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婷[1]2003年在《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及其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或者说是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虚拟企业,日益成为企业未来发展与经营管理的主流模式。这种新型的组织管理模式将彻底地改变现有的传统企业的组织管理理念、模式、方法,并给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与活力,提高企业适应市场、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从而获得长久的竞争力。 目前,有关虚拟企业的研究是理论界、实业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各国企业也在加快虚拟化的进程,并在理论与实践中摸索虚拟企业的管理模式、方法。在我国,推动企业的虚拟化,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观念,树立虚拟企业的管理理念。这包括:全面认识虚拟企业、理解网络经济下虚拟企业的运作机理、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寻求适合环境现状的组织管理模式等。 本论文本着“关注企业发展、关注企业管理”这一宗旨,以补充完善虚拟企业理论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举措为目的,展开了对虚拟企业的研究和管理的创新。重点涉及到对虚拟企业的产生动因分析、虚拟企业的组织运作机制与模式研究、虚拟企业的特色管理和综合管理模式等内容。通过研究,在继承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提出独到的、创新性的见解(如叁模式的建立、模式的优化——“中介者组织运作模式”、四特色管理、综合管理模式的提出)。此外,文章最后还结合我国的现状,以汽车企业虚拟化为例,从宏观上提出了我国企业虚拟化的战略思想。希望,通过本论文对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及其管理的研究以及大胆创新,能为虚拟企业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发挥一点启迪与指导作用。同时为推动中国企业的虚拟化进程贡献出一份力量。
白嘉[2]2007年在《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及其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虚拟企业是指一些独立的实体企业为了满足短期市场需求和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目标,以信息网络为技术基础,借助企业外部资源而建立起来的临时性的网络型企业组织。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两方面:一是理论意义,力求确立一个研究虚拟企业的总体框架,并着重对虚拟企业的产生、特点、合作形式、生命周期、运作及管理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二是实践意义,针对具体的虚拟企业运作模式提出相应的管理举措,并附以案例分析,以期对虚拟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采用了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例分析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虚拟企业基本概念、虚拟企业运作模式、虚拟企业管理、虚拟企业的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按照从一般到具体,从理论到实际的逻辑次序进行内容安排,首先是虚拟企业相关理论综述,其次是对虚拟企业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了重点论述,再次是对虚拟企业几种可能的运作模式的探讨,然后是关于虚拟企业管理系统的简要论述,然后引入具体的虚拟企业案例对虚拟企业理论进行一定的例证,并得出一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发展建议,最后是研究结论。其中,关于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和虚拟企业管理系统的论述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一些具有一般意义的研究结论,首先,虚拟企业的每个成员企业在虚拟企业当中担任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个体作用应该与整个虚拟企业的集合效应协调一致,构建运作模式的主要着眼点就在于建立有效的运作模式和机制来提高虚拟企业绩效。其次,管理延续是随着虚拟企业的消失而由显性转为隐性的一种管理,如何处理好管理延续问题是虚拟企业重新组建和良性运作的关键。最后,我国中小服装企业在运用虚拟经营模式时应注重虚拟企业管理,要选择适合自身的虚拟经营路径。
郭雪飞[3]2009年在《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及其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现行的实体企业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单凭自身内部资源的整合,已经难以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于是他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企业外部。虚拟企业的出现成为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到来的现实选择。这种新型的组织管理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实体企业的组织管理理念、模式、方法,给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与活力。虚拟企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并且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被预言为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流模式。虚拟企业虽然在1991年产生,但是目前有关虚拟企业的研究仍然是理论界、实业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虚拟企业运行模式及管理问题,也是企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目前对虚拟企业的研究仍以概念性、描述性、框架性的定性分析居多,而针对虚拟企业实际运作的系统研究较少。本文重点涉及了虚拟企业的产生原因分析、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研究,虚拟企业的管理以及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和管理的关系。本论文希望通过对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及管理的研究,能为虚拟企业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发挥一点作用,同时为推动我国企业虚拟化进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研究的意义:虚拟企业是观念的突破,组织形式的创新,是企业管理体制上的飞跃。虚拟企业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跃变,它由企业内部的部门专业分工升华到网络组织中的企业专业化分工,从而使生产力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阶梯。它突破了企业实体、行政区划的界限,甚至突破了国家的界限,利用网络形式把分散在全球各地企业整和起来,为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市场的需求,对全球资源进行配置,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经济联合国”。