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论文_陆艳

以问题为导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论文_陆艳

当前我们都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课程观,而社会的发展对数学学习的价值又有着新的需求与召唤——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体验;数学学习不仅是解答问题,更是一种数学思维体系下的理性精神的生成过程。当教学许多年后,学生会把数学知识遗忘,但若能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内化,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理解世界、表达认识的方式,这便是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在这样的数学学习价值取向的引领下,结合数学课堂的实践观察发现,促进真实的数学学习的发生,需要学生思维的高度参与,需要启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生,也就是引发深度学习。那么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呢?下面就以《圆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浅谈几点体会:

一、巧设问题情境,促进深度探究

学习者学习知识不是简单的吸收和听取别人的讲解,而是含有主体主动建构

的成分,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在一个既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丰富的探究情境,去探索甚至撞击新接触到的知识,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交互之后,把这些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因此,教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愤则已用力于思”,积极探究,循序渐进,努力求知。

片段1:

师:小胖参加寻宝活动,他得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儿呢?)

师:你桌上的那张纸上有个红点,那个红点代表小胖的左脚,如果纸上1厘米代表实际1米,这个宝物可能在哪儿?能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

课一开始,我就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寻宝活动”来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并指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实例中提炼出抽象的数学知识。这个片段就是基于学生的学情,设计了贴近学生的游戏情境,改变了以往欣赏各种生活中的圆为入手的教学模式,把数学知识蕴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层层深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阔地带”。这说明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深度学习,这个问题不但富有情趣和生活味,更能够调动学生的思考,尤其是情境本身含有比较饱满的高质量的问题,有助于从中提出具有数学味的好问题。

二、精设追问问题,促进深度思考

一个人求知的过程,就像一个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一开始他

只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所有的东西都无法看清,慢慢地走近时,这座山的各个部分才渐渐的清晰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就像向导,给登山者指引方向,而这个指引,又有赖于他已经看到的那个并不完整的轮廓。课堂教学犹如带领学生攀登知识高峰,有水准的追问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起点,令学生从“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走向“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明暗。在本课中我就精心设计问题链,带领学生走向深度思考。

片断2

(在课开始学生举手示意找到了答案时),

教师追问: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能不能也表示出来?

当学生找到更多的点时,教师再一次追问:还有人找到其他点了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到红色定点的距离等于3厘米的左、右、上、下四点)

师:还有其他可能吗?生:有,把直尺斜一点。

师:还有吗? 生: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师:这是什么?

生: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宝物可能在哪儿呢?

生:任何一个地方。

师:这儿行吗?(指圆内、圆外)

生:不行,是在圆的线上。

师:在圆的这条曲线上、圆周上的任何一点都行,对吗?

师:如果没有图在这儿,你怎么用语言告诉小胖宝物在哪儿呢?(自然转入下一环节:圆心、直径、半径等有关知识的学习)

这个片段2中我们看出教师在不断地追问。教师设计了一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情境,实际上是在有意了解学生对于圆最原生态的认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学习起点来确定教学的切入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合理建构。在教师一次次“还有其他吗?”的追问下,打破思维的平衡,寻找新的答案,使思维活动层层深入。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蕴涵着教师对学生深度思考的有效引导,于润物无声中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追问引导下,将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非常清晰地形成,并且理解深刻、透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多媒体演示,由符合要求的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四个点扩展到多个点,这些点由疏到密,最后密集的点形成了线。学生在深入思考和观察的基础上豁然开朗,于是一个科学的、深刻的数学概念自然形成,即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就是圆。圆周上的任何一点都有可能是宝物埋藏的地方。

三、把握追问时机,促进深度反思

好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更深更广的领域,学生不再是简单地被告知去学

习什么,而是去探索知识,努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善于准确把握追问时机,问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是值得探究的深度教学艺术。

片段3:

师:爱因斯坦合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其实,伟大的、有成就的人物往往就是这么诞生的。不过,他们的还喜欢追问“一定这样吗?”,宝物一定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一定是这个圆吗?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呢(学生疑惑、思考)

师:(多媒体出示半个西瓜图)看到圆了吗?

生:看到了。

师:如果那个黑点(半个西瓜圆面的圆心)代表小胖的左脚,西瓜上的这个圆的半径就是3米,宝物是不是一定藏在这上面呢?还有可能怎么样?

生:(兴奋)还有可能在底下。

师:如果拿这个西瓜来说,应该在哪儿?这儿对吗?(教师指和圆面相对的下面西瓜皮的位置)还有其他可能吗?这儿可以吗?(教师指西瓜皮的其他位置)

生:(恍然大悟)可以,这儿的距离也是3米。

师:一定这样吗?(出示“球”)

生:(深入思考)宝物在距离左脚3米的球面上。

师:是的,我们想到了球。“圆一中同长也”,球也是“一中同长也”。它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生: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

从这个片段我们发现教师用科学家的名言来激励学生研究问题时要“寻根刨底”,用“一定这样吗?”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产生落差,思维活动再掀高潮。以具体实物为依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完善和深入;在平面,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圆”;在空间。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球”(球面)。由平面“圆”扩展到立体“球”,是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空间观念逐渐形成,为学生将来学习立体几何做了知识上的渗透和学法上的指导。

从这节课中我们不难看出怎样的问是有价值的?为此笔者得出了这样追问10句话:①是这样吗?(让学生学会质疑)②为什么呢?(让学生学会分析)③这是最好的方法吗?(让学生学会比较)④你确定吗?(让学生学会验证)⑤你的想法是什么?(让学生学会分享)⑥举例说说看?(让学生学会说明)⑦还有呢?(让学生学会补充)⑧最重要的是什么?(让学生学会取舍)⑨你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让学生学会整理)⑩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学会总结)通过有质量的追问,能引领学生向更深、更广处思考数学对象,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理解和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我想这样的问和学才是相得益彰,流光溢彩的。

论文作者:陆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4

标签:;  ;  ;  ;  ;  ;  ;  ;  

以问题为导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论文_陆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