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规划局 山东滕州 277599
一、滕州城镇化的现状特征
1、城镇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1975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变化的过程概括为一条稍微被拉平的S型曲线,并把整个城镇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城镇化城镇化水平低,发展缓慢的初级阶段(城镇化率小于30%);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中期加速阶段(城镇化率大于30%,小于70%)和进入高度城镇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提高速度趋缓甚至停滞的城镇化后期阶段(城镇化率大于70%。其中,城镇化中期加速阶段,以第二产业或工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水平,其相对应产业结构为“二一三”或“二三一”。
2013年滕州市第一、二、三产值比例分别为比例调整到7.5:53.5:39,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城镇化水平为51%左右,城镇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2、非农化水平低于枣庄市平均水平,在全市“五区一市”中位居第四
3、人口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结构不适应,城镇化水平提升的潜力巨大
目前,滕州市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为51%,但GDP非农化水平却高达91.5%,人口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结构极不适应。这充分说明滕州市城镇化水平低,同时也说明目前滕州市农业人口的比重还比较高,第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潜力还很巨大。这也正是滕州市今后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推动城镇化进程中的突破点。
二、滕州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与经济发到地区相比城镇化水平低,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全省先进地区比较,城镇化水平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2011年我省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前六个市分别为青岛66.61%、济南65.05%、淄博64.01%、东营60.97%、威海58.51%、烟台56.07%。同时,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镇规模小,功能尚不完善,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聚集水平,制约了滕州市整体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
2、城镇规模偏小,密度过大,集聚程度低。滕州市域城镇分布是典型的首位分布,缺少有实力的小城镇。全市域现有城镇17座。建成区人口34.35万人,缺乏镇区人口5万以上、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小城镇,镇区人口规模小于4万的小城镇居多,城镇人口比重小。城镇体系底部集镇、建制镇质量不高,规模较小。
3、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城镇化发展后续推动乏力。第三产业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后续推力,是城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滕州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以第一层次的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很低,就业弹性较高的优势发挥不够,2011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38.5%,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低14个百分点。
4、城镇职能趋同,特色不明显,相互间缺乏协作。建制镇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相互间职能分工不明确,联系不紧密。城镇职能强度偏小且趋同,难以共轭互补。整个城镇体系在地域组织上虽较合理,但职能强度偏小,层次不鲜明;虽然市域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但其加工业缺乏高技术的引导和深度加工,致使仅为镇域服务的中心服务型城镇多,产业型城镇少,虽有地域内旅游、特色产品等一定优势,但对其开发不够,未形成支柱产业和骨干产品,缺乏产业主导,服务范围及腹地不大,多是内聚型的独立发展。职能结构的单一导致区域经济结构的单一,城镇间无法很好地协作分工。
三、新时期滕州城镇化发展对策
1、强化城镇化的空间支撑,加强区域协调
空间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载体。城镇化应建立在对市域空间资源的合理调配的基础之上。应科学研判市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发展潜力空间分布特征,并据此对市域空间利用格局进行统筹安排,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并针对每类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的提出人口、产业发展策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应进一步梳理市域城乡居民点体系,明确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有效提升中心城区和外围各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引导人口向城乡社区有序集聚,产业向园区有机集中。
同时滕州要主动融入济枣城市群一体化进程,重点强化环微山湖地区旅游协同开发,加强与曲阜邹城地区的传统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临沂革命老区及台儿庄联合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线;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交通网络的衔接,积极发展跨县区的快速公交系统,尽快建设高铁站至东部区县、滕州至济宁的快速联系线,强化滕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2、构建合理城镇体系
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前提,是指导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依据,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一是转变规划理念。要从注重拓展地域空间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区域整体协调、分类调控、特色突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发挥优势和突出特色,处理好生产、生活、休闲、交通四大要素关系,做到有机衔接和协调。二是优化空间布局。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以城带乡、以镇带村的城镇化体系。三是加快重点城镇发展。要充分发挥西岗、级索组团的枢纽作用,强化中心功能,以商贸流通、金融、文体旅游、房地产业为重点,努力构建龙阳二级中心城镇。四是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要按照“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思路,依托各乡镇不同的区位优势、资源状况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工矿型、商贸服务型、农产品加工型、交通枢纽型、旅游观光型等各有侧重的特色小城镇。
3、夯实城镇化的产业基础
产业发展是特色城镇建设保持强大动力和活力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产业发展作支撑,就是“无源之水”,就是空壳城镇。产业现代化是滕州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应以新型工业化为基本导向,大力推进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能源、食品医药、轻纺等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施人才倍增计划,着力打造区域创新基地,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簇群化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不断增强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根据各乡镇的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推进特色产业建设,培育和发展区域经济品牌。比如西岗和级索镇,要着力发展工业和商贸产业,建设成为工业发达、商贸活跃、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经济强镇;滨湖和龙阳镇,要以旅游和商贸为依托,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配套产业,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山川秀丽的生态重镇。集中扶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对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带动效应大、对长远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着力发展城镇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金融、房地产、社区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物流和矿产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商贸为代表的民生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以仓储、邮电通信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城镇的经济实力,增强城镇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以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的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4、完善城镇化的机制保障
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民身份与农地分离,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为此,一是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要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对符合在城市落户的人口应全部放开,允许其自由迁移流动,形成人人平等、公平竞争、尊重个人选择的市场运行机制。二是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要取消严格限制民工就业范围的歧视性政策,保证民工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公民权利,将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推广到城乡所有劳动者。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产权障碍。必须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使农民获得永久的土地使用权或部分使用权,使进城农民能顺利地将土地以合理的价格转让出去,获得应有的土地收益。四是加快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利益障碍。要逐步消除市民的福利保障特权,保证民工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如子女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失业保险等等。
作者简介:
李庆坤,(1980-)男,山东省滕州市规划局,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工程硕士(城市规划与设计方向),注册城市规划师。
论文作者:李庆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
标签:城镇化论文; 城镇论文; 滕州市论文; 滕州论文; 产业论文; 水平论文; 人口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1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