本文以现实为背景、以前瞻性为目的,针对虚拟企业运作模式提出相应的管理举措,对虚拟企业的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志勇[4]2001年在《敏捷虚拟企业及其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敏捷制造、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其思想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敏捷虚拟企业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和组织类型,然后,针对我国企业敏捷性不足问题,提出了敏捷化改造的策略,其中包括了几年来理论界提出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组建敏捷虚拟企业的步骤和在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简单的讨论了这一理论在云南铜业集团中的应用问题。
吴秋明[5]2004年在《集成管理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从企业内部的技术、产品、功能、过程、信息、管理等微观层面的集成,到企业积聚、产业集群等中观层面的集成,以及地区、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等宏观层面的集成,集成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 如果说,20世纪的工业社会是以分工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则21世纪的后工业社会将是以集成经济为主要标志。 集成的内在动机和基本思想是整合增效,即以要素的整合为手段,达到系统增效的目的。 论文以要素的整合过程和集成系统的形成、维持和发展为对象,应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系统论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采取哲学思辨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探索集成管理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以期丰富和发展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集成管理理论,为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实施集成与集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帮助。 论文首先通过对集成与集成管理实践、思想及理论发展的历史研究,总结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通过对现代集成与集成管理产生的历史动因分析,明确选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这是论文第1章探讨的主要内容。 第2章的集成基本理论研究,是本文的出发点。论文研究了集成的概念、集成的分类方法、集成的一般特性、集成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其它相关概念,研究了非“超距”元素的集成内力及其数学模型,认为这种集成内力是通过集成力场实现的,并对集成力场的概念、作用规律及其管理意义进行了探讨。 论文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分析研究了集成与系统、集成与管理、集成与分工的辩证关系,力求澄清新建立的集成管理理论与现有的系统理论、管理理论、分工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集成管理的概念,并提出集成管理的运作机制,以及集成管理的事理逻辑。对集成管理的有效性问题,本文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评价准则。这是论文第3章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从第4章到第8章,主要是围绕着集成管理的事理逻辑展开研究的。在集成计划方面,重点讨论了集成管理的战略及其策略支撑体系;在集成的组织方面,主要研究了虚拟企业和虚拟团队这两种泛边界网络化的组织形式,以及人与组织的集成;在集成系统的领导方面,研究并提出了新时期领导行为的四维模式;在集成系统的控制方面,重点探讨了公权的控制问题。 论文最后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方面。
赵艳萍[6]2007年在《虚拟企业的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虚拟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虚拟企业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其实质就是伙伴之间关系的协调管理,其目的就是提高和维持虚拟企业系统的有序性,使其处于协同状态。因此,本文首次从研究虚拟企业的自组织形成机制入手,围绕“协同”研究虚拟企业的协调作用机理,以模块化思想指导解决虚拟企业的复杂性问题,对虚拟企业协调机制的形成机理、虚拟企业的组织协调机制、虚拟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以及虚拟企业协调的保障机制等进行研究。以某制造企业的虚拟运作为例,证实相关理论研究的适应性。论文通过分析虚拟企业的复杂性、自组织性及模块化特性,指出模块化是协调虚拟企业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虚拟企业协调的核心地位,通过虚拟企业协调与协调机制的概念界定,构建虚拟企业协调机制的结构模型:由决策层、运作层与信息层协调机制以及组织协调机制和协调保障机制构成。运用协同学理论,分析提出适应市场中反应能力与速度,对共同目标的认可、对合作伙伴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和增多的学习机会是虚拟企业自组织形成的动力条件;提出合作伙伴在相互竞争和协同过程中,产生了适应环境的新结构和相应的运作准则——虚拟企业的序参量,支配着虚拟企业系统达到协同状态。构建以有价值差异、互动沟通以及联盟学习为内容的虚拟企业协调逻辑模型,提出伙伴企业的有价值差异是互动沟通与联盟学习的动力,互动沟通与联盟学习的过程就是达成协同的过程;初次提出虚拟企业的运作准则、协调决策模式及协调行为模型是虚拟企业协调机制形成的叁大基石。提出虚拟企业是由核心企业、盟员企业和成员企业构成的组织体系;在分析虚拟企业模块化组织叁要素:产品的模块化、价值链的模块化和企业的模块化基础上,构建基于联邦/星形的虚拟企业模块化组织结构模型,该组织体系与结构在实现虚拟企业灵活性的同时能有效减少管理与协调上的复杂性,较好的解决集中控制与分布自治的问题,为虚拟企业提供了一种较好的组织协调机制。探索将延迟策略和虚拟企业生产协调过程结合起来,以虚拟企业的模块化组织结构为基础,进行客户定单分离点的重新定位,实现生产计划与控制对象前移、控制延迟与交付延迟;在MRPⅡ和分层动态BOM的基础上,设计虚拟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总体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敏捷性与柔性,可减少产品个性化的生产比例,降低虚拟企业PPC过程的复杂性与难度。在提出沟通与信任是虚拟企业协调机制建立和运行的支持与保障的基础上,构建虚拟企业沟通机制框架及运作模型,提出沟通理念、沟通政策、沟通内容、沟通渠道和沟通反馈构成虚拟企业沟通机制的要素,而虚拟企业沟通氛围的营造、沟通制度的制定、沟通策略与技能的应用及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是虚拟企业沟通机制有效运作的保障。
