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护理中行为干预的效果探讨论文_应永莉

永康市江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永康 321300

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护理中行为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内分泌科室接收的糖尿病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试验组患者进行行为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就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体重指数的达标率进行评估,结果:糖尿病护理中,行为干预后,试验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体重指数达标率分别在89.12%、90.01%、80.03%,相比对照组要高。结论:糖尿病护理中行为干预的效果要好,可以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行为干预;护理;效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我国的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如果患者不采取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眼底损害等多种并发症,这无疑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损失。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部分糖尿病患者,将其分成两组,分别进行行为干预和常规护理,通过两组的比较,对不同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效果的评估。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8月到2014年9月,选择我院糖尿病患者205例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都经过实验室的检查确诊,并符合第七版内科学糖尿病诊断标准。将205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02例,对照组103例。

1.2 研究方法

将两组研究患者建立治疗资料档案,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护理中增加以下行为干预:

(1)运动干预。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鼓励患者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可以减少体内对胰岛素的需求,通过步行、练太极拳、游泳等慢性运动来降低体内脂肪,当然,每天的锻炼时间维持在30分钟左右,保证适度的运动量,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做适当调整。

(2)心理干预。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病,要想稳定患者的病情,不仅需要患者本身拥有良好的心态去战胜疾病,还需要相关的护理人员加强和糖尿病患者的沟通,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给患者心理辅导,缓解患者的抵触情绪,减少患者的疑惑和恐惧,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3)自我检测干预。医生要嘱咐患者定期对自己的血糖进行检测,每天按时按量用药,从自身做起,做好常规的护理工作,注射胰岛素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发现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地和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及时的进行调整,护理人员也应做好患者的病情记录。

(4)饮食干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水平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患者家属认为患者身体不好需要补充营养,于是给患者摄入大量的油脂物质,按照营养学指标,摄入太多的油脂物质是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需要患者严格限制胆固醇和油脂的摄入,可以多食用水果、蔬菜等粗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尽量不吃动物内脏,戒烟忌酒,合理的搭配饮食,做到营养饮食。防止饮食不当导致的血糖不稳定。相关的护理人员应该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合理的控制患者的饮食,防止由于饮食不当而引起的血糖不稳定。

此次研究患者的行为干预时间在5个月左右,分别对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体重指数的合格率进行比较,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和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此次选择我院糖尿病患者中有105例是男性,100例是女性,平均年龄在53.2岁,其中肾功能衰竭8例,眼底损害5例,两组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等情况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指标达标情况如表一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和行为干预后的效果截然不同,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的达标人数为53人,低于试验组,对照组餐后两小时血糖达标人数为55人,低于试验组,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对照组体重指数达标人数是59人,也低于试验组,由此可见,试验组,即糖尿病护理中行为干预的效果比较好。X2

3讨论

我院通过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行为干预,有效地帮助了大多数患者控制好血糖,帮助患者建立良好观念,在生活习惯上发生改变,并且对自身疾病有较好的认识,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生活习惯,制定了特别的行为干预护理,对患者进行指导,将患者的心理抵触降到最小,从而更好的为患者进行护理工作,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行为干预:运动干预、心理干预、自我检测干预和饮食干预。由于糖尿病具有慢性高血糖,可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等特点,由多种病因引起代谢紊乱,容易导致病人器官的慢性损伤,甚至是功能障碍、衰竭。近年来,全世界超过2.3亿人患有糖尿病,中国患者就超过了九千万,糖尿病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疾病“杀手”。由于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病程长,护理不能只停留在日常护理层面,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引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等至关重要,故此次研究中对试验组患者进行行为干预,和只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体重指数合格率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某些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行为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简便易行,效果好,患者空腹、餐后两小时血糖等指标均可得到有效控制,可广泛应用于基层内分泌科室。

参考文献:

[1]尚学丽,陈丽娜.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6):106-107.

[2]刘琳.糖尿病护理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院报,2010,31(19):314-315.

[3]和宝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体会[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7):739.

[4]张一波.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J].中华护理杂志,2006,2(41):2.

[5]曾任英,钟伟荣.行为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5):175.

作者简介:应永莉(1977-)女,汉族,浙江永康人,护师,大专,主要从事社区护理工作

论文作者:应永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  ;  ;  ;  ;  ;  ;  ;  

糖尿病护理中行为干预的效果探讨论文_应永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