得到新生,保证具有优势产品的企业的要素供给。

2.实行国内企业的强强联合。同行业优势企业之间采取联合重组模式,可以达到减少国内竞争对手,获得更大幅度增长的目的。同时,相互间优势互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同行业的强强联手,组成跨行业的大企业集团,在努力开拓挖掘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向外开拓国际市场。

3.加强对企业资产重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建立起重组的风险防范机制。日本和韩国的金融危机暴露出其实行的大公司战略的弊端,针对我国企业重组面对的风险,应建立一定的防范机制,主要包括:优势企业应成为企业重组的主体,保障资本集中的效益;依据管理能力和管理成本确定企业规模扩张的度,即并购联合要适度,并购的目标不能仅放在规模的扩大上,重点应放在效益的提高和市场占有份额的扩大上,同时,对投资领域也要有严格的规定,日本、韩国的一些大公司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跨行业购置联合过度,被关联企业拖跨。

第三、以资本市场为纽带,着力资本运营,加快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扩张。

从国外市场经济的实践看,企业经营和发展有两个重要途径:一个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增强企业竞争力,另一个是通过产权资本市场进行重组和扩张,这是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资源重新配置。企业资本运营就是后一种途径的运用。兼并与收购是企业重组普遍的运作形式,也是资本运营的核心。为了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借鉴国外经验,开展资本运营,是当前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资本运营主要涉及三个层面:一是政府从传统的行政性办法过渡到通过市场化方法改造与重组企业,通过产业政策和利益关系调整,从宏观上进行资本的重组与配置,逐步形成一套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本配置机制;二是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等手段,在资本市场上相互进行重组与扩张;三是发展中国特色的投资银行,通过投资银行市场化的企业改造与重组技术和手段,为企业资本运营提供专业化服务,真正成为资本流动的桥梁和媒介。

第四、加快企业的对外投资步伐。

面对规模巨大和领域广泛的全球化竞争,国内市场日趋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企业只着眼于国内市场是不够的,当前要特别重视加快发展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这样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的国际化,带动更多的商品、劳务、技术和服务的出口,获取先进技术和紧缺原材料。根据当今全球竞争的新特点,要注重投资的灵活性,采取现汇投资、技术投资和设备实物投资等多种方式,发挥现有的技术优势,重点扩大对周边地区、非洲地区、原苏联、东欧地区和拉美地区的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应当结合企业的资产重组,注重资本经营,有条件和能力的大企业可谋求与一些跨国公司实行联合,并开展对海外企业的兼并和收购,以扩大对外经营规模,进入当地市场。

标签:;  ;  ;  ;  ;  ;  ;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