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校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女大学生论文,对策论文,性健康论文,当前我国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470(2006)01-29-03
性问题是女大学生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公布的情况来看,情感和性问题已列为女大学生咨询问题之首,“据了解,66.6%的男大学生和77.7%的女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性爱焦虑。”① 女大学生作为处于青年中后期的女性高知识群体,在高校中所在比例不断扩大,她们的性健康问题值得我们给予充分关注和进行深入探讨。
对性健康教育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性健康教育是指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向社会成员传授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以及性健康的维护、性疾病的预防等方面的知识,从广义上来说,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关于性别差异、性别社会化与两性关系平等的知识以及关于爱情与婚姻调适、家庭生活的知识。本文探讨的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是指广义的性健康教育。
性健康教育既要在学校进行,也要在家庭和社会里进行,但学校应该成为教育的主阵地。我国现阶段,社会上对性健康教育远未达成共识,家长大多又不具备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表达能力,因此,性健康教育更多地仰赖于学校的努力。近年来,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在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但目前这项工作仍进展缓慢,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严重阻碍了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
问题一:教育地位受轻视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对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采取一种保守的态度,认为“性教育说不得”。有的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性禁锢”影响,认为在高等学府里对男女之间的性问题进行公开教育是不恰当的,作为符合传统观念的女性,应该是单纯的,不宜懂得什么性知识,而且害怕教育反而成为刺激学生的诱因;有人抱无为的姿态,认为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群体中的高知阶层,对于性问题应该可以“无师自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间的性问题自然会明白,不需要教育;还有人则因为女性对于性问题的关注一般较为含蓄和隐秘而盲目地认为女大学生“应该”没有或很少存在任何性心理问题,无需小题大做。学校一直将专业知识的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性健康教育则一直遮遮掩掩,大多数高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也没有编撰专门的性教育教材,更谈不上形成建立在男女大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差异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体系。
问题二:教育内容较狭隘
性健康教育本质上是人格教育。“性健康教育是一种健康行为的教育。两性之爱的教育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而且是价值观的教导,是社会文化与道德规范的传授。”② 青年人在性方面的困惑和盲区,会使她们对自己产生不确定的看法,对异性产生疑惑,思维发生偏差,甚至可能导致人生悲剧。女大学生由于受生理特点、传统文化伦理、文化层次以及所处的特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性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校园环境中尤为凸显。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冲突和矛盾可能比男大学生和一般社会女青年更为复杂、强烈和失衡。而以前采取的性健康教育计划往往只是由医生或护士来为学生做一两场关于生理卫生的报告,当前的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更多的仅限于狭义的内容,没有关注到整个人的发展,对如何看待性别差异、如何提高处理自身性问题和两性关系的技能、如何适应爱情和婚姻以及树立正确的性态度等等问题均缺乏教育和指导。
问题三:教育方式德育化
现今高校从事性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多,专职人员更少,主要由德育工作者充任,他们往往没有经过培训,缺乏科学、系统的性健康知识,不能准确了解女大学生的性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常常把学生中出现的性困惑、性偏差及至性罪错,归因于学生道德品质的低下甚至败坏,当作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和违法乱纪行为来处理,动辄处以开除或退学来处分,极易破坏面临问题的女大学生对学校、老师的信任和依赖,使其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往往可能适得其反。
要推进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应实施家庭、社会和学校同步教育,形成坚实的社会力量,将民间机构、职能部门、专业学校都纳入到性健康教育的努力之中来。不过,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培养一支德业兼优的专业教师队伍,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性健康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更加强调整个人的教育,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针对女大学生性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综合性教育。其主要措施和方法可采取:
一、设置专门的教育机构
首先应在整个国家教育政策的规划中正式做出要求,将性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要求大学生必修,进行性知识的集中传授和性价值观的集体指导。同时,在各级教育部门中设置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机构,组织开展调研和指导,编写性教育读物,实施全方位和针对性相结合的教育,在指导和制定教学计划以及实施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考虑到学生性别的差异,以男女大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差异性为基础,形成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体系。
二、培养专业教师队伍
在师范类院校开设性健康教育的学位课程,专门培养性健康教育老师和家庭生活教育教师,或在大学一些传统专业中设置性健康教育课程,并通过性知识测验、性态度和价值观检讨以及咨询技能基本训练,培养和检验即将从事性健康教育的人需必备的基本素养,如广博的性科学知识,深厚的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根基和科学的性观念及良好的人格素养等等,通过专业教师把性教育真正带入学校教育中,“让大学生的性本能觉醒之际,就为他们的理智做好准备。”面对这些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教师,较之单纯的德育工作者,女大学生往往更容易放下包袱来寻求理解、支持和指导。