修国义[7]2006年在《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是国内理论界和企业界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企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单凭自身内部资源的整合,己经难以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于是它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企业外部而作为以提升核心能力为目标,对企业外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种手段——虚拟企业,开始成为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到来的现实选择。 我国关于虚拟企业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国家863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研究项目对虚拟企业的生产模式进行过研究,但对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问题的研究仍不多见。本文针对目前虚拟企业理论研究尚不十分成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国内外虚拟企业研究和发展现状,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对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旨在对我国虚拟企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有所借鉴和帮助。 本论文综合论述了虚拟企业的相关理论,系统研究了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首先,本论文构造了虚拟企业的基本理论框架,给出了与虚拟企业相关的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价值链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合作竞争战略等理论。其次,科学界定了虚拟企业的内涵、特征、类型,剖析了其模式特征、生命周期与组织流程,并针对伙伴选择问题进行了量化分析,建立了基于灰熵的虚拟企业伙伴选择模型。进而,对其组织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虚拟企业的五种组织模式。同时,对虚拟企业的运行机制作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建立和完善了虚拟企业关于利润分配、风险管理的量化模型。针对目前虚拟企业风险评估模型普遍存在的弊病,建立了基于物元分析的虚拟企业风险评估模型。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虚拟企业组织的基本对策与建议。 本论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为我国理论
刘璠[8]2009年在《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四方物流企业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者研究和探索的热点问题。但纵观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于第四方物流企业的产生机理、构建与协同运作机理、协同运作模式、支撑体系以及协同运作绩效的评价研究还很薄弱,而这恰恰是第四方物流企业科学地开展第四方物流活动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系统论、协同论、集成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虚拟企业与组织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围绕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动因、协同运作机理、过程和绩效展开研究,试图揭示第四方物流企业产生的动因与成长机理,探讨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构建与协同运作过程,分析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模式、支撑体系构建、绩效评价等问题,并结合武汉五环通物流有限公司的实际研究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模式。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概念及内涵。第四方物流企业是多个相对独立服务商的集合体,是一种柔性集成系统,成员企业关系呈网络化,第四方物流企业本身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采用的是“第四方物流”这种物流运作模式协同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成员企业进行运作,第四方物流企业的组建与解散主要取决市场的机会存在与消失、原企业可利用的价值。信息技术是第四方物流企业运作的重要技术手段。第四方物流企业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第四方物流企业是一种能力型虚拟物流组织,成员企业更专注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成员企业,在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核心企业的引导与管理下,完成物流活动过程,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2)分析第四方物流企业产生的动因,并用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对第四方物流企业产生的动因进行阐释:从协同学角度对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成长过程进行描述,模拟其成长的动力学过程,进行成长过程分析。(3)引入集成定义方法建立了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构建模型,描述了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构建过程与构建流程:提出了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总体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协同运作的流程:运用动态决策数学模型方法对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决策冲突予以控制。(4)阐述了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管理功能配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组织模式,提出基于物流信息平台的协同运作模式,阐述保障其正常运作的协同机制。(5)探讨了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支撑体系的构建,在确定支撑体系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各支撑要素及其内在关系,并分别从信息平台、资本供应、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研究了其支撑体系的构建。(6)对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绩效评价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绩效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绩效进行评价。(7)以武汉五环通物流有限公司为案例进行了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实证分析,分析了五环通公司实施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机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五环通公司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模式。
董雷[9]2008年在《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需要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单个企业已经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物流企业需要通过与其它市场主体之间的科学分工和密切协作来创造共同与整体优势,把握市场机遇,赢得市场竞争。虚拟物流逐渐成为物流企业开展业务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运作方式。在物流企业进行协作过程中,合作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虚拟物流企业是否能够成功运作扮演着基础性的支撑角色。论文针对虚拟物流企业及合作关系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详细的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虚拟物流企业的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对虚拟物流企业的内涵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对虚拟物流企业概念进行分析与界定,在此基础上对虚拟物流企业的特征、分类、生命周期与内部管理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对虚拟物流企业的形成机理从组建目标、基础条件与内在动因进行了研究。其次是虚拟物流企业中合作关系的研究。针对虚拟物流企业中合作关系的特点,对虚拟物流企业中合作关系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对合作关系的发展与演变规律通过建立相关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再次是虚拟物流企业中合作关系稳定性问题研究。首先对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表现与分类进行分析,对合作关系的稳定性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合作关系稳定性的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并对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是推进合作关系稳定的相关机制构建。在分析合作关系稳定性基础上,论文提出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协调机制、信任机制和文化融合机制等机制的构建以推进合作关系的稳定,确保虚拟物流企业的成功运作。
杨帆[10]2007年在《虚拟企业利益分配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不断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生产,提高新产品技术含量以迎合顾客需求。而产品研发需要巨大的投入,单个企业进行研发、生产风险性很大。虚拟企业这种组织模式从生产要素自给转向技术合作,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避免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中的风险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这种组织模式在给各合作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将会带来各种新的风险。论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虚拟企业的利益分配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在分析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方案研究现状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依据虚拟企业合作项目创新联盟形成过程原理,将虚拟企业合作技术创新联盟的利益分配问题划分为虚拟合作设计联盟内部利益分配、虚拟合作制造联盟内部利益分配、虚拟合作销售联盟内部利益分配及设计联盟、制造联盟和销售联盟之间利益划分四大过程;其次,应用投资评估理论、对策理论、满意度理论、绩效评价理论,提出了基于投资额、满意度和实际贡献大小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叁阶段、九步骤利益分配方案模型,并结合某宇航设备制造公司实际,进行了其基于投资额的合作伙伴叁步骤利益分配方案初步确定、基于伙伴满意度的合作伙伴叁步骤利益分配方案优化调整、基于实际贡献大小的设计和制造联盟内部合作伙伴叁步骤利益分配方案确定,形成了最终利益分配方案。再次,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论文进行了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研究。根据虚拟企业的特点和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在拟开发项目风险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叁阶段、八步骤风险管理方案模型,并对叁阶段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提出应根据风险综合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然后,结合某宇航设备制造公司实际,论文分别实证研究了设计和制造联盟内部的风险管理过程,识别出了其虚拟合作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内部风险因素和外部风险因素。最后,在对其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影响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出了设计阶段和制造阶段需重点防范的风险,并依据ABC分类管理方法,对其进行ABC分类,并针对A类和B类风险要素,重点提出其具体的控制与持续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 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及其管理研究[D]. 唐婷. 西南石油学院. 2003
[2]. 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及其管理系统研究[D]. 白嘉. 西北大学. 2007
[3]. 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及其管理研究[D]. 郭雪飞.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4]. 敏捷虚拟企业及其管理研究[D]. 刘志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01
[5]. 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 吴秋明.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6]. 虚拟企业的协调机制研究[D]. 赵艳萍.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7]. 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 修国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8].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研究[D]. 刘璠.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9]. 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问题研究[D]. 董雷.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10]. 虚拟企业利益分配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杨帆. 西安理工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