三、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在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除了可以开设性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发放教学读物外,还可以与时俱进地利用网络载体在女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我国传统文化一般对男性的性欲望、性冲动比较宽容,对女孩的性教育则大多沿袭了“性羞耻”、“性肮脏”、“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熏陶下成长的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更看重贞操观,更慎重地对待婚前性行为。但与此同时,她们也较男生有更多的性偏见,把性看作肮脏、下流的事,对于一些正常的性生理、性心理反应产生自责、自卑甚至自贱的心态,对于自身存在的性困惑,往往不会积极地用求助他人的方式来消除化解,她们常常对课堂式教育感到尴尬和羞涩,更愿意把问题和情绪深藏于心。在开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程的高校中,选修的女生比例一般明显低于男生。这种不良的心理反映影响了女大学生中性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而如果采用性健康教育网站这样的现代教育手段,比较容易避免这种尴尬,可以让女大学生们在一个相对私密、宽松的空间去学习、交流和寻求指导。
四、以人格教育为基础
对女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在传授科学性知识的同时,应强调培养女大学生的人格力量,结合她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性心理发展的规律,以人格教育为基础对其进行社会价值观、性别角色、道德法制意识、个人意志品质和心理调节能力等多方位的教育和培养。
1、把性健康教育与女性主体意识教育结合起来
中国漫长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男强女弱、男尊女卑以及女性从属的观念,深深渗透在社会心理、思想观念以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与评价难以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和商业机制又偏好将女性的容貌和身体商品化,以此作为卖点。这种社会角色期待直接影响着女大学生自我角色的定位。在高校可尝试开设“妇女社会性别”研究课程,结合当前女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全面、系统地讲授妇女心理调适、妇女与传统文化、女权主义运动、妇女与恋爱婚姻、女性的成才与就业和妇女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知识,启发她们悦纳自己的性别,唤起她们的女性主体意识,尤其是知识女性所具有的特殊优越意识,激发她们的人格尊严感,包括性尊严感,引导她们用主体的眼光来看待性和两性差异。
2、把性健康教育与成才教育结合起来
霭理士认为:“在性心理学的范围以内,所谓升华包括两点,一是生理上的性冲动,或狭义的‘欲’,是可以转化成比较高尚的精神活动的一些动力,二是欲力既经转变,就不再成为一个急迫的生理上的要求。”③
大学生的性机能已基本成熟,性欲望强烈,性意识和性思维活跃,这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变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无法抑制的自然现象,一味压抑或放纵只可能导致性心理与行为的异常,我们必须通过合理的途径来引导性欲望朝着适当的方向发展,以合理的方式释放积郁的性能量。因此,应该帮助她们用理智来支配或指导感情,把她们的旺盛精力引导到有助于她们能力培养和形成良好品格方面上来,鼓励女大学生勇于突破传统角色定位,树立远大理想,强化成才意愿,充分利用大学时光,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人际交往以及获得学业和活动任务的成功经验来增强自信心,激起追求自我价值的热情,坚忍不拔地战胜成才道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
3、把性健康教育与自我保护教育结合起来
在校女大学生大都已进入正常的恋爱年龄,许多人已开始恋爱,由于恋爱心理和人格的不成熟,她们常常把性欲等同于爱,将性行为理解为爱情的升华,使恋爱心理被性欲冲动所主宰。近年来,在高校大学生中婚前性行为发生率增长越来越快,且性经历日益呈低年级化趋势,结果往往是对女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带来烦恼和痛苦。另一方面,如社会不良环境、媒体的不健康内容、性骚扰、性侵犯等外界因素越来越给女大学生性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女大学生自信、稳重、正派、大方的性格品德,珍惜自己的情感,不为物质、权力所惑,做一个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大学生。同时要让女生学会辨别性骚扰和性侵犯的行为特征和发生背景,掌握防避技巧以及事后正确及时地利用社会机构和法律武器处理不幸遭遇的方法,增强女性的人权意识和自卫意识。学校还应该培养女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帮助她们在必要的时候依靠自己应对和调适心理的不良影响。
4、把性健康教育与道德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性本身的概念就涵盖了“整个性本能、决定性本能的生物条件以及调节性本能的法律与伦理的准则”。④ 性健康教育不仅要告知大学生性信息和性快乐,而且应该帮助大学生把性和生活整合在一起,遵守两性相处的道德准则、社会责任和义务。当今的大学生对性的道德评价愈来愈表现出开放和宽容的态度,性尊严意识淡薄,性道德意志薄弱,性心理开放程度越来越大,性责任意识却越来越小。相当一部分的女大学生在性本能和性心理的驱动下,过早地进行性体验和性尝试,公开同居,甚至群宿群居、交换性伴侣,造成未婚先孕、堕胎甚至性罪错等严重后果。通过实施关于性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教育,使女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两性关系的社会属性,懂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特别是两性关系上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懂得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背这些规范将承担的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认清个人行为对其本人、他人、家庭和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认清性行为与爱的差异,认识到保持自身性纯洁的价值,崇尚性纯洁,学会自律,学会尊重他人,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性”问题;增强她们的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树立知法守法意识,从而提高她们在特殊情景下的行为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步控制并减少女大学生中由于性行为失范或越轨而形成的心理问题和性罪错。
注释:
①何希耕《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探析》,(《载于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②张东庭主编《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指导全书》第43页,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版。
③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第48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④张东庭主编《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指导全书》第777页,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